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笔花医镜-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伤寒传经之邪。每自膀胱入。一见太阳头痛等症。即宜发散。不使邪气入为诸经害。则膀胱 
为第一关隘矣。 
膀胱为太阳腑。有表症。左尺脉必浮。其症为头痛。为项脊强。为身痛。四肢拘急。为发热。为恶 
寒无汗。为喘嗽。 
头痛者。头脑痛而连项脊也。加味香苏散主之。甚者加羌活、葱白。项脊强者。太阳经所过之地也。香 
苏散主之。身痛四肢拘急者。风伤卫。寒伤营。寒主收引也。桂枝汤主之。发热者。腠理闭塞也。香苏 
散主之。恶寒无汗者。寒乘表也。麻黄汤主之。喘嗽者。寒邪客于皮毛。肺气不得升降也。麻黄汤主 
之。轻者。止嗽散。 
膀胱之虚。肾气不化也。脉左尺必细沉。其症为小便不禁。为劳淋。为老淋。 
小便不禁者。气虚不能统摄也。十补汤主之。劳淋者。劳力辛苦。气虚不化也。补中益气汤主之。老 
淋者。老人思色。精不出而内败。大小便牵痛如淋。宜萆 厘清饮。去黄柏。加菟丝、远志以去其精。再服 
六味地黄丸。 
膀胱之实。脉左尺必洪大。其症为气淋。为血淋。为关格。为膀胱气。 
气淋者。气滞。水道阻塞。脐下胀痛也。假苏散主之。血淋者。蓄瘀茎中。割痛难忍也。生地四物汤加红 
花、桃仁、花蕊石主之。关格者。溺闭而吐逆也。假苏散主之。膀胱气者。一名胞痹。气结膀胱少腹。热 
涩于小便也。橘核丸主之。 
膀胱之寒。左尺必沉迟。其症为冷淋。 
冷淋者。寒气坚闭水道。肢冷喜热也。金匮肾气丸主之。 
膀胱之热。左尺必数。其症为小便不通。为膏淋。为石淋。为便脓血。为发狂。 
小便不通者。渴则热在上焦。四苓散加山栀、黄芩。不渴则热在下焦。滋肾丸主之。膏淋者。滴液如膏 
也。萆 厘清饮主之。石淋者。下如沙石也。益元散加琥珀主之。便脓血者。心气移热于膀胱也。阿 
胶散主之。发狂者。伤寒热结膀胱。下焦蓄血。少腹硬满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卷二脏腑证治
膀胱部
属性:补膀胱药。即补肾之药。肾气化则小便自行。 
〔泻膀胱猛将〕羌活、麻黄、防己、木通、葶苈、猪苓〔次将〕独活、防风、蒲黄、 
川楝子、前胡、 本、泽泻、葱 
〔凉膀胱猛将〕甘遂、龙胆草〔次将〕车前子、茵陈、海金沙、川黄柏 
〔温膀胱猛将〕吴茱萸〔次将〕乌药、茴香 

卷二脏腑证治
膀胱部
属性:x假苏散x 治气淋。 
荆芥 陈皮 香附 炒麦芽 瞿麦 木通 赤苓(各二钱) 
x生地四物汤x 治血淋。 
生地(三钱) 归身 赤芍(各一钱五分) 川芎(一钱) 
x香苏散 桂枝汤 麻黄汤 止嗽散 益元散 补中益气汤 六味地黄丸 金匮肾 
气丸 调胃承气汤x(以上诸方俱见卷一) x十补丸 萆 厘清饮 阿胶散x(三方见心部) x橘核丸x(见肝部) 
x四苓散x(见脾部) x滋肾丸x(见肾部) 

