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要开创个人的创意有以下几个方法:要保持个人风格、事事留心,寻求创意、认真观察周遭的变化。
至于想要开创个人思考的方式就是:培养实力,保持轻松及体认好奇之道、孤独之必要,并让自己随时能够独处及获得片刻的宁静,遇事不推诿而且加以深入了解,如此,方能体认一切自然之现象,并进而发现创意之源。
转折 放下天地自然宽音乐,是心灵的灯塔
第二章 转折 放下天地自然宽
励志小语
* 生命里有许多东西是该属于你,只要你不断的向它索取,一定可以得到。
* 倘若,我们无法改变环境,那么,请学着适应环璄。
* 生命如珠宝,与其大而空洞,毋宁小而充实。
* 成功是一把梯子,运气是梯子两边的直柱,才能,则是中间的横木。
* 用现实给你的条件,冲破现实加给你的限制。
* 所谓的运气是有的,但,千万别依靠它。
* 良材生长不易,然而,风越强,树木则越结实。
* 要船走得快,就得慢慢划。
音乐,是心灵的灯塔
「我觉得造物主会将每件东西摆在最适合的地方。」
--啄木鸟乐团.张育豪先生
用乐观的心来演奏生命之歌,让挫败的人也有站起来的勇气。
啄木鸟乐团的团长张育豪是一位令人感动的盲人音乐家,他经常有着爽朗的笑容,一点都不会因为自己看不见而和社会脱节。
五岁以前的张育豪,曾因为白内障而开刀,一直到十二岁以前,他还是看得到的。有一天,他跟邻居小朋友借了放大镜,然后对着太阳看,虽然看到了五彩绚丽的阳光,但从此以后,他的眼睛也开始出现严重的状况,例如:半年内视力不断的减退,黑板上的字、考卷上的题目、同学们灿烂的笑脸,都逐渐变得模糊,最后,眼前的世界居然就这样不见了,他一路跌跌撞撞地摸回家门,之后,虽然经过了半年的治疗,但还是无法挽回视力。
张育豪后来进入了台北盲聋学校就读,玩了很多的乐器,像钢琴、古典吉他、小喇叭等等。
之后,他又开始学习作曲理论,写了一些校园民歌、儿歌,高中时还曾得到成年组小喇叭的冠军。当同学们都跑去参加大学保送甄试时,他却因为盲生身分而被拒收。不过,他并不气馁,又跑去参加教育部所主办的盲聋生升大学甄试,这才如愿以偿地进入文化大学音乐系。
大学期间张育豪碰到钱南章、潘皇龙两位好老师,他们引他进入了音乐的殿堂,并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课余之暇,他也读诗,其中以明朝于谦的(咏石灰),让他震撼不已。
对于人生的际遇,他有一番自己的体悟,他说:「我觉得造物主会将每件东西摆在最适合的地方。」而残障的人,是没有悲伤的权利的,生命的意义就是要激发别人,不能懈怠。他说:「十二岁的我,人生是春梦一场;十二岁至十六岁是超越恐惧;十六岁以后则是执迷不悔。」
在人生的旅途中,另一个贵人是他的太太,他们的感情都是因为喜爱音乐而更加紧密,他们在交往十一年后,共结连理,娘家父母兄弟非常的开明,没有因为他看不见,而排斥他。
张育豪认为:音乐是他和世界直接沟通的管道,而孩子则是除了音乐创作以外,更为骄傲的作品。
他又说:「他发展乐团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想为盲胞朋友们在按摩之外,再开拓另一个就业管道,让盲人有更多的工作机会。」
音乐可以激励人们的士气,也可以陶冶性情,更可以让挫败中的人,有站起来的勇气。
虽然张育豪的世界是黑暗的,然而,他的内心却有一个很大、很温暖的太阳。
而音乐,就是心灵的灯塔,让感动无所不在的心灵妙方。
转折 放下天地自然宽面对生死习题的迷思
面对生死习题的迷思
「人活着不过是在一呼一吸之间,呼吸在,所以你一切都在。」
--圣严法师
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树说:「死亡并不是生命的反义词,它是生命的一部分。」
禅宗有句名言「大死一番,再活现成」,倘若不以身体做为死亡的依据,人的一生当中,总是要面临无数次死亡与重生的体验。
而最近发生的SARS新世纪病毒,就像是一个隐形的敌人,那种死亡阴影随时在侧的感觉,总是让人不寒而栗。
大多数的人,终其一生,费尽心思追寻的是:不确定的爱情、得不到的财富、过眼云烟的名利,却很少人能够停下来想一想,要如何正视终须面对的死亡。
生死其实是同一件事的两面,生时不能无忧,临死必将慌乱。
人生是一连串的未知、不确定,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死亡」。但却也是人们最难以接受的事实。悲恸、嚎啕与怨天尤人都于事无补,唯有坦然接受,好好准备,然而,我们准备好了吗?
人的一生之中,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死亡无疑是不如意中最不如意的一桩。死亡和我们生命中所经历的失败或者失去是一样的,都令人感到无比的沮丧,尤其是面对自己或亲友终将死亡的事实,往往更难以接受。
发生在周遭朋友身上的生命故事,会不会也会发生在你我的身上呢?
