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243-杜鹃声声-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鹃声声》 第三部分故乡的小河

    故乡在一个很深很幽静的山系里,虽处北国,却有青山绿水,四季分明的江南景致,多年来,一直魂牵梦绕,像只无形的手招示着我,回来吧,山的女儿,回来吧,故乡的游子。    
    春节时回到故乡,一切都显陌生,老同学,老熟人各干其事,没有了原来的无话不说,亲密无间,心中顿生莫名的寂寞。其实,小河才是我真正要去的地方。    
    以前,常早起,坐在清清的小河边,大声读着古人,也读着《致橡树》,露珠在草叶上轻轻滚动,旭日一照,熠熠闪光。冬日清晨,小河弥漫许多白雾,立于河边,置身雾中,便有仙女沐浴的感觉。河里的卵石,我知道哪边的大,哪边的小,哪边的干净,哪边的圆滑,曾在鹅卵石铺成的思绪里徘徊过无数次,甚至春夜,甚至冬晨,什么时候河里鱼多,什么时候河里鱼少,都在恰到好处时相识。    
    在这样的小河边,我认识了三个孩子。一个秋天的早晨,他们站在很远的地方看我,向他们招了两次手,才慢慢走来,高个的女孩衣服又脏又破,头发短而不齐。可能是家人随手剪的,门牙少了一颗,笑起来很甜。姑娘站在我面前显得有点羞涩,问她在河边干什么,她半低头半抬头说,我们就住在河对面,几次看你坐在河边很好看,就过来了。边说边指指河那边,我注意到陡峭的半山腰有几间石板房,在秋日的山间显得美丽肃穆。我问她上学没有,学习可好,她回答得极简单:五年级,不好。我摸摸她的头,说了很多话,末了告诉他们可以到单位找姓杜的阿姨。现在已经记不清当时在河边都说了些什么,总之,从前到后他们对我没有一声称呼,我知道山里的孩子不会客套。    
    大约是第二年春天,一个同事在院内大声地叫小杜,我伸出脑袋见他诡秘的笑,跟着就出现了那三个孩子。把他们让进房里,见那女孩衣服很干净,头发仍长短不齐,就拿剪刀帮修理了一阵。女孩说她考试成绩很好,我送了他们每人一个小笔记本,心想我的工作要是像孩子的学习那样进步快该多好。    
    在小河的中央有一个沙洲,那是我永生难忘的地方,那里曾留下过我的低语和密密的岁月。大片的芦苇,大片的救兵粮。冬天,河水浅时,有浮桥通向沙洲,便在沙洲上度过整个冬天的闲暇时光;第二个春天浮桥折除,只能与其相望,奇怪的是不管河水多大,从没淹过沙洲。    
    大年三十的早晨,独自来到河边,走在一步一晃的小桥上,脚下的水很浅,沙石依稀可见,新的河堤很雄伟,也很长,望望河对面的山腰,便想见那长大了的女孩。当我艰难地出现在用山石垒起的窄窄的房前时,一个老妇人告诉我那姑娘死了,埋在沙洲上,是在考上外地的一所农校过山下的河时淹死的。我忍不住俯视那沙洲,那伴我走过青春韶华的沙洲,现在又埋着一个如花的姑娘。长久地注视着那条小河,那个沙洲,小声叫道:沙洲,我的沙洲。    
    我不愿再回故乡了,那片天空,那片土地已不属于我,可不能,那里有我的父辈,有我的根,有比一切功名利禄都重要的东西——挥不去的乡愁。


