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略萨:站在第一线的作家
素侠/文
曾经参加竞选秘鲁总统的著名文学大师巴尔加斯·略萨,被视为新世纪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冲击者,他从上世纪就多次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随着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日期的临近,人们关注的目光再次聚焦在他的身上。
巴尔加斯 …略萨1936年生于秘鲁南部的阿雷基帕,现在已经69岁,仍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由于在1990年竞选总统时被藤森击败,他自1993年起就移居西班牙并获该国国籍。他经常居住在英国伦敦,从事自己所酷爱的文学创作。近几年他被人们以为是随时可能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级小说大师。他的创作相当丰富,长篇小说就有十几部之多,另外他还在戏剧、散文等方面也颇有建树。
他的小说《胡利娅姨妈与作家》记述的是他的一段真实情感:年少轻狂的大学生爱上了比自己大 10岁的胡利娅姨妈,她有着尴尬的双重身份: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和略萨舅舅的小姨子。但是,他们最终冲破了世俗的阻挠和家长的恫吓,两颗心勇敢地走到了一起。另外,他的《城市与狗》、《酒吧长谈》等小说也讲述了特别吸引人的故事。
无可逆转的文学之路
略萨少年时曾在玻利维亚求学,回国后他于1950…1952年在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学习,1957年他毕业于圣马科斯大学语言文学系。他年纪轻轻就与他的胡莉娅姨妈结了婚,生活的重负几乎压得他透不过气,有时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兼做几项工作,文学不过是他的业余爱好,照他的话说,尽管他“把文学看得比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重要,但从未想到过有一天会成为作家。”
可是,他没有想到他写了又撕撕了又写的残存作品,将他无可逆转地引向了文学之路,因为《挑战》获了《法兰西杂志》组织的秘鲁短篇小说比赛奖,为此略萨得到了到巴黎旅游15天的奖励。这进一步激发了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于是,他喜欢上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喜欢上了亨利·米勒,喜欢上了福克纳、卡夫卡、加缪,他把萨特当作偶像,刻意模仿海明威……结果,到了1959年略萨明确宣布:“文学是我选定的生活道路,我决不会再改变。”
他客居巴黎时,先是为一家通讯社工作,后为法国电台、电视台服务。正是在那里,他结识了一批移居巴黎的拉美作家,如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墨西哥的胡安·鲁尔福等。在六十年代,正是略萨和他的朋友马尔克斯、富恩特斯等人引领了影响深远的拉丁美洲的文学大“爆炸”。
“不妥协”的文学
巴尔加斯·略萨提倡“不妥协”的文学,主张“文学要抗议,要控诉,要批判”。
作为结构现实主义流派的掌舵人,他的骨子里终究不肯彻底放弃他的文学主张,随处以一种先锋的姿态继续自己的文本实验,他甚至敢于把艾柯、米兰·昆德拉与约翰·厄普代克这些大名鼎鼎的当代作家贬得一文不值。
略萨更多的创作触角伸向了广泛的社会现实,其锋芒直指独裁统治、教会的伪善与官僚们的结党营私、倾轧弄权。他善于发表言论,对国际大事尤其是拉丁美洲的事务,往往阐明自己的看法,提出解决的设想。他认为当今的人们对现实社会有很多盲点,所以他要把它揭露出来。
2003年,巴尔加斯·略萨发表了一部题为《伊拉克日记》的文集。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他前往伊拉克,和街上的行人以及某些阶层的人士进行交谈;收集了不少材料,其成果就是这部文章。他记述了伊拉克平民百姓在萨达姆统治下的痛苦生活;披露了萨达姆政权多年来对人民的控制、压迫、剥削和对进步人士的迫害。
