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有个问题,这个问题我还没有能够搞清楚,众生有感,佛来应,是哪一个阶层佛来应?现在我们知道,实报土,就是从圆教初住就有这个能力,应以佛身得度者,他就能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身来应。佛家讲“本迹因缘”,他的本是圆教初住菩萨,他现的迹那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相。如果来应的是等觉菩萨,观世音、大势至等觉菩萨,也是应以佛身得度,他也现佛身。这一尊佛是等觉,那一尊佛是初住菩萨,还有究竟圆满,究竟圆满是常寂光土里头自性现的,西方极乐世界那一尊阿弥陀佛,那是妙觉位,那不是等觉,那是究竟圆满佛。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个世界来示现的,给诸位说他是圆满位,他不是等觉菩萨,为什么?《梵网经》上他说得很好,佛没有妄语,句句实话,他到这个世界来,以佛身示现在人间,这一次是第八千次;不是一次、二次,八千次。他什么时候来?众生有感,他就来了;众生没有感,他不会应,感应道交。他自己绝对不会有意思,众生很苦,我要去帮助他,这不是佛,为什么?他起心动念。菩萨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有分别执着的习气,十信位的菩萨,没有分别执着,有分别执着的习气。初住以上,分别执着没有了、起心动念也没有了,有起心动念的习气。这四十一个阶级是习气厚薄的差别,我们要搞清楚。不能说一尊菩萨,这都是等觉,不是的,五十一个阶级。说一尊佛,那都是妙觉,不见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有能力现佛身。你想哪一尊佛,他就现哪一尊佛;哪一尊佛跟你有缘,他就现那尊佛,“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个道理不能不懂。虽现身他肯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里头特别注意妄想,就是起心动念,这是什么?法身菩萨,圆教初住就不起心不动念。

  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自己要常常想想,我们还是会起心动念,还有分别、还有执着,这是不是隔阴之迷?隔阴之迷讲得通。为什么?隔阴之迷是所有一切众生没有一个没有的。佛菩萨要应化到这个世间来,还有没有隔阴之迷?我们能够想像得到,十法界里,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可能有隔阴之迷,为什么?他没见性。没见性,这些修行人他们的智慧、德能、神通,那都比我们大多了,我们跟他不能比。他们会不会到六道来度众生?有,六道里有有缘的人,有缘的人念他,他也有感,他会来应。但是他应身到这世间来,小圣,不是大圣,是菩萨不是摩诃萨。诸位要知道,十法界以外的,就是实报庄严土,那叫摩诃萨;十法界之内的四圣我们称菩萨,所以菩萨摩诃萨。《金刚经》上讲的,佛嘱咐这些大菩萨要常常护念小菩萨,小菩萨有隔阴之迷,他也有慈悲心,应化到这个世间有时候他也迷惑了。但是他很聪明,这些大菩萨在旁边照顾他,什么时候缘成熟了,一点他,他就省悟过来。这一省悟,这就觉,一觉之后,真的至少分别他就放下了。境界,虽然是普通常识,不能不知道。不知道,有时候我们也被迷在里头,那就变成障碍,自己想往上提升就难了,甚至将来往生都造成障碍。这是讲到此地,不能不多说几句。

  “其余地前诸贤,仍是打成两截”,这个地前,前面讲得很清楚,别教,这不是圆教,是别教地前,就是别教里面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菩萨。别教的三贤菩萨没有出十法界,都在十法界里面,也就是说他根本无明没破。所以你看,什么叫两截?“一时生心,另一时无住”,他没有办法,也就是大乘经里面讲,他还没有入不二法门。性相不二,生佛不二,动静不二,这他还没有做到,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可见凡夫绝分”,凡夫是六道,那怎么行?那怎么能跟人比?

