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河谣-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去。
    鲤鱼滩的人们,本来是扛着锄头准备下地的,看到了庙里如此情势,也都放下活计,纷纷围拢过来。
    庄主阎千山见婆姨站在台边,并没有恐惧之感,便带着一拨庄稼汉,靠着东墙观看。
    只见李道之神情肃穆,高声唱道:“皆来——归宗。”
    李忠义、阎大浪、陈永年的河侠纤班,挽起裤腿,每人将蹼掌似的大脚踩一段老槐树根。
    蓝大顺听到师傅的号令,利索地脱下马靴。他的义军兄弟们也效仿头领,如此这般脱了鞋。
    “啪啪啪啪……”一只只大脚,在大槐下排列开来;每一个脚指头,都紧紧贴着蜿蜒的根须,一直伸向很远很远……
    他们默默的,默默的……谁也没有吭气,神情庄严肃穆,豪迈自然。
    当李忠义踩住树根时,突然勃然大怒,运足丹田之气,一肘过去,将身边的白蛟撞出老远,骂道:“你这杂种,还敢在祖根面前亮蹄子?大家皆看,这家伙的小拇指混沌不清,中间并未分岔,不是华夏子孙,实乃鞑虏……”
    “你胡说……”白蛟一个踉跄,扑倒在黄帝手植柏上,指着蓝大顺叫骂:“你他妈的眼睛瞎哩,谁说我的指甲含糊?”将大脚架在斜倒着的残碑之上,吼道:“皆过来验吧!”
    李道之皱了皱眉头,说道:“咋搞的?刚还晴空万里,这便雷雨交加哩?”就命令阎大浪道:“去,看看他的脚趾再说!”
    “是,师傅。”阎大浪应命,刚走过来,就被李忠义揪住领口,吼道:“你是代表师傅看验的,可得秉公办事!咱都是大槐树的子孙,今日认祖,如若查出孽障外夷,按规矩,你先告诉我该如何处置?”
    阎大浪抱拳道:“大哥,如若小指甲无缝,便不是黄河儿女,敢踩祖根冒充嫡系,格杀勿论!”
    “这便好!”李忠义放开手道:“二弟,你去吧。”又对着白蛟的手下喊道:“愣着干甚?准备收尸呀!”
    “哗啦!”就见白蛟的绿林汉子们拉起架势,举起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对准了纤班弟兄。
    “狗日的杂种!”这下,把李忠义激怒了。他从背上抽出鬼头大刀,挥手道:“纤班兄弟们,看见了么?刀已经举起来哩——刀锋一横,立即动手!”
    两方面剑拔弩张,眼看就要械斗起来,阎千山、阎玉水等鲤鱼滩的人们早已吓得瑟瑟发抖;赵四爷也说:“都传说这些人生性鲁莽,草菅人命,今日得见,果然如此呀!”
    阎赵氏瞥了他一眼,又用胳膊肘撞了一下丈夫,说道:“往下出溜个甚?危险还远着哩,把腰挺直哩,别丢咱鲤鱼滩汉子的脸……”
    这时,所有人的眼光都盯在了阎大浪身上。只见他绕过夏禹手植松,来到黄帝手植柏下,瞅了一眼白蛟的小拇脚趾,发现混混沌沌,纹理不清。
    当他抬起脑袋,擦去脸上的汗时,与气哼哼的白蛟对视了一下,望了望他身后的绿林队伍,知道肩上有千斤重担,只要自己一言既出,这儿立马会血流成河……
    白蛟捋了一下毛乎乎的腿肚子,特意抖了抖大脚,说道:“看呀,你且仔细验查,可别因为面子,便宜了李忠义!”
    这一回,阎大浪不但用眼,而且用心验起来,依稀看出,那上面好像也有分理,也有纹路,心中不免一喜,不敢再看了,怕自己否定自己,就仰起头来,高声宣布道:“巍巍大槐——赫赫先祖——白蛟脚趾——实乃树须……”
    白蛟得意洋洋地从残碑上拿回大脚,身后的绿林汉子皆都收起武器,欢呼起来:“噢噢,我们皆是大槐子孙……噢噢,天在上,地在下,黄河哗啦啦……”
    在欢呼声中,阎大浪向台台走去。李忠义颇不情愿地把刀收了起来,有意撞了他一下,说道:“二弟,你若徇私舞弊,我可饶不了你!”
    阎大浪连连拱手道:“大哥,我确实看清楚哩……不会错的,不会错的……”而李忠义却抠着脑袋,暗自嘀咕:“我才刚三十出头呀,眼眼就花了么?”