长篇巨著《小山羊的节日》花去了他3年半的心血,这部小说再现了多米尼加共和国前独裁者特鲁希略的专治统治,这个被描绘为魔鬼的独裁者曾对3百多万多米尼加人施行了极端残酷的暴政,在他30多年的专制统治下,整个国家成了人间地狱。略萨通过杜撰的一个妇女乌拉妮娅的所见所闻,再现了拉美最血腥的独裁统治。
文学竞技的常胜冠军
1959年,他的小说《首领们》获西班牙莱奥波尔多·阿拉斯文学奖。1960年开始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城市与狗》,后来获西班牙“简明文库”文学奖。1965年他出版的长篇小说《绿房子》,次年获西班牙文学批评奖。另外, 1967年他被授予秘鲁全国小说奖,1968年又获委内瑞拉“罗慕洛·加列戈斯” 国际文学奖。
在1980年,意大利拉美研究院授给他的小说《胡莉娅姨妈与作家》文学奖。1985年,他的小说《世界末日之战》获海明威文学奖,第二年又获西班牙阿里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1988年他获得了美洲金质奖章。1994年他获西班牙塞万提斯文学奖。1995年,他获得以色列耶路撒冷文学奖。
2000年,略萨获得了第13届梅嫩德斯·佩拉约国际奖,奖金为800万比索。该奖专门授予那些在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方面卓有成就的知名人物。古巴国家文学奖得主巴勃罗·阿曼多称略萨“是位伟大的作家,一位站在第一线的小说家”。“他的几部小说是我们世纪的‘重头’著作”。
此外,在1976年8月的第41届国际笔会代表大会上,他被推选为主席。这是拉丁美洲的作家第一次担任国际笔会的主席。
巴尔加斯·略萨,这位只缺诺贝尔文学奖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在对待诺贝尔文学奖问题上,他认为一个优秀的作家不应该想得什么奖,因为这会干扰他的创作,他认为得不得奖有很多偶然因素,不能强求。据可靠消息,略萨在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文学排行榜上名次不断前进,去年就已经排到了第二位。
巴尔加斯·略萨与中国
自从1979年北京大学的赵德明教授第一次在国内刊物发表文章介绍略萨,继而又在1981年将这位著名作家的《胡莉娅姨妈和作家》译成中文发表,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名字就在我国读者中似一声春雷般炸开来。目前,他的主要作品,都相继被介绍到中国来。
略萨受到中国读者的青睐可以说是从两部长篇小说开始,一是《胡莉娅姨妈与作家》,另一部是他的《绿房子》。
“略萨曾经获得众多的文学奖项,是杰出的结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小说将触角伸向了广泛的社会现实,既能深刻抓住现实生活中的本质问题,更能将其加以想象和升华。他的作品对现实主义小说的革新产生了影响,在作品结构上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略萨研究专家赵德明教授对作家略萨的总体评价。
今年8月,赵德明亲笔著作的《巴尔加斯·略萨传》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此书讲述了作家巴尔加斯?略萨颇富传奇色彩的一生:他对父亲的仇恨、狗一样的军校生活、放荡的小记者、他与胡利娅姨妈的恋爱结婚……通过种种出人意料的情节,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属于秘鲁同时也属于世界的巴尔加斯?略萨的“动态生活”。《巴尔加斯·略萨传》使人们有了一个能够深入了解这位著名作家的机会,尤其对于众多喜爱略萨作品的读者,这实在是一个不小的福音。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电子版前言
雍力
昨天快晚上的时候,我到书店匆匆看了一下,找到一本不错的书——略萨的《给青年小说家的信》。知道略萨的人大概不多,其人的景况应该和英国的恩斯特差不多,只被作家们知道并崇拜着。略萨和马尔克斯是同一拨成名的作家,都属拉美风暴中的重量级人物。书到手后,我又匆匆赶到附近的洗浴城,在那里一个温暖的浴缸中,我读了起来。
