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3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Dvattims' imani。。。 Mahapurisassa Mahapurisa…lakkhanani
      yehi samannagatassa Mahapurisassa dve gatiyo bhavanti
      ananna(DN。 III。 p。142),中文译为“具足大人的三十二种大
      人相之大人只有二种经历,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其中,“大人”
      (MahoDurisa)是指“伟人、注定会成为世界的统治者或救世的人”。 
 585。 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对应之巴利文为“dhammiko dhamma…raja
      caturanto vijitavi janapada…tthavariya…ppatto satta…ratana…
      samannagato。”(DN。 III。 p。142),中文译为“如法者、法王、四方
                                                                                 119

                                                                                 120
      的统治者、征服者、人民财物的守护者、具足七宝者。”
      这些都是转轮王的别名。 
 586。 足安平立:对应之巴利文为“suppatitthitapado”(DN。 III。
      p。143),中文译为“能站得很平稳的脚”。 
 587。 足下生轮,轮有千辐,一切具足:对应之巴利文为“padatalesu
      cakkani jatani honti sahassarani sanemikani sanabhikani
      sabbakara…pariparani suvibhattantarani”(DN。 III。 p。
      143),中文译为“在脚掌处出现千轮辐,并且有轮圈及轮轴,各方
      面都很圆满,分布的也很平均”。 
 588。 足指纤长:对应之巴利文为“dighanguli”(DN。 III。 p。
      143),中文译为“细长的手指与脚指”。
 589。 足周正直:对应之巴利文为“brahmujjugatto”(DN。 III。  p。
      144),中文译为“如梵天般正直的身体”。 
 590。 足跟踝后两边平满:对应之巴利文为“ayatapanhi”(DN。 III。 p。
      143),中文译为“脚跟广大”。 
 591。 足两踝庸:对应之巴利文为“ussankhapado”(DN。 III。 p。
      143),中文译为“如螺贝般隆起的脚”,意思是“脚背隆起”。 
 592。 身毛上向:对应之巴利文为“uddhaggaloma hoti uddhaggani
      lomani jatani nilani anjanavannani kundalavattani
      padakkhinavattakajatani”(DN。 III。 p。144),中文译为“有
      向上的毛发,向上的毛发是青黑色、右旋成圆形”。 
 593。 手足网缦,犹如雁王:对应之巴利文为“jalahatthapado”
      (DN。 III。 p。143),中文译为“如网般〔纹路的〕 手脚”。其中,
      雁,音ㄧㄢˋ,同“雁”。 
 594。 手足极妙柔弱软敷,犹兜罗华:对应之巴利文为
     “mudutalupahatthapado”(DN。 III。 p。143),中文译为“柔软温
      柔的手脚”。 
 595。 肌皮软细,尘水不着:对应之巴利文为“sukhumacchavi hoti 
      sukhumatta chaviya rajojallam kaye na upalippati”(DN。 III。
      p。143); 中文译为“有微细的皮肤,因为微细的皮肤,所以尘垢不
      会染污在身上”。 
 596。 一一毛,一一毛者,身一孔一毛生,色若绀青,如螺右旋:对
      应之巴利文为“ekekalomo hoti; ekekani lomani lomakupesu
      jatani”(DN。 III。 p。144),中文译为“每一孔皆生一毛发”。 
 597。 鹿蹲肠,犹如鹿王:对应之巴利文为“enijahgho”;(DN。 III。 
      p。143),中文译为“如鹿之腿”。 
 598。 阴马藏,犹良马王:对应之巴利文为“kosohita…vatthaguyho”
      (DN。 III。 p。143),中文译为“阴部藏于身体之中”。 
 599。 身形圆好,犹如尼拘类树,上下圆相称:对应之巴
                                                                                 121

                                                                                 122
      利文为“nigrodha…parimandalo hoti; yavatakv assa kayo
      tavatakv assa vyamo; yavatakv assa vyamo tavatakv assa kayo
      ”(DN。 III。  p。144),中文译为“身体如榕树般的圆满,即身体的高
      度等于手臂张开的长度,手臂张开的长度等于身体的高度”。 
