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第2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度,是示现八相成道,最低的是什么地位?十信心满,是这个位子,是这样的佛,他就有能力示现八相成道。这就是《占察经》上讲的第一种,信满,十信满了他就作佛,有能力示现八相成道。跟“普门品”里说的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得大自在!

  第二种,“如《大集经》中”所说的,“灌顶住菩萨”,灌顶住是十住满位,“能于无佛世界示现八相。《占察经》第二,解满作佛当之”。也就是说,菩萨五个位次,信满、住满、行满(十行位)、十回向满(圆满)、十地满,都示现。他不满呢?不满十信不行,十信不满决定不能起这个作用。像十住,初住菩萨都有能力示现八相成道,二住当然没有问题,往上去更没有问题。所以往上四十一位都能够示现八相成道。这段文我们念念,诸位就晓得了,不必细说,解满作佛。第三,“《仁王经菩萨教化品》明初地八相”,这个初地是别教。“《占察经》第三,证满作佛”,你看信、解、行、证。第四,“《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明究竟地”,究竟地是一生补处,“八相示现。《占察经》第四,一切功德行满成佛当之”。第五,“《华严不思议品》诸佛念念出生智,此明佛后得智,出生八相示现也。此五中,前四是因中示现”,第五是果,“佛后业用也”,果佛后业用也,自性法尔如是德用。我们在这里简单说,初住成佛,就是十信满位就是初住,初行、初回向、初地,都是从因上说。行满、回向满、十地菩萨,第五个是等觉成佛。前面都属于因,后面属于果,教下这样分别、这样说法,帮助我们初学逐渐逐渐了解事实真相。

  “斯经所明,若依诸师,多是第四(补处)作佛”,这个补处应该是第五,第四是十地菩萨,也都能讲得通。“若依今宗”,我们净土宗,净土宗“此中无所属”,净土宗没有这么麻烦,不分,不是这样的细分。为什么?“以弥陀巧方便回向所作故”,阿弥陀佛善巧方便,“因果共不可思议”。如果像这一般祖师大德所说的,这个成佛,那修净土的人,我们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要修行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够像这些法身菩萨一样,众生有感我们就有应,我们也来示现八相成佛,那是什么程度?极乐世界没有十信、十住、十回向,没有这些位次,只有四土三辈九品。那怎么个讲法?其实,我们要是念了阿弥陀佛第二十愿就恍然大悟。二十愿,阿弥陀佛怎么说的?他说,每一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华严经》上初住以上。这样说起来,这是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愿威神的加持,你的神通道力、智慧德相都跟法身菩萨差不多,阿惟越致菩萨。换句话说,你到了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你就有能力回到娑婆世界来示现八相成道,这个不可思议!我们不要像教下那么麻烦,这么分那么分,这是什么?在西方极乐世界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所以因果共不可思议。“若强论之”,勉强的说,“或应在第五(佛后)之中焉”。“由上可见,示现八相成道之人,阶位有五”,这五种地位都能够示现八相成道。在我们净土宗可以说,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每一个地位人都可以做这样的示现。“一般只知补处成佛所现,《甄解》则偏重为佛后。诸说不妨并存,五位不妨齐有,盖十方来会之菩萨无量无边,其阶位于平等中亦不碍于差别。”大乘法里头,平等里头有差别,差别里头有平等,差别平等不二,平等是真实的,差别是善巧方便,平等是实德,差别是权德,帮助众生的。

  下面一段,再解释八相成道,专就本师释迦牟尼佛,“指本师释迦与一切诸佛示现成道之通途”。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一定是这种方式,很少有例外的,所以叫通途,都是这样示现的。“但诸经论因开合不同,所说亦异,或说七相,乃至九相、十相”,这就是有些不同的说法,但是说八相的最多,“乃从经论之多数也”,现在讲八相。“再者八相之中,内容亦不尽同”,这下面举例子给我们说。“《大乘起信论》谓八相为”,《起信论》所说的,“一从兜率天下,二入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这《起信论》说的。但《四教仪》说法又不一样,《四教仪》里头说法,“一从兜率天下,二托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两相对照,便知《四教仪》是开《起信论》之成道为降魔与成道”,把降魔、成道都在成道里头,“合《起信论》之入胎与住胎于托胎,可见两者只是开合不同,内容无别”。这是诸经说法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释迦牟尼佛成道是三十岁,在菩提树下示现的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转法轮是教学,四十九年;入般涅槃,佛过世,这一年是他老人家七十九岁,七十九岁过世的。