卷二脏腑证治
胆部
属性:(足少阳属腑) 
胆者。清虚之府。居半表半里之交。与肝为表里。气血足则胆气壮。气血虚则胆气怯。胆受邪 
即阴阳交战。而寒热往来。故疟症之来不一。而总不离乎少阳也。然其担事之力。犹中正之 
官。不偏不倚。决断出焉。 
胆有表症。左关脉必浮而弦。其症为头汗。为寒热往来。 
头汗者。寒邪将化火也。小柴胡汤加丹皮主之。寒热往来者。阴阳相争也。小柴胡汤主之。 
胆之虚。左关脉必细软。其症为惊悸。为太息。 
惊悸者。心血不足以壮之也。安神定志丸主之。太息者。气虚也。四君子汤主之。 
胆之实。左关脉必洪。其症为胸满。为胁痛。为耳聋。 
胸满者。邪气结聚也。小柴胡汤加枳壳、桔梗主之。胁痛者。邪入胆经。布之胁下也。小柴胡汤加山栀、 
枳壳主之。耳聋者。气火上冲而闭也。逍遥散加蔓荆、石菖蒲、香附主之。或小柴胡汤。 
胆之寒。脉左关必迟。其症为精滑。为呕吐。为舌苔滑。 
精滑者。肢肿食少。心虚烦闷。坐卧不安。温胆汤主之。呕吐者。邪正相争也。小柴胡汤加藿香汤主之。 
舌苔滑者。邪未化火也。二陈汤主之。 
胆之热。脉左关必弦数。其症为口苦。为呕吐。为盗汗。为目眩。 
口苦者。热在胆。胆汁泄也。小柴胡汤主之。呕吐者。胆移热于胃也。小柴胡汤加姜炒竹茹主之。盗 
汗者。热开腠理也。小柴胡汤加丹皮主之。目眩者。胆附于肝。肝窍在目。热故眩也。小柴胡汤加山栀 
主之。 

卷二脏腑证治
胆部
属性:〔补胆猛将〕乌梅〔次将〕枣仁 
〔泻胆猛将〕桔梗、青皮〔次将〕柴胡、香附、秦艽、川芎 
〔凉胆猛将〕龙胆草〔次将〕青蒿、槐实 
〔温胆猛将〕肉桂、细辛〔次将〕山茱萸 

卷二脏腑证治
胆部
属性:x温胆汤x 治胆气虚寒。梦遗精滑等症。 
制半夏(一钱五分) 枳实(八分) 陈皮 茯苓(各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熟地 
炒枣仁(各三钱) 远志(一钱) 五味子(一钱) 甘草(炙五分) 生姜(三片) 枣(一枚) 
x小柴胡汤 四君子汤 逍遥散x(以上三方俱见卷一) x安神定志丸x(见心部) x二陈汤x(见肝部) 

卷二脏腑证治
大肠部
属性:(手阳明属腑) 
大肠者。肾阴之窍。传道之官。受事于脾胃。而与肺金相表里。故肺气虚则肠若坠。而气为之 
陷。肠液少则肺亦燥而鼻为之干。其呼吸甚密迩也。然肠口上接小肠。下通谷道。为诸脏泄 
气之门。启闭一失职。而诸脏困矣。大肠无表症。皆属于里。 
大肠虚者。气虚也。脉右尺必沉弱。其症为久痢。为脱肛。 
久痢者。气血不足也。归脾汤、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加乌梅均可。脱肛者。气虚下陷也。 
补中益气汤加荷叶主之。 
大肠实者。胃实移热也。脉右尺必洪实。其症为便闭。为脏毒。为燥渴谵语发狂。为肠痈。 
便闭者。实火闭也。小承气汤主之。脏毒者。肠胃不清。下如鱼肠。如豆汁也。芍药甘草汤主之。燥渴 
谵语发狂者。燥屎不出也。小承气汤主之。肠痈者。当脐而痛。溺数如淋。千金牡丹皮散主之。 
大肠寒者。积冷也。脉右尺必沉迟。其症为久痢。为便血。 
久痢者。腹绵绵痛。寒积在肠也。鸦胆子包粉团吞之。便血者。肢冷喜热。寒在肠也。附子理中 
汤加归、芍主之。 
大肠热者。肺经移热居多。脉右尺必数。其症为便血。为肠风。为脱肛。 
便血者。口燥唇焦。热在肠也。芍药甘草汤加黄芩、丹皮、生地。肠风者。脏腑有热。风邪乘之。 
故下血而腹不痛。清魂散主之。脱肛者。肠有火则脱出难收。肿而痛也。三黄解毒汤加知母、荷叶主之。 

