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
7、混龄教学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繁多,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屏除奖惩制度
蒙氏科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
蒙氏科学幼教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成长。
第1章
卷 首 语
毫无疑问地,现代的父母比以前的父母,更是竭尽能力地给了孩子最好的一切。但是,是不是给对了?孩子是不是真的更快乐?却令人怀疑!
否则,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就不会遇到许多实实在在棘手的问题──孩子蛮横地哭闹耍脾气;强制性地满足自己不合理的要求;过分依赖父母、无独立性;破坏性较强(如破坏玩具、日常生活用品等)以及注意不集中等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更多的问题纷至沓来─
不专心功课、厌恶读书;逃学、逃家;懒散、空虚;更有打架、偷盗、杀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与人格问题有关
其实,我们追根究底来看,问题的来源,都与父母、 老师对孩子养育管教的观念、态度和方法有关。因为它们影响着孩子个人的习性和人格形成,尤其是父母。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影响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三岁定终生〃的这段时间里,同孩子日夜相处的是父母和家里的亲人。但他们都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因此能顷孩子未出生之前,就下定决心:〃没有准备绝不生他〃,同时也能认真地下功夫,看些现代育儿丛书。一方面先努力把自己的不良习惯改掉,准备好一份虔敬的心,迎接这个延续命脉的新生命;并筹设出适合他生活、发展的环境──不一定有华责的地毯、亮责、安祥为布置原则,加上你们小俩口的和谐和爱心,就是一个不错的环境了!
假若你肯再学点科学的幼教理论和方法,应乎需要地买点适合他发展用的材料(商店的玩具很多都有缺点),用你的爱心、智慧、耐性再加上〃帮他〃(而非教他)自己去成长,这孩子就是未来的〃可造之材〃,绝不会没出息,让你操心,或为非作歹,要你一辈子伤心!进一步说,一个能够重视孩子教养,而且知道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父母,就会致力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性,让他拥有健全的性格,不仅能够〃独立〃,不会人云亦云;也能主动适应环境,自动自发地探索学习,成为一个社会上有用的人。
然而,一个人〃人格〃的形成绝非凭空飞来,它是受环境尤其是父母态度的影响,从小点点滴滴累积,逐渐形成的。往昔孟母和岳母对孩子的苦心,就是最好的例子。
近二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脑生理学家的研究,证明了蒙特梭利所说:〃人到三岁在智力和性格上已经定型了60%〃的道理,也知道了她为什么说〃两岁以前更重要〃的原因。所以,我们在孩子的童年,假如不培养健全的人格,又怎能期待他长大后能够拥有健康成熟的处事态度呢?
了 解 你 的 孩 子
有一件事实,是您不得不正视的:您把一切最好的给他,有没有考虑过所给的,是不是目前他需要的?所安排的,又究竟是不是他喜欢,而且能接受的?这些对于他的心性、头脑又有什么帮助呢?〃孩子需要些什么?〃的问题,实在值得您一再地探索呀!你可能在他未
出世前就看过一些书,懂得某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一般发展情况。但,这些原则和你宝宝发展的情况能完全相符吗?而您又该如何来帮助孩子呢?
〃小孩子的潜力无穷,愈早开始愈好!〃 这句话倒真的说出了两件事实:〃小孩子的潜力的确深不可测〃;〃学习是愈早愈好,不能耽搁孩子的智力成长。〃得当心的是:两句话合在一起,并不意味着可以倾箩筐似地拼命灌输。恨不能把你二、三十年的知识和对他的期望,一下子全灌到孩子的骨子里去。这样的作法,只不过反应出父母急功近利的心态,最容易造成孩子只会死背死记、不能思想的结果。弄不好,十个就有八个孩子,被这种作法逼得〃怕上课,怕上学〃,如果这时候父母还不警觉,甚至于加上〃打骂教育〃,弄得孩子逐渐变成怕父母、怕老师,厌恶学习、讨厌书本,那就糟了!
