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第2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性”,水的性是湿性。“法性真如,纯善无染”,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纯净这个净不是染净的净,纯善无染那就是净。“唯以缘有染净,而所变之法有染净之别”。缘有染净,性没有染净,在六道里面,缘有善恶,性没有善恶,这个不能不知道。自性里面,诸位守着一个原则就容易明白,自性里头没有对立的,因为它是一体,它是圆融的,它没有对立。你看真跟妄不对立了吗?自性里头没有真妄,自性里头没有染净,自性里头没有善恶,自性里头没有生灭,生灭是相对的,在自性里找不到相对的。自性里头没有远近,远近是一对,没有远近就是没有空间;自性里头没有先后,没有先后就是没有时间,所以在自性里头找不到相对的。凡是有相对的,那都不是自性,那是法相,法相里头有相对的,法性里头没有。我们如何能在法相里面找不到相对的,你就见性了。要怎样才能脱离相对?相对就对立,没有对立的,佛教给我们,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对立就没有了,没有就见性了。性在哪里?所有法相无有一法不是,法法皆是,法法平等,法法圆融。

  凡夫成佛,理论上讲刹那之间,我们真的有这个能力,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一起放下,凡夫就成佛了。有没有这种人?有。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三十岁的时候,在菩提树下把十二年所学的也放下了,也就是说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一起放下,就成佛了。表演给我们看的,成佛就这么简单,这一放下就见性,一见性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为什么?因为你已经具足能生、能现、能变,万事万物是所生、所现、所变,源头掌握到了,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你全都明白了,自性所变的,它不是外来的。在中国也有一个明显的例子,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为我们做了个表演,就是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一下放下,这叫顿舍,不是一样一样慢慢放,一次放下叫顿舍,顿舍、顿悟、顿证,立刻就证得。所以五祖忍和尚把衣钵立刻就传给他,惠能大师那个时候二十四岁,成佛!什么人给他做证明?五祖忍和尚给他做证明,他成佛了。成佛就是放下,彻底放下,对于宇宙人生万事万物彻底明白了。在中国历史上像这样的人物不少,两千年来,至少有两千多人达到这个境界。那个修学放下最痛快的,可以说惠能大师是第一个,别人放下都还有一段时间,一、二年,二、三年,五、六年,十几年,那很多。像惠能大师这么痛快的,大概只有他一个,找不到第二个。能够跟他相比的,那就是经典上记载,释迦牟尼佛放下很痛快。

  我们为什么放不下?我们把这些幻相、假相都当作真的,不知道它是假的,所以对这个起了贪恋,生起情爱,这个事情麻烦。纵然在经教里面读多了,佛无数次的提醒我们,我们知道这是假的,可是依旧还是放不下,情执太深,烦恼习气太重。但是要知道,不放下是决定不能成功,不放下一定要搞六道轮回。想到这桩事情,我们就不敢不放下,为什么?不放下太苦了,你说做人多苦!这一生做人,来生能不能得人身?靠不住。为什么?佛给我们讲得清楚,来生要得人身,我们修十善业道至少要拿到中品。也就是我们修十善业道,像学校老师给我们打分数,我们至少要拿到七、八十分,来生才能得人身。如果你能拿到九十分以上,拿到一百分,你来生生天,人天的标准。五十分,五十分不保险,不一定能得人身,总得七、八十分才算保险,来生得人身。我们自己想想看,你把《十善业道经》多念几遍,对照对照,自己跟自己打分数,看看能不能达到七、八十分?如果觉得没有,没有就麻烦大了。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不可以不知道。