卷二脏腑证治
大肠部
属性:〔补大肠猛将〕淫羊藿、罂粟壳〔次将〕诃子肉、百合 
〔泻大肠猛将〕大黄、桃仁、雷丸、麻仁、升麻、紫草〔次将〕秦艽、旋复花、郁李仁、 
杏仁、大腹皮、白芷、梨汁 
〔凉大肠猛将〕黄芩、黄柏〔次将〕地榆、槐实、知母、连翘 
〔温大肠猛将〕胡椒、破故纸、枸杞〔次将〕当归 

卷二脏腑证治
大肠部
属性:x千金牡丹皮散x 治肠痈。 
丹皮 苡仁(各五钱) 栝蒌仁(一钱五分) 桃仁(十二粒研) 
水煎服。如大便闭。加大黄钱半。当归三钱。 
x鸦胆子方x 治久痢。寒积在肠。 
用鸦胆子一个蒸透。将米粉包作团子蒸熟。以开水囫囵吞下。空心服。 
x清魂散x 治肠风下鲜血。而腹不痛者。 
荆芥(炒黑三钱) 当归(五钱) 
x十全大补汤x x补中益气汤 附子理中汤 小承气汤x(以上诸方俱见卷一) x归脾汤x(见心 
部) x芍药甘草汤x(见肝部) x三黄解毒汤x(见胃部) 

卷二脏腑证治
小肠部
属性:(手太阳属腑)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其上口即胃下口。水谷由此而入。其下口即大肠上口。此处泌 
别清浊。俾水液注入膀胱。滓秽流入大肠。是腑中之有鉴别者。故与心相表里。脉附于膀胱 
而在左尺。小肠无表症。皆属于里。 
小肠虚。左尺脉必细软。其症为溺赤短。为腰痛。 
溺赤短者。水不胜火也。生地黄汤主之。腰痛者。水不足也。六味地黄丸主之。 
小肠实。左尺脉必洪弦。其症为小肠气。为交肠。 
小肠气者。气滞下焦。脐下转痛。失气则快也。橘核丸主之。交肠者。阴阳拂逆。大小 
肠交也。五苓散主之。 
小肠寒。左尺脉必迟。其症为咳嗽失气。 
咳嗽失气者。小肠嗽也。止嗽散加芍药主之。 
小肠热。左尺脉必数。其症为溺涩溺短。 
溺涩溺短者。湿热壅滞也。导赤散主之。 

卷二脏腑证治
小肠部
属性:〔补小肠猛将〕生地 
〔泻小肠猛将〕木通〔次将〕瞿麦、海金沙、川楝子、苡仁、赤芍、赤茯苓、灯草 

卷二脏腑证治
小肠部
属性:x生地黄汤 六味地黄丸 五苓散 止嗽散x(俱见卷一) x导赤散x(见心部) x橘核丸x(见肝部) 

卷二脏腑证治
三焦部
属性:(手少阳属腑) 
三焦者。人生三元之气。脏腑空处是也。上焦心肺居之。中焦脾胃居之。下焦肝肾膀胱大小 
肠居之。其气总领脏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三焦通则竟体调和。斯其职已。 
三焦之病。属于脏腑。并无另立病名。 

卷二脏腑证治
三焦部
属性:〔补三焦猛将〕淫羊藿、黄 
〔泻三焦猛将〕青皮、木香〔次将〕柴胡、香附 
〔温三焦次将〕乌药、白豆蔻、胡桃 
〔凉三焦次将〕山栀、麦冬、黄柏、地骨、青蒿、连翘 

卷二脏腑证治
心包络部
属性:(手厥阴属腑) 
心包络者。即膻中。与心相附。居膈上。代君行事。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其见证有手中热。心中 
大热。面黄目赤。心中动诸端。而要之包络之病。即心部之病也。言心不必更言包络矣。 

