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7-医门法律-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殒之义也。又加白蜜同煎,留恋其药,不致迸入无过之地。其用半夏、芍药者,入土中成其上满,半夏益土,芍药伐木, 
抑何神耶?后世方书,并甘草删去,神奇化为拘腐,制本立论,皆中人以下之事矣,竟何益哉? 
x合论木防己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三方x 三方皆治支饮,上入膈中,而有浅深次第之分。首一 
方先治其肺,中一方颛治其肺,后一方兼治肺府所传之府。盖支饮上入于膈,逼近心肺,奥援肾邪。本文云∶其人喘满, 
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 
去石膏加茯苓芒硝。盖以支饮上入,阻其气则逆于肺间,而为喘消;阻其血则杂揉心下,而为痞坚,肾气上应,其色 
黑,血凝之色亦黑,故黧黑见于面部。然且姑缓心肾之治,先治其肺,肺之气行,则饮不逆而俱解耳。木防己味辛温, 
能散留饮结气,又主肺气喘满。石膏辛甘微寒,主心下逆气,清肺定喘。人参甘美,治喘消膈饮,补心肺不足。桂枝辛 
热,通血脉,开结气,宣导诸气,在气分服之即愈。若饮在血分,深连下焦,必愈而复发,故去石膏气分之药,加芒硝 
入阴分,开痞结,消血。石膏与茯苓,去心下坚,且伐肾邪也。葶苈大枣汤,大泻其肺气,亦以气停故液聚耳。防 
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治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之证,乃肺气 郁于上,以致水饮不行于下,而燥热之甚,用此丸急 
通水道,以救金气之 郁,不治上而治其下,故用丸剂也。 
x合论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外台茯苓饮三方x 前一方,治支饮呕而不渴者,支饮上入膈中而至于呕,从高而 
越,其势最便。但呕家本当渴,渴则可征支饮之全去,若不渴,其饮尚留,去之未尽也,不必加治。但用半夏之辛温, 
生姜之辛散,再引其欲出之势,则所留之邪自尽矣。中一方,亦治卒呕吐者,但多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故加茯苓 
以去水,伐肾而安心也。后一方,加人参、枳实、橘皮,尤为紧要,治积饮既去,而虚气寒满其中,不能进食,此证最 
多,《金匮》蚤附外台一方,启诱后人,非天民之先觉而谁? 
x合论泽泻汤浓朴大黄汤二方x 二方之治支饮,俱从下夺,而有气血之分,前后之辨。首一方,为支饮之在心下 
者,阻其阳气之升降,心气郁极,火动风生,而作冒眩。惟是不治其冒眩,但利小便以泄其支饮,则阳自升而风火自息。 
仲景制方每多,若此后一方,治支饮之胸满者,夫支饮而至胸满,在仲景自用大小陷胸汤治之。此方乃承气之法,止可 
施于伤寒无形,气分热结,而乃以治有质之痰饮,非仲景丝丝毕贯之法矣。其为编书者误入,更复何疑。 
x论五苓散一方x 本文云∶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此寻常一方耳。深维其义, 
譬如以手指月,当下了然。盖瘦人木火之气本盛,今以水饮之故,下郁于阴中,挟其阴邪鼓动于脐,则为悸;上入于胃, 
则吐涎沫;及其郁极乃发,直上头目,为癫为眩。《巢氏病源》云∶邪入之阴则癫,夫阳郁于阴,其时不为癫眩,出归 
阳 
位,反为癫眩者,夹带阴气而上也。故不治其癫眩,但散其在上夹带之阴邪,则立愈矣。散阴邪之法,固当从表,然不 
如五苓散之表法为长,以五苓散兼利其水耳。今世之用五苓散者,但知其为分利前后水谷之方,不知其为分利表里阴阳 
之方。方下所云∶多饮暖水汗出愈之文,总置不录,何其浅耶!不但此也,即如小青龙一方,世但知为发表之轻剂,全 
不知其为利小水而设。夫山泽小龙,养成头角,乘雷雨而直奔沧海,其不能奋髯而升天,奚待问哉!所以《金匮》治支 
饮五方,总不出小青龙一方为加减,取其开通水道,千里不留行耳。 
后世治痰饮有四法∶曰实脾、燥湿、降火、行气。实脾燥湿,二陈二术,最为相宜,若阴虚则反忌之矣。降火之法, 
须分虚实∶实用苦寒,虚用甘寒,庶乎可也。若夫行气之药,诸方漫然,全无着落,谨再明之。风寒之邪,从外入内, 
裹其痰饮,惟用小青龙汤,则分其邪从外出,而痰饮从下出也。浊阴之气,从下入上,裹其痰饮,用茯苓浓朴汤,则分 
