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老子道经德校释-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仲佑曰:“考汉碑‘■’为正字,‘昏’为别体。。。又旧唐书高宗纪‘■’
字改‘昏’,在显庆二年十二月。据此知‘■’字因庙讳,故改从‘■’之
别体‘昏’。

试观唐显庆前之魏碑,凡‘■’皆从民,显庆后之唐碑,因避讳皆作
‘昏’。”(说文解字诂林辰集日部)【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姚文田:义、
伪韵(十一麻去声)。邓廷桢:废、出亦韵。邓曰:“‘出’,古音读若易鼎初
六‘鼎颠趾,利出否’之‘出’。‘伪’,古音读若讹。尧典‘平秩南讹’,汉
书王莽传作‘南伪’。”又高本汉:废、义、出、伪隔句为韵,乱、臣为韵。
谦之案:“义”,古皆音“俄”。洪范“无偏无颇,遵王之义”,唐玄宗改“颇”
为“陂”,其敕略云:“朕三复兹句,常有所据,据下文并皆协韵,惟‘颇’
一字,寔则不伦,宜改为‘陂’。”吴棫曰:“古‘义’字皆音‘俄’,周官注
亦音‘俄’,故古文尚书本作‘无偏无颇,遵王之义’,以协俄音。唐明皇以
‘义’字今音为‘乂’,改‘颇’为‘陂’,以从今音,古音遂湮没矣。”今
证之以易:“鼎耳革,失其义也;覆公餗,信如何也。”中庸:“仁者人也,
义者宜也。”知老子此章“义”亦当音“俄”。“伪”字,案庄子知北游:“仁
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伪亦属歌部,与为、亏协。顾炎武曰:“诗
‘民之讹言’,石经作‘伪言’;汉书王莽传‘以劝南伪’,师古‘读曰讹’;
郭璞注方言‘伪言讹’。”由此知义、伪合韵。又马叙伦毛诗正韵后序曰:“此
章大、智、六、国相韵于上句之首,废、出、和、乱又协于上句之末。”则
又不但义、伪为句末之韵而已。

右景龙碑本二十六字,敦煌本、河、王本同,傅本二十八字,范本三
十字。河上本题“俗薄第十八”,王本题“十八章”,范本题“大道废章第十
八”。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纪昀曰:永乐大典“绝圣”二句在“绝仁”二
句之下。

武内义雄曰:遂州本“民”作“人”,盖避唐讳。

魏稼孙曰:“绝圣弃智”,御注“智”作“知”。

谦之案:遂州本、傅、范本亦作“知”,范本“弃”作“弃”,下二句
同。又庄子胠箧篇“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在宥篇“绝圣弃知,而天下
大治”,皆作“知”。

淮南道应训引老子作“智”。

绝民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严可均曰:“绝民”,各本作“绝仁”。


谦之案:“民”字涉上下文“民”字而误。

此三者,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魏稼孙曰:御注“为”上有“以”
字。

罗振玉曰:景龙、景福二本均无“以”字。

武内义雄曰:遂本“此三者言为”,景本“此三者为”,敦本“此三言
为”。

谦之案:范本无“此”字,傅本“不”作“未”,傅、范本“足”下有
“也”字。

又群书治要卷三十四引“盗贼无有”下,即接“以为文不足,见素抱
朴,少私寡欲”,无“此三者”与“故令有所属”八字,疑此为旁记之言,
传写者误入正文。

于省吾曰:按“为”“伪”古通。书尧典“平秩南伪”,史记五帝纪作
“南为”。

礼记月令“毋或作为淫巧”,注:“今月令‘作为’为‘诈伪’。”“文”,
读荀子儒效“取是而文之也”之“文”,文,饰也。“此三者”,谓圣智、仁
义、巧利。“以伪文不足”,言以伪诈文饰其所不足也。下言“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皆不以伪诈文饰为事,绝之于彼,而属之于此,
此老子本义也。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谦之案:“朴”字,河上、顾、范与此石同。王弼、傅奕作“朴”,御
注作“扑”。

毕沅曰:“‘朴’,或作‘朴’,同。”刘师培曰:按“私”当作“思”。
韩非子解老篇曰:“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思”
“欲”并言。又文选谢灵运邻里相送方山诗李注引老子曰:“少思寡欲。”此
古本作“思”之证,即释此“少思”也。

