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徧执批判-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印度文明主要影响在亚洲。亚洲东南部地区——包括大陆及群岛——的一带文化几乎都曾受惠于印度。“在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安南(今越南)在内的另一广大地区,印度影响似乎是堆迭在中国文化之上的表层,但也不仅仅是一层外表而已。在这些地区,中国伦理、文学和艺术构成理智生活的主要部分……在这一些地区,尤其在日本,佛教影响却深远透彻”。    
    印度幅员辽阔,“有五六种语族,居民成分包括人类三大人种(黑、白、黄)不同组合、不同比例的混合类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与非洲人有同种关系,北部、西北部有所谓雅利安人的后裔,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入侵过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纳粹曾经到印度北部和西藏地区去寻祖看来确实有一定的历史根据。印度南部分布最广的为达罗毗荼人。    
    “部分欧洲学者相信印度生活模式密切关联于形而上学和宗教信仰的精密性。印度是精神化东方的发源地。他们描绘印度的价值观是精神的,而欧洲的价值观是物质的。(但)一些欧洲史学家们坚决相信,古希腊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    
    在公元前400-公元200年,是印度教建立时期。“当哲学正向一神论发展的时候,(印度)流行的信仰却朝相反的方向变动,神和半神有几千、几万乃至不可胜数;不过有三个神终于被视为最高神,虽然其性质和含意诸说不一:1。毗湿奴——太阳神;2。湿婆——毁灭之神,也是善神。因为毁灭是世界和说明演化中必不可少的。湿婆的某些信徒是苦行僧,“但在其他族种,湿婆崇拜要求血祭,而且同采用放荡礼仪的繁殖崇拜相联系(所谓的性力崇拜);3。梵天——婆罗摩,影响很小。    
    “瑜珈修行据说其结果便是达到梵我合一”。    
    “印度教在许多方面不同于西方民族所熟悉的宗教形式。它没有系统的信条,没有成套的教义,没有单纯的信徒集会,也没有设立教堂。印度教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与宗教的综合体。婆罗门是全印度的礼仪执掌者和崇敬及物质报酬的领受者。他们不推行任何正统的信条,也不反对异教徒,但却有力的把持着神与人们之间的中介地位。印度教着重宣扬的社会风气是1。尊敬支持婆罗门;2。不杀生;3。妇女地位低下;4。遵守种姓法规。印度教经典繁多,不一一列举。    
    在这里从印度教和基督教的对比中很容易看出一些“组织性”方面的差异。现代社会从某个程度上说就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我很想把印度的特征比喻为一盘散沙状,其实这个特征并不仅仅属于印度,而是许多东方人的特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可以看到对于自我过于放任的痕迹,比如老庄哲学。没有放置在一定组织内的自由是没有意义的,等于零,只有整数才可以赋予他们特别的意义。没有一定约束的完全自由很容易导致无政府思想。这样的“自由”其实最终会导致一种社会集体的散漫。个体的“自由”本身也并不构成对于专制的消解,可以说,散漫与专制并行不悖地穿行于整个中国的漫长历史社会之中,并且它也作为一种标识出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人格之中。凡是了解和抓住这个特性的,便是了解了中国文化精髓的一半,并且也抓住了中国个人的性格特点。    
    在西方哲学中,早就有论述纪律重要性的,并且几乎把纪律抬高到自由的解放者的高度上去,而不是自由的死敌。纪律,不是奴性表现,它是一种标准化和统一化培训体系。    