  我们看底下,“《嘉祥疏》依《四教仪》判魏译之八相”,就是康僧铠的译本,这当中讲的八相,“甚合于今此会集本,故仍依之”。这就是黄老居士注这部经,参考《嘉祥疏》里面讲的八相成道。“经中舍兜率是第一相”,菩萨在兜率天修行,寿命到了,兜率天的寿命四千岁,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一年也是三百六十天,四千岁,合我们这个世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现在弥勒菩萨住在那边,兜率内院是弥勒菩萨的道场。兜率天有内院、有外院,外院是凡夫住的,兜率天人,内院是菩萨们修行的道场。这个天是凡圣同居土,凡夫见不到菩萨,菩萨也不干扰这些凡夫。当然,偶尔遇到有缘人,佛菩萨也有善巧方便去教导他们。

  跟我们地球一样,我们地球也是凡圣同居土,也有很多菩萨、罗汉在我们这个世间修行,但是我们凡夫不认识,遇不到。偶尔遇到有缘的人,他也能示现,他们也能够见到。像过去唐朝时候,法照禅师朝五台山,见到文殊菩萨的道场,叫大圣竹林寺。他见到非常欢喜,听文殊菩萨讲经,听完之后向文殊菩萨请教,现在这个世间渐渐的入末法时候,人的根性迟钝,修什么法门能成就?文殊菩萨教他念佛法门,并且还念几句佛号给他听,他把它记下来,就是他所传的五会念佛。但是五会念佛真的失传了。民国年间有些法师想到五会,他也编了一个五会念佛的本子,那个绝对不是文殊菩萨传的,这法师们自己想出来的。因为我听过他们那个念佛,那个念佛像唱歌一样,接引初机确实是很好,但是修行的,他那个念法不能摄心,所以我想肯定不是文殊菩萨所传。他离开竹林寺的时候,沿途做记号,下次来不要迷路。做了两个记号回头一看,这寺庙不见了,没有了。这是菩萨道场,不是真正有缘人见不到。法照禅师学禅的,见了菩萨之后就改修净土,成为净土宗第四代的祖师。《高僧传》里头有,记载得很清楚。文殊菩萨真的住五台山,但是五台山那些庙,庙里头没有,他的那个寺我们人看不见,他的道场。像佛门里面,常常超荐求忏悔的《慈悲三昧水忏》,那个故事是悟达国师,也是唐朝时候人。在四川见到迦诺迦尊者,是阿罗汉,那是有特别因缘,见到了。他得了重病,长了个人面疮,迦诺迦尊者给他调解,冤亲债主离开,病好了。离开之后,再回头的时候道场没有了,一片荒山。证明我们这个世界也是凡圣同居土。

  菩萨在兜率天,寿命终了,这个世间缘成熟,他从兜率天下降,这是第一个相。到哪里去投胎?一定在王宫。菩萨不迷,他会选好的地方去出生,一定出生为王族,太子的身分。为什么?将来出家修行,人家才肯相信。真的,你看王位、富贵能舍掉,他教人放下,先得要放下才行。国王,别人是争着要做,他已经得到了,把它放下,这个用意很深!做国王也不容易,如果没有十世以上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哪有那么大的福报,要修十世以上。你看做国王他能享几年的福?十世的修行,几年就享完。享福最长的,在中国历史上,乾隆皇帝,只有这么一个,做了六十年皇帝,还做四年太上皇,中国历史上找不到第二个人。那个人要修多少年福报?我们一般讲,修一百世。修一百世的福报,修福不享福,累积才有这么大的福报,不是偶然的,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有些帝王在位的时间很短,不到十年,很多,看中国历史你就看到,二、三十年就很不错了。这个福报是生生世世修积来的。世间的达官贵人、大富长者,都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积功累德所得来的,没有一个是偶然的,说碰运气碰到,不可能的,一个都找不到。所以这里头业因果报,我们学佛的同学都会很清楚、很明白。

