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WWW。HQDOOR。COM◇欢◇迎访◇问◇
第57节:西王母:爱开生日PT的超级富婆(2)
第一个争议是:王母娘娘到底是谁的老婆?是否和周穆王在瑶池相会?又是否向汉武帝投桃送李?
关于西王母和周穆王的会见,据《穆天子传》记载,这次会见约在公元前10世纪。会见时互赠礼品,双方还即席赋诗唱和。王母娘娘深情言道:〃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路悠远,间杂着陡峭的山川。有生之年,你还会再来看我吗?〃穆王姬满答道:〃我的使命是治理国土上的百姓,使万民平均,只有到了那时,我才能回来看你,时间大概是三年吧。〃意犹未尽的西王母又唱道:
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于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西王母的意思是说,我居住的这个地方,虽然虎豹成群,飞鸟结队,但我是天帝的女儿,也要守住这片土地,不能随便迁移。如今你为了子民,又要离开了。虽然笙歌莺舞,我的心却惆怅而空荡。上天赋予了你神圣的使命,你也好自为之吧。两人的唱和充满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愫。
周穆王与西王母瑶池相会的美好传说,激发了古往今来文人骚客的许多遐想。研究民族史的专家们坚持认为,这是西部民族和东部中原民族大融合的一桩划时代的历史事件。
关于王母娘娘与汉武帝之间的往来,据《汉武故事》说,珍爱生命的汉武帝曾向西王母求不死之药。某年七月七日,为武帝真诚所感的西王母离开昆仑山来到汉宫与武帝相会,赠给武帝七枚仙桃,〃母自啖二枚,与帝五枚,帝留核桌前。王母问曰:〃用此何为?〃上曰:〃此桃美,欲种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着子,非下土所植也。〃〃由于仙桃鲜美的诱惑,于是出现了两位偷桃者。一个是〃智圣〃东方朔,另一位便是那颇不安分的孙猴子。据《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记载,那猴头曾说:〃我因八百岁时偷吃十颗,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铁棒,配在花果山紫云洞,至今肋下尚疼,我今定是不敢偷吃也。〃在《西游记》第26回中,两位偷桃者在方丈仙山东华大帝君处相遇,相互指责对方为〃偷桃贼〃,读来令人捧腹。
王母娘娘将三千年才结一次的仙桃赠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表现了她对武帝的痴心与深情。性妒的玉帝若果真是她老公的话,恐怕汉武帝和王母娘娘都在劫难逃。幸好直到宋太宗圣谕编制《太平广记》之前,还没有人将这两位重量级神仙捆绑到一起。①
早年与西王母成双作对的是名气很大的〃东王公〃,而且似乎是王母娘娘主动追求人家。②
后世人们公认王母娘娘是玉皇大帝的老婆。把西王母强行许配给玉皇大帝的月老红娘,应该是南宋以后的剧作家和小说家们。宋元明时期,许多小说、戏曲皆以西王母蟠桃会为题材,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二称:〃宋官本杂剧,即有《宴瑶池爨》。金元院本有《王母祝寿》一本,《蟠桃会》一本,《瑶池会》一本。元钟嗣成、明朱有炖俱有《蟠桃会》杂剧,情节皆类似。〃如朱有炖《群仙庆寿蟠桃会》,〃内容谓瑶池蟠桃结实,西王母召东华、南极、八仙,以及人间香山九老,洛下耆英等,开蟠桃大会。〃小说中涉及王母娘娘的故事,以吴承恩的《西游记》影响最大。此时王母娘娘的户口,早已从西方昆仑山迁到天堂,并做了玉皇大帝的正宫娘娘。
◇WWW。HQDOOR。COM◇欢◇迎访◇问◇
第58节:西王母:爱开生日PT的超级富婆(3)
第二个争议是:王母娘娘到底有多少个女儿?