    假如想看看组织纪律性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承担着怎样重要的任务,或许我们可以看看德国的历史发展,这个例子更极端一些。在欧洲历史中,德国一直是处于相对英、法、西等相对应的弱国,但是从19世纪开始,德国飞速发展。即便在一次又一次受到战败的遏制后,比如两次世界大战,他们每次都令人惊奇地很快反弹到战前的高水平状态。我问过自己许多次:为什么?难道是这个民族特殊吗?后来我发现在此前的历史阶段,德国有一个明显的社会特色:军国主义。并且这一传统如武士道深入日本的精神一样深入到德国的精神中去。而日本的许多军事发展正与德国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他们的由弱到强的发展轨迹竟然也如出一辙!大面积的军事纪律培训对这两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有可能起到了我们没有想到的组织习惯培    
    训。组织化与效率化既是军队的需要,其实更是一个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文化准备。插图《释迦牟尼》93 伊耶那歧和伊耶那美 水墨画 日本    
    提到普鲁士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士兵列队!是一个又一个“士兵王”,从18世纪初的弗里德里西-威廉一世到19世纪的威廉二世,国王全部是军队的最高代言人。而日本,干脆就是幕府的军人统治,武士道最终成为他们民族的一种突出精神。并且当我翻开日本军国发展史,我找到了更加令我意外的证据。插图《人类》265 威廉的肖像 1890年    
    日本武士制度实际上在18世纪前后已经开始没落,武士地位大幅度下降。日本武士的最初用途是保“家”,为不同的庄园和农户当差。这时期日本是个标准的农业国家,社会结构非常松散。后来的军国主义发展使日本从保卫家园格式走向了保卫国家、扩张国家的道路。日本军国主义发展的历史,也正是日本走向富强之路,或许是偶然的重合,或许相辅相成。    
    日本大约在18世纪初期开始,由林子平的《海国兵谈》开始日本向西方主要是荷兰等国学习海战等。19世纪中期前后日本更大规模向西方(主要为法国)等学习军事。在19世纪后期全面向德国学习军事,包括训练、编制、内务全方位向德国学习,甚至从德国请来了军事专家亲自指导日本。这个向德国学习军事的过程也正是明治维新向西方借鉴各方面经验的时期,社会结构的变革,加上国民素质由涣散的农民经由军事化长期大规模培训感染,工业化与现代化在日本顺利展开,从而为日本在20世纪的强大埋下了伏笔。日本之所以最终成为一个强国与这个时期的社会军事化文化特色是不能割裂的。


第五部分:在偶然与必然间思索军事训练特色

    那么日本最终接受的他们认为最好的德国军事训练有什么特色呢?    
    德国训练士兵的最高目标是把士兵变成没有意志、没有思想的工具,对上级的命令进行“死尸式”的服从——你是否联想到展现工业化时代的电影《摩登时代》?这就对了!他们之间的契合不是偶然的。难道不是军事化训练给现代的规模化生产做出了必然的准备?    
    世界上整齐的军队步法和战争艺术的训练,多是从这时期的德国而来。日本很快取得了德国的军事经验,成为亚洲最先进的军事训练国家,甚至中国人都就近到日本去学军事,但根源还是从德国而来的经验。这个逐渐军事化时期整体来看,也正是德国走向现代化的前夜——17、18世纪。德日这两个文化底色根本不同的欧亚两个国家不约而同地飞速走向现代化社会,并且屡遭战败而不馁,这个军国主义共性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我的用意不在宣扬军事化,而在于说明纪律训练对一个现代化社会的必要,与基督教一样有可能从不同的方向歪打正着推动并加快了人类的现代化进程。    
    叶建宁认为,“纪律在现代社会更多是工业主义的产物,他们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或条件或者基础”。对此,我认为英法国家可能是如此的,但是德国与日本这样的类型很可能相反,他们由极端的“纪律”训练而更快地进入并强化了工业化时代。    