  “今此净土法门,教众生持名念佛,令众生即念离念,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无念,即凡成圣。”这是这个法门的妙,真妙。我不知道你们同学怎么样,如果你们同学要是心细一点、心地妄念少一点,我想你们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讲《无量寿经》的法缘特别殊胜。我自己一生的体验,我讲过很多部经论,法缘最殊胜的是《弥陀经》跟《无量寿经》。这总有个缘故,听众特别多,法门殊胜,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道场,这一点都不假。法门是好,可是真正入这个境界还是少数人。在理论上讲,善导大师说的,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的话就是阿弥陀佛亲口说的,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为什么有的人修这个法门不能成就?佛没有问题,法门也有没问题,经典也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修行这个人,这个人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没放下。“即念”,他没有离念,这个即念是阿弥陀佛;“离念”,前面讲了,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换除百千万亿妄想杂念,这叫真念佛。一面念阿弥陀佛,里面还掺杂着妄想杂念在里头,你把念佛的功夫破坏了,所以你就没有办法“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你看讲得多清楚、讲得多明白,你必须要即念离念,念阿弥陀佛,心里只有阿弥陀佛这一念,不能夹杂妄念在里头。所以佛菩萨祖师大德教我们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样念你就能够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为什么?你念佛已经念到一心。事一心,就跟阿罗汉、辟支佛这个阶层相等;理一心,那就是圆教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个境界相等,你能念到一心不乱。而且这个方法简单、容易、稳当、可靠,一点都不麻烦。这个教通不通没有关系,所以有许多不认识字的、没有学过经教的,这一句阿弥陀佛念了几年,真的,他什么念头都念掉了,他念到一心不乱,他自己并不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到方便土去了,这种人很多;到实报土大概人会少一点,到方便土人很多。他把执着念掉了,他什么也不执着了,单单经上讲的就叫你执著名号,执持名号,执是执着,持是抓牢牢的、抓紧来,就这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之外,什么杂念都没有、什么妄想都没有,这个念佛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生同居土。生同居土也是成圣人,极乐世界没有凡夫,都是圣人,即凡成圣。

  “故《疏钞》曰”,莲池大师讲的,“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三祇是什么人?我们现在很清楚,《华严经》上所说的,从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无明断掉了,无明习气还在。到等觉无明习气断尽了,需要多少时间?三大阿僧祇劫。超越三大阿僧祇劫,一念,就这一声佛号,超越三大阿僧祇劫。齐诸圣,诸圣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片言,阿弥陀佛四个字,就这一句。跟什么?跟法身大士等齐,那不是普通菩萨。法身大士就是摩诃萨,还有什么法门比这个更殊胜的?找不到了。所以我们学这个经,你还会有问题吗?你学这个经,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护念你,你看不见他,他看得见你。以前我们还有疑问,现在疑问没有了,我们相信、肯定了。为什么?《还源观》上跟我们讲三种周遍,无论是正报一毛端,依报里面的一粒微尘,它的波动念念周遍法界,念念出生无尽,念念含容空有,所以我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十方诸佛看到。我们真心念佛求生净土,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是什么样的福报?三世诸佛一起来说都说不清楚,太大了。这句名号,实际上就是十方三世所宣扬的一切经典总纲领,也是一切经典的总皈依处。所以前面,这不是黄念祖一个人说的,黄老居士也是禀承历代祖师大德所讲的,称性极谈,讲到究竟圆满,就这一句名号。

  “至哉妙用,不可思议”,这到顶点了。“其他法门乃正入无生,故为难行道”,正入是什么?按部就班,一个阶级一个阶级往上升、往上提升,像《华严经》上讲的五十一个阶级,那叫正入,时间很长。“今此净业,巧入无生,盖易行道也”,它太巧妙,它不是一级一级往上提升,它是不知不觉就圆满、就到了顶点,所以这是易行道。“念佛法门乃修行之径路”,径路是近路,捷径。“而持名一法又为四种念佛中之径路,故称为径中之径”,近路里面的近路。这四种念佛,《观经》上有,《观经》上讲的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这都是我们平常修的。另外一种是我们做不到的,叫实相念佛。什么时候修实相念佛?初住以上是实相念佛。刚才黄老引用的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那个时候念佛是实相念佛,不是讲持名念佛。四种念佛当中,持名是捷径,所以在《华严经》上证得初住以上的,他们要修念佛法门,他们念佛是属于实相念佛。