被神话了的王母娘娘,按理说,不应该与滚滚红尘中的俗男凡女一样有什么儿女之情或七情六欲,但人们偏要把王母娘娘神化,又要将她世俗化;她既已做了玉帝的老婆,哪有不上他龙床的道理?于是她与玉帝生儿育女就理所当然了。
不过,在正式明确王母娘娘与玉皇大帝的夫妻关系之前,王母娘娘好像已有过生育。据晋代以后的典籍记载,王母娘娘有数十个女儿。也不知道王母娘娘当神仙吃错了什么药,竟然只生女孩,不生男孩。这些女儿是否同一个父亲,或有没有父亲,史书也没加详细记载。在父权观念根深蒂固的封建社会,竟然没人对此深究或提出质疑,也算是怪事一桩。
王母娘娘到底生了多少个女儿呢?史书既然没有记载,人们就只好从各类野史和文学作品中去搜寻蛛丝马迹了。在牛郎与织女的传说中,织女仿佛是玉皇大帝的外孙女,又仿佛是王母娘娘的女儿或私人丫头,真是〃说也说不清楚〃。在戏剧《宝莲灯》里,三圣母是玉帝的又一个外孙女。三圣母的刁蛮亲兄长二郎神也曾在桃山救母,二郎神的母亲应该是玉皇大帝的女儿了。那么玉皇大帝同王母娘娘到底有几个女儿?严凤英版的《天仙配》回答是七个女儿,其中来到人间与董永爱得死去活来的,是最漂亮可爱的七仙女。
可是,在海南吊罗山和思归潭的传说中,又出现了一位七仙女,并与向王母娘娘求取神锣的南喜王结成了夫妻。这位七仙女与她的六位姐姐后来被王母娘娘一怒之下变成了七根石柱。也不知这位七仙女与嫁给董永的七仙女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
在《太平广记》的女仙中,可以找到西王母的两个女儿,一个叫太真王夫人,《神仙传》中说,她是〃王母之小女儿也,年可十六七。名婉,字罗敷〃,所嫁的丈夫叫玄都太真主,〃有子为三天太上府司直〃,罗敷年龄约十六七岁,由于没有排行,还不能确认西王母有几个女儿。好在《太平广记》中又找到了西王母的第二个女儿云华夫人。《集仙录》中说:〃云华夫人,王母第二十三女,太真王夫人之妹也。〃这一段文字显然否定了太真王夫人是〃王母之小女儿〃,因为这位小女儿还有个妹妹,但排行第二十三是明确的。据《集仙录》记载,云华夫人就是巫山神女。在宋玉所撰写的《高唐赋》中,楚襄王在梦中听到了神女的自我介绍:〃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这里假定云华夫人就是神女瑶姬,又假定自生下幼女瑶姬之后王母娘娘再也没有生育,则基本可认定王母娘娘至少有23个女儿。据说与瑶姬同在巫山化为山峰的就有11个仙女,如果算上在海南吊罗山化为石柱的6个仙女,王母娘娘众多女儿的命运也真是够凄惨的了。
后人说起王母娘娘的性格,总是挑剔她喜欢热闹,讲究排场,爱摆富婆的大款,又说她心胸狭窄,脾气挺大,容易发怒,颇不近人情等等。
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59节:麻姑:美少女知恩图报
麻姑:美少女知恩图报
名气指数:★★★★★;
靓丽指数:★★★★★;
神话指数:★★★★★。
古代最长寿的女仙之一,一说为东汉官宦人家女。从小娇美无瑕,芳菲含娇,心地善良,机敏早慧。少女时代即有异相,身怀掷米成珠的绝技。因同情下层贫民为官府所迫跳崖,千钧一发之际为王母娘娘所救。后于山东牟平昆嵛山修炼成仙。为报王母救命之恩,麻姑每年必携自酿美酒仙桃赴瑶池献寿。后被民间视为能带来祝福与吉祥的女仙供奉。麻姑姓麻,一说乃东汉时官宦人家女。传说在她出生的前夜,其父麻秋曾梦见从江水中钓起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麻姑从小娇美无瑕,心地善良,机敏早慧。传说她脾气暴躁的父亲曾任修筑城墙的监工,因工程任务紧,不得已以皮鞭役使民工们夜以继日,每天从日出直干到半夜鸡鸣方可休息。少女麻姑见民工们累得疲惫不堪,于心不忍,为了让民工们早点歇息,便在天黑时仿效公鸡打鸣,惹得四邻公鸡一齐啼叫。此事很快被官府发现。盛怒之下,父亲将她关进了监狱。入夜,机智的麻姑以米粒充作宝珠,撒在地上勾引贪婪的狱官前来追捡,趁机越狱逃脱。狱官率兵穷追不舍,一直撵到大山的深谷边。麻姑走投无路,毅然以身投谷。适时赶到的王母娘娘于祥云中拔下玉簪扔入谷中,化作一道玉桥,麻姑因此得救(肉身从此便成仙体)。
