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故国行吟 作者:宋浩浩-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同样是抗元的南宋将领,他们在关键时候总是想着怎么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文天祥没有,他甚至有一些书生气,总是对自己各怀鬼胎的同僚不加防范。好在还有许多人支持文天祥,比如曾经的老部下刘子俊等人从江西带兵来投,这样队伍又渐渐壮大起来。 
  潮州一带有一个叫做陈懿的大盗,他有兄弟五人,趁宋乱之际占据潮州,文天祥招安了他们。可是他们心里一直不服,从不愿受都督府派遣,见元军南下又叛逃到那边。文天祥勃然大怒,要讨伐陈懿,这家伙知道自己军队势单力薄就躲进了山中,等待时机。这时忽必烈已决定彻底清除东南沿海的残宋势力,让张弘范率领水陆大军齐头南下,文天祥担心的是北人的水军,在海上航行地话,很快会到潮州,于是他把都督府的军队移入山中。 
  那个陈懿当然也知道张弘范的弟弟张弘正,作为先锋已先来到了南方,就去投奔了他,并告诉张弘正只要带些骑兵走一些快捷方式和小路,就可以捉拿文天祥。果然,中午时分,文天祥率领军队走到五坡岭,正准备安营吃饭,元军骑兵突然出现在眼前了,都督府根本没时间备战,纷纷溃散。文天祥已来不及逃走,元军千户王惟义上前将他捉住。文天祥的故友门生刘子俊也被元军捉住,这位极有气节的将领也在另一处被元军捉住,被捕后大义凛然,自称就是文天祥,元军信以为真押解到营房报功,等到后来知道被刘子俊骗了,元军将领恼羞成怒,烹杀了刘子俊。 
  张弘正不会杀文天祥,他也没胆量杀文天祥。这位忠心耿耿的南宋重臣,让他的对手都敬佩不已,忽必烈的心思他的下属也多少有些明白。文天祥肯定是留有重用的,于是将他囚禁在一艘海船中,派了许多军士看管,而此时潮惠一带的督府军也已全军溃散。 
  此时的行朝政权,在张世杰的带领下移到了厓山,这个地方现在在广东新会市以南百里外的海中,是个小岛,而张世杰一行还有二十万人,他派人在这小岛上建行宫,与元军做最后一搏。 
  祥兴二年的正月初六,张弘范的水师从潮阳入海西行,南宋丞相文天祥已被囚禁于船中。经过了六天的航行,他们的船经过了珠江口外的零丁洋。这时的文天祥百感交集,南宋的山河已经破碎,自己的督府军也已溃散,中兴复国的愿望只能落空,眼前只有沧海茫茫,他眼里含着泪水,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张弘范第二天也来到了文天祥的船上看望他,张弘范是想让文天祥给张世杰写信,让他投降自己。文天祥厉声回答他们,自己救父母不得,怎还能叫别人背叛父母?他只把这首诗递给张弘范,这个张弘范见了此诗心里顿生敬意,便不再做无谓的劝说。 
  张弘范的水军要到厓山了,他们已发现南宋行朝的水师,一时间双方剑拔弩张,战船如云,南宋王朝与元军最后一次海战就要展开。   
  文天祥观察到行朝的张世杰用的仍是长蛇阵的水战方法,将船一线排开,在以前的水战中张世杰屡试不爽,可现在元军已经有了经验,知道采取火攻,虽然在战船外抹了厚厚的泥。其实行朝的水师并不比元军的少,而且元军多是北方人,不谙水性,在船上纷纷呕吐不止,弓矢根本用不上。这时元军的援军从广州赶到,切断了行朝饮水的来源,十来天张世杰的军队困守厓山,口渴时只能喝海水,这样下来,军士疲敝,而海战在张弘范的一声令下中开始了。行朝的海船节节败退,文天祥如针锥心看着自己的军队覆灭于水火之中。 
  皇帝赵昺坐的是艘大船,在其它船中特别显眼,突围已不可能。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又不忍心让他和哥哥一样,决定和赵昺一起殉难,没等元军登上此船,就报着赵昺一起跃入茫茫沧海。 
  这惨切悲壮的一跃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宋朝历史。文天祥想就此投海而死,可元军的防范森严,根本出不了船舱,他唯一能做的只能向赵昺溺海的地方叹息痛哭,那里,淹没了一个王朝。 
  六   