    李道之手里这柄拂尘,实乃一件宝物,是由洁白的象牙雕成,上面缠着两尺来长的天蚕丝,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拂尘便是道家传家之宝,也是武林盟主的权柄。
    这会儿,太阳高高升起,大槐树张开了天下最大的伞,洒出满院的阴凉,三坛人马皆在护佑之下。
     “呼”地一声,李道之道长将拂尘一甩,说道:“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而今眼目之下,西方列强组成八国联军,侵我国土,杀我黎民……更有甚者,他们竟率领虎狼之师,占领了北京,到处烧杀掳掠,将圆明园的亿万珍宝抢劫一空,连大缸上的镀金,也被这些贪婪的畜生刮尽,然后一把大火,将万园之园焚烧……”
    说到这儿,他气得浑身打颤,闭了闭眼,吸口长气,接着道:“你们知道么?时至今日,这火还没有熄灭啊……我义和团在民族危亡之际,担负起救亡大义,匡扶社稷。”他高举拂尘,提高嗓门喊道:“我黄河三坛河侠,虽各立门户,但顺应天意,编为义和团,皆应遵循八字主旨:‘驱除鞑虏,扶清灭洋’!”
    话音刚落,台下的李忠义看了阎大浪一眼,两人一起举臂高呼:“驱除鞑虏,扶清灭洋!”
    顿时,陈永年等纤班弟兄和白蛟的绿林豪杰一起呐喊,口号此起彼伏,声震云霄。
    河子吃饱了羊奶,睡得好死,厦房里的孔秀才听着这惊天动地的口号,兴奋地说:“对啊对,就应该扶清灭洋。虽然这些人行为不够文雅,却大义凛然,在民族危亡之际,扛起义旗,真是好样的……”这样唠叨着,就抱着娃出了房门,嘴里不停地说:“喊得解气,喊得过瘾……”
    当他走到台边,见义和团气势如此宏大,不由暗自赞叹:“真不得了,看来我是孤陋寡闻哩!”
    蓝大顺三步两步走到台前,向李道之抱拳道:“师傅,徒儿想不通,我们义和团灭洋就灭洋,为何要扶清?难道师傅没看出,满清不是好东西?欠下咱李家的血债还少么?”
    李道之“呼”地抖了一下拂尘,脸红气短的蓝大顺立马不敢再说下去了。
    “你的心思,师傅何尝不明白?”李道之叹了口气,说道:“清廷如何?问问黄河吧。咱李家洒过多少血,流过多少泪,还用说么?可是,现如今,国难当头啊……”
    所有人都用心听着,皆都屏住呼吸,只有黄河卷起千古不熄的浪花,哗啦哗啦地响着。
    李道之又提高嗓门道:“大家皆听着,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已经向洋鬼子下达了宣战诏书,华夏儿女就应该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为国为民,摒弃前嫌,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他的话掷地有声,铿锵有力。蓝大顺不再言语,沉沉地垂下脑袋,退回了自己的队列。
    “哇哇……哇哇……”
    不知何时,河子醒来,尿了孔秀才一身,小胳膊小腿儿乱抡乱蹬,哭喊起来。
    “这娃没眼力,”孔秀才直跺脚:“看看,把我的衫衫糟蹋成甚哩……我出门穿甚……”
    鱼儿急忙跑过去,李道之却弯下腰来,轻声说道:“把娃给我,让爷爷来抱抱。”
    李道之托着河子,站起身来,提高嗓门道:“义和团的弟兄们,黄河沿沿的乡亲们,为了娃娃不当亡国奴,为了一个崭新的世道不再有阴霾,咱要万众一心,共赴国难……”
    “哇哇……哇哇……”
    在人们的欢呼声中,河子哭得更欢了。

 第四章

    深宫怨妇,二十六岁守寡,三十出头丧子……天下都说我是富贵老人,可我一肚子的苦水对谁去倾诉啊……
    1 清光绪二十六年,农历庚子年,公元190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风云变幻的时期。
    由于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的洋教不断进入,先发生了山东高唐教堂里外国神甫奸杀中国女学生的惨案,后发生了山西太原反帝志士在教堂被杀的事件。
    一时之间,华夏大地民怨沸腾,义和团运动便应运而生,在安徽、甘肃、江苏、河南、陕西蓬勃发展起来。