在王母娘娘的指点下,麻姑乘清风白云远走海外,来到汪洋大海之中的一座仙岛。岛上山峦起伏,云缭雾绕,松青柏翠,桃李满枝,到处莺歌燕舞,百鸟啁啾,更有潺潺流水。麻姑欣喜不已,就在此仙境住下,潜心修道,精心培育仙果,并采集灵芝酿造美酒。数年之后,麻姑修炼成仙。每年农历三月三日,麻姑都要带着自酿的上等美酒和时令仙桃,腾云驾雾前往仙境瑶池,去参加王母娘娘的生日PT,献上寿礼,表达其救命点化之恩。
善良机智、知恩图报的麻姑深受民间喜爱。传说麻姑修道处为山东牟平昆嵛山(原名姑馀山);十七八岁时的麻姑,其外貌风娇水媚,秀发垂腰,顶中作髻,锦衣秀服,华丽无比;她的一双手形似鸟爪,很早就有〃掷米成珠〃的功能。成仙后的麻姑曾三见沧海桑田,精通仙术丹方,一双手能幻化万千,看似永远十八九岁,实际上年寿无限,长生不老。
麻姑在世界神话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传说是〃麻姑献寿〃。 麻姑每年三月三准时出现在蟠桃会上给王母娘娘拜寿,既有知恩图报之意,又有表达良好祝愿的寓意,长生不老的麻姑本身也是健康长寿的象征。自西晋之后,中国历朝历代逐渐出现老人贺寿时送〃麻姑献寿图〃、春节贴麻姑年画等习俗(今颐和园绘画长廊中也有麻姑献寿图)。麻姑可能是东汉时期人物,但因为她给王母娘娘拜寿的情节在中国历史上更具影响,其神话色彩也较浓,故将其列为王母娘娘同时代人物。①
麻姑经过历朝历代神话加工,成为一位长寿的女神仙;但在世人的心目中,她却永远是一位处在豆蔻年华的美丽少女,带给世人永远的吉祥和祝福。
§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60节:九天玄女:怀揣天书乐助人
九天玄女:怀揣天书乐助人
名气指数:★★★★★;
靓丽指数:★★★★;
神话指数:★★★★★。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军事理论家,指挥大师兼性学专家。姓名不详,其态清雅飘逸,如轻云出岫。传说她曾向黄帝面授兵符印剑,助其战胜蚩尤。九天玄女又叫九天女、玄女、元女、九天娘娘等,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在最早的正史记载中,九天玄女是一只大黑鸟。这只黑鸟从简狄头上飞过,落下一只蛋,简狄正是吃了这只蛋,才生下契的。后九天玄女为道教徒所信奉,在道教神灵中,属于先天的真仙,为西王母的弟子,黄帝的师尊。在宋朝张君房的《云笈七签》中,九天玄女一改以往人首鸟身的怪模样,成为美艳动人、风度翩翩的女神仙。
九天玄女有可能是黄帝时代某氏族部落的一位足智多谋的女首领,大概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兵法理论家兼军事指挥大师。据传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蚩尤十分凶猛,他食铁石而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头上长角,毛发如刺,其九九八十一个兄弟个个铜头铁额,兽身人语,力大无比,更有风伯雨神助阵。黄帝久战不得,于是急忙来到泰山,向九天娘娘求救。九天玄女乘彩霞飞临凡尘,向黄帝面授兵符印剑,并教黄帝做神鼓八十面。战鼓一擂,声闻五百里,蚩尤吓得魂飞胆破,黄帝大获全胜,于是天下太平。