  “又本经不倡一心不乱”,倡是提倡,《无量寿经》不提倡一心不乱,为什么?一心不乱太难,真不容易做到。事一心不乱,见思烦恼断了,等于证阿罗汉果。理一心不乱,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烦恼破了,等于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不是容易事情。所以这个经上不讲一心不乱,“直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不是一心不乱,一向专念我们做得到,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做得到,一心不乱不容易做到,那要断烦恼。烦恼伏住,伏住不是一心不乱;烦恼断掉才是一心不乱,你就晓得一心不乱多难。但是,《弥陀经》里讲一心不乱、讲心不颠倒,《弥陀经》跟这部经是一部经,一样的内容。可是诸位要晓得,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里是一心系念,不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罗什大师翻的,他翻得也有道理,自己的功夫是一心系念,临终佛来接引,佛光先照你;佛光照注的时候,这就是佛力加持,把你的功夫就提升一倍,你是真正做到一心系念就是功夫成片,马上就提升到一心不乱。所以,罗什大师翻译并没有翻译错,确实弥陀四十八愿本愿威神加持。但是对我们初学的人来说,因为很多人看到一心不乱,感到这个法门还是不容易修,不敢修这个法门,退心了。看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想想自己还可以,这个还能做到。菩提心,后面有详细的解释。蕅益大师在《要解》讲得好,你真正发愿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古人没说过,蕅益大师说出这么一个解释,让我们想到很多阿公阿婆,他们不认识字,也没有念过书、也没有听过佛法,人家教他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他就老实念,念到最后还能站着往生,预知时至,瑞相稀有。他好像没发菩提心,菩提心里面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好像没发,他怎么念佛就能往生?他不懂得什么叫发菩提心,你细细去观察他,他直心、深心、大悲心统统具足。他不知不觉发了,发了自己还不知道,一心一意想求生净土,想见阿弥陀佛,这真诚心具足。深心,深心是清净平等觉,他有,虽然不是圆满的,他有,他有慈悲心。

  “但能发心专念,皆可往生。故更为明确简要”,明是明白,确是真实,简单、扼要。你看这个法门,“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流传到佛法在这个世间灭尽了,最后还有这部经留在世间一百年,我们从这个地方就能想到这部经典的殊胜。“因其为直截中之直截,方便中之方便。绝待圆融,不可思议。”这话真的,一点都不假。六道里一切众生能够遇到,这一生当中决定得度,决定超越六道轮回。不但超越六道,他超越了十法界,这是意想不到的殊胜。

  “日本净宗大德推重此经过于我国”,这是真的,在日本《大藏经》里面,对于《无量寿经》的研究、注解很丰富。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中国,古来祖师大德对这部经注解就很少,只有几种。这什么原因?彭际清居士说得很好,这个经没有善本。不少这些大德对他这个话肯定,他说得很好,确实是因为这个经没善本。五种译本都读,在古时候是相当不容易,因为那个时候经本太少,不是印刷的,是手抄的。连王龙舒居士这样的身分,那是大富长者,他都没有看到五种原译本,他只看到四种。唐译的《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这个本子他没见到过,所以他的会集本只有四种,那就很遗憾。因为《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里面有很多精彩的部分,其他四种本子里没有。可是日本人有心,到中国来留学,在当时这些好本子全部都给收集去了。我们自己人疏忽,没收集,被日本人收集去了。有许多东西从日本再传回来,这要靠杨仁山居士的功德。杨仁山居士在清朝末年是驻日本大使馆的参赞,他对佛法非常留意,所以在日本去找,很多在中国失传几百年,目录上有,但是书看不到了,在日本看到。所以他就依目录到日本去找,找了很多、找了不少,找回来了。特别是法相唯识,唯识经论的注疏。

