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3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底的愚痴法,那还会是什么呢?”
1933。 六见处:本段经文(段落编号54)
      的语意并不明确,本书将依据对应之巴利文经典翻译(参考MN。 I。 p。
      138…139)。此外,在对应之巴利文经典中,在此段落之前,尚
      有一段经文是佛陀告诉诸比丘五蕴是无常· 苦、变异法(参考《中
      阿含第六二经频韩娑逻王迎佛经》 段落编号21…31) 
1934。 若有比丘,此六见处不见是神,亦不见神所有。彼如是不见已,便不
      受此世:不受此世己,便无恐怖:因不恐怖已,便得般涅槃,生已尽,
      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对应之巴利文为“Evam 
      passam bhikkhave sutava ariyasavako rupasmim nibbindati;
      vedanaya nibbindati; sannaya nibbindati; sahkharesu
      nibbindati; vinnanasmim nibbindati; nibbindam virajjati;
      viraga vimuccati; vimuttasmim vimuttam iti nanam hoti;
      khina jati; vusitam brahmacariyam; katam karaniyam;
      naparam itthattayati pajanati。”(MN。 I。 p。139),中文译为
     “诸比丘!如果广泛学习的圣弟子能够如此地观察,便能厌离色、
      受、想、行、识,因为厌离便能离欲,因为离欲使能得解脱,
      因为解脱便知道解脱的状态:没有再生,
      尽苦之道已经圆满成就,应做之事已经完成,命终之后没有来生。”
1935。 度堑、过堑、破墎、无门、圣智慧镜:对应之巴利文为
     “ukkhittapaligho; sankinnaparikho; abbulhesiko; niraggalo;
      ariyo pannaddhajo pannabharo visamyutto”(MN。 I。 p。139),
      中文译为“除去障碍者,填满沟渠者,拔出欲望者,无门者〔即无
      障碍队者〕,旗帜已放下、重担已放下、无束缚的圣者”。
1936。 伊沙那:巴利文为“Isana”,又译“伊舍囊”,是天讦人的名字,
      也是“湿婆”(Siva)的旧名。在诸天中,诽他排于第四顺位,在
      帝释天(Indra)、苏摩天(Soma)、婆留那天(Varuna)之后,
      他的相貌、寿命与帝释天,一样。 
1937。 如是正解脱如来,有因提罗及天伊沙那,有梵及眷属,彼求不能
      得如来所依识。如来是梵,如来是冷,如来不烦热,如来是不异,
      我如是说:对应之巴利文为“Evam vimuttacittam kho bhikkhave
      bhikkhum sa…Inda deva sa…Brahmaka sa…Pajanatika anvesam
      nadhigacchanti: idam nissitam tathagatassa vinnanan ti;
      tam kissa hetu: Ditthe vaham bhikkhave dhamme tathagatam
      ananuvejjo ti vadami。”(MN。 I。 p。140),中文译为“诸比丘!