《杜鹃声声》 第三部分蜀河的资本

    蜀河在安康地区十大名镇中位居第二。位置的显耀不单是经济颇丰人口庞大,而主要因其文化底蕴深厚,几百年来一直驰名于汉江上下。    
    蜀河的汉江文化主要表现在现今依然保存着的杨泗庙黄州馆和清真寺。十多年前被毁的三义庙江西馆等已无据可查。在蜀河有这样的说法:杨泗庙一枝花,黄州庙赛过它,三义庙矮蒲塌,火神庙红疙瘩。一个个庙宇分散于镇的各处,将青石板台阶青石板路青石板房顶的老镇装扮得更为古朴。    
    杨泗庙位于汉江与蜀河交汇处的高地,古有夜照万盏明灯,日受千人叩首之说。原为湖南湖北人逆汉江而上登岸歇息之地,久而久之便建成了会馆。汉江水滔滔从庙的一侧流过,眼帘之下又是清幽的蜀河。一九二一年与一九八三年的洪水线分明地刻在庙下的几米处。标志着历年汉江洪水不曾进过此门。大门两侧石刻对联气派地竖着。进门为十几级青石条台阶。台阶顶为两层木楼,第一层为戏楼,第二层为木雕装饰。檐角木柱雕梁画栋,龙头龙身在破四旧时所毁。从残存的图案花纹中仍可见旧时的辉煌。与门楼相对的大房为正殿,殿内墙壁嵌有两块石碑,一碑为同治六年正月二十日蜀河税局捐立,讲的是船过埠头必须缴税的通知。另一碑藏于墙内无法辨认。院内两侧原有两层木楼,为旧时船商看戏的场所,十多年前镇上修电影院时被毁。    
    黄州庙为湖北黄州人所建。大门为巨石门框,石刻对联残破不全。门框之上从宽到窄依次为四层,每个檐角均有动物塑像。墙壁有鱼形鸟形花瓶形铁墙卡子。门旁两边有两个立起的水泥圆鼓,毁前为石制,四面分别有鹿桐鹤椿麒麟山云。进入门内,门楼为四层,第一层为进院台阶,二楼为戏楼,三楼正中悬挂着半人高的白体黑字:鸣盛楼。四层为顶楼。二层与三层之间的两木柱上有普通人家餐桌面大小的一对木雕凤凰,一雌一雄回眸相望,丰羽舒展,其中一只已经残破。四楼的顶上四角翘起,巨龙卷云,眼睛与鼻孔清晰可见,青花景泰蓝瓷片嵌于龙身,一圆肚淡黑色瓷花瓶高悬正中,相传“文革”时有人上顶偷盗,花瓶竟纹丝不动。正殿后立有三块石碑,右碑正上方为:万善同缘。讲述扩建黄州馆事宜,中间和左边两块为捐款人名,其中有安家湾人,老河口人,老河口蜀河帮人,黄帮人等,落款为大清光绪元年岁次乙亥菊月立。院内地面平整,为三分石灰七分土混合成的三合土,结实持久。    
    黄州馆最优秀的是它的楼,四层高的楼每一处均有形状各异的雕塑和绘画,这在汉江两岸的建筑中少见。在国内的几大名楼中,比岳阳楼高,比黄鹤楼矮,与滕王阁高矮相当。其工艺精致不亚于名楼名塔,久居深山人不识,便是黄州馆的落寞,也是汉江的悲哀。    
    与杨泗庙黄州馆相比,清真寺就幸运得多。首先,清真寺有专人管理,而且有一阿语学校的毕业生专程从宁夏来这里传教,将寺管理得井然有序,每周五作礼拜,镇不大,却有一百多户八百多回民。这是他们喜爱的地方,正如大门上的阿语对联所云:清真寺是一所学校,是崇拜安拉的场所。院内同样立有两块石碑,碑是九四年所立,讲清真寺所辖之地的土地管理权问题。其中书有蜀河清真寺明嘉靖年代建,扩建于民国四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可见,清真寺的建寺年代为明朝。而杨泗庙黄州馆从其他资料和建筑风格上看,并不比清真寺晚,所以两庙起码也建于明代或更远。由此,便想起旬阳县城附近的灵岩寺,灵岩寺为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建,1996年以前破烂不堪,而因来了位热衷佛教的释金弘住持,发动人们一砖一瓦从新修建。现在的灵岩寺已经是香火旺盛的一方净土,成为县城的一道景观。而蜀河,这颗汉江明珠,在经济大潮中,必须得认清历史面目,挖掘出最具魅力的切入点。利用自己的雄厚资本,让其闪烁出应有的璀璨光芒。