九天玄女的美貌在《水浒传》中有精彩的描写。她〃头绾九龙凤髻,身穿金缕绛绡衣,蓝田玉带曳长裙,白玉圭璋擎彩袖。脸如莲萼,天然眉目映云环;唇似樱桃,自在规模端雪体。正大仙容描不就,威严形象画难成。〃在小说《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打劫江州法场救下宋江上山之后,又下山去接老爷子和弟弟,不料被官兵发现,慌忙中逃进还道村玄女庙。官兵寻到庙中,玄女显灵,吹起一阵怪风,霎时间飞沙走石,罩下一阵黑云,官兵们惊恐逃走。玄女派两个青衣仙女请宋江相见,授予三卷天书,并嘱咐道:〃宋星主,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又道:〃此三卷之书,可以善观熟视,只可与天机星同观,其他皆不可见。功成之后,便可焚之,勿留在世。〃宋江谨受其命,从此坚定了造反决心,不再三心二意。后来晁天王殒命,宋江代之而为梁山泊义军领袖。宋江人马归顺朝廷后,奉命领兵征辽。辽军摆设〃太乙混天象阵〃,十分厉害,宋江指挥部下攻打数次,损兵折将,无计可施。是夜,忽梦二仙女引其拜见九天玄女。于是玄女再授破阵之法。宋江次日即以此法挥师破阵,大败辽军。
除《水浒传》外,其他如《三遂平妖传》、《杨家将传》、《女仙外史》、《薛平贵东征》等明清时代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九天玄女娘娘出现。不仅形貌风度相似,也大多在关键时刻向凡夫俗子传授武功韬略,助其力挽狂澜。
在今湖北襄樊市有九天玄女洞,记载着九天玄女曾传授兵书兵法给薛仁贵的事迹。在中国宝岛台湾,较有规模的玄女娘娘庙共有19座。在称谓上,有称〃连理妈〃的,有称〃大妈至九妈之九尊〃的。看来这位通晓军事的女神仙,在中国民间到处都有踪迹,历朝历代均有影响。不知孙武、孙膑后来推演整理出来的那些兵书阵法,是不是从九天玄女那儿得到的灵感,专事中国军事史研究的专家们,应该对这一话题最有发言权。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61节:瑶姬:古代中国的〃爱与美〃女神(1)
瑶姬:古代中国的〃爱与美〃女神
名气指数:★★★★★;
靓丽指数:★★★★★;
神话指数:★★★★★。
又称〃高唐神女〃或〃巫山神女〃,西王母最小的女儿。因宋玉《高唐赋》、《神女赋》而扬名。美貌横生,姣丽无比,环姿玮态,不可胜赞。又痴情风流,充满女性柔媚。曾向楚怀王自荐枕席,表达爱情。后暗助大禹治水,屡建奇功,传巫山神女峰为其化身。现代文学界誉为〃中国的维纳斯〃。关于瑶姬的传说颇有分歧。许多人认为她是长江上中游女神传说的〃集合体〃,也有人认定她是王母娘娘最小的女儿,还有人说她是赤帝的女儿,红颜薄命,早夭葬于巫山之阳,曾托梦于来高唐游玩的楚怀王说:我住在巫山之阳巅峰险峻之处;我朝为霞,暮成岚,朝朝暮暮缭绕不去,永远在这儿等候您(都说湘女多情,看来早期的鄂女抑或川女比之湘女毫不逊色)。
楚国大才子、被誉为〃千古悲秋之祖〃的宋玉为此专门创作了两篇名赋,即《高唐赋》和《神女赋》。《高唐赋》正文着力于自然风光描绘,虽然精彩纷呈,开中国〃山水文学〃之先河,其影响力却远逊于说明写作该赋原由的序言。原序如下: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王曰:〃朝云始出,状若何也?〃玉对曰:〃其始出也,日对兮若松木时;其少进也,晰兮若姣姬,扬袂鄣日,而望所思。忽兮改容,偈兮若驾驷马,通羽旗。湫兮如风,凄兮如雨; 风止雨霁,云无处所。〃王曰:〃寡人方今可以游乎?〃玉曰:〃可。〃王曰:〃其何如矣?〃玉曰:〃高矣,显矣,临望远矣;广矣,普矣,万物祖矣。上属于天,下见于渊,珍怪奇伟,不可称论。〃王曰:〃试为寡人赋之。〃玉曰:〃唯唯。〃千万不要小看了上面这段文字。正如我们在第一章所提出的,这段文字对中国神女题材文学创作的影响,绝对是划时代的。现代文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文学史上关于巫山神女题材的文学创作,皆发源于宋玉的两赋。而上述所引《高唐赋》这段序言,更是使巫山神女成为中国历代男人守望的梦中情人、中国人心目中的〃爱神〃及〃美神〃!(这个连存在与否都大有疑问的美女,千百年来,渴望拥有她的男人比比皆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渔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