  文天祥被押送到元大都时先住在一个小客馆的偏房里,平时滞留南宋降臣的会同馆,不愿意接受他,理由是文天祥不是降臣是囚犯。照理囚犯应该要严厉的惩治他,但元丞相博罗却给他换了个好房间,名菜佳肴奉上。文天祥知道,元朝很明显又是想感化自己,让自己做降臣了。他不接受元人的这一套,不吃不喝,也不睡觉,每夜都坐到早晨,以此反抗。 
  忽必烈和博罗都不会轻易放弃努力,他们第一个派出的劝降的说客是留梦炎。   
  这个留梦炎本也不得不提,他的经历其实和文天祥很相近,南宋理宗时代考取状元,官也至左丞相,可是在气节和操守上与文天祥简直有着天壤之别。当时临安混乱之时,他见南宋大势已去就投降了元军。这样没气节的人来说服文天祥,那么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被痛骂。留梦炎无地自容,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接下来博罗丞相派出了北降的德佑皇帝,九岁的赵显,这时他已被忽必烈削去了帝号,封为瀛国公。这个九岁的小孩子还什么都不懂,成天还只知玩耍,哪明白什么劝降不劝降的,元朝让他去见文天祥也只是想让昔日的君臣之恩,将之感化。文天祥见到小皇帝时就百感交集,大呼皇帝名号,希望皇帝能回到南方,不作虏隶。小皇帝好久没见着这位文丞相了,哪知一见到就是痛哭流涕,当然什么话也说不下去,只要怏怏而去。 
  南宋降元的高官皇帝都出场了,还是劝不动文天祥,那么只有再派他人了,这回是元廷的平章政事阿合马。这位阿合马善于理财,是忽必烈的宠臣,权倾朝野,他来劝文天祥自然派头十足。一进文天祥的住处就坐在厅堂,命人传文天祥上来问话,盛气凌人。文天祥出来时不卑不亢,阿合马见这个降臣还如此狷狂,决定为难一下他。阿合马问文天祥知道我是谁么,文天祥回答刚才不是有人说你是宰相?阿合马继续刁难,既然知道本人是宰相为什么不下跪?文天祥的回答更让人敬佩:〃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何跪?〃,阿合马突然语塞,随即只能发狠说现在你生死都由我,为什么还不服软。文天祥更是大义凛然,只说亡国之人,要杀便杀!阿合马也碰了一鼻子灰,在忽必烈没彻底放弃希望前,其实阿合马也没半点杀文天祥的权力。 
  劝降不成,只能用刑了。这时张弘范已凯旋回到了元大都,他听说文天祥几次三番劝降都不可能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派人用木枷锁缚住文天祥的双手,然后押解到一间土牢里,将他囚禁起来,牢中暗淡无光,阴冷潮湿。每天元军只供给少量的饮食,在那样的条件下文天祥只能以诗抒恨,但是湿冷的环境摧跨了他的身体,一个多月之后,他终于病倒了。博罗当然不想让文天祥病死,赶紧又让狱卒把他的枷锁去掉,每天允许他出土牢晒晒阳光,这样他的病情稍微得以好转。让他养病其实还是为〃劝降〃服务的,元廷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对文天祥的争取。 
  之后是庭问,博罗终于提出要正式地见文天祥了。有司的官员把文天祥押到枢密院,可是始终不见博罗,一连三四天都这样。很明显博罗要挫一挫他的锐气,直到第四天,博罗出现了,他端坐在堂中间,旁边全是元廷高官作陪,威风凛凛,博罗以为文天祥会畏惧这样的场面,哪知他更加地不卑不亢,只象征性地作了个揖。旁边的官员问他为什么不下跪,他说:〃我们南方人的作揖就相当于你们北方人的下跪,南方人当行南方的礼节,下跪不是很多余么。〃博罗辩不过他,怒火中烧,派人把文天祥按倒在地,迫使他做下跪的姿势,文天祥干脆坐在了大堂间,偏不下跪。 
  博罗起先组织了一套言辞,本以为现在说出来能感化他一下,只问了:〃现在你还有什么话说〃时,文天祥就把博罗所有的准备都堵了回去:〃天下事有兴有废,自古帝王以及将相,灭亡诛戮,哪个朝代没有,天祥今日忠于宋朝江山社稷,已到今天,你们还是乘早杀了我吧!〃博罗恼羞成怒,辩来辩去哪是南宋状元宰相文天祥的对手,只能又把他又押送回土牢。 