《杜鹃声声》 第三部分学校的影子

    此时不到六点,我却醒了,这是以前所没有的。梦中,我给同路人指着远处的一个地方:那是我的学校。同路人大声否定:那么好的地方怎么是你的学校,不信。    
    面对远处便大叫,大叫一声就醒了。醒了的我不再指点远方,学校的影子却怎么也抹不掉,学校坐落在秦岭南麓一个山体断层非常明显的地方。背依秦岭,南依汉江盆地,学校是一个拥有三十多间房舍的大四合院,院墙外围的左边不远处有一个当地有名的泉叫玉泉,玉泉冬暖夏凉,有东西南三渠流向远方,养育着流经的所有村庄。泉的年岁比爷爷的爷爷年岁还长,泉边靠山的方向有一寺庙,唤玉泉庙,一年四季香火不断,我还没上学的那个年代,还有人大着胆偷偷摸摸地叩拜;泉与庙之间有两棵古柏,四个人手拉手才能围住树干,传说树的根部连着泉脉,曾有一个胆大的人锯下一个枝干,泉便哭了。哭了的泉,水就少了,巨大的水面便长了些许青苔。    
    从家到学校足有四五里地,很平坦,麦田经泉水的滋润年年丰收,上学的路上有高高的柏树和青青的垂柳,在整整五年的日子里,一次次走过这片土地,一步步由远及近,走进古朴的学校,走近年轻的老师。正是这种从远而近的距离,无数次望着学校的影子走近又离去,才产生了这种直到今日尚魂牵梦萦的情绪,距离产生美。春天的早晨,学校的环境更美,太阳从秦岭的低凹处升起,深红艳丽,山上的果树开得正艳,古柏苍绿,垂柳翠绿,玉泉和东西干渠的白雾升腾,缥缥缈缈,背着书包的我多么幸福。    
    以后的日子,曾无数次地寻觅,寻觅意念中学校的影子。在江南,曾一次次地寻找天下第一泉,天下第二泉,甚至是天下第三泉,在镇江,在无锡,在西子湖畔,那里分布着一个个名泉古刹,无锡的天下第二泉较有特色,但它远没有故乡玉泉的水大。还有日出,秦岭的日出。但儿时的日出极为清淡,那是一幅已经定型于脑海中的画卷。    
    儿时的记忆如光洁的圣水,融不进一点杂质和尘埃,学校的倒影便一直映在这潭圣水里。


《杜鹃声声》 第三部分紫阳廊桥

    紫阳位于陕西安康地区,北傍汉水,南依巴山,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因山水纵横于整个境内,灵气锐利,浓缩着陕南的民风民俗,成为寻访汉江文化的必去之处。    
    十多年前紫阳以民歌闻名省内外。当时的户县农民画,紫阳民歌是陕西民间文化的两面旗帜。近几年的富硒茶更是闻名遐迩。在追溯民间文化底蕴的时候,紫阳廊桥再次成为焦点,它不同于云贵境内的风雨桥,也不同于美国麦邮逊县的廊桥,是西北地区少有的廊桥之一。    
    紫阳有三座廊桥,两座在距县城一百多里地的高桥镇,名高桥。一座在更远些的洄水镇附近,名目连桥。两处廊桥一东一西,静卧于大巴山高峻的褶皱里。    
    高桥镇的两座桥分别位于两条在镇前相汇的小河上,相汇后的河叫权河,属任河的支流,任河在县城处入汉江,水清水碧自不必说。两桥跨度均为二十米左右,临街的一座桥近三米宽,两侧有木栏杆,栏杆内侧是长木凳,供过往行人歇脚,两端为拱形门,廊顶四角翘起,塑有动物形状,廊顶与桥面之间数根木柱规则地支撑着,横梁上墨迹清楚:大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己仲夏月谷旦立。另一横梁有捐款人名录,唐氏高氏田氏牟氏均有,可见这里在很多年前便有人迁移而来。另一座桥比临街桥跨度和桥面宽度均小些,也更精制,来往行人进入桥的门为方形,门顶有两层墙垛,垛顶垛尖有景泰蓝青花瓷块镶嵌,龙头昂立垛尖,晨光下闪闪发光。廊内侧木柱上,红黄绿图案隐约可见,花瓶云朵椿树小河小船等环绕于横着竖着的木柱上。两桥廊顶均为烧制的泥瓦所盖,桥廊正中的横梁上有黑白八卦图。光绪年间为修补,这是当地百姓的说法。相传很多年前,为便于行人,在河上修此两桥,农民请地方官为桥起名,时逢距高桥十八公里的龙潭有一姓高姑娘嫁于高桥镇,姑娘刚从桥上经过,地方官吟道:新人踩新桥,就叫高桥。高桥从此得名。    
    高桥原本很高,曾有人问高桥有多高?对方答:正月初一早上丢进去一个壳子(银元),正月十五才听到响声。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现在因山上的泥石下滑,两岸人向河中倾倒杂物,桥面与水面的高差也就十来米左右了。    
    与高桥相比,目连桥显得孤零野气。荒山野岭间独独地高悬于小河上,石崖相逼,流水湍急,更显地势险要。桥长不足二十米,桥高确有二十米,四根木柱斜撑于桥底,桥柱与栏杆已破败不堪,廊顶似农家平房屋顶,高处的顶梁上是泥土烧制的瓦,两侧为青石板瓦,桥面的木板长长短短,稍不注意,便会坠下悬崖。顶梁上有一九五五年补修的字样。桥的右侧长一古树,一人环抱尚有剩余,树冠成荫,树叶葱浓,在冬日的寒风中与廊桥为伴,大树上红布飘零,根部有香火痕迹。树下有两块石碑,一碑介绍桥的来历,一碑篆刻着修补桥的捐款人名。第一块碑只余半截,文叙:    
    〖ZK(〗此桥东连岚皋西连双河南连洄水北接洞河,为人民解除来往的艰难。□□□使运输安全受到影响,捐款八百一十三元一角,发动义勤修建,□□□程中陈义荣被石塌光荣牺牲,永远纪念。特立胜利石碑为记。一九五五年八月一日捐立。