小说是门过了时的艺术,但不能否认它是最好的艺术,只不过作为艺术家族中的一分子,还不等父母给他更多的呵护,已经有一大批花花绿绿、热热闹闹的弟弟妹妹们喊叫着诞生了。我看了第一个章节《绦虫的寓言》,它好象是略萨用来打击狂热于小说创作的青年的,我非常喜欢里面的说法
目录
一、绦虫寓言
二、卡托布勒帕斯
三、说服力
四、风格
五、叙述者空间
六、时间
七、现实层面
八、变化与质的飞跃
九、中国套盒
十、隐藏的材料
十一、连通管
十二、权作信后附言
2006年1月26日
一、绦虫寓言
亲爱的朋友:您的信让我激动,因为借助这封信,我又看到了自己十四五岁时的身影,那是在奥德亚将军独裁统治下的灰色的利马,我时而因为怀抱着总有一天要当上作家的梦想而兴奋,时而因为不知道如何迈步、如何开始把我感到的抱负付诸实施而苦闷,我感到我的抱负仿佛一道紧急命令:写出让读者眼花缭乱的故事来,如同那几位让我感到眼花缭乱的作家的作品一样,那几位我刚刚供奉在自己设置的私人神龛里的作家:福克纳、海明威、马尔罗、多斯·帕索斯、加缪、萨特。
我脑海里曾经多次闪过给他们中间某一位写信的念头(那时他们还都健在),想请他们指点我如何当上作家。可是我从来没有敢动笔,可能出于胆怯,或者可能出于压抑的悲观情绪。既然我知道他们谁也不肯屈尊回信,那为什么还要去信呢?类似我这样的情绪常常会白白浪费许多青年的抱负,因为他们生活在这样的国家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文学算不上什么大事,文学在社会生活的边缘处苟延残喘,仿佛地下活动似的。
既然给我写了信,那您就没有体验过这样的压抑情绪。这对于您愿意踏上的冒险之路以及您为此而期盼的许多奇迹,是个良好的开端一一尽管您在信中没有提及,但我可以肯定您是寄希望于奇迹的。请允许我斗胆提醒您:对此,不要有过高期望,也不要对成就抱有过多幻想。当然;没有任何理由说您不会取得成就。但是;假若您坚持不断地写作和发表作品,您将很快发现,作家能够获奖、得到公众认可、作品畅销、拥有极高知名度,都有着极其独特的走向,因为有时这些名和利会顽固地躲避那些最应该受之无愧的人,而偏偏纠缠和降临到受之有愧的人身上。这样一来,只要把名利看作对自己抱负的根本性鼓励,那就有可能看到梦想的破灭,因为他可能混淆了文学抱负和极少数作家所获得的华而不实的荣誉与利益。献身文学的抱负和求取名利是不相同的。
文学抱负的基本属性是,有抱负的人如果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那就是对这一抱负的最高奖励,这样的奖励要超过、远远地超过它作为创作成果所获得的一切名利。关于文学抱负,我有许多不敢肯定的看法,但我敢肯定的观点之一是:作家从内心深处感到写作是他经历和可能经历的最美好事情。因为对作家来说。写作意味着最好的生活方式。作家并不十分在意其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后果。
谈及怎样成为作家这个振奋又苦恼的话题:我觉得文学抱负是必要的起点。当然;这是个神秘的题目。它被裹在不确定性和主观性之中。但是。这并不构成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加以说明的障碍。只要避免虚荣心,只要不带迷信和狂妄的神话色彩就可以进行。浪漫派一度怀抱这样的神话:把作家变成众神的选民,即被一种超自然的先验力量指定的人,以便写出神的话语而只有借助神气,人类精神才可能得到升华,再经过大写的〃美〃的感染,人类才有可能得到永生。
今天,再也不会有人这样谈论文学或者艺术抱负了。
但是,尽管现在的说法不那么神圣或者辉煌,抱负依然是个相当难以确定的话题,依然是个起因不详的因素,抱负推动一些男女把毕生的精力投入一种活动,一天,突然感到自己被召唤,身不由己地去从事这种活动一一比如写故事,根据自身条件,使出浑身解数,终于觉得实现了自我的价值,而丝毫不认为是在浪费生命。
我不相信早在妊娠期上帝就为人的诞生预定了一种命运,我不相信什么偶然性或者乖戾的神意给在母腹中的胎儿身上分配了抱负或者无能、欲望或者无欲。但是,今天我也不相信青年时有一个阶段在法国存在主义唯意志论的影响下——尤其是萨特的影响下曾经相信的东西:抱负是一种选择,是用什么来决定人未来的个人意志的自由运动。虽然我认为文学抱负不是镌刻在未来作家身上基因的预示性东西,虽然我坚信教育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可能在某些情况下造就天才,但我最终确信的还是,文学抱负不能仅仅解释为自由选择。我认为,这样的选择是必要的,但那是只有到第二个阶段才发生的事情,而从第一个阶段开始,即从少儿时期起,首先需要主观的安排和培养,后来的理性选择是来加强少儿期的教育,而不是从头到脚制造出一个作家。