    克制、忍耐、尽职和勇于进取,尤其是服从,都是军人的必须品质,同时我认为他们也是进入工业时代人们必备的品质。现代化本身并不需要军人,并不需要战争,但是却非常需要规范化、纪律化、组织化、标准化的人群准备。这是德国国王给士兵的命令:服从、尽职、守时、节俭、准确。所有这些品质几乎就是一个现代企业家给他的员工进行的初步培训!而“纪律”这一现代企业必备的品质,在德国军国主义时代被看作是德国的荣誉和他们生存的基础。有人可能反驳说,中国人在漫长的封建专制时代民众已经接近成为奴隶,“服从”得还不够吗?我说那和“纪律”培训完全无关,奴性是一种人格上的畸形表现,“纪律”并不一定伤及人格,纪律是一种明确了边界的“游戏规则”,是克制的一种极端表现。    
    中国和印度都没有经历过这样一个环节训练。我在一些场合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公社制度”,可能是对中国自然状态下生活散漫的农民曾经做过的惟一一次现代化大规模初级准备。不管是军国主义的,还是合作社制度,当然都不是对于现代化的主观设计准备,而是歪打正着的后果。我们当然不必在今天去进行军队训练,但从这些分析中却可以注意到,我们缺乏了什么,我们在社会准备上应该侧重些什么,警惕些什么。中国一个比较有名的乡镇南街村据说就实行了军事化工业管理,并且他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想,这个经验并不适合全面推广,但是它在现今阶段的中国的农村却应该成为一个企业的法宝,因为纪律化和组织化问题必须得到加强和解决。另外一个必须注意的是,军事化必然导致管理上的专制,在一定的阶段,管理手段的专制必定会扼杀生产力。在今天幅员广大的农村,为什么通常多挑选复员军人担任当地的基层干部,那是因为人们本能地注意到这些复员军人受到过初步的组织纪律训练,这成为一个组织领导者的宝贵资源。    
    除却德、日的军事化训练,就宗教影响而言,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有一定的纪律性,但是佛教和印度教却没有,它更适合培养一盘散沙的人群。    
    印度教一般认为是某一雅利安宗教的产物,从北方传至南方后有所改变。他们“不承认有一个惟一的导师,其他宗教所具有的一切统一的原则在印度教中似乎都没有。但它的统一性与生命力似乎与婆罗门种姓相结合。婆罗门自称是?《纫磺兴枷牒妥诮淌挛锏闹傅肌薄?    
    “印度人宗教与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是种姓制度,这是自古以来最严格最严密的社会等级区分制度。种姓比一个民族分成若干社会或经济等级的典型结构要复杂得多”。“种姓是民主的对立面”。饮食婚姻在种姓内有严格的规定。“这是一个庞大的等级制度,它把婆罗门尊为社会金字塔的顶峰”。    
    种姓制度是长期发展而来的,迄今已有3000多年,和最初雅利安征服者的优越感有关,他们曾经决心不与南方的黑皮肤人通婚,以免受到污染。印度社会的这种独一无二的特征与政治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东方专制主义”。    
    掌握印度祭司的婆罗门家族在印度获得最高的社会地位,但武士种姓对这个祭司行业的垄断种姓表示怀疑。佛教就产生于武士贵族阶级。不过奇怪的是婆罗门种姓并不因为掌管了祭司权而觊觎王权,大概他们势力之大、地位之高已经不需要用王位来证明自己了。“所以印度君主们从未获得像中国皇帝、日本天皇或土耳其苏丹那样有民族代表性的地位”。某些最伟大的印度君王都是佛教徒。    
    按说这个权利的天然分离,婆罗门贵族与王权井水不犯河水,使印度极容易走上民主社会与现代化社会,但是印度截然不同的文化储备没有使其与欧洲一样同时进入现代化社会。就我们所知的事实,印度的一切文化都指向农业社会的发展,并且会妨碍印度成功进入现代化社会。    
    印度王朝更替也很频繁。只有婆罗门一直以贵族的身份维持了他们2500年的优越感,是个恒定的阶级,他们坦率地承认他们由于出身就高人一等。我认为印度教的不追求世俗权力的“出世”是婆罗门种姓甘于只做祭司的原因之一,另外他们立足于社会顶峰也满足了他们的世俗荣耀感,所以与王室的矛盾和争斗就相对少了一些。事实上王室也从来没有试图要把婆罗门控制起来,好像他们两者各不相干,各守自己的社会范围。种姓制度是印度和中国历史社会的最大区别。    