为了使孩子能得到正常的教育,大人实在应该细心地直捣孩子的内心深处,探索出他们需要什么?喜爱的又是什么?尤其你的宝宝他能接受的又是什么?能够了解孩子,才能帮助孩子;能够知道应该如何给,如何爱,才不会由于您给得〃多〃了,爱得〃过〃了,反把他逼出问题来。这就是本书呈献给您最重要的目的。
大人与孩子不同
至于如何去了解? 应该掌握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大人与孩子不同。
蒙特梭利坚信儿童期绝不是进入成年期之前的一个过渡阶段,他们不仅不是尚未完成的〃小大人〃,大人与小孩之间根本就一个南极、一个北极。也就是说,虽为同一个人,存在形式与心智状态却完全不同。其间最明显的差别就在大人已经发育完全,变动性已经非常
微小,各种发展潜力已经固定,智力增长的速度也逐渐低落,真可用〃夕阳有限好〃来形容了!而孩子却处于旺盛的成长过程中,正继续不断地变化,迅速地增长,潜力无穷哩!
正因为孩子还是一个充满着多变性的个体,自然的体型、行动、认知与精神发展上,都和已经定型的〃大人〃不同;既然二者无法站在同一的情况上,大人又怎能不经细察,就枉自以自己已经定型的标准与头脑,来否定孩子的奥秘,自作主张地判决孩子的想法和需要呢?再者,想要了解孩子,就必须以多观察,来了解他成长的法则。我们当然无法以横切树木的方式剖析儿童,更不能将他像小老鼠一样关在实验室里作试验。但是可以经由多方的观察处显行为,发现孩子的生长法则,推敲出他的真正需要;然后更进一步地针对发现的结果与孩子的需要,研讨出〃对症下药〃的教育方法,用最适当的安排,满足孩子内心的需要,自动地产生〃去尝试〃的喜悦,和大人所谓的〃学习意愿〃。
为什么选择蒙特梭利教学法
父母对孩子在幼儿阶段中基础性格的培养,是否合理?是否得法?是关系到孩子一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孩子的品格一旦定型,就一辈子无法重来了。
蒙特梭利教学法,虽然来自外国,所依据的教学观却是一个迄今不变的原理。它重视孩子的童年阶段,更以〃先观察〃的科学方法入手教育孩子:
(1)从观察中发现孩子生命的真正需要, 再针对这些成长的需要,设计出适合孩子需要的环境。
(2)根据有效的科学程序,研究出可行、 易作的教育方法。
(3)并且进一步地配合科学程序,研究出可行、 易作的教育方法。效而闻名遐迩的〃教育材料〃──蒙特梭利教具。孩子在教具的操作中,不但能〃玩〃的有兴趣,〃玩〃出自己可以开窍的头脑,自然而然形成有步骤、有次序的做事方法,甚至于孩子可以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
她真可以就是近代科学幼教学者中,最卓然有成,也最能知行合一的科学幼教大师了。她虽然已经去世了三十多年,全世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都仍在热烈地发展也的理论、方法和教具。而且由于科技的进步,蒙氏的理论,不仅向下成功地应用在〃胎教〃的教育领域,更向上推动了高中以上学校的教学改革。我希望我的同胞都是孩子的也导师,我们的民族才有前途。我希望中华儿女的导师们,都懂得种瓜有种瓜的方法,种豆有种豆的道理,不但要真〃懂〃,而且真〃行〃,不可有错,也不能耽误。否则,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前途,以及建设的希望都会受到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我很着急而且不揣简陋地,把我最近专心了六年的学习心得,大胆地向中国的伟大母亲们提出初步的报告,分享大家,也请大家指教。
第3章 新幼儿教育目标