其浊气下出,而痰饮上出也。多怒则肝气上逆,而血亦随之,气血痰饮,互结成癖,用柴胡鳖甲散以除之。多忧则脾 
气内郁,而食亦不食,气食痰饮,亦互结成癖,用清痰丸以除之。多欲则肾气上逆,直透膜原,结垒万千, 胀重坠, 
不可以仰,用桂苓丸引气下趋,痰饮始去也。 
虚寒痰饮少壮,十中间见一二。老人小儿,十中常见四五。若果脾胃虚寒,饮食不思,阴气痞塞,呕吐涎沫者,宜 
温其中。真阳虚者,更补其下,清上诸药,不可用也。 
小儿慢脾风,痰饮,阻塞窍隧,星附六君汤以醒之。 
老人肾虚水泛,痰饮上涌,崔氏八味丸以摄之。 
痰在膈上,大满大实,非吐不除,然非定法也。使为定法,人人能用之矣,何必独推子和哉?子和必相其人可吐, 
后乃吐之。一吐不彻,俟再俟三。缓以开之,据云涌痰之法,自有擒纵卷舒,其非浪用可知。谨再论《金匮》不言之意 
以明之,伤寒论用汗、吐、下、和、温之法矣。至痰饮首当言吐者,仲景反不言之,何耶?其以吐发二字为言者,因喘 
满而痰饮上溢,从内而自发也。其曰医吐下之不愈,亦非以吐下为咎也。其曰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又属望于从吐得 
解也,胡竟不出可吐一语耶?仲景意中谓痰饮证内,多夹带气眩冒等证,吐之则殆。故不烦辞说,直不以吐立法,开后 
世之过端,所以为立法之祖也。自子和以吐法擅名,无识者争趋快捷方式,贻误不可胜道,必会仲景意以言吐,然后吐罔不 
当也。 
x今定吐禁一十二条x 眩冒昏晕不可吐。气高气浅不可吐。积劳未息不可吐,病后新虚不可吐。水道微弱不可吐。 
病势险急不可吐。阳虚多汗不可吐。素惯失血不可吐。风雨晦冥不可吐。冬气闭藏不可吐。多疑少决不可吐。吐后犯戒 
不可吐。 
x今定药禁一十条x 阴虚枯燥妄用二陈。阳虚多汗妄用青龙。心虚神怯妄用辛散。肺虚无气妄用苦泻。肝虚气刺 
妄用龙荟。脾虚浮肿妄用滚痰。胃虚津竭妄用香燥。藏腑易动妄行涌泄。本非坚积妄行峻攻。血气虚羸妄行针灸。 
x【律三条】x 
凡热痰乘风火上入,目暗耳鸣,多似虚证,误行温补,转锢其痰,永无出路,医之罪也。 
凡痰饮随食并出,不开幽门,徒温其胃,束手无策,迁延误人,医之罪也。 
凡遇肾虚水泛,痰涌气高,喘急之证,不补其下,反清其上,必致气脱而死,医之罪也。 

卷五痰饮门
痰饮门方
属性:x苓桂术甘汤x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 
分温三服,小便自利。 
x肾气丸x(即六味丸,方见中寒门。) 
x甘遂半夏汤x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渣)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渣,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x十枣汤x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以水一升五合,先煎大枣十枚,取九合,去渣,内药 
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x大青龙汤x 麻黄(去节六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 
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一块碎) 上七味,以 
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 
升。取微似汗,汗多温粉扑之。 
x小青龙汤x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细辛(三 
两) 桂枝(三两去皮) 半夏(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 
温服一升。 
x木防己汤x 木防己(三两) 石膏(十二枚鸡子大碎)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x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x 木防己(二两)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芒硝(三合) 茯苓(四两) 上五 