  他是决定不迷惑,他选择王宫来投胎。这个“降王宫”里面就有第二跟第三,第二是托胎,第三是出生,他在降王宫里面,这一句里头就把这两个,投胎、出生就包括在这里面。“弃位出家”,给人做个好样子,别人迷在名利里头,他是什么都得到了,不要,把它放弃掉。说明什么?说明出家比做国王更有意义。做国王,你充其量,当然这是个圣贤的国王,你教化全国的人民,你有界限;出家,教化一切众生没有界限,你教化的众生超过一国的人民不知道多少倍!做国王,一国人民得到你的教诲,享你的福报;这一出家,遍法界虚空界的众生都得到你的福荫,这是一般人不知道。释迦牟尼佛弃位出家是十九岁,舍弃宫廷里面富贵的生活,“苦行学道”,这第四相。这都给后人做个好榜样,他不是出生在贫穷家庭,富贵家庭,能够修苦行,真能放下。

  “降伏魔怨”是第五相。魔怨也是示现的,已经成佛了,哪来的魔、哪来的怨?怨是冤亲债主,魔是种种折磨,都没有了。可是要做这样的示现,教化修学的这些大德们,要走成佛的道路也不是那么容易,你要禁得起考验,魔怨是考验,要禁得起。许许多多的折磨,把你心里面的烦恼习气都给磨尽,你才能成就,纯净纯善,这才能成就。所以菩萨要修六波罗蜜,第一个放下贪心,悭贪,用什么?用布施放下悭贪。用持戒放下恶业,不再造恶,用忍辱放下瞋恚,用精进放下懈怠,用禅定放下散乱,用智慧放下愚痴。那都是魔怨,真能放得下。

  你看修忍辱波罗蜜,《金刚经》上只是提了一句,这个故事详细的在《大涅槃经》里面,歌利王割截身体这个故事。菩萨在修忍辱波罗蜜的时候,歌利王试验他,考考他,真的能忍吗?好,凌迟处死。这是不给他好死,肉一片一片割下来,割到死为止。问他能不能忍?有没有怨恨?没有怨恨,到死都没有怨恨。告诉歌利王,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没有怨恨,只有感恩,感什么恩?经过这次的考验,毕业了,忍辱波罗蜜成功了,所以提前成佛。本来释迦牟尼佛成佛是在弥勒菩萨后面,就是这么一个功德,无比殊胜的功德,这个机会歌利王给他的,他能忍受,没有一丝毫怨恨心,提前成佛。释迦牟尼佛在这里示现的,示现成佛,转法轮,第一个证阿罗汉果的是憍陈如尊者,就是前世的歌利王,释迦牟尼佛就是忍辱仙人,说话算话,成佛确实第一个度他。这是我们要学习的,要是一点点苦难、折磨都受不了,你怎么会成得了佛?什么都要忍受,你才能成就。

  “成最正觉”,这就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成佛了,这第六相。成佛之后,自己道德成就了、智慧成就了、学术成就了。他的学术是在“苦行学道”学的,十二年,十九岁到三十岁,真的去学过。所以,道德、学问、智慧、德能圆满的成就。成就之后,这展开他的教学,“请转法轮,常以法音,觉诸世间”。成最正觉的时候,我们世间人不知道,没有人去请他。他自己想着,没人请,那怎么样?就入般涅槃吧,走了,离开这个世界。人间没有人请他,天上人看到了,五不还天,这是第四禅五不还天,就是净居天人他们看见了,看见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地方示现八相成道,成佛了。他们赶快下来,代一切众生请法,请佛住世,请转法轮,展开教化,佛答应了。这答应,就到鹿野苑找以前五个同伴,跟他在一起修行的,给他们讲经说法。憍陈如开悟了,证阿罗汉果,这是最初在鹿野苑转法轮。从这个之后,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教学就没有中断过,确实身行言教,他在经上所讲的他全部都做到,所以大家相信他。如果他教人做,他自己做不到,那就是假的,没人相信;他自己做到了,大家相信。“及以下诸句”,这第七相,这是他一生教学。下段文中,“于此中下,而现灭度”是第八相。这个是先把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八相成道点出来,然后再一段一段的来介绍。