    平时毫无暴动迹象,突然义和团风起云涌,使山东巡抚毓贤大叫:“怎么搞的?一觉醒来,就天下大乱起来!这么多的拳匪团寇,是从地底下冒出来的么?”手忙脚乱,调集军队进行镇压。
    义和团首领朱红灯,本是黄河岸边忠义镖局的镖头,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他迅速通电全国,打出了“灭洋人、杀赃官”的响亮口号,反帝反清的烈火熊熊燃烧起来,很快形成了燎原之势。
    义和团的举动,震惊了北京清廷,光绪皇帝惊恐万状,匍匐在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脚下道:“暴民……暴民杀伐洋人,这还得了,不是明目张胆要造反吗?快呀……必须派重兵弹压下去才是……”
    慈禧太后却并不惊慌,她才镇压下太平天国,根本没把义和团看在眼里,呵斥光绪道:“作为大清皇帝,你就这点出息呀?让他们闹去好了,咱看看戏……”
    话虽这么说,她还是下了“诛杀团匪”的密诏,派袁世凯的精锐部队入鲁,进行围剿。
    刚过完年,朱红灯就惨遭杀害。喜报传入宫中,朝廷上下举杯祝贺。然而,他们哪里知道,全国的义和团运动,已经摧枯拉朽,势不可挡。
    义和团的基本群众,都是北方的下层人民,尤其以各地的侠士参与者居多,他们不甘心做帝国主义的奴隶,纷纷拿起武器,进行抗争。
    在山东义和团兴起时,直隶地区各路豪杰也都纷纷响应,捣毁洋教堂,焚烧鸦片烟。
    天津的义和团已经占领各县衙门,除港口外,几乎夺取了这座商埠的控制权。
    到了当年四月初,各地义和团持刀扛枪,义愤填膺,向北京进发,要找洋人头头清算血债。
    英、美、德、法四国公使蛮横地出来,要求清廷“两个月内将义和团剿除净尽。否则,发来大兵,自行平乱”。
    军机大臣兼直隶总督荣禄,奉慈禧之命,急忙调集新式武装的聂士成部,组成“武卫前军”出京设卡,企图阻止各地义和团向北京前进。
    但是,滚滚而来的义和团各路大军,在当地群众密切配合下,破坏京津铁路,并在丰台炸毁了洋务派主办的机器制造局,连慈禧太后的“龙车”也付之一炬。
    五月底,义和团终于进入了北京。他们喊着“驱除鞑虏,争我国权”的口号,绝不扰民害民,得到北京广大市民的拥护和支持。
    霎时,北京城到处都是义和团,列强的公馆和洋人教堂皆被团团围住。
    全国人民为义和团的胜利欢欣鼓舞,黑龙江、辽宁、察哈尔,内蒙等地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反帝高潮。到了六月,濒临直隶的三晋大地,以太原为中心,义和团运动更是如火如荼,他们不仅烧了城里最大的大北门天主教堂,拆毁了七十多个洋人办的学堂,还开始当街焚烧洋货……
    被朝廷赞誉为“灭火先锋”的新任山西巡抚毓贤,此时已无法控制局面,连军队都纷纷倒戈,只好点头哈腰,率领文武官员,将义和团迎入巡抚衙门。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在华的侵略势力。他们发现,清廷如此无能,束手无措,便于六月份组成了由英、美、日、俄、法、德、奥、意参加的八国联军,乘军舰从天津塘沽强行登陆,一路进攻,直扑北京。
    在这突然的变故面前,清廷上下一片混乱。自“戊戌变法”以后,慈禧就多次策划,想要废掉亲近洋人的光绪皇帝,立端王载漪的儿子为皇帝。但是,屡遭德、法、美、意、英等国多次阻挠,无法按她的懿旨行事。
    八国联军进入天津之后,慈禧唯恐洋人有暗助光绪皇帝、取代她垂帘听政之意,权衡利弊,耍起了两手,对义和团的态度由绞杀转变为支持,试图达到废立皇帝的目的。
    相比于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义和团的武器装备十分落后,但他们毫不示弱,奋起抵抗,不断破坏铁路桥梁,使得侵略者步履维艰。
    六月初,刚刚进入廊坊的侵略军,被义和团紧紧包围,经过一场浴血激战,英国上将西摩尔扔下百余具尸体,狼狈逃回天津军港。
    六月上旬,慈禧太后召开御前会议,认为“民意可用”,命令大臣董福祥,“将义和团中年力精壮者招募成军,抵抗外辱”,并下达了宣战诏书,对满朝文武大臣宣布道:“西方列强欺人太甚,举国上下,务必伐鞑,誓与之一决雌雄。”