 600。 身不阿曲,身不曲者,平立伸手以摩其膝:对应之巴利文为
     “thitako va anonamanto ubhohi panitalehi jannukani parimasati
      parimajjati”(DN。 III。 p。143),中文译为“站立不弯曲时,双手可
      以摩触到膝盖”。 
 601。 身黄金色,如紫磨金:对应之巴利文为“suvanna…vanno hoti 
      kancana…sannibhattaco”(DN。 III。 p。143),中文译为“皮肤是
      黄金色,即如黄金色般的皮肤”。 
 602。 身七处满,七处满者,两手、两足、两肩及颈:对应之巴利文为
     “sattussado”(DN。 III。 p。144),中文译为“七处隆满”。 
 603。 其上身大,犹如师子:对应之巴利文为“sihapubbaddhakayo”
      (DN。 III。 p。144),中文译为“如狮子般的上半身”。 
 604。 师子颊车:对应之巴利文为“sihahanu”(DN。 III。 p。144),中
      文译为“如狮子般的颊”。其中,颊,音ㄐㄧㄚˊ,脸部两旁观骨以
      下的部分。
 605。 背脊平直:对应之巴利文为“samavattakkhandho”(DN。 III。 p ; 
      144),中文译为“两肩平等圆满”。 
 606。 两肩上连,通颈平满:对应之巴利,为大“citantaramso”(DN。
      III。 p。144),中文译为“肩膊平满”。其中,肩膊是指身体的上肢,
      接近肩膀的部分。 
 607。 四十齿牙:对应之巴利文为“cattarisadanto”(DN。 III。 p。1444),
      中文译为“四十颗牙齿”。 
 608。 平齿:对应之巴利文为“samadanto”(DN。 III。 p。144),中文
      译为“平整的牙齿”。 
 609。 不疏齿:对应之巴利文为“avivaradanto”(DN。 III。 p。144)
      ,中文译为“牙齿之间没有间隙”。其中,疏,音ㄕㄨ,间隙。 
 610。 白齿∶对应之巴利文为“susukkadatho”(DN。 III。 p。
      144),中文译为“白净的牙齿”。 
 611。 通味第一味:对应之巴利文为“rasaggasaggi”(DN。 III。 p。
      144),中文译为“最敏锐的味觉”。 
 612。 梵音可爱:对应之巴利文为“brahmasoaro”(DN。 III。 p。
      144),中文译为“如梵天般的声音”。 
 613。 加罗毗伽:对应之巴利文为“karavikabhani”(DN。
      III。 p。144),中文译为“说话如加罗毗伽鸟”。 
 614。 广长舌,广长舌者,舌从口出,遍覆其面:对应之巴利文为
      “pahutajivho”(DN。 III。 p。144),中文译
                                                                                 123

                                                                                 124
      为“广大的舌头”。 
 615。 承泪处满,犹如牛王:对应之巴利文为“gopakhumo”(DN。 III。
      p。144),中文译为“如牛般的睫毛”。 
 616  眼色绀青:对应之巴利文为“abhinilanetto”(DN。 III。 p。
      144),中文译为“深黑色的眼晴”。 
 617。 顶有肉髻,团圆相称,发螺右旋:对应之巴利文为“unhisasiso”
      (DN。 III。 p。145),中文译为“凸起的头顶”,意思是“头顶上
      有肉髻”。髻,音ㄐㄧˋ,挽起盘于头上的头发。 
 618。 眉间生毛,洁白右萦:对应之巴利文为“unnabhamukantare
      jata hoti odata mudutulasannibha”(DN。 III。 p。144),
      中文译为“眉毛间有白毫,如同白色柔软的棉花”。 
 619。 顶生王:巴利文为“Mandhata; Murdhata”,又译“曼
      陀多、文陀竭、持养、乐养、我持”。
 620。 粳米:一种成熟较晚,煮熟时不黏的米。粳,音ㄍㄥ。 
 621。 衣树:巴利文为“kappasika”,又译“劫贝、劫波育”,意
      思是“棉树、木棉”。 
 622。 眼眴:眼睛的转动。眴,音ㄒㄩㄢˋ。 
 623。 天雨妙珍宝,欲者无厌足,欲苦无有乐,慧者应当知:对应之
      巴利文为“Na kahapana…vassena titti
      kamesu vijjati appassada dukkha kama iti vinnaya pandito。”
      (Dhp。 186),中文译为“即使下金钱雨,也不会使欲望得到
      满足,智者知道欲望是苦多于乐。” 
 624。 得天妙五欲,不以此五乐,断爱不着欲,等正觉弟子:对应之
      巴利文为“Api dibbesuk kamesu ratim so nadhigacchati 
      tanhakkhayarato hoti sammasambuddhasavako。”(Dhp。187),中
      文译为“智者不会以天的欲乐为喜乐,正等正觉者的弟子是以贪爱的
      灭尽为喜乐。” 
 625。 颇复有色常住不变,而一向乐,恒久存耶:对应之巴利文为“Atthi 
      nu kho … kinci rupam yam rupam niccam dhuvam sassatam 
      aviparinamadhammam sassatisamam tatheva thassati。”(SN。
      III。 p。143); 中文译为“是否真的有任何色将会是常住的、恒久的、
      永久的、不会变化的、永存的?” 