卷三儿科证治
儿科论治
属性:小儿之病。百倍难于方脉。其疾痛 痒不能自言。旁人又不能代言。全恃医家以意揣之。揣 
之不合。杀人易于反掌。即揣得其当。而小儿纯阳之体。易虚易实。药一过分。变幻百端。此非 
绝顶聪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未易胜任也。至于护惜之深。姑息之至。则饱暖失宜。果物 
恣食。畏苦废药。或求速杂投。则又非医家之咎矣。然揣之之法。不过辨其表里虚实寒热。其 
法与方脉无异。其症亦与方脉同。方脉中之病。小儿亦无不有也。故不能儿科者。或能治方 
脉。不能方脉者。必不能治儿科。 

卷三儿科证治
初生保治
属性:初生三朝。即用三黄汤解其胎毒。服三四日后。每日投金银花汤。至弥月而止。可保其痘稀。 
而少疮疹之患。若遇寒冬之月。或小儿体寒质薄。则专用金银花汤亦可。弥月间声直发搐。 
撮口脐风。是胎风也。俗名腹里惊。因其母肝气素郁。儿禀受之。再浴时断脐时。或有进风。得 
外风则内风动。此症发之太早。泣不出声。泣而无泪者。皆难治。治法。痰盛者先治痰。火盛者 
先清火。或用益黄散治之。视其牙龈有泡。急以绵裹指擦破之。用青黛、冰片。略涂口内为妙。 
至三岁以前。形质微弱。无脉可凭。但察其脉之强弱缓急而已。须更审其食指寅卯辰三关。 
男左女右。食指近手第一节为寅关。次节为卯关。上节为辰关。凡儿有病。必有脉纹外现。如 
现纹在寅关。不过卯关者易治。连卯关者难治。过辰关者更难治。若一条纹。从寅关直透卯 
透辰者必死。其纹青色为风。紫为泻利。青紫为肝木乘脾。红则为热。合之唇舌面色。亦可得 
其大概也。三岁后六七至为平脉。四五至为寒。九十至为困。脉弦急为气不和。沉缓为伤食。 
促结为虚惊。浮为风。沉细为寒。脉乱者不治。 

卷三儿科证治
外热内热辨
属性:外热与内热不同。外热者。身终日发热。或拘束肢冷。外有清涕咳嗽。头痛鼻塞之象。内则脉 
浮而不渴。此外解之症也。不可用凉药。宜荆防散表之。得汗自愈。内热者。如夜热潮热。昼轻 
夜重。病最缠绵。或口渴。或腹胀。或盗汗。其症有因伤食停痞。伏燥伏火。阴虚阳虚等异。宜分 
别而治。此内解之症也。不可用表药。伤食者。保和丸加地骨皮消之。停痞者。和中丸加鳖甲、 
牡蛎消之。伏燥者。贝母栝蒌散润之。伏火者。黄芩芍药汤加山栀、丹皮等清之。阴虚者。蒿皮 
四物汤退之。阳虚者。四君子汤养之。此等热久必伤阴。日渐削瘦。成为疳痨。慎勿忽视。 