谦之案:“私”本作“思”。唐王真论兵要义述,及强思齐本,宋陈象
古本,元大德三年陕西宝鸡县磻溪宫道德经幢,“私”均作“思”,此其证也。
惟庄子山木篇“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语同此石。河上注“少私”曰:
“正无私也。”与经文七章“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义合。以老解老,
知刘说虽可通,而未可据以为定论也。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倍、慈、有韵(之部,倍音痞,慈,上声)。
足、属、朴、欲韵(侯部)。姚文田、邓廷桢同。高亨谓“绝学无忧”句应
属此章,以足、属、朴、欲、忧为韵。案忧,幽部,与侯部通谐。邓廷桢曰:
倍、慈、有为韵。○声、兹声、有声之字,古音隶之部。诗瞻卬“如贾三倍”,
与“妇无公事”为韵。

右景龙碑本四十四字,敦煌本同,河、王、范本四十五字,傅本四十
七字。河上本题“还淳”王本题“十九章”,范本题“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易顺鼎曰:文子引“绝学无忧”在“绝圣弃智”之上,疑古本如此。
盖与三“绝”字意义相同。今在“唯之与阿”句上,则意似不属矣。

马叙伦曰:“绝学无忧”一句,当在上章。又曰:晁氏读书记引明皇本,
亦以“绝学无忧”属于旧第十九章之末。

蒋锡昌曰:此句自文谊求之,应属上章,乃“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绝巧弃利”一段文字之总结也。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唐张君相三十家老子注
以“绝学无忧”一句,附“绝圣弃知”章末,以“唯之与阿”别为一章,与
诸本不同,当从之。后归有光、姚鼐亦以此章属上章,是也。

李大防曰:案“绝学无忧”句,断不能割归下章。盖“见素抱朴,少
私寡欲,绝学无忧”三句,是承上文“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句。
“见素抱朴”,承“绝仁”二句;“少私寡欲”,承“绝巧”二句;“绝学无忧”,
承“绝圣”二句;“此三者以为文不足”句,是统括上文;“故令有所属”句,
是启下文。脉络分明,毫无疑义。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吴澄曰:“唯”“阿”皆
应声:“唯”,正顺,“阿”,邪谄。几何,言甚不相远也。

刘师培曰:“阿”当作“诃”。说文:“诃,大言而怒也。”广雅释诂:“诃,
怒也。”“诃”俗作“呵”。汉书食货志“结而弗呵乎”,颜注:“责怒也。”盖
“唯”为应声,“诃”为责怒之词。人心之怒,必起于所否,故老子因协下
文何韵,以“诃”代“否”。唯之与阿,犹言从之与违也。

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善”作“美”。

易顺鼎曰:王本作“美之与恶,相去何若”,正与傅奕本同。注云:“唯
阿美恶,相去何若。”是其证也。今本作“若何”,非王本之旧。

蒋锡昌曰:顾本成疏“顺意为美,逆心为恶”,是成作“美”。二章“天
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彼此并美恶对言。傅本“善”作“美”,应从之。
此文阿、何、恶、若为韵,诸本“若何”作“何若”,亦应从之。严可均曰:
“相去何若”,王弼或作“若何”,非。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孙矿古今本考正曰:“不可”,一作“不敢”。

谦之案:淮南道应训引上二句,同此石。

忙□其未央!

魏稼孙曰:“忙其”二字间,原空一格,或待补刻,或误分章,严连写。
后“纯纯”二字间,亦泐一格,例以碑阴首行,疑当时即因石泐跳书,“忙”
下石完。

谦之案:“忙”下空格,非泐字,亦非分章,疑为“兮”字未刻。

严可均曰:“忙其未央”,御注作“荒其”。河上、王弼“荒”下有“兮”
字,句末有“哉”字。

吴云曰:邢本“荒”作“莽”。王氏兰泉云:疑即“荒”字之误。

谦之案:广明本、室町本作“荒”,碑本作“忙”。“忙”与“茫”同,
实“芒”字,“芒”借为“荒”,即今“茫”字。诗长发“洪水芒芒”,玄鸟
“宅殷土芒芒”,传:“大貌。”左传襄四“芒芒禹迹”,注:“远貌。”淮南俶
真“其道芒芒昧昧然”,注:“广大之貌。”叹逝赋“何视天之芒芒”,注:“犹
梦梦也。”庄子大宗师“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释文:“无系之貌。”遂州碑
作“莽”,盖以草深曰莽,与“忙”同有苍芒荒远之义。小尔雅广诂:“莽,
大也。”吕览知接“何以为之莽莽也”,注:“长大貌。”庄子逍遥游“适莽苍


