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个体想要适应环境 │
│ ↓ │
│ 必得生理、心理 │
│ 功能独立(成熟) │
│ 例如:会走路、会拿 │
│ 扫把、有自信…… │
│ │
└─────────────────┘
这一连串的过程,他人是无法替代经历的,正如母亲不能替至爱的小孩呼吸一样。
成长的路相当地漫长,也并非一蹴可及,得靠不断地促使生理及心理功能独立(成熟),才能成为所谓〃独立的人〃,才有能力靠着自己的努力,完成生命发展中需要的各种活动。
让孩子独立地做
然而,生理、心理功能如何才能达到成熟(独立)?除开它们会随着年龄,逐序发展的自然因素外,亲职人员帮助儿童学习,即是重要的辅助因素了!但得记住 帮助是适量的,比如说看孩子折手帕的动作很慢,母亲忍不住抢过来帮他折。这种行为其实很残忍,因为你不但剥夺了孩子学习的
机会,而且,剥夺了他的自尊。所以在这里,〃独立〃也变成了一种大人对小孩的态度,即──〃放手〃,请让孩子自己做!你得尊重他的学习意愿。他所做的,虽然很慢很蠢,但那是一项神圣的工作!他正在学习呢!
帮助孩子独立的要诀,除开〃放手〃之外,还应该是〃最少的指导,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励〃!
第9章 原理论(三)──生命自然发展
生命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看看那土里冒出的新芽,瞧瞧那〃唉!衣服又太小了〃的宝宝,你都可以确实地发现,生命它不曾滞止。
爷爷不是一生下来,就白了胡子,你也不是一生下来就长得这么高,都必须经过由幼小到成年的连续过程,才有现在的自己。但是只要问:是什么力量让我们长大的?恐怕没有人能够说个所以然。其实,生命它自然而然地发展,看上去很像极为随意,实际上,却充满着秩序和规律(一定由小到大,由简而繁),在一定的自然法则下,万物生生不息!
生命的自然发展
蒙特梭利在观察中,就注意到了生命〃自然发展〃的事实,她发现人的〃完成〃,实际上是经由自己的不断活动来达成的。比如〃母鸡孵蛋〃,母鸡生下鸡蛋之后,它能做的,也只是供给蛋的温暖,至于蛋壳里的〃胚胎〃如何变成小鸡,就得靠蛋壳内的〃生命〃自己去一步步地完成,老母鸡无论如何着急,也控制不了蛋壳里的小生命。
蒙特梭利更追根究底地往上找寻生命体自我活动的根据,她发现,儿童在出生以前,就具有了发展的预定计划,由于这个计划从生命的一开始就已存在,正如鸡蛋会变成鸡,人的受精卵会开展成胎,变成人,所以她称未出生之前,便具有这种〃开展功能〃的儿童,为〃精神和肉体胚体〃。〃胚体〃在卵受精的那一时刻,就含有了〃未来成为人〃的这一大自然的〃预定计划〃,于是〃预定计划〃也按着大自然订下的步骤,产生了自我实现的活动;不断地自我活动,完成了伟大的生命。
预定计划在过程中显现
比如说,一枝黑黑小小的苹果树苗,你当然知道它有一天会长成树,开花结果。但是第一步,你必须把它种在土里,经过了抽芽,发枝,长叶,到最后一个个美味的苹果才会真正出现。我们拿这个例子与前面所说的对比一下:
▲种苗(含有未来成 ▲受精卵(含有未来成为果树的〃预定计划〃 人的〃预定计划〃
↓ ↓
抽芽、发枝、成树…… 成胎、婴儿、儿童……
↓ ↓
结果(达到计划) 成人(达到计划)请注意中间〃→〃的那几段,是表示必经的过程(自我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说〃预定计划〃,必须借着自然力量所推展的过程,来显现计划是什么?来达到计划的目的;缺少了必经的过程,就显现不出这个自然的预定计划来了(例如婴儿一生下来,假使不经由发展过程,如何能变成大人?他不可能今天是婴儿,明天就变成大人了)。这个过程绝非跳跃式的前进,它是按部就班,脚尖脚踵地一一发展下来。
这种自然发展的过程,也是万物长成的自然规律,哪怕是蚊虫,白天生出来,经过两个晚上就死亡,〃三天〃对这虫子来说就是一辈子,在这短短的三天中,它仍得经历从生到死,由幼至长的成长历程呀!