《杜鹃声声》 第三部分走近水电(1)

    曾经是多么不情愿,不情愿与水电有什么联系,与高山峡谷荒芜凄凉孤寂甚至是与世隔绝有丝毫的情缘。世事又将我置于清山秀水间,置于水电之中。将我与水电拉近靠拢并相依相恋。我便成了水电最直接的主人。    
    第一次接触水电,是在一座装机85万kw的电站昏暗而潮湿的滤水器室里,淡白色粗布工装,宽宽的裤腿卷了两圈,长长的披肩发委屈地蜷缩在布帽里,帽顶上红色的闪电符号标志着本人是一位电业工人。整个滤水器室空空荡荡,只有轰轰的发电机声。一眼望去,阴森可怕。我用破布擦拭着粗细不一的水管油管风管及各种阀门。有的直径50厘米左右,有的更粗。清除着设备的灰尘水渍油污,想到擦拭管道怎么比洗脸还仔细。忽然,轰一声巨响,吓得我扔了破布直奔大门外。身后便激起笑声:只是又开了台机。    
    我被这种笑声一直包围着,陪伴着。直到有一天静卧于电站一侧的草丛,细细地审视这座截断江河的灰色坝体。蓝天像海水一样流动着,水从坝孔飞流直下,彩虹隐隐约约地飘浮在空中。高压电线从厂房延伸出去,将天空分割成网状的格子,高高的铁塔背负着高压线,将电流送向电站之外,山峦之外。恍忽间我看到漆黑的农舍光亮灿灿,停工的机器恢复转动,山乡的学生因通上了电而雀跃欢腾。我被这种想象所沉醉,所牵引。想象改变了电站的容颜:    
    静卧草丛    
    享受自然的温馨    
    绿山绿水绿天绿地    
    远方黛蓝的肃静    
    电站的上空总是一方一格    
    一块块呈至贵的收成    
    彩虹总亲近雨后的空灵    
    细细妆扮茫茫山岭    
    脑中冒出这些句子的时候,我已出落成一名水电人。每日迎着晨光钻入高高的坝体,做着份内的事,关心着份外的事,想象着遥远的事。    
    遥远的事情在远方。在长江在黄河在珠江在许许多多地图上标不上名字的小江小河小溪上,那时的大坝被金达莱被紫藤被野菊花被狗尾草所簇拥所凝望。那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啊。    
    沿珠江上行,至南盘江,再至黄泥河。这条在1∶1200万的中国地图上没有名字的蓝色细线上,横亘着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鲁布革。这颗镶嵌于滇黔桂三省交界处的闪亮明珠曾在中国水电建设史上创造了鲁布革经验。又有着一个动听的名字:鲁布革冲击波。这股携带着洋人味与布依山寨的山风顺着幽深的珠江源头,越过磅礴的乌蒙山地,直抵中原。华北的人记住了鲁布革,西北的人也记住了鲁布革。这座融各发达国家设备于一厂的八国联军式现代化电厂,整个厂房却在山体内部。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全地下多洞室厂房。装机60万kw。当工厂农村医院学校享受着深山电站带来的光明时,有谁会知道那条黄泥河是多么的清,多么的幽,多么的一尘不染。画面上,一纳西族男子撑着一只竹伐,布依少女站立其上,将酽酽的水面画几弯波纹,瞬间水面又复归平静。一溪碧水使人舍不得伸手撩一撩掬一掬。只有静静地注目才是至上的亲爱。在这里,让人感动的不单是青山碧水,满山飘香的山茶缅桂。而是这里的人。这里生活着第一批鲁布革人。一位叫泽江的成都科技大学的高材生,冲着这座中国水电建设史上第一个部分引进外资,对外开放的电站而来。一路风尘,脚踩红泥而来,眼望着无人的山寨,漏雨的工棚,心酸一阵便投入了工作。作为鲁布革最早的一批大学生,责任高于一切。第一台机组投产了,第二台投产了。心血也换来了回报。    
    由此,想起了国内最早的地下厂房电站。在江西,在一条小江上,装机3万kw,1954年开始发电,现在已不存在了。3万kw的装机在建国初期已经是了不起的工程。解放初期全国水火电所有装机才6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