    其实,她根本不想和列强决雌雄,而是要让洋人和义和团两败俱伤,自己好渔翁得利,苟且图存。会后,她立即将反战的洋务派大员李鸿章、张之洞秘密召入宫中,对他们授权道:“你们可以暗中与洋人周旋,根据情况,便宜行事。”
    宣战第三天,宫里发生了一件大事:载漪听说慈禧太后“暂缓废立”,一怒之下,就带人冲进宫中,声称“要杀洋鬼子的徒弟”,执意要除掉光绪皇帝。
    顿时,宫中乱作一团,吓得光绪东躲西藏,最终,老谋深算的慈禧喝住载漪,将其带入宫中的二十余名家奴逮捕,以“犯上作乱罪”,悉数砍头。
    这个消息,使英国公使听了欣喜若狂,揣摩到了清廷的意图,说道:“如此看来,慈禧保住光绪,向我宣战并非真意”,就与德国公使一道,武的继续加派部队,文的下达措辞更加激烈的外交文书,频频向清廷施加压力。
    在重压之下,慈禧亲自给八国公馆发布电报,称:“中国不自量力,怎么会和洋人开衅?并怎么会支持义和团乱民与各国开战?实乃权宜之计,不可当真”,云云……
    其实,这已经向各列强表明了朝廷的态度,希望借洋人之手,把义和团运动镇压下去。
    洋人却变本加厉:六月十三日,八国联军与义和团血战北京东大门通州。十四日,攻陷了东直门。
    这天深夜,惊恐万状的慈禧太后,正在祈求佛祖保佑,就被贴身太监李莲英打断,报告了荣禄、载漪传来的不幸消息,说是皇上和满朝文武都在外面等着她的一句话,并拿来一套大襟衫衫。
    “这……这是山西民服呀……”望着这民女服装,一时勾起她多少遐想,不由自主脱下凤袍,不要李莲英等太监帮忙,独自抖抖瑟瑟将它套在身上,说了声“把皇上带上——咱这就撤出紫禁城。”
    他们本来可以经直隶的沧州,向东进入山东境地。然而,一出北京,慈禧太后就不听荣禄、载漪等大臣的苦劝,执意要向西,进入山西境地。
    直隶总督荣禄十分不解,惶惶然对慈禧叩首道:“太后老佛爷,山西有什么好的?穷乡僻壤,高山大川,万一洋人追来了,也行动不便啊……以臣之见,还是去山东吧,不管怎么说,袁世凯手下的四镇精兵,完全可以顶得住。”
    荣禄只是提醒一下,以为慈禧已忘了袁世凯,可慈禧摆摆手,不耐烦地道:“你不要说了,我意已定。”
    随行的大臣们目瞪口呆,再也说不出什么来。李莲英道:“大人们,皆请回吧。”
    清史记得明白,慈禧太后生于1835年,为叶赫那拉氏,满族镶蓝旗人,安徽徽宁池广太道员惠徵之女。她于1852年选入宫中,号懿贵人。五年后,晋升为懿贵妃。
    咸丰皇帝死于热河行宫之后,其子载淳即位,皇号同治。她便与钮沽禄氏共同垂帘听政,徽号慈禧,史称西太后。
    一经出道,她就表现出非凡的政治才华。年仅二十几岁,为了剪除异己,她联合恭亲王奕昕发动宫廷政变,杀了载垣、端华、肃顺等辅政八大臣,支持曾国藩等汉族地方武装,镇压了太平天国,支持李鸿章开办洋务运动。
    载淳是个短命的皇帝,没等到成年便呜呼哀哉。她慌忙从众多子侄中选出个四岁小孩,匆匆册立皇帝,改元为光绪,继续垂帘听政,执掌朝政。
    十九世纪最后几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人士,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通过洋人师傅窦玛,光绪皇帝详细了解到了日本如何进行明治维新,如何全面学习西方、从一个落后的太平洋岛国一跃成为东亚第一强国的过程。于是,激动不已,大力支持康梁的变法事业。
    这下惹怒了慈禧太后,她说这样变法“会把国家搞乱”,立即下令取缔,使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只进行了百日,就宣告夭折。
    维新人士被杀的被杀,出洋的出洋,光绪皇帝也因此而囚禁在瀛台,从此失去自由,终日唉声叹气,以泪洗面。
    慈禧此番出逃,特意安排光绪必须侍奉自己左右,不得擅自行动。
    2 仓皇的车队,昼夜兼程,荣禄、载漪等人灰头土面来请示道:“太后老佛爷,入太行山了,去向何处?”
    却见此时的慈禧,脸色红润,在颠簸之中想着心事,只说了两个字“上党”,就不肯多言。
    到了七月上旬,在山西巡抚毓贤等地方官员迎候下,朝廷大队人马进入上党城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