  在南宋的降将里,有一个人是真知文天祥者,他就是王积翁。王曾是南剑州的知州,当时元军势如破竹攻下了南剑州时,他只能无奈地降元。他在元世祖面前总是褒举文天祥,说〃南人无如文天祥者〃,因为他很钦佩文天祥的气节。他对忽必烈恳请,能否释文天祥让他出家做道士,然后回南方去,而且不杀文天祥仍旧礼遇之,也可以给天下的人臣做个好榜样,忽必烈一想也是。但留梦炎等人就鸡犬不宁了,心想要是文天祥回南方,重新号召江南旧宋势力,那么将置我们于何地?结果忽必烈吩咐下面还是好茶好饭对待他,不放弃感化他的最后可能。 
  元朝想到了最卑鄙的一招,他们用文天祥的亲人来威逼他投降。这天文天祥收到了一封来信,是他三年多来都杳无音讯的女儿柳娘写的,看完信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女儿和夫人都被囚禁在大都的宫中,她们已经出家入道,但过的也是囚徒般的日子。他没有给他的女儿回信,他和女儿说什么好呢,他不想让女儿对自己存什么希望,到是和自己的妹妹通信中曾有这样的流露: 
  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途中有三诗,今录至。言之于此,泪下如雨……   
  明·朱存理《铁网珊瑚》卷四   
  送给他妹妹的三首诗也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元军见这文天祥真是铁石心肠,自己妻子女儿的信也不回,更不为所动。其实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文天祥只是迈过了常人都无法逾越的亲情一关,很多英雄豪杰不畏生死,但却顾念亲情而最终坚持不住立场和操守,文天祥做到了,所有的办法都想过,元军已无可奈何。 
  现在该元世祖忽必烈出场了。   
  忽必烈是个爱才之人,他一直想让这位南宋的状元丞相能为己所用,这天,文天祥被召入宫。元廷众高官纷纷要文天祥下跪,文天祥只作揖而不拜,甚至有人强行让他屈膝,他仍挺立不移。忽必烈见他性情如此刚烈,也就没再追究,唯一破例地让他站着,然后派人传话说你文天祥在元大都也已三年之久了,若你能象事南宋一样对待本朝,一定让你高官后禄。 
  文天祥的回答干脆而明了:〃天祥受宋朝三帝厚恩,号称状元宰相。今事二姓,非所愿也。〃   
  忽必烈再问:〃汝何所愿。〃,他已觉察到已经不可能说服。   
  文天祥其实说得很明白了:〃愿与一死,足矣。〃   
  忽必烈的这次召见,是文天祥最后一次选择的机会,但是文天祥还是毅然地选择舍生取义。正当忽必烈还犹豫要不要杀文天祥时,一些臣僚纷纷提议说既然文天祥不肯降附,就满足他吧。 
  死,对文天祥来说何尝不是种满足,现在他唯求一死。   
  七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大都戒备森严,天空黯然,风吹沙飞。   
  文天祥已被押到了刑场,他看到了周围数以万计的大都百姓,这些善良的人都知道眼前被押的就是名扬天下的南宋状元宰相文天祥。他们都为他的气节所感动,无不流涕。刀斧手已经围成一圈,等着文天祥的到来,文天祥神态自若,没有一点惧意,先面南跪拜,南方始终是他朝夕想念的地方。 
  拜完后,文天祥站起身来,劲项高昂,大义凛然,长叹一声,说出了八个字:〃吾事已毕,心无怍矣。〃,下面哭声一片。   
  ……   
  第二天,忽必烈允许文天祥的妻子欧阳夫人从东宫出来殓尸,在刑场上,很多江南义士不顾杀头的危险帮文天祥处理后事。在文天祥的衣带间,他的妻子发现了一篇附有序言的赞,赞文上滴透了一代忠臣的斑斑血迹: 
  吾位居相位,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南向百拜以死。其赞曰:孔子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 
  其时离宋朝灭国已六载,文天祥时年四十七岁。   
  东林名士   