儿童的内在需要
〃计划〃靠着〃过程〃来达成,那过程又靠着什么来推动?答案是〃内在需要〃。
幼儿在心理与生理上的发展速度因人而异,所以儿童成长阶段的进程也会各自不同;然而相同的是:为了使身心成长,从胚胎个体开始,会有很多的内在而非外显的需要出现,〃内在需要〃会导致〃个体〃主动地去寻寻觅觅,找它要的〃东西〃,以满足迅速成长的目标(例如刚出生的婴儿肚子饿了,他会闭着眼睛找,用嗅觉找奶香,用嘴唇去找奶头,解决饿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假如大人不注意到这个事实,不能明白孩子会因〃因在需求〃而驱使他〃主动活动〃,反而认为孩子只是一个被动的空容器,需要大人填塞,就会出现养育上的〃差错〃了!孩子需要大人的〃援手〃,但不需要填塞;需要大人了解和尊重他们的〃内在需求〃,帮他好好地长大成人。
所以就〃教育〃的立场来说,大人能做的,是提供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任由孩子在其中去自由地选择,不受干扰地满足他的内在需要,使生命能够自然地发展,一步一步建构成一个完美的大人。
第10章 原理论(四)──吸收性心智
我们常听见一句话:〃上天有好生之德。〃为什么?其实只要仔细体察地球上的生物分布情形,就不难知会这句话的含意了。瞎眼的蝙蝠有声纳器官帮助;柔弱的毛虫有变色的皮肤保护;荒冷高原上的牦牛有温厚的皮毛调节体温;所有的生物都拥有赖以生存的天赋本能,这不正是老天的好生吗?
人类呢?强壮不及猛虎,灵敏不如羚羊,却能够主宰地球和我们生存有关的大部分环境。那是因为我们的〃脑子〃比其他动物灵活,才能从茹毛饮血时代的征服环境,到逐渐控制环境,进而改变环境,这就是我们人类特别拥有的天赋本能。
这种天赋本能你有我也有,但你的孩子却特别不同!
特 殊 的 力 量
前面曾经提过,刚出生的婴儿,生理与心理上的功能都还不成熟,就像一张白纸,不能和小鸡一样刚刚出生就会啄食,婴儿的各种智能必须靠他日后自己的种种努力而慢慢地发展。
前面也曾提到,人类是依据着上天的〃预定计划〃逐渐成熟。然而,初生儿一离开温暖湿润的母体随即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面对这个突然而且复杂的环境,这项〃预定计划〃又是如何的展开过程,让孩子由小长大、由无知变有知呢?
婴儿一出生,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为了面对它,也为了适应它,求得生存发展,儿童会有一种蒙氏所说的特殊〃力量〃来帮助他。这种特殊力量会帮助他从复杂的环境中,自动地选择成长所需要的事物;并且会使孩子主动地尝试,摸索,快速地了解和学习这〃人〃世界的光怪陆离;也使他不得不看,不得不听这些目不暇给的东西(当然也包括了和他心肉相连的你)。
你别小看他们,小心灵中不但不停地探索,不断地了解,而且还想和你建立关系,甚至想控制这些身外的环境──也包括我和你。
可是这种内在的敏感动力并不是永远的,到了六岁以后几乎就减弱了。
这种看不见的生命力共有二项,其一是〃吸收性心智〃,其二是幼儿期间的〃敏感力〃。
吸 收 性 心 智
大人在面对一项新的事物时,可以借用旧经验来学习,例如你初次到非洲去,听见那儿的人发出一些叽哩呱啦的声音,就算你听不懂,你仍会判断那是〃语言〃。孩子呢?从完全黑暗的母体,滑进这个全然不同的世界,没有带来任何经验,智力也还没有成熟,〃吸收的心智〃这项内在的助力,就会驱使他〃潜意识〃地从环境中大量地、且全面地吸收,就像照相机的感光底片一样,将外界的印象全部摄入,然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也就是从无到有的快速累积、储蓄底基。然而这种潜意识的摄取,大约到三岁以后,便会转变成有意识的吸收;也就是三岁前创造出功能(例如:孩子一出生,不会说话,他会从〃听〃、〃看〃的刺激中学得说话的能力),三岁后这些功能会开始快速发展(一岁半后,孩子的语同,速度更是惊人,儿童就因为有这种能力,才会从〃无〃到〃有〃地奠定下智力的基础。
敏 感 力
让我们先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有一种虫子的幼虫,一生下来,必得靠吃嫩叶维生,它会利用光线去寻求食物;可是等它长到某一个阶段,这种对光线的敏感力很快就消失了。儿童成长的阶段,也有同样的现象。敏感力是表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会有某一段时间,只对环境中的一特定事情,涌出如泉水般的最大兴趣和不断地主动触摸、模仿或学习的举动,而且成果惊人。例如:处于语言敏感力表露的时段(我们称之为语言敏感期),儿童会对语言产生最大的兴趣,他以模仿大人的用字来快速学习,在语言的字汇容量与表达力上,更是神速地增加。他不需要文法书,也不需要词类表,他自然而然就能经由环境,学习字正腔圆的各种语言。