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内芒硝再微煎,分再服,微利则愈。 
x泽泻汤x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服。 
x浓朴大黄汤x 浓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x小半夏汤x 半夏(一升) 生姜(半升)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x己椒苈黄丸x 防己 椒目 葶苈(熬一两) 大黄(各二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 
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x小半夏加茯苓汤x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一法用四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 
合,分温再服。 
x五苓散x(方见三气门 以上俱《金匮》方) 
x外台茯苓饮x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上六味,水六 
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x星附六君子汤x(即六君子加南星附子,方见眩病门。) 
x崔氏八味丸x (方见中寒门。) 
x二贤汤x 治一切痰饮。 橘皮(用真正广产者一斤) 炙甘草 食盐(各四两) 上水一碗,慢火煮,焙干, 
捣为细末,白汤顿服。一方用橘红四两、甘草一两,为细末顿服,治痰极有效。 
x豁痰汤x 治一切痰疾,此方与滚痰丸相副。盖以小柴胡汤为主,合前胡、半、南、壳、苏、陈、朴之属,出入 
加减。素抱痰疾及肺气壅塞者,以柴胡为主。余者并去柴胡,以前胡为主。 柴胡 半夏(各二钱) 枯芩 人参(脉 
盛有力者不用) 甘草 紫苏 陈皮 浓朴 南星 薄荷 枳壳 羌活(各五分) 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不拘时 
服。中风者加独活。胸膈不利者加枳实。内外无热者去黄芩。治一切痰气最效。 
x茯苓丸x(一名指迷茯苓丸。) 本治臂痛,其指迷方中云∶有人臂痛不能举,手足或左右时复转移,由伏痰在 
内,中脘停滞,脾气不流行,上与气搏。四肢属脾,脾滞而气不下,故上行攻臂,其脉沉细者是也。后人为此臂痛,乃 
痰证也,但治痰而臂痛自止。及妇人产后发喘,四肢浮肿者,用此而愈。 半夏(二两) 茯苓(二两) 枳壳(去瓤 
麸炒半两) 风化朴硝(二钱五分,如一时未易成,但以朴硝撒在竹盘中,少时盛水置当风处,即干如芒硝,刮取用亦 
可。) 上为细末,生姜汁煮,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送下。 
有里人为痰所苦,夜间两臂如人抽搐,两手战掉,茶盏亦不能举,服此随愈。痰药方多,惟此立见功效。 
x神术丸x 治痰饮。 茅山苍术(制一斤) 生油麻(半两水二盏研取浆) 大枣(十五枚煮烂取肉) 上三味, 
和丸梧桐子大,日干,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下。 
x老痰丸x 润燥开郁,降火消痰,治老痰郁痰,结成粘块,凝滞喉间,肺气不清,或吐咯难出。 天门冬(去心) 
黄芩(酒炒) 海粉(另研) 橘红(去白各一两) 连翘(半两) 桔梗 香附(淡盐水浸炒各半两) 青黛(另研 
一钱) 芒硝(另研二钱) 栝蒌仁(另研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入姜汁少许,和药杵匀,丸如龙眼大。嚼一丸,清 
汤送,细咽之,或丸如绿豆大,淡姜汤送下五六十丸。 
x栝蒌半夏丸x 治肺热痰嗽。 栝蒌仁(另研) 半夏(制各一两)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x千缗汤x 治风痰壅盛喘急,日夜不得卧,人扶而坐者,一服立愈。 半夏(大者七枚制) 皂荚(炙去皮弦一 
寸) 甘草(炙一寸) 上作一服,水一盏,姜三片,煎七分温服。 
x御爱紫宸汤x 解宿酒呕哕,恶心痰唾,不进饮食。 木香(五分) 砂仁 芍药 檀香 茯苓 官桂 藿香 
(各一钱) 陈皮 干葛 良姜 丁香 甘草(炙各二钱) 分二服,每服水盏半,煎七分,不拘时服。 