  我们先看底下第一段,“舍兜率,即第一相从兜率天降生”。兜率是梵语,也翻作“兜术”、“睹史多”,这都是一个梵文,翻译家所翻的名词不一样,都是一桩事情,“本是一名,译音有异”。它的意思,兜率的意思是“妙足,知足,喜足,乃欲界中第四天”。你看这个天,天人他们的德行,我们从这个地方,从名号里头就知道了,知足。知足就是成佛,你要想成佛,你首先得知足,在知足天里头修行,表这个意思。如何才能真正知足?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白,这个时候你的心如如不动,回归到自性本定,真的知足了。就是六祖开悟的时候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心再不动了,这叫知足。心动了就不知足,他心不动了,自性本定。定生慧,自性里面无量的智慧自然现前,跟一切众生交往的时候,众生有问题,立刻就回答,用不着去想想。想想就错了,想想落到第六意识去,那是凡夫。菩萨成佛,转八识成四智,不再用阿赖耶。我们知道,六道用阿赖耶,四圣也用阿赖耶,就是十法界;转识成智,十法界就没有了,住如来实报庄严土。十法界不见了,他怎么会有思想?思想都没有了。思跟想,你看中国的字,中国的字是智慧的符号,思是什么?心里有分别叫思。你看,“心”上一个“田”字,划上格子那叫思,有分别了。想是什么?想是你心里着相,心里有相那就叫想。着相是执着,所以想是执着,思是分别。分别执着统统都断掉,只有心,纯粹的就一个心,上面什么东西都没有,干干净净,这叫真心。所以老祖宗造的这些符号,让你看到就晓得它的意思,智慧的符号。知足就重要了,知足,思想都没有了,这真知足。不但是事相上没有分别执着,念头都不起,这叫妙足,妙就妙在此地,不起心、不动念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体接触,都不起心、不动念,这妙足。

  “内院现为弥勒大士之净土,外院则为天众欲乐之处。”兜率天,刚才给诸位报告,凡圣同居土。圣人居住的叫内院,这一层天属于欲界,欲界有六层天,它是第四层。我们一般中国人讲天道,多半是讲的第二层,忉利天,中国人称忉利天王为玉皇大帝,道教里崇拜的,第二层。再往上去夜摩天,再上去就兜率天,兜率天比忉利天要高两层。外院这是天众,凡夫他们居住的地方,因为这些凡夫都知足,所以知足常乐。这里面天人非常快乐,没有忧虑,衣食自然,不需要自己辛苦经营,福报很大,是他们生活享乐之处。“《普曜经说法门品》云:其兜术天,有大天宫,名曰高幢,广长二千五百六十里,菩萨常坐,为诸天人敷演经典。”这是说内院,内院是弥勒菩萨他的道场,他住在这个地方,在这个地方讲经教学。这个天宫名字叫高幢,幢是高显的意思,非常明显、非常高大。这个建筑范围多大?广长二千五百六十里,这么大的一个范围。我们看起来不可思议,可是天人的身体高大,天人福报大,一层比一层高。兜率天人就相当高大,他们居住这么大的一个宫殿,也就像我们人间皇宫差不多。我想很多同修都到北京去看过,看看故宫,元明清三代的皇宫,你就能看到帝王他的威势。“菩萨常坐”,这个坐表定的意思。人坐在这个地方显得很稳重,站着、走着这是在行动,坐下来就像入定一样,坐表这个意思,表不动。佛门里面的坐禅也是取这个意思,坐禅不是身坐在那里不动,身没用处,要什么不动?心不动。眼看外面的境界如如不动,眼在色尘上入定了;耳听音声,在听音声里面不动心,耳在音尘里头入定了,取这个意思。身代表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面对外面色声香味触法,都做到不动心,这叫常坐,真知足了;动心就不知足,还想要,想得到。不动心了,六根在六尘境界上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