 626。 比丘:比较对应之巴利文经典,这里似乎漏了二段经文,致使
      佛陀以手抓牛粪没有发挥比喻的作用。因此,在本书中补上对应之巴
      利本经文的中文翻译:“即使连这么少量,〔而且是〕 常住的、恒
      久的、永久的、不会变化的、永存的自性都不存在。如果有这么少量,
      〔而且是〕 常住的、恒久的、永久的、不会变化的、永存的自性存
      在,那么可以彻
                                                                                 125

                                                                                 126
      底断除苦的梵行将不会存在。如果连这么少量,〔而且是〕 常住的、
      恒久的、永久的、不会变化的、永存的自性都不存在,那么可以彻底
      断除苦的梵行将会存在。”(SN。 III。 p。144)。 
 627。 刹利顶生王:巴利文为“khatthiya muddhavasitta rajan”,
      中文译为“〔出身〕 刹帝利的灌顶王”。 
 628。 于娑贺象王:对应之巴利文为“Uposathanagaraja”(SN。
      III。 p。145),又译“神力白象、长净象王”。 
 629。 驼马王:对应之巴利文为“Valahaka assaraja”(SN。 III。 p。
      145),又译“婆罗马王、婆罗诃、云马王、雷云马”。
      驼,音ㄇㄠˊ。
 630。 乐声车:对应之巴利文为“Vejayantaratha”(SN。 III。 p。
      145),又译“最胜车”,是转轮王或帝释天的座车。 
 631。 拘舍和提:巴利文为“Kusavati”,又译“拘舍婆提、拘舍
      跋提、拘尸王城、香茅城”。 
 632。 正法殿:巴利文为“Dhammapasada”,又译“法高堂”。 
 633。 锦绮罗縠:指各种的丝、细绫、纱织品。其中,“锦”是有彩
      色花纹的丝织品;“绮罗”是有斜花纹的丝织品;“縠”,音ㄏㄨˊ,
      是绉纱。 
 634。 加陵伽波和逻波遮悉多罗那:对应之巴利文为
     “kadalimigapavarapaccattharanani”(SN。 III。 p。144…145)
       意思是“以羚羊毛皮制成最好的毛毯”。其中“加陵伽波
      和逻”是指最好的羚羊毛皮。 
 635。 初摩衣:对应之巴利文为“khomasukhumani”(SN。 III。 p。145)
      ,中文译为“精细的亚麻衣”。 
 636。 锦衣:对应之巴利文为“koseyyasukhumani”(SN。 III。 p。145),
      中文译为“精细的绢布衣”。 
 637。 缯衣:对应之巴利文为“kambalasukhumani”(SN。 III。 p。145),
      中文译为“精细的毛衣”。其中,缯,音ㄗㄥ,丝织品的总名。
 638。 劫贝衣:对应之巴利文为“kappasikasukhumani”(SN。 III。 p。145)
      ,中文译为“精细的棉衣”。 
 639。 绀青色:巴利文为“abhinila”,意思是“深黑色”。 
 640。 编发:巴利文为“jatila”,意思是“结发者、结发外道”,例
      如邪命尼干梵志(ajivika Nigantha paribbajaka)、事火编发梵
      志(aggika jatila)。 
 641。 五仪式:五种佩饰,即宝剑(khagga)、伞盖(chatta)、宝
      鞋(gananganupahana)、宝扇(vijani)、宝冠(makuta)。 
 642。 郁毗逻迦叶:巴利文为“Uruvela Kassapa”,又译“优楼频
      螺迦叶、优留频罗迦叶、优为迦叶”,是摩竭陀国的婆罗门,领导五
      百位编发的拜火弟子。他的二位兄弟,“那提迦叶”(Nadi Kassapa)
      领导欢三百位编发的拜火弟子,“伽耶迦叶”(Gaya
                                                                                 127