      当诸神与帝释天、梵天、造物主探求心
                                                                                 435

                                                                                 436
      如是解脱的比丘时,他们不会得到:‘这是如来之识的所依。’为
      什么呢?我说:‘于现法中,如来是不可了知者。’”其中,“如
      来”(tathagata)原是佛陀的名号之一但是这里是将它扩大到阿
      罗汉身上。 
1938。 沙门瞿昙御无所施设,彼实有众生,施设断灭坏,若此中无我不
      说:对应之巴利文为“Venayiko samano Gotamo; sato sattassa
      ucchedam vinasam vibhavam pannapetiti。”(MN。 I。 p。140),
      中文译为“佛陀是虚无论者,教导众生断灭、消灭、根绝。”
      这段经文是与段落编号31 的经文相关,其中,主张常见者将佛陀关
      于涅槃的教法,误解成现存众生的灭绝,而现存的众生就是他们所认
      为的我。
1939。 彼如来于现法中说无忧:对应之巴利文为“Pubbe caham bhikkhave
      etarahi ca dukkhan c' eva pannapemi dukkhassa ca nirodham”
      (MN。 I。 p。140),中文译为“诸比丘!在过去与现在,
      我都是教导苦及苦的寂灭。” 
1940。 若我本所作、本所造者,因彼致此言:对应之巴利文为“Yam kho
      idam pubbe parinnatam tattha me evarupa kara kariyantiti。”
      (MN。 I。 p。140),中文译为“他们会对我做这样的事,是因为他
      们己遍知过去”。其中,“已遍知过去”(pubbe parinnata)是指五蕴,
      所以整句的意思是“他们会对我做这样的事,是因为五蕴。”因为有
      五蕴,所以才有尊敬与辱骂,而不是因为有“我”,所以不必因此而
      得意或难过。 
1941。 我法善说,发露广布,无有空缺,流布宣传,乃至天人。如是我法
      善说,发露广布,无有空缺,流布宣传,乃至天人,若正智慧解脱
      命终者,彼不施设波,有无穷:对应之巴利文为“Evam svakkhato
      bhikkhave maya dhammo; uttano vivato pakasito Chinnapilotiko;
      evam svakkhate bhikkhave maya dhamme; uttane vivate pakasite
      chinnapilotike; ye te bhikkhu arahanto khinasava vusitavanto
      katakaraniya ohitabhara anuppattasadattha parikkhinabhavasamyojana
      sammadanna vimutta; vattam tesam natthi pannapanaya。”(MN。 I。
      p。141),中文译为“诸比丘!我用心所说的法是明了、开放、清楚、无
      缺点之法。诸比丘!在我如此用心所说的法之中,即明了、开放、清
      楚、无缺点之法中,那些烦恼已断尽· 尽苦之道已成就、应做之事已
      完成、重担已放下、妙义已达到、有结已遍断、有正慧解脱的阿罗汉
      比丘,他们不会再有轮迥的显现。”
1942。 若有信乐于我而命终者,皆生善处,如上有余:对
                                                                                 437

                                                                                 438
      应之巴利文为“dhammanusarino saddhanusarino sabbe te
      sambodhiparayana…… saddhamattam pemamattam sabbe te
      saggaparayana”(MN。 I。 p。142),中文译为“法行、信行者都
      将达到正觉… 于我有信、有爱者都将达到天界”。
1943。 嗏帝:巴利文为“Sati”,又译“娑底、莎斗、茶提、货提”,
      是比丘的名字。 
1944。 鸡和哆子:巴利文为“kevattaputta”,意思是“渔夫子”。
1945。 今此识,往生不更异,对应之巴利文为“idam vinnanam
      sandhavati samsarati; anannan ti”(MN。 I。 p。256),
      中文译为“此识流转轮回,没有改变”。
1946。 谓此识说、觉、作、教作、起、等起,谓彼彼作善恶业而受
      报也:对应之巴利文为“Yvayam … vado vedeyyo tatra tatra
      kalyapapapakanam kammanam vipakam patisamvedetiti。”
      (MN。 I。 p。258),中文译为“识就是说话者、感受者,
      在此处彼处经历善恶业报者。” 
1947。 识随所缘生,即彼缘说:对应之巴利文为“Yan nad eva
      bhikkhave paccayam paticca uppajjat; vinnanam tena ten'
      eva sankham gacchati。”(MN。 I。 p。259),中文译为
     “诸比丘!因为彼缘而生起识,因此识就有这样或那样的名称。”
1948。 真说见耶:对应之巴利文为“Bhutam idan ti bhikkhave
      passathati。”(MN。 I。 p。260),中文译为“诸比丘!你们是否
      看到‘这个是已生者?’”其中,“这个”(idam)是指五蕴,
     “已生者”(bhutam)是指众生。在前面的经文中,佛陀已说明识
      是缘起的,在这里佛陀要说明五蕴都是缘起的。
1949。 如来真说见耶:对应之巴利文为“Tadaharasambhavan ti
      bhikkhave passathati。”(MN。 I。 p。260),中文译为
     “诸比丘!你们是否看到!‘这个是由食生起的?’”