    婆罗门的优越地位以及他们容许人们自我选择感兴趣的各种信仰和教义,还导致了印度教的多样性。印度教有四个主要教派:1。尸摩多派;2。毗湿奴派;3。湿婆派;4。性力崇拜。    
    “古印度文化人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想像和理智方面,这在歌曲、诗歌、史诗和哲学、宗教的推理上均有表现”。最突出的是数学方面。中古时期,吸收伊斯兰教的文化因素,致使东南亚的文学、哲学、数学、天文学、医学和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这一章结束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印度也是有贵族传统的,但是他们的贵族似乎与欧洲风雅的贵族有所不同。这时候我想到的是希腊和罗马给欧洲带去的优雅艺术熏陶。历史文化的形成真的是盘根交错地复杂。


第五部分:在偶然与必然间思索武士道

    有人说“欧洲文化是从血统和文化的混合中产生出来的、久经世故的杂种文化。日本文化与之相反,是纯而又纯的文化;是纯血统的民族,在没有同其他民族发生摩擦或抗衡的情况下,一直从容地维护了单一的纯文化”。还有一种针锋相对的理论,称日本文化是杂种性、多样性。本书《文明史》作者认为,“日本社会一方面相当繁杂,另一方面却又在总体上保持着社会的完整统一”。    
    书中说,有日本学者认为:“像日本这样只单方面从别国接受文明而几乎不给予对方本质性的东西的国家,恐怕也属罕见。日本这个国家恰似位于人类文明的山谷底部,所有的文明都流入此处,却未听说过有什么自己的文明流向外面……希腊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被一般赞扬为有来历的、积极的凸型文明,这类文明所培育出来的古典受到尊重”。日本相对成为一种“凹型文明”。研究这种凹型文明可能对中国有着现实意义,因为可以探讨怎样来接纳外来文明。    
    也有人把日本比喻为良好的“收报机”:接收性能好,灵敏度高,杂音也少,能准确捕捉外来信号。但是却不具备“发报机”功能。有的日本人很希望日本能够成为人类文明的熔炉。    
    日本与中国的大规模文化交流是从唐朝开始的,准确地说是日本向中国频繁地派各种人员学习借鉴中国的文化。那时日本的贵族都以能够写汉字背汉诗为荣,很像今天中国人说外语的现象是一种时尚潮流。这些在日本文学名著《源氏物语》中都得到了体现。中日文化交流一直都没有间断,到了海禁才结束。    
    公元645年,日本宫廷政变,《改新诏书》颁布,“大化革新”开始,中央集权制在日本建立。中间经历了9世纪开始的“摄关政治”。自1192年源赖朝在廉仓建立幕府政权,日本长达700年特有的二元政治体制开始,天皇与幕府共存。天皇实际上等同傀儡,对于幕府构不成任何威胁。这一点与所有我们介绍过的文明体系都不同。幕府政治和日本武士密切相关。幕府将军是国家的真正统治者。这种在一个国家之内“天外有天”的政治体制在历史上曾经怎样影响了日本人的政治意识,我想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和一般的专制国家对于人们民主概念的形成和心理认同肯定是有关系的。    
    日本武士的起源和在8世纪开始发展的日本庄园有关。由于在“摄关政治”期间盗贼横行政治腐败,大家组织武装力量保护自己。起初武士半农半武,最后发展到脱离农业生产的专业武装力量,并且最终登上了日本的政治舞台。    
    日本武士如西方骑士一样也有自己的一套规范,这就是著名的“武士道”。“武士高于一切的义务是护卫自己的君主和为其雪耻报仇……武士容不得名节受到些许玷污,一旦名誉受损,而又别无他途可以洗刷时,就应该切腹自杀。武士重友情而轻儿女私情(这或许是受中国儒家学说的影响的结果)”。    
    武士可以游手好闲,由于他们社会地位比较高,甚至可以任意砍杀触犯他的低层阶级的人,并且常以街头乞丐来试新刀。整体上看武士“忠君守义、重名轻死、廉耻守信和坚毅不拔”。并且他们轻视物质享受,见义勇为,可以任劳任怨。武士道的最高境界是切腹自杀。武士道作为一种文化在日本人今天的社会里依然可以看到他们的痕迹在国民性上的表现。当我们把东方武士与西方的骑士作个简单的比较时,会发现除了忠诚这个共同点之外,其他的一切都是不同的,骑士讲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