在一个嫌贫爱富的社会里,价值的唯一取向是金钱,难免父母对儿女的期待也会错误地以为〃将来你要能赚很多很多钱哟!〃就是唯一的教育目标了。有了钱真的会幸福吗?试问那些自杀、坐监、酗酒乃至〃剪断三千烦恼丝〃看破红尘而出家弃世的人,有几个是为了穷〃字?因此,我们在谈到孩子教育目标之前,大人们也该反省一下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了。
如果你对他们教养的方向仍只是朝〃钱〃看,恐怕他忙忙了一辈子,纵然有了亿万家财,也不过是较大的钱奴,未必是你和他的幸福!婴幼儿教养的目标
在蒙氏科学的新教育下的儿童,他们未来的幸福人生该是如何的一个远景,我们可以用简单通俗的话语来表示:〃有出息〃、〃更聪明〃、〃常快乐〃,经我们四年来在台北〃蒙特梭利实验儿童之家〃的调查,这也正是大部分家长对孩子一生的希望。
如果你的孩子够聪明,他会自动去适应环境;先求生存,次求发展;能够立足社会,自然就能开拓前途,有出息了(至少不会让父母时时操心,终生挂虑)!更进一步说,如果先让你的孩子〃爱学习〃、〃肯研究〃,就能〃更聪明〃,自然他会喜爱工作,欣赏异己,胸容万物,造福人群,只要心无烦恼,也就会〃常快乐〃了。
前面我们曾说明孩子的智力和习性,随着大脑的成长,在六岁以前,几乎已经定型了。因此,在六岁以前我们就应朝着这些能让他幸福的〃远景〃去培养。
更 聪 明
所谓〃聪明〃,就是耳聪目明。通常是指视听敏锐,见解正确,博览多闻,言语清楚,而且能举一反三,否则就是平庸之材,等而下之,便成愚劣了。
所以说,蒙特梭利的科学教育理论,就从感官练习开始,把握孩子各项官能的敏感期,适时地、多次地、多样地来诱发孩子感官的潜力,使之更〃精确敏锐〃。此外,孩子在学校和家庭〃预备过的环境〃当中可以由各种事物的形状、颜色、质料、性质……而得到:
(1)明明白白的认知,
(2)清清楚楚的辨识,
(3)发现其间的差异,
(4)归纳它们的类序,
(5)分析其中的关系,
(6)举一反三的推理。
也就是由耳聪目明,提升到心智慧敏的阶段。当然这要靠老师的启发和父母的诱导,尤其是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设计〃和〃联合行动〃的计划教育,才能使你的孩子得到充分的智力启发。除开直接的智力开发之外,同时要培养孩子打开智慧之门的习惯和性格。也就是〃敢尝试、喜探索、爱学习〃的习惯,和常常发现问题,喜欢追根究底的性格,遇到这样的〃可造之材〃,老师固然要不厌其烦地解答,父母也要不怕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麻烦,应该耐心地去满足孩子这些智性活动的需要。
这样经过学校和家庭由浅入深训练,你的孩子会随着他的年龄增加,一天比一天更聪明。在感官练习的同时,孩子的〃语言〃和体能活动,也需要更多的刺激和引诱,因此我们也要不失时机地诱导他们这两方面的发展。
就头脑的成长来说,这三种练习,都是刺激大脑成长的来源,而且在三岁以前,最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因为〃语言〃能帮助小孩和大人沟通,引起大人更多的注意和反应。〃运动〃由爬到站、走增加了他的活动领域,也逐次建立了〃独立〃和〃自信〃;同时,这对于孩子的大脑和脑下垂体,都有良好的刺激作用。
有 出 息
所谓〃有出息〃,通常我们是指一个人,至少他对〃事〃有见解,遇〃责〃能担当,具备这两项品性就不会人云亦云,不知好歹,毫无作为。这类人在小的时候,他会依其所好,选择玩具或玩伴。稍大之后,他会是学校的队员,团体的中坚。也许可能他做得多也错得多。但他肯认错,肯改进,见到旁人有困难,他会自动伸援手,同学、亲友也信任他和他通财。这样的人长大之后,纵非国家栋梁之才,也是世上独立之士,他可以成家立业,而且会过一辈子小康的日子。遇有机会,他可以〃时来运转〃,依附潮流,发达一番,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是指这类人说的。