更例如:小婴儿出生到某一阶段,会自然地学爬,以致于学走路,那是因为到了这件事情的敏感期,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学了,而且也得到最大的效果。假如错过了该项智能发展的敏感期,以后再想学习,不仅已失掉学习兴趣,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也会加上数倍呢!
感官敏感期表
由于人类的智能发展,是从感官吸收外界的讯息开始的,所以在儿童的抽象思考能力,还未发展出来以前,都是利用亲身的感觉来认识世界,从零岁到六岁儿童的敏感期,也就多集中于感官上:
┌────────┬──────────────┐
│ 年 龄 │敏感时期(Sensitive Periods) │
├────────┼──────────────┤
│ 出生到3 岁 │属于潜意识的吸收心智(Unconc…│
│ │ious Absorbent Mind) │
├────────┼──────────────┤
│ 1 1/2岁到3岁 │感官经验、语言发展 │
├────────┼──────────────┤
│ 1 1/2岁到4岁 │对细小物体发生兴趣 │
├────────┼──────────────┤
│ 2 岁到4岁 │明白时间上、空间上的秩序 │
├────────┼──────────────┤
│ 2 1/2岁到6岁 │感官的净化 │
├────────┼──────────────┤
│ 3 岁到6岁 │对成人的教化有敏感的感受性 │
├────────┼──────────────┤
│3 1/2岁到4 1/2岁│写字 │
├────────┼──────────────┤
│ 4 岁到4 1/2岁 │触觉发展 │
├────────┼──────────────┤
│4 1/2岁到5 1/2岁│朗读 │
└────────┴──────────────┘
注:摘自许兴仁编译〃蒙特梭利教具教引〃上面这个表,可以当作帮助您了解孩子的一个参考。在这些感官的敏感期内,大人应该提供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孩子充分学习。
第11章 原理论(五)──工作人性
我们来看看小明是怎么工作的: 〃小明从老师手里接过玻璃杯,玻璃杯外围的三分之二地方,老师已经先行贴了一圈红胶带。小明拿着杯子,到了洗手台前,转开水龙头,将水装到杯子红胶带所指示的界限,关上了水龙头,小心翼翼地双手捧着杯子回到了活动室。
小明看看老师,老师用手指了指地板上的那头,原来,老师也用红胶带在地板上贴了一条直线。小明慢慢地走到了线的起端,双脚并拢,眼睛看前面,一步接一步地踩在直线上,缓缓地向前走去。他的步伐是这么的小心,杯里的水也没有溢出来。当他到达了线的尽头,将水倒回洗手台,把杯子还给老师,回到坐位,他的神情流露出极有成就的愉快,老师也报以微笑,表示赞许!〃 不错,这就是孩子很正常的〃工作!〃孩子在儿童之家,学习日常生活─自我训练(走路)的成长〃工作〃。
大人与小孩工作性质不同
当孩子严肃地做前面那件工作时,你千万不能认为那是毫无意义的,甚至以为他是学着马戏团走钢丝的游戏;其实他在做着一件神圣的事──学习成人的正确走路和沉静细心。
工作不同于游戏,游戏只是无目的的嬉耍,而〃工作〃则是一种目标,有进步的活动。
就拿前面的那个例子来说吧:小明捧着杯子走线,不仅是要他练习〃用手捧杯子〃、〃开水龙头〃、〃速度稳健〃、〃眼睛往前看〃等等单独的动作,更要他学习如何将这些合在一起,达到整合至平衡(协调)的状态。
就蒙特梭利的幼儿教育来说,这件〃工作〃的目的:(1)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做事聚精会神, 并体验〃独立〃的滋味,而且能有秩序地完成一件工作。(2) 也借着四肢的活动,使孩子的人格、智能与体能同时发展。 就如少棒队的小国手一样,需要不断地练习,才能使眼力和臂力协调,发挥强大的打击力。孩子的生理、心理功能,经由不断地活动,也才能越来越敏锐灵,日新而又新地长进。
孩子〃工作〃的目的是为完成自我!大人刚好相反,他们的工作是为满足〃目前社会所有〃、〃目前生活所需的衣、食、利、欲〃,是为了维持生命!