卷三儿科证治
非惊论
属性:方脉中有中寒中暑诸症。时医混以为中风。东垣、景岳以非风别之。善矣。儿科有急惊风慢 
惊风二症。不惟惊字全无干涉。即风字亦未可混称。乃自有惊风之名。而滥以丸子相投。从 
此小儿之遭其劫者。不知万万矣。试思惊字何解。凡受吓者谓之惊。吓则神魂失守。心神恍 
惚。惕惕悸动。唯心虚者易犯此。在方脉中亦有之。儿科中大惊猝恐一症。即此候也。是真惊 
也。故用药以人参、五味、枣仁、丹参等安神定魂为主。断无有攻痰散风而能治惊症者。且风 
字亦有二义。在外感则为风邪。宜用表散。在内病则为肝风。宜用镇息。今混言之曰风。究竟 
外风乎。内风乎。治外风之药不可以治肝。治肝风之药不可以解表。甚矣哉其混也。盖时俗 
所谓急惊风者。痰火闭也。小儿受暑热则生火。乳积则生痰。痰火相搏。则血虚而肝失所养。 
肝主筋。筋脉干热则抽搐。故外作拘挛。面现青色。是肝燥而风内动。非外风也。是痰火闭其 
窍。而目窜牙紧发厥。非吓惊也。但利其窍。清其火。降其痰。则神醒矣。此症即不医亦能自醒。 
而漫以惊风名之可乎。世俗所谓慢惊风者。脾虚生风也。小儿或吐或泻。久则脾虚。肝木乘 
之。手足微搐。是内风侮土。非外风也。阳衰神怠。气息短促。是中气脱乏。非吓惊也。宜补其脾。 
回其阳。则土振而木静矣。此症不补必死。而谬以惊风名之可乎。且急惊为实火症。慢惊为 
虚寒症。如水火然。治急惊药不可以治慢。治慢惊药不可以治急。而世俗竟有以一粒丹丸。 
名之曰治急慢惊风。欺人乎。欺天乎。兹特并揭之曰非惊。而分为痰火闭症。木侮土症。则为 
实为虚。当各求其病源而治之。而小儿庶不至于枉死。 

卷三儿科证治
痰火闭症
属性:痰火之症。即俗所谓急惊风也。小儿或感风寒。或积乳食。皆能生痰。痰积则化火。或受暑热 
亦生火。失于清解。则火升而痰亦升。痰火上壅。闭其肺窍。则诸窍皆闭。其症目直气喘。昏闷 
不醒。且火甚则肝燥筋急。为搐搦掣颤反引窜视。而八候生焉。总因痰火郁结。肝风内动而 
成。当其拘挛弓仰之时。但以手扶。勿可用力抱紧。伤其筋络。致成废疾。初起以通关散开其 
嚏。得嚏则醒。轻者利火降痰汤。重者清膈煎加石菖蒲、竹茹。或抱龙丸。醒后清热养血汤。 

卷三儿科证治
木侮土症
属性:木侮土症。即俗所谓慢惊风也。小儿受暑受寒。或伤乳食。皆能作吐作泻。或吐泻交作。久则 
脾土虚弱。肝木乘之。其泻渐见青色。面部痿白带青。手足微搐无力。神气恹恹不振。而慢脾 
成矣。初起即宜异功散。吐则加藿香、煨姜。若病已数日。粪见青色。即加木香或肉桂。若手足 
皆冷。脉息微细。唇舌痿白。此将脱之症。宜急用附子理中汤。以温中回阳。尚有可救。诸脏之 
症皆缓。独脾病之变甚速。尽有吐泻一昼夜而即脱者。慎勿缓视也。 

卷三儿科证治
大惊猝恐
属性:大惊猝恐。真惊也。小儿气血未充。心神怯弱。一遇惊吓。则神魂震怖。举动失常。夜则跳醒。昼 
则惊惕。治宜安神魂。敛心气。七福饮、秘旨安神丸、安神定志汤皆可。心有蕴热而惊悸者。七 
味安神丸。神定后。气虚者。四君子汤以补其阳。血虚者。六味地黄丸以补其阴。若妄投以朱 
砂镇惊丸子。耗其心血。则愈发愈盛。肝风乘虚而亢。其势不可复制矣。慎之。 

卷三儿科证治
夜啼
属性:夜啼之症有二。一曰脾寒。一曰心热。若仅胃停乳食。则不能安寐而已。不啼也。脾寒者。温其 
脾而啼止。藿香和中汤主之。心热者。清其心而啼亦止。导赤散加川连主之。或花火膏亦可。 
切勿乱投消痰破气之药。致损真元。 

卷三儿科证治
吐泻
属性:小儿吐泻之症最多。或专吐。或专泻。或吐泻交作。其因伤食而吐泻者。腹必硬。所吐所泻。必 
有酸臭气。保和丸消之。因伏暑而吐泻者。小水必不利。必兼烦渴。吐则香薷饮。泻则四苓散 
加益元散。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