者”,崔注:“草野之色。”“忙”、“莽”、“荒”义相近。

众人熙熙,若享太。。,马叙伦曰:“熙”为“媐”之借字。说文:“媐,
说乐也。”谦之案:“熙熙”,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列子杨朱篇“熙熙然
以俟死”之“熙”字义同。“熙熙”即“嘻嘻”,书钞一五引庄子“熙”作“嘻”,
初学记九、事文类聚后集二十引并作“嬉”。晏子春秋六“圣人非所与熙也”,
本作“嬉”。熙、嘻、嬉义同,此云“众人熙熙”,亦即众人嘻嘻也。

严可均曰:“若享太牢”,“。。”别体字。御注作“如享”,释文作“若
亨”,引河上作“飨”。

谦之案:遂州本“太牢”作“大宰”,误。艺文类聚三引河上作“若享”,
玉烛宝典三引作“而飨”。

武内义雄曰:“若亨太牢”,王本“亨”字,陆氏读为“烹”。河上公读
为“享”,又改“亨”作“飨”。现在河上本、王弼本皆作“享”。玉烛宝典
三引此文作“飨”,与陆所引河上本合。盖唯一“亨”字,诸家异其解释,
遂至成本文之异也。

若春登台。

严可均曰:御注、王弼作“如春登台”,河上作“如登春台”。

毕沅曰:“如春登台”,王弼、顾欢并同,明皇、易州石刻亦同。明正
统十年道藏所刊明皇本始误作“登春台”,陆希声、王真诸本并误,今流俗
本皆然矣。又李善闲居赋注引亦误。

俞樾曰:按“如春登台”与十五章“若冬涉川”一律,河上公本作“如
登春台”,非是。然其注曰:“春阴阳交通,万物感动,登台观之,意志淫淫
然。”是亦未尝以“春台”连文,其所据本,亦必作“春登台”,今传写误倒
耳。

蒋锡昌曰:唐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引河本经文作“如春登台”,正
与宋河本合;俞氏谓河所据本必作“春登台”是也。顾本成疏“又如春日登
台”,是成亦作“如春登台”。。。王本、河本及各石本皆作“春登台”,盖
古本如此,似未可据最后诸本擅改也。“如”,应从碑本作“若”,以与上句
一律。释文上句作“若”,此当同也。

我魄未兆,严可均曰:御注作“我独怕其未兆”,河上作“我独怕兮其
未兆”。释文作“廓”,引河上作“泊”。傅奕作“我独魄兮其未兆”,大典作
“我泊兮其未兆”。王氏引邢州本与此同。

卢文弨曰:今文“我独泊兮其未兆”,王弼本“泊”作“廓”,藏本作
“怕”。说文:“怕,无为也。”藏本为是。今王弼本作“泊”,古本作“魄”。

罗振玉曰:景福、英伦二本作“怕”。

洪颐烜曰:我独怕兮其未兆,河上注:“我独怕然安静,未有静欲之形
兆也。”颐烜案:说文“怕,无为也,从心,白声”,义即本此。俗本作“泊”
字,非。

谦之案:今文“泊”与“魄”字声训通。史记郦食其传“落泊”作“落
魄”。又如“虎魄”字作“珀”。国语晋语“其魄兆于民矣”,韦昭注:“兆,
见也。”此云“我魄未兆”,即怕乎无为之意。

若婴儿未孩。

严可均曰:各本作“如婴儿之未孩”。

毕沅曰:河上公、王弼“若”作“如”。“咳”,河上公作“孩”。说文
解字曰:“咳,篆文孩。”古文字同。


劳健曰:“如婴儿之未咳”,“咳”字,景龙、开元作“孩”,傅、范、
景福与释文并作“咳”,范注:“咳,何来切。张玄静与古本同。”集韵通作
“孩”,按“孩”即“咳”之古文。

谦之案:说文子部无“孩”字,见口部“咳”字下。广韵“孩,始生
小儿”,“咳,小儿笑”,同音户来切。类篇:“孩与咳同,为小儿笑。”“孩”、
“咳”本一字,傅、范本作“咳”,音义同。释文出“咳”字,知王本作“咳”,
景福本、室町本亦作“咳”。

乘乘无所归!