  无锡城东最值得去的地方,我觉得就是东林书院的旧迹了。东林书院在明代历史上的意义已不仅是一个讲学谈论道的书院,这个书院中的学生几乎个个都心忧天下讽议朝政;从这里走出的人几乎每一个都力挽狂澜地影响了晚明的政治。也许江南本不该有东林党这样硬气十足的音符,民风的柔婉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心灵的正直。当然东林党也因为他们的直抒己言纵论天下而得罪了朝廷,可事实证明,从这里走出的人,才是那个天崩地裂时代真正的脊梁,我先想到的是顾宪成和高攀龙,他们两位都是东林书院的创建者,也都是无锡人。 
  东林书院其实早有其名,宋代政和年间一位著名的理学家杨龟山从洛阳南下时,就在这个地方讲学,自那时就有了这个书院。因为这位杨姓理学家的名字,所以又叫龟山书院。经历了南宋元代明三代,在元朝时也被周围的百姓改为寺庙,倾废已久,至于为什么后来顾宪成和高攀龙怎么会想到重修东林书院的,那还得从头说起。 
  一   
  万历八年,顾宪成已三十一岁了,二十七岁中举人以来也已四年之久,这年他下决心北上参加会试,凭他的才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进士。中进士的人一般都要被授予官职,可刚当官不久的顾宪成就与几个同榜进士,志同道合的朋友议论朝政评点时事,措辞往往非常激昂锐利。顾宪成是个书生气很浓的人,过于正直的他会得罪很多朝中的权贵,最有意思的一次是万历九年,时任首辅的张居正患重病,满朝的官吏都凑钱要给张居正在东岳泰山祈祝。只有顾宪成一人认为不可,一位和顾关系不错的朝中的官吏生怕自己的朋友得罪了张居正而代他签上了〃顾宪成〃的大名,顾宪成知道这事后,骑着马赶到那里,亲手抹去朋友给他代签的名字,刚正耿直如此。明神宗宠爱郑妃,不务朝政,顾宪成就上疏说神宗〃内宠将盛,群小将逞。以私掩公,以一己掩天下。〃,这样说皇帝还得了,一怒之下皇帝削去了他的进士籍,不过朝廷中许多有识之士都说顾宪成此举,让正气为之一吐。万历十五年时,顾宪成又不顾自己的安危,上书神宗皇帝,要他〃分别君子与小人〃。皇帝也是你说的么,好,又被贬湖广。顾宪成到也不怕,听到这个惩处的决定释然一笑,他知道那个方向柳宗元甚至苏东坡都在那呆过,于是他第一次被贬谪到这蛮荒之地。外放做官的经历很快又结束了,朝廷看来还是离不开顾宪成,他又回到了京城,这回担任的是吏部文选郎中。万历二十一年时,立储君的事又提上了日程,神宗仍旧骄宠着他的郑贵妃,那么自然就想立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可是之前已经下旨立了太子。这回要改,只能推脱说要等皇后生子后,再向吏部提出册立的事,同时又将皇长子三子五子一并封王,说以后可以〃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当三王被封的旨意传扬出去后,朝廷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哪有立三个太子的先例。顾宪成这时又冲在了前面,力持异议,他代表了大部份朝臣的意见,上疏神宗皇帝,提出了九条不可行的理由,为了让神宗采纳他的意见,同时顾宪成还写信给首辅王锡爵,希望他能从中解释和劝说神宗皇帝,使太子的事早日定下。神宗虽然后来接受了顾宪成的意见,但对这个多事的江南人也渐渐反感起来。到了万历二十二年五月,首辅王锡爵因为年龄太大,要谢政致仕,退休前还得先为朝廷推荐一些内阁臣子,顾宪成也在被推荐之列,其中还有大学士王家屏等人,王家屏曾因为立太子的事为神宗厌弃。皇帝让吏部重新提交名单,名单传到神宗眼前时,发现这王家屏怎么还在里面,怒火中烧,将管理官员升迁的吏部文选郎中顾宪成降为杂职,过了段时间干脆将他革职为民,顾宪成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仕途,此时他已四十五岁。革职之后的顾宪成虽然仍心忧天下,但已使不上劲,在北京附近一个叫张家湾的地方住了下来休养,当然平时还是忘不了给朝廷推荐合格的官员。顾宪成虽然被革职,可他心里从没有过后悔和歉疚,因为作为吏部的官员,本来职责就是给朝廷举荐选拔合格官员的,做事自然要讲原则求公平,必须要选到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来为朝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