所以,哪怕是孩子专心地在玩泥巴,你看到之后都应该高兴:虽然他手上、脸上、衣上都脏,而且捏得也让你看不出什么〃名堂〃;但在他内心是,却很干净而高尚,说不定是建条捷运铁路,或是新的长城,甚或是学你做包子、面条。因为他在专心地用头脑〃想〃,用手、眼和着泥、水〃忙〃!这些活动、这些体验都是为着要成为一个未来世纪的新人。
内在需要导引着工作
为什么孩子会高兴入神地玩泥巴?倒不是他对泥巴有什么样的渴求,而是他有股内心的〃需要〃,需要有东西,让他们的双手不断地活动,接触事物、体验感觉,同时发展智能。或许刚开始,他想捏成一匹马,可是你怎么看也只像一团稀巴烂泥,那是因为他手脑并不能完全协调;经过一段时间,你可以发现,他已经会运用方法,东补一块、西捏一点地,似乎有些马的雏型了,这表示他的手脑对于〃捏握〃这件事,已经逐渐协调、逐渐配合了!又,或许三个月后,他突然对剪纸感兴趣,那就表示他的〃内在需要〃又导引他往另一个眼、脑和小肌肉协调的发展途径去了。
伟大的母亲,如果你能发现,而且高兴发现孩子这种内在的需要,你不嫌他天天搞得一身脏、常常满堂满屋地乱糟糟,你已经是个有知识的妈妈了。
假若孩子的这种需要,能够吸引你的兴趣,打开了你对孩子内心窥探的心扉,进而下功夫去了解他、帮助他,那你将是一个更有智慧的妈妈了。
工作是人性的特征
就是这样一步步地,孩子由〃内在需要〃的指引,借由工作获得〃自我统合〃,建构自己、创造了人类的新生命。
所以,蒙特梭利说:〃工作是人性的特征。〃蚂蚁和蜜蜂虽然会不断地采花蜜、觅花粉,但它们不会教育自己去〃动脑筋求进步〃,去增长智能以及改善环境。蒙特梭利先从智障儿的身上看见了:孩子寻觅可供抓握的东西,以发展自己的事实,发现这是智障儿童仍可教育的〃大本〃;进而想到正常的儿童所具正常心智的〃内在需要〃力量,必然更为充沛。如果我们及时地帮助他们发挥这种力量,使人类潜能得以发掘,未来岂不是会更为美好和谐吗?妈妈们,从现在起,您得〃心思细如丝〃地观察你的宝贝,发现他有什么〃内在需要〃了!
第12章 原理论(六)─奖惩无用
妈妈吼着说:〃小明,叫你不要玩水,听到了没有?〃
老师怒气冲冲:〃小明,求你不要到处乱跳!〃阿姨甜着脸:〃来!小明,你把这碗饭吃光,阿姨买糖给你吃哟!〃
爸爸回来了:〃唉哟!小明,和你说过几遍了,你怎么又爬到我的办公桌上把墨水打翻了!〃(这时爸爸可能,啪哒啪哒地打了起来)。
奖惩教育下的不踏实
尽管今天的小明,在你威吓下停止了玩水,或在你的奖诱下吃完了饭,其实对他而言,是一点儿也没有效果的!
你相信吗?明天的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