如果我的怀疑没错的话(当然;很有可能不对),一个男孩或者女孩过早地在童年或者少年时期展示了一种倾向:能够想象出与生活不同的天地里的人物、情节、故事和世界,这种倾向就是后来可能称之为文学抱负的起点。当然,从这样一个喜欢展开想象的翅膀远离现实世界、远离真实生活的倾向;到开始文学生涯,这中间还有个大多数人不能跨越的深渊。能够跨越这个深渊、通过语言文字来创造世界的人们,即成为作家的人,总是少数,他们把萨特说的一种选择的意志运动补充到那种倾向里去了。时机一旦可能,他们就决定当作家。于是,就这样做了自我选择。他们为了把自己的抱负转移到书面话语上而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从前这种抱负仅限于在无法触摸的内心深处虚构别样的生活和世界。这就是您现在体验到的时刻:困难而又激动的处境,因为您必须决定除去凭借想象虚构现实之外,是否还要把这样的虚构化作具体的文字。如果您已经决定这样做,那等于您已经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当然,这丝毫不能保证您将来一定能当上作家。但是,只要您坚持下去,只要您按照这个计划安排自己的生活,那就是一种(惟一的)开始成为作家的方式了。
这个会编造人物和故事的早熟才能,即作家抱负的起点,它的起源是什么呢?我想答案是:反抗精神。我坚信:凡是刻苦创作与现实生活不同生活的人们,就用这种间接的方式表示对这一现实生活的拒绝和批评,表示用这样的拒绝和批评以及自己的想象和希望制造出来的世界替代现实世界的愿望。那些对现状和目前生活心满意足的人们,干吗要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创作虚构的现实这样虚无缭绕、不切实际的事情中去呢?然而,使用简单写作工具创作别样生活和别样人群的人们,有可能是在种种理由的推动下进行的。这些理由或者是利他主义的,或者是不高尚的,或者是卑劣吝啬的,或者是复杂的,或者是简单的,无论对生活现实提出何种质问,都是无关紧要的,依我之见,这样的质问是跳动在每个写匠心中的。重要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拒绝和批评应该坚决、彻底和深入,永远保持这样的行动热情一一如同堂吉词德那样挺起长矛冲向风车,即用敏锐和短暂的虚构天地通过幻想的方式来代替这个经过生活体验的具体和客观的世界。
但是,尽管这样的行动是幻想性质的,是通过主观、想象、非历史的方式进行的,可是最终会在现实世界,即有血有肉的人们的生活里,产生长期的精神效果。关于现实生活的这种怀疑态度,即文学存在的秘密理由一一也是文学抱负存在的理由,决定了文学能够给我们提供关于特定时代的惟一的证据。虚构小说描写的生活一一尤其是成功之作绝对不是编造、写作、阅读和欣赏这些作品的人们实实在在的生活,而是虚构的生活,是不得不人为创造的生活,因为在现实中他们不可能过这种虚构的生活,因此就心甘情愿地仅仅以这种间接和主观的方式来体验它,来体验那另类生活:梦想和虚构的生活。虚构是掩盖深刻真理的谎言,虚构是不曾有过的生活,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人们渴望享有、但不曾享有,因此不得不编造的生活。虚构不是历史的画像,确切地说,是历史的反面,或者说历史的背面,虚构是实际上没有发生的事情,因此,这样的事情才必须由想象和话语来创造,以便安抚实际生活难以满足的雄心,以便填补人们发现自己周围并用幻想充斥其间的空白。
当然,反抗精神是相对的。许多写匠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精神的存在,或许还有可能他们弄明白了自己想象才能的颠覆性质之后,会吃惊和害怕,因为他们在公开场合绝对不认为自己是用炸弹破坏这个世界的秘密恐怖分子。另一方面;说到底,这是一种相当和平的反抗,因为用虚构小说中那触摸不到的生活来反抗实在的生活,又能造成什么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