  我们再继续往下面看,“又《会疏》曰:菩萨有二种智,能为一切修行本”。修行不能没有智慧,没有智慧那是盲修瞎练,很多自己以为是修行,实际上是在造孽,是在造作不善,他没有智慧,自己以为是修行,这种事情很多很多,所以没有智慧不行。这两种智慧,能为一切修行本,“何者为二:一谓如理智,能照诸法本性,不一不异,不生不灭,是名通诸法性”。我们经上讲的这个,你有如理智,有这种智慧,这是什么智慧?能照诸法本性。他用照见,他不是说能见诸法本性,他说能照,为什么不用见,用照?见里面有分别、有执着,有情识在里头。照见,我们拿一个镜子,我们用镜子照个人,镜子照得清清楚楚的,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它没有喜欢、没有不喜欢,这叫照见。经上用这个字你懂得它,我们眼见外面色,眼要像一个镜子一样,不要有分别、不要有执着,不要有喜欢、不要有不喜欢,你动了那个念头叫情执,你就错了,你就迷了。用照见,像镜子一样,我眼睛看像镜子一样,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里头没有憎爱,没有讨厌、也没有喜欢,完全是平等的心,这叫照见,照见是智慧。有分别、有执着、有爱憎,那叫情见,不叫照见,你里头有情识,情识是迷!

  诸位记住,情不是一个好的字,在佛法里面讲迷情,你没有智慧,情跟智是对立的,照是智,情是迷。照见,那你就见法的本性,性相都见到了,见到相同时见到性。见到性是什么?性相不一不异、不生不灭,性不生不灭;相呢?相也不生不灭。相是有生有灭的,为什么说它不生不灭?它的速度太快,前念灭了后念就生。速度快到什么程度?根据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的对话,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弹指有三百二十兆的念头,也就是一弹指有三百二十兆的生灭,你能分得出来那个生灭吗?所以说生灭就等于不生灭,这从相上讲的。性呢?性上没有念头,性能生出这个念头。这不是大菩萨做不到的,这个境界才叫通诸法性,你通达、明了一切法的性相。

  底下一句“达众生相”,那是如量智。“二谓如量智,能照众生殊相”,殊是不同,千差万别的现象,“迷悟凡圣各异”,你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名达众生相”。底下这句说得很好,“故通诸法性是根本智,达众生相是差别智”。根本智也叫实智,实实在在的,差别智也叫权智,权巧方便。度化众生的时候,跟众生在一起要用权智,权智是千变万化,根本智是如如不动,动中有不动,不动里面他又有动。所以佛法表法,就用法轮来表法,用轮,轮是什么?圆,现在几何上讲的圆。佛用这个在表法,唯有圆才能表示出动中有不动。圆是个圆周,我们看这个镜子,这也是个圆,圆周是动的。车轮,圆周是动的,圆心不动,你看动中有不动。圆有没有心?当然有心。圆心在哪里?找不到,它真有个心,你决定找不到。你把那里点一个点,点在放大镜上是个面积,它不是点,点找不到。几何学里头说,点移动就成一条线,线移动就成一个面积,面积我们能看得见,线都看不见,那点就更看不见,点是痕迹都找不到。在理论上讲它一定有,没有它,圆怎么会成就?所以一定有个圆心。佛用这个来代表佛法,圆心代表法性。

  所以法性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法性找不到,法性遍一切处,一切现象都从法性生的。你看圆,小圆、大的圆、再大的圆都离不开圆心,没有这个心,圆就不能成立,肯定有这个心。这个心,你看能生能现,能生这个圆周,能现圆形,它能现,所以不得已用空字来代表它。《般若经》上常讲“色即是空”,色是什么?圆周,色是圆的圆周。空是什么?空是圆心,它是一体,它不能分开。离开圆心,哪来的轮相?这相就没有了。所以佛家用这个来表法,称一切法称为法轮,法轮表这个意思。我们看到圆,立刻就晓得,这个宇宙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知道事实真相,智慧就开了,知道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一切法可以受用,可以欣赏,不能占有,为什么?它当体即空,你占有不到。不但一切万法当体即空,我们的身体也当体即空,所以我们想占有我们的身体、控制我们的身体,做不到。如果这个身体能控制、能占有,我让它年年十八多好,活到一千岁还是十八那个样子,你才有能力把它占有、把它控制,你做不到。所以佛教给我们可以受用、可以欣赏,决定不要有控制的念头、占有的念头,那你就造业了,造业肯定有苦报在后头。人与人,人与佛菩萨,人与一切众生都是有个缘分,明白人要掌握这些缘分,把这些缘分都变成法缘,不要变成情缘,更不能变成恶缘,这就对了。变成情缘要还债,变成恶缘就冤冤相报,那是非常痛苦的。变成法缘好,大家都觉悟,能够在一起修行、一起证果,同心协力度迷惑颠倒的众生,这就对了,这跟佛菩萨走同一条道路了。