                                                                                 128
      Kassapa)领导二百位编发的拜火弟子。此三兄弟(即三迦叶)及其
      千名弟子均加入佛陀的僧团。 
 643。 一切智:巴利文为“sabbanna”在《中部第七一经婆蹉三明经》
      (MN。 I。  p。482)中,当婆磋(Vacchagotta)以印度传统对一切智
      者的定义问佛陀,即“沙门瞿昙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自称有了知
      一切的知见:‘我在行、住、眠、寤时,知见是常起不断的。’”
      佛陀不但认为这样的描述佛陀是错误的,而且指出正确的描述佛陀是
      “沙门瞿昙是具足三明者”(参考注解501)。可见在佛教中,佛陀
      被称为一切智者,并非如其他宗教所言的那样可以知道一切,而是指
      佛陀在发现真理与教导真理的能力是圆满的。 
 644。 鞞婆陵耆:巴利文为“Vebhalinga; Vehalinga”,是一个村落,
      位于拘萨罗国境内。 
 645。 优多罗摩纳:巴利文为“Uttaramanava”。对应之巴利文经
      典《中部第八一经陶师经》作:“觉提波罗青年”(Jotipala 
      manava)(MN。 II。 p。46),又译“火鬘、护明、喜护”。其中,“摩
      纳”(manava)是“青年、童子”的意思。 
 646。 为父母所举,受生清净,乃至七世父母不绝种族,生生无恶,
      博闻总持,诵过四典经,深达因、缘、正、文、戏五句说:对应之巴
      利文为“brahmano
      ubhato sujato matito ca pitito ca samsuddhagahaniko yava
      sattama pitamahayuga; akkhitto anupakkuttho jativadena;
      ajjhayako mantadharo tinnam vedanam; paragu sanighanduketubhanam
      sakkharappabhedanam itihasapancamanam; padako veyyakarano”
      (AN。 III。 p。223),中文译为“是从父母两方善生的
      婆罗门,上至第七代的血统都是清净的,血统没有混杂或缺点,是三
      吠陀的好学者及持咒者,精通语汇、仪规、音韵论、语源论,及第五
      项历史的诗句家与文法家。”其中,“四典经”是指“四吠陀”(veda); 
      计即“梨俱”(Rg)、“夜柔”(Yajur)、“沙摩”(Sama)、
      “阿闼婆”(Atharva)吠陀。梨俱吠陀是以散文的形式,强调“智
      慧之道”;夜柔吠陀是以偈颂的形式,强调“行为之道”;沙摩吠陀
      是以诗歌的形式,强调“信仰之道”;阿闼婆吠陀则是上述三吠陀的
      合成,也是最后才成立的吠陀。 
 647。 难提波罗陶师:巴利文为“Nandipala”。对应之巴利文经
      典《中部第八一经陶师经》作:“伽提喀罗陶师”(Ghatikara
      kumbhakara)(MN。 II。 p。46); 又译“作瓶、瓦师”。 
 648。 治生:谋求生计,如经商买卖。 
 649。 斗斛:斗,容量名,十升为一斗。斛,音ㄏㄨˊ,
                                                                                 129

                                                                                 130
      量器名,古时十斗为一斛,现在五斗为一斛。 
 650。 离杀、离不与取、离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