x四七汤x 治七情气郁,结滞痰涎,如破絮,或如梅核,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并治中脘痞满,痰涎壅盛,上气 
喘急。 半夏(三钱) 茯苓(二钱四分) 浓朴(一钱六分) 紫苏叶(一钱二分) 水二盏,姜五片,枣一 
枚,煎七分服。 
x大川芎丸x 消风壅,化痰涎,利咽膈,清头目。治头痛旋运,心忪烦热,颈项紧急,肩背拘倦,肢体烦疼,皮 
肤瘙痒,脑昏目疼,鼻塞声重,面上游风,状如虫行。 川芎 龙脑 薄荷叶(炒干各七十五两) 桔梗(一百两) 甘 
草(炙三十五两) 防风(去苗二十五两) 细辛(洗五两) 上为细末,炼蜜搜和,每一两半,分作五十丸。每服一 
丸,腊茶清细嚼下,食后临卧服。 
x小胃丹x 芫花(好醋拌匀,过一宿于瓦器。不住手搅炒,令黑不可焦。) 甘遂 
(湿面裹,长流水浸半日,煮晒干。) 大戟(长流水煮一时,再用水洗,晒干各半两。) 大 
黄(湿纸裹 ,勿令焦,切焙干。再以水润炒熟,焙干一两半。) 黄柏(炒三两) 上为 
末,以白术膏丸,如萝卜子大。临卧津液吞下,或白汤送下。取膈 
上湿痰热积,以意消息之,欲利空心服。一方加木香、槟榔各半两。 
x小川芎丸x 治膈上痰。 川芎(二两细锉慢火熬熟) 川大黄(二两蒸令干) 上件焙干为末,用不蛀皂角五 
七枚,温水揉汁,绢滤出渣,瓦罐中熬成膏,和前二味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小儿三丸,姜汤下。 
x旋复花散x 治心胸痰热,头目旋痛,饮食不下。 旋复花 甘草(炙各半两) 枳壳(去瓤麸炒) 石膏(细 
研各二两) 赤茯苓 麦门冬(去心) 柴胡(去足) 人参(各一两) 犀角屑 防风(去芦) 黄芩(各七钱半)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渣,食后良久温服。 
x化涎散x 治热痰、利胸膈,止烦渴。 凝水石( 研一两) 铅白霜(另研) 马牙硝(另研) 雄黄(另研 
各一钱) 白矾(枯研) 甘草(炙各二钱半) 龙脑(少许) 上为细末,研匀。每服一钱,不拘时,水调下。小儿 
风热痰涎,用沙糖水,调下半钱,此药太凉,不可多服。 
x八珍丸x 治膈痰结实,满闷喘逆。 丹砂(研半两) 犀角(镑) 羚羊角(镑) 茯神(去木) 牛黄(研) 
龙脑(研各二钱半) 牛胆南星 硼砂(研各一两) 上为细末,研匀,炼蜜和丸,如鸡豆实大。每服一丸,食后细嚼, 
人参荆芥汤下。 
x鹅梨煎丸x 治热痰,凉心肺,利咽膈,解热毒,补元气。 大鹅 
梨(二十枚,去皮核,用净布绞取汁。) 薄荷(生半斤研汁) 皂角(不蛀者十枚,去皮子, 
浆水二升揉取浓汁。) 白蜜(滤净半斤) 生地黄(半斤研取汁,同上五味慢火熬膏 
和下药。) 人参 白茯苓(去皮) 白蒺藜(炒去刺) 肉苁蓉(酒浸切焙干) 牛 
膝(酒浸) 半夏(汤泡) 木香(各一两) 槟榔(煨二两) 防风(去叉) 青橘皮(去白) 
桔梗(炒) 羌活 白术 山药(各七钱半)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细末,同 
前膏拌匀,杵令得所,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二十丸,食后荆芥汤送下,日二服。 
x法制半夏x 消饮化痰,壮脾顺气。 用大半夏汤洗泡七遍,以浓米泔浸一日夜。每半夏一两,用白矾一两半, 
研细温水化浸半夏,上留水两指许频搅,冬月于暖处顿放,浸五日夜。取出焙干,用铅白霜一钱,温水化,又浸一日夜, 
通七日尽。取出,再用浆水慢火煮,勿令滚,候浆水极热,取出焙干,以瓷器收贮。每服一二粒,食后细嚼,温姜汤下。 
又一法,根据前制成半夏,每一两用白矾水少许渍半夏,细飞朱砂末,淹一宿,敛干焙用。根据前法,亦可用生姜自然汁渍 
焙用。 
x神芎导水丸x 黄芩(一两) 黄连 川芎 薄荷(各半两) 大黄(二两) 滑石 黑牵牛(头末各四两) 
河间制治一切热证,其功不可尽述。设或久病热郁,无问瘦怯老弱,并一切证可下者,始自十丸以为度,常服此药。 
除肠胃积滞,不伤和气,推陈致新,得利便快,并无药燥搔扰,亦不困倦虚损,遂病患心意。或热甚必急须下者,使服 
四五十丸,未效再服,以意消息,常服二三十丸,不动脏腑,有益无损。或妇人血病下恶物,加桂枝半两,病微者常服, 
甚者取利,因而结滞开通,恶物自下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