  下面引用的都是日本人注解的,“日《黑谷大经释》云”,这大经是就《无量寿经》解释,有这么一段话。“于往生教,有根本亦有枝末”,往生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教就是我们中国人讲净土宗,它说有根本也有枝末。“此经名根本,余经名枝末”,专讲净土的经,三部经,《无量寿经》是根本,《观无量寿佛经》跟《阿弥陀经》是枝末。佛在讲经说法的时候,附带讲净土的,讲念佛求生弥陀净土法门的,大概有一百多部将近两百部经,那当然是枝末的枝末。“又此经名正往生教,余名傍往生教。又此经名往生具足教,他经名往生不具足教”,这是日本人对这部经做概论的讲法,这些日本人都是隋唐时代到中国来留学的,亲近过智者大师、亲近过善导大师,许多都是善导大师的学生。善导大师当年在世讲过这部经,他们都在讲席里面亲自听闻的。

  “据上之义,净土宗譬如妙高峰头,而本经正如峰头之顶尖。本经谓,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这跟我前面讲的是一个意思,九法界一切众生都依这个法门度脱轮回、度脱十法界。“是知利济众生,此经为最。持名之法,暗合道妙,最易行故。”我们在这个时代生活非常艰难,障缘无比的严重,我们自己要想想,在这一生短暂的时光当中,我们如何把握,真实的成就自己。为什么?自己不成就,不能够利济众生。世法佛法大圣大贤,没有一个不是教我们,成就自己然后才能够成就别人。自己没有成就,要想弘法利生,佛常说“无有是处”。那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你做不到。一定先成就自己。四弘誓愿是最好的指导原则,愿要发得大,“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度尽九界有情,这是发大菩提心。你怎么度他?你自己没有得度就不能度人。那要自度呢?头一个是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见思烦恼无尽,尘沙烦恼无尽,无明烦恼无尽,怎么断法?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什么?总的指导原则,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总纲领、总原则。在日常生活细行当中,大乘里面讲八万细行,小乘讲三千威仪,这都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点点滴滴佛教导我们别执着。

  从哪里学起?佛教净业学人从“三福”下手,你要自度你不能没有福报。所以佛经一展开,善男子、善女人,有善根、有福德,《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福德从三福去学,是真正的福德,“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你看看,福从哪里修?从孝养父母。不孝父母的人没福,念佛也不能往生,不知道尊师重道也不能往生。你的身命得自于父母,你的慧命得自于老师,你看把这两句话摆在前面,“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以有些同学问我:法师,你为什么要提倡《感应篇》?为什么提倡《弟子规》?这都不是佛教的。我告诉他:这两样东西都是佛教的。“佛教没有说”。谁说没有说?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你看看《弟子规》讲的是不是?是。怎么样把这两句做到?《弟子规》实现了,你就做到了。“慈心不杀”,你能把《感应篇》落实,这一句你做到了。有上面三句做基础,下面“修十善业”才能做到。为什么十善业做不到?上面三句没做到。上面三句就是《弟子规》跟《感应篇》没做到,所以你十善业做不到,这还能错吗?我没看错。所以真学佛,我们今天依印光大师的教诲,印光大师教我们要以《感应篇》扎根。第一个根《感应篇》,因果教育,你真正了解因果的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你不但不敢作恶,你连恶的念头都不敢动。为什么?动一个不善的念头,三种周遍都有了,周遍法界,谁不知道?遍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佛菩萨、阿罗汉统统知道了。不能瞒人,瞒不了人,你那个一念周遍法界,你那个一念出生无尽。出生无尽是什么?善念出生善功德,恶念出生恶毒,有报应的。不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