但如果自小就被爷爷奶奶背大抱大,呵护得像温室的小花,母亲看到幼稚园的老师抱他在铺有高级地毯的地方,替他换尿片,就慌着要幼稚园为他小孩买个护理台,说地毯上有细菌。下雨天当然留在室内,有太阳也怕孩子晒,快要两岁了,两只小腿还是弯弯的,走起路来总赶不上一般年龄的小朋友,一天到晚总是哭兮兮地要老师抱;更有的妈妈不放心,常打电话来吩咐教师别忘了在奶粉中多加点速健之类的,这样过度受呵护的孩子,连体能都没有得到正常的成长,如何期望他将来
〃有出息〃?要知道对于依赖、庸懦成性的人,财神和福星是不会把你烧的香、积的德,转到他的名下的。假若,你能自小从生活训练上,要小孩自己拿奶瓶(六个月就可开始),自己洗手,自己用汤匙吃饭(十二、三个月就可以训练了),甚至于帮你做些家事(三岁就可以开始),只要他能力所及和不让他受到伤害,就尽量要他帮点小忙,替你做点小事,纵然弄糟了、做错了,也不要责怪他。经常让他独立完成一桩事,并适当地予以赞美和感谢,慢慢地孩子会从生活的独立中,培养
出自信和负责的德性。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有出息,不用父母操心。所以培养孩子能独立,能担当,〃让孩子比你更强〃,远比买〃速健〃给他们吃要有保证得多。
常 快 乐
快乐是幸福的感受。而快乐的性格,也不是光靠遗传因素,就可以让你的下一代无忧无虑,坦荡幸福地过一辈子。
所谓〃常快乐〃,是指一个人,遇事不悲观,不但有安贫乐道的品格,而且也有不叫苦,不怕难的精神。这样的人,也常会有〃富贵不能淫〃的操守。如果再像麦克阿瑟为子祈祷文中所说的〃具有一点幽默感〃,让别人也能分享他的快乐,那就更完美了。常快乐的性格,也是需要自小就开始培养的。而培养你的孩子一生快乐的性格,是要帮助他。
(1)喜爱工作──蒙特梭利说;〃工作是人的特性〃,
绝大多数的动物,没有这种〃特性〃。大人们因为〃工作〃带来成就感,活得有希望;小孩每天不停地忙碌,是在做他成长的〃工作〃。能够喜好工作,生活就绝没有〃无所事事〃的苦恼,反而会有〃享受成就〃的感受,神经病理学家也认为,一个喜爱工作的人,必然是一个正常的人,也是一个快乐的人。
让孩子养成喜欢工作的习性,就是从小鼓励他去工作,尤其是帮助你做点家事,完成以后示以适当的嘉许,他不但会有成就感,而且非常快慰。当然在最初开始,你得要斟酌他的能力,防止他的失挫。譬如要他帮你拿碗,最好拿打不破的碗给他拿。如果想培养他从失败中重新再来的性格,得要经过精心设计,以免弄不好,使他的小心灵受到挫折或产生罪孽感。
(2) 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习性──〃助人为快乐之 本〃。曾经有一个靠领政府社会救济金生活的老人,将他多年积蓄的一万块钱,接济了更需要的人。如果你的孩子也肯〃施舍〃,能够像这样一位〃济人之急〃的老人一样,那更可以〃其乐似神仙〃了。
(3)培养孩子〃守分际、无奢欲〃的操守;让他一生胸怀坦荡,无忧无虑,自然防止了不愉快事的发生。
(4)培养他美化生活的才能,使他的生活不刻板,不枯燥,而且能欣赏或创造美的境界,那岂不更快乐。
第5章 儿童之家的发现
我们可以说,蒙特梭利科学的幼儿教育法是在〃发现〃与〃实验〃交替研究过程中,加上她的〃慧眼〃和〃仁心〃而得到的。其经过大致如二十三页所示。也就是说,蒙特梭利从三十六岁成立了儿童之家,到八十二岁去世为止,一直用科学的方法:一面研究儿童在成长和接受她的新教法中(实验),所自然表露的情况(新发现);一方面根据新的发现,继续研究其中的道理,不断地找出新的、帮助孩子发展的有效方法。所以蒙特梭利本人曾说:说我发明〃蒙特梭利法〃是错误的,我只是对儿童加以研究而已。
发现
││
仁心 ││慧眼
││
实验
▲由帮助和研究低能儿
(发现)
↓
去教育低能儿
(实验)
↓
(再发现)
▲经过改良的低能儿教育法也可能提升正常儿的潜能(发现)
↓
应用于〃儿童之家〃对正常儿的教育法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