严可均曰:河上“乘乘”下有“兮若”二字。王弼作“儽儽兮若无所
归”。

谦之案:傅奕本作“儡儡兮其不足,以无所归”,范本作“儽儽兮其若
不足,似无所归”,遂州本、顾欢本作“魁无所归”,景福、楼正、邢玄、磻
溪、英伦各本作“乘乘兮若无所归”。

朱骏声曰:儽,说文:“垂貌。一曰懒懈,从人,累声。”与“儡”微
别,字亦作“儽”,又误作“○”。广雅释诂二:“○,劳也。”释训:“○○, 
疲也。”老子“○○兮若无所归”,释文:“败也,又散也。”河上本作“乘乘”,
“垂垂”之误。

武内义雄曰:王本“儽儽兮”,旧钞河上本作“儡儡兮”,景龙碑作“乘
乘兮”。

按儽、儡声相同,据说文“儽儽,垂貌”,与“乘乘”音义不近。疑“乘
乘”是“垂垂”之讹。果然,则河上本作“儡儡”,据其义训作“垂”字也。

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

严可均曰:河上“我”上有“而”字。

罗振玉曰:景龙本、御注本均无“而”字。

奚侗曰:“遗”借为“匮”,不足之意。礼记祭义“而穷老不遗”,释文
“遗,本作匮”,是其证。

于省吾曰:按“遗”应读作“匮”,二字均谐贵声,音近字通。。。广
雅释诂:“匮,加也。”王念孙谓“匮当作遗”,以“遗”有加义,“匮”无加
义也。礼记乐记“其财匮”,释文:“匮,乏也。”“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匮”,
“匮乏”与“有余”为对文。自来解者皆读“遗”如字,不得不以遗失为言
矣。

我愚人之心,纯纯。

严可均曰:“之心”,河上、王弼“心”下有“也哉”字。“纯纯”,河
上、王弼作“沌沌兮”,释文:“沌,本又作忳。”毕沅曰:王弼同河上公作
“纯”,苏灵芝书亦作“纯”,作“纯”为是。陆德明曰:“本又作忳。”“沌”
“忳”并非也。

谦之案:作“纯”是也。易文言“纯粹精也”,崔觐注:“不杂曰纯。”
淮南要略“不剖判纯朴”,注:“纯朴,太素也。”碑本“纯纯”,室町本作“沌
沌”,义同。

庄子山木篇:“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在宥篇:“浑浑沌沌,终身不离。”
纯纯即沌沌也。彭耜释文曰:“李纯纯如字,质朴无欲之称。”其说是也。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

严可均曰:王弼作“我独昏昏”。

奚侗曰:“昏昏”,诸本作“若昏”,句法不协,兹从王弼本。庄子在宥


篇︰“至道之极,昏昏默默。”蒋锡昌曰:以文谊而论,作“■■”者是也。
下文弼注“无所欲为,闷闷■■,若无所识”,可证老子古本作“■■”,不
作“若■”,“■■”为“昭昭”之反。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焦竑曰:“昭昭”“察察”,古本作“皆昭昭”“皆。。。。”。

谦之案︰傅、范本如此。范云:“王弼同古本,世本无‘皆’字。”知
王本当有“皆”字。又“闷闷”,傅、范作“闵闵”,“闵”上均有“若”字。

范应元曰:河上公及诸家并作“闷闷”,音同。韩文公古赋有“独闵闵
其曷已兮,凭文章以自宣”,详此“闵闵”字,注云“一作闷闷”,正与此合,
今从古本。

淡若海,严可均曰:御注作“忽若晦”,河上作“忽兮若海”,王弼作
“澹兮其若海”,大典作“漂乎”,一本作“忽兮”。

谦之案:严遵本作“忽兮若晦”,傅本作“淡兮其若海”,范本作“澹
兮若海”,御注、英伦二本作“忽若晦”,广明、景福、室町三本作“忽兮其
若海”。李道纯曰:“‘忽乎若晦’,或云‘淡乎其若海’,非。”谦之案:王、
范本作“澹”字是也。王羲之本亦作“澹”,碑本误作“淡”。说文:“澹,
水摇也,从水,詹声。”与“淡”迥别。“海”,本或作“晦”,为“海”之假
借。书考灵曜:“海之言昏晦无睹。”释名释水:“海,晦也。主承秽浊,其
色黑而晦也。”海、晦义同。此形容如海之恍惚,不可穷极。

漂无所止。

严可均曰:御注作“寂兮似无所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