  这个世界要真正想安定和平,方法很简单,人生到这个世间,头一个是要明理、要开智慧,你就能看破、能放下。然后我们在这个世间要过几十年,生活几十年,从事一种行业,好好去经营,把这个行业做好,就这工作做好,跟不同的行业互助合作,这个社会就祥和了。各人守着各人的职业,不要干涉别人的,每个人都把自己行业做好。就像一个机器,机器很多零件组合的,每个零件都好,这个机器就好。出家人的行业是干什么?教书,教佛书。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我们继承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教科书,认真学习,讲解给有缘的同学来学习,大家一起学习,把这个行业做好。这个行业主要的是讲伦理、道德、因果,你看跟社会各行各业配合起来这多好,好事一桩。这是搞教育,宗教教育,宗教这两个字对佛家来讲非常切实,佛陀教育确实是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学、尊崇的教化,不但对人类有贡献,对十法界的众生都有很大的贡献,它教我们证得根本智跟后得智,差别智就是后得智,根本智是了解事实真相,这是根本智。后得智是善巧方便,将根本智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就是差别智。通达性相,我们就学到此地。

  我们现在再看底下,第二段“供佛度生”,供养佛、普度众生,这一句也非常重要。经文:

  【供养诸佛。开导群生。】

  就这两句,我们看“供养有二”,第一个是财供养,第二个是法供养。我们先看“财供养,供养香花饮食等财物”,这三桩事情,财物范围太广了,说三样,这三样就含很深的意思。香表信息,现在的信息,已经发展到卫星电视、网际网路。在古时候信息就靠香,诸位如果有机会到中国去观光旅游,你去看看万里长城,你就晓得烧香是什么意思。万里长城几千里路长,长城外面是匈奴,古时候的蒙古人,他们是游牧民族;中国是农,以农立国,是以耕种为主的。这些游牧民族常常来侵略、来抢劫,所以国家才建一个长城,做个防御工事。他们来攻击的时候怎么办?如何通知皇上,让皇上知道赶紧派救兵来?所以长城,你看每隔一段有个烽火台,烽火台就是香炉,烽火台。烧什么?烧狼烟,狼的粪便把它烧成烟,风不容易吹散,狼烟是这样,它不会吹散。看到烽火台点着这个狼烟,这边也点,看到就点,烽火台从玉门关那边传到长安,那个时候首都在长安,大概只要几个小时,三、四个小时就传到,皇上立刻晓得边关那边有敌人侵略。所以它是传递信息的。

  在佛法里面呢?你看香炉就像烽火台一样,我们点一支香是什么?跟佛菩萨通信,取这个意思。所以香不要烧太多,香烧太多乌烟瘴气,空气都变成污染了。好香点一支,它是表法的,表我们的心意跟佛菩萨沟通了,取这个意思的。你看叫你供养这个,我们的善心善意供养佛菩萨,它取这个意思的。现在烧香的人多,几个人懂这个意思?这意思佛菩萨喜欢。现在烧香是什么意思?巴结佛菩萨,求佛菩萨保佑我升官发财,我要是发了大财,我发一百万,我来供养你一万,谈条件,把佛菩萨当作贪官污吏,这样烧香怎么会得福?哪有这种道理?你的算盘打得很精,保佑我得一百万,我来供养你一万,成什么话嘛!那个念头全错了,念念都在造罪业,还想求佛菩萨帮助他造罪业,哪有这种道理?我们前面讲得很清楚,佛菩萨是职业教师,只管把书教好,其他啥事也不管。这真的,把自己本行做好,其他的不要去管,这就对了。所以你真正懂得,供养三宝是这么个意思,千万不要造罪业,造罪业就大错特错。香供养。