1950。 如来灭已,所有真彼亦灭法见耶:对应之巴利文为
     “Tadaharanirodha yam bhutam tam nirodhadhamman ti
      bhikkhave passathati。”(MN。 I。 p。260),中文译为
     “诸比丘!你们是否看到‘因为食的消失,已生者也会消失?’”
1951。 真说已见耶:对应之巴利文为“Bhutam idan ti bhikkhave
      yathabhutam sammappannaya suditthan ti。”(MN。 I。 p。260),
      中文译为“诸比丘!你们是否以正智如实地看到‘这个是已生者?’”
1952。 如来真说已见耶:对应之巴利文为“Tadaharasambhavan ti
      bhikkhave yathabhutam sammappannaya suditthan ti。”(MN。
      I。 p。260),中
                                                                                 439

                                                                                 440
      文译为“诸比丘!你们是否以正智如实地看到‘这个是由食生起
      的?’”
1953。 如来灭已,所有真彼亦灭法已见耶:对应之巴利文为
     “Tadaharanirodha yam bhutam tam nirodhadhamman ti
      bhikkhave yathabhutam sammappannaya suditthan ti。”
      (MN。 I。 p。260),中文译为“诸比丘!你们是否以正智如实地看到
     ‘因为食的消失,已生者也会消失?’”
1954。 真说无有疑惑耶:对应之巴利文为“Bhutam idam no assuti
      bhikkhave kankhato uppajjati vicikiccha ti。”(MN。 I。 p。
      260),中文译为“诸比丘!是否有人会因为不确定‘这个是已生
      者。’ 而生起疑惑?”
1955。 不也,世尊:对应之巴利文为“Evam bhante。”(MN。 I。 p。
      260),中文译为“是的,佛陀!”以下二句的回答也是一样。
1956。 如来真说无有疑惑耶:对应之巴利文为“Tadaharasambhavam no
      assuti bhikkhave kankhato uppajjati vicikicchati。”
      (MN。 I。 p。260),中文译为“诸比丘!是否有人会因为不确
      定‘这个是由食生起的。’而生起疑惑?”
1957。 如来灭已,所有真彼亦灭法无有疑惑耶:对应之巴利文为
     “Tadaharanirodha yam bhutam tam nirodhadhammam no assuti
      'bhikkhave' kankhato uppajjati vicikiccha ti。”(MN。 I。
      p。260); 中文译为“〔诸比丘!〕是否有人会因为不确定‘因为食
      的消失,已生者也会消失。’而生起疑惑?”
1958。 真说如是,慧见如真,所有疑惑彼灭耶:对应之巴利文为“Bhutam
      idan ti bhikkhave yathabhutam sammappannaya passato ya
      vicikiccha sa pahiyatiti。”(MN。 I。 p。260),中文译为“诸比丘!
      是否有人会以正智如实地看到‘这个是已生者。’而断除疑惑?”
1959。 如来真说如是,慧见如真,所有疑惑彼灭耶:对应之巴利文为
     “Tadaharasambhavan ti bhikkhave yathabhutam sammappannaya
      passato ya vicikiccha sa pahiyatiti。(MN。 I。 p。260),
      中文译为“诸比丘!是否有人会以正智如实地看到‘这个是由食生
      起的。’ 而断除疑惑?”
1960。 如来灭已,所有真彼亦灭法,如是慧见如真,所有疑惑彼灭耶:
      对应之巴利文为“Tadaharanirodha yam bhutam tam
      nirodhadhamman ti bhikkhave yathabhutam sammappannaya
      passato ya vicikiccha sa pahiyatiti。”(MN。 I。 p。260),
      中文译为“诸比丘!是否有人会以正智如实地看到‘因为食的消失,
      已生者也会消失。’而断除疑惑?”