  花供养是什么?花代表因,你看植物先开花后结果,我们看到这植物花开得好,就知道果一定好;如果花开得不好,就晓得收成就有问题,果结得就不好。这个花是这么,我们修好因就是花,花代表修因;要供果,果代表结果,我们以善因善果来供养佛,是表这个意思。不是佛要看这些花,佛要吃这些果,没有这个道理的。所以佛门统统是教学。佛面前供一杯水,那水是什么?水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要干净,像水一样,我们的心要平等,就是这个经上讲的“清净平等”,清净、平等心用水来做代表。不是佛菩萨要喝水,错了,全是表法。我们明白这个意思,一看到这些供具,我们晓得,我应该要怎么做法,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能有邪念、不能有邪行,它是在教导我们。

  饮食是报恩,他吃不吃?他不吃。佛菩萨哪吃这个东西?为什么用饮食供养?佛菩萨当年在世是托钵的,我们对佛菩萨财供养,这个财供养就是一钵饭;有时候不是一钵,一调羹一点点。所以佛每一家去托,托七家才有一钵饭。不是一家就给那么多,一家他没有那么多,那个时候人生活得很清苦,自己吃省一点下来供佛,是这个意思。今天我们不忘本,没有忘记老师当年的生活状况,老师来托钵,我们供养一点饭,主要是饭。如果供养菜三个菜,表示什么?三德六味,最多的是六个,代表六味,酸甜苦辣咸淡这六味,就圆满了。所以不能供太多,供太多就失礼,那显得巴结,供少了不恭敬。所以最少三个如法,代表三德,六个代表六味,这是礼节。佛对我们是法供养,我们对佛是财供养,佛又不要财,只要一钵饭,每天出去托钵就是一钵饭,所以这饮食供养。其他的财物,实在讲是帮助佛度化众生有用得着的地方,用不着的地方不需要。佛五眼圆明,在那个时候,三千年前能看到现前的社会,他那个时代可以不要钱。现代这个时代不要钱就不行,你出门乘车、乘船跟古时候不一样,古时候这个车、船遇到出家人不要钱,他知道供养;现在不行,现在你不买票他就不让你上去。所以现在如果接受邀请,旅费是必须的,生活费用是必须的。你到一个地方,如果是寺庙庵堂那没有话说;如果没有,居士们临时租借的地方,请法师讲经,常常住旅馆,这都要费用。佛统统想到,所以后头给你加个财物。要记住,经上常说“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为最”。如果没有法供养,财供养只修一点福,人天福报,那还真正是有德行、有修持,最好是有证果的这些出家人,你才真的种福了。如果不是真修行的人,你去供养他,你就搞错了,这些现象不能不知道。

  今天佛法衰,衰到什么?衰到我们学佛的人不如法。如何拯救佛法?现在佛法有危机,得要用什么方法来拯救佛法的危机,认真学佛。认真学佛,那一定要持戒、要修定、要开智慧。修定,是不是一定修禅定?不一定。你要知道,大乘佛法里面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禅定,如果这个法门离开戒定慧就不是佛法,这个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法?真正佛法决定依戒定慧,第一个要持戒,不持戒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不持戒,连福都修不到,定慧就更不必说了,头一个就要持戒。持戒从哪里做起?我今天特别提醒同学们,从《弟子规》做起,《弟子规》是戒律的根本。《弟子规》能做到了,《感应篇》就好修,《感应篇》你能做到,这两样是佛法的根基,学佛的同学不能不知道。释迦牟尼佛在《佛藏经》,这个《佛藏经》不是《大藏经》,佛经里有一本经,不大,分量不多,经题就叫《佛藏经》。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他说“佛子”,就是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讲得很严肃,你学佛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佛不承认你是他的学生。好像念书一样,你应该先念小学,再念中学,再念大学,这是对的,你要是躐等,小学不要,你去念大学,佛不承认你。

  所以佛法到中国,小乘经典翻译得非常完备,大乘经典是选择来翻的,为什么?太多了。当时交通非常不方便,运输到中国来很困难,所以,在大乘经典里面选择,选择最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