                                                                                 441

                                                                                 442
1961。 真说已无疑惑耶,对应之巴利文为“Bhutam idan ti bhikkhave iti
      pi vo ettha nivicikiccha ti。”(MN。 I。 p。260),中文译为
     “诸比丘!你们是否对此‘这个是已生者。’已无疑惑?”
1962。 如来真说已无疑惑耶:对应之巴利文为“Tadaharasambhavan ti
      bhikkhave iti pi vo ettha nivicikiccha ti。”(MN。 I。 p。260),
      中文译为“诸比丘!你们是否对此‘这个是由食生起的。’已无疑惑?”
1963。 如来已灭,所有真彼亦灭法己无疑惑耶,对应之巴利文为
     “Tadaharanirodha yam bhutam tam nirodhadhamman ti bhikkhave
      iti pi vo ettha nivicikicchati。”(MN。 I。 p。260),中文译为
      “诸比丘!你们是否对此‘因为食的消失,已生者也会消失。’
      已无疑惑?”
1964。 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谓我此见如是清净,着彼、惜彼、守彼,
      不欲令舍者,汝等知我长夜说筏喻法,知已所塞流开耶:对应之巴利
      文为“Imam ce tumhe bhikkhave ditthim evam parisuddham
      evam pariyodatam alliyetha kelayetha dhanayetha mamayetha;
      api nu tumhe bhikkhave kullupamam dhammam desitam
      ajaneyyatha nittharamatthaya no gahanatthayati。”(MN。 I。
      p。260),中文译为“如果你们执着、爱好、珍爱这个清净、净化的
      见,并且把它当成我所,诸比丘!你们是否能够了知我所说的筏喻
      法,目的是要使你们度脱,而不是执取呢?”
1965。 此所说观:对应之巴利文为“Cattaro‘me bhikkhave ahara
      bhutanam va sattanam thitiya sambhavesinam va anuggahaya;
      katame cattaro”(MN。 I。 p。261),中文译为“诸比丘!此四种
      滋养品是为了维持已生的众生与资助将生的众生。是哪四种呢?”
1966。 缘生有老死,此说缘生有老死,于汝等意云何:对应之巴利文为
     “Jatipaccaya jaramaraman ti iti kho pan' etam vuttam;
      jatipaccaya nu kho bhikkhave jaramaranam no va; katham va
      ettha hotiti。”(MN。 I。 p。261),中文译为“有这样的说法:
      ‘缘生有老死。’诸比丘!对此,你们认为如何?缘再生是否会
      有老死呢?”
1967。 我过去时有,我过去时无,云何过去时有,何由过访。去时
      有耶:对应之巴利文为“ahesumha nu kho mayam atitam addhanam;
      na nu kho ahesumha atitam addhanam; kin nu kho ahesumha
      atitam addhanam; kathan nu kho ahesumha atitam addhanam;
      kim hutva kim ahesumha nu kho
                                                                                 442

                                                                                 443
      mayam atitam addhanan ti。”(MN。 I。 p。265),中文译为“在过去,
      我们存在吗?在过去,我们不存在吗?在过去,我们是什么?在过
      去,我们是怎样?在过去,我们曾是什么?又变成什么?”
1968。 颇于内有疑惑,此云何?此何等?此众生从何所来?趣至何
      处?何因己有?何因当有耶:对应之巴利文为“etarahi va
      paccuppannam addhanam ajjhattam kathamkathi assatha: Ahan
      nu kho 'smi; no nu kho 'smi; kin nu kho 'smi; kathan nu kho
      'smi; ayam nu kho satto kuto agato; so kuhimgami bhavissatiti”
      (MN。 I。 p。265),中文译为“现在是否心存疑惑:我们存在吗?
      我们不存在吗?我们是什么?我们是怎样?此众生从哪里来?
      会往何处去?”
1969。 汝等颇吉祥为清净耶:对应之巴利文为“yani tani
      puthusamanabrahmananam vatakotuhalamangalani tani
      sarato paccagaccheyyathati”(MN。 I。 p。265); 中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