死亡,是很多人的忌讳;但是,谁又能决定死亡?
死亡,到底教会了我们什么?
在《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中佛陀以四种良马譬喻众生的根器。
认为最利根的人听闻老病死苦,心中便会生出警惕,依正法思惟而调伏身心,有如上等的良马见鞭影即知行进的方向。
比较次等根器的人,则是在见到邻里有人受老病死苦时,便心生警惕而发心修行,这样的人有如次等良马,虽然不能在睹见鞭影时,即知前进,但只经鞭杖轻触毛尾后,便知如何行走。
第三等善根的人,则是要见到自己亲近的人深受老病死苦时,方才惊觉而发心修行,就如第三等良马,要等鞭杖轻抽,肌体微疼后,才知策进。
第四种人,则要自己身遭老病死苦的折磨之后,才能认真面对生命的苦恼,犹如拉车的马虽经鞭子抽打仍不知策进,非得以铁锥刺身,彻肤伤骨之后才惊觉,进而「牵车着路,随御者心,迟速左右」。
至于顽劣难以教化的劣马,则是伸颈狂嘶,作势噬人,前脚跪地,后脚踢人,不愿就轭,即或受轭,稍受鞭杖,便断缰折勒,纵横驰走。
看完前面的故事,想想佛陀的譬喻,再看看我们自己,虽然人生中有许多不确定的事,但有一件事是绝对确定的,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到最后││终究不免一死。
把时间拉长,生死、死生是无尽的轮回。如同昨天、今天、明天的无尽延续,前生、今世、来生也是无始无终的连结,而贯穿无尽时间的是││当下。
这一刻是生,但对下一刻的生而言,前一刻的生已然是死。
前生已逝,未来未到,这都不是我们可以掌握的;唯有每一个现在,是我们可以把握得住。因此,我们不必因为终将死亡而变得消极虚无,也不必因为今生的不美满而寄望来世,把握当下的生活态度,其实就已决定我们的幸福与悲哀了。
在每一刻的现在,学习努力,并在每一刻的当下练习「为而不有」,那么,每一刻都将是圆满的结束,也就是崭新的开始。
孔的学生季路问孔子:「敢问死?」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也许,在了解死亡的意义之前,要先知道怎么活?
在现实的世界里,不必以生死命题来钻牛角尖,也毋须在虚幻中迷失自己。因为,人生是永远的舍弃和永远的追求。
我们无法预知死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活在现在、活在当下。
当下,就是生命最好的礼物。
转折 放下天地自然宽正视心灵的飘泊与自由
正视心灵的飘泊与自由
「风吹屋檐瓦,瓦坠破我头;我不恨此瓦,此瓦不自由。」
--北宋大文学家.王安石
每个人都渴望自由。人之所以会渴望自由,皆是因为在现实的世界当中,大部分的人都不自由的缘故。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这是人生第一层的痛苦,现代人都是在现实自然生命中纷驰,寻找刺激,这个「纷驰」也使得人既不自由,又不自在。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可称之为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共荣,所谓「天人合一」是也。人,生存在天地之间,生活在自然之中,总是希望能够安身立命、自由自在,而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同时也是佛家所说「心得自在」的哲学意境。
孤独时,我们会觉得自己是个漂泊的灵魂;走入社会时,又会发现拥抱的却是寂寞的自己。在孤独的时候,我们最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因为此时的自己是最自由的。
在现实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能够贴近自己灵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在试图解脱世俗枷锁的冒险历程中,对未来充满了未知,又冀望追求认同。然而,人世的无常、生命的飘浮,总是在不断的追逐过程中,放下一道道的栅栏,于是,有人在栅栏边徘徊;有人则经过不断的努力,跳过了重重的难关,开启了自己的另一个新天地。
或许,有人会说:「漂泊是人类的宿命。」但自由不等于漂泊,漂泊也不属于自由,有人浪迹天涯、漂泊一生,却依然没有拥有真正的自由。人的生活愈自由,心灵反而越不自由。
身体的自由并不代表心灵的自由。每个人都应在自己漂泊的生命里,寻找到自由的国度。而漂泊的身躯也需要有自由的灵魂,因为,身体的捆绑并不能限制住灵魂的出口。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漂泊的生命里,寻找自由的国度。
然而,最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最狭隘的,也是人的心灵,最美好的,是人的心灵;最丑恶的,也是人的心灵。是故,人的心灵历经了丰富与复杂、欢乐与苦难、升华与坠落交织的历程。
「自由自在」的意义绝不是自由主义者心目中的自由,因为,它虽然带有为所欲为的功效,可是,却遵守自由的规范,那就是不妨碍别人的自由,一个人能够达到「从心所欲」的表现,却不违反规范,那才是真正的,达到了自由自在的境地。
如果,心灵没有宁静,那么,就没有自由自在的生活模式。
人生若没有自由,心灵当然也不会自在,人们即使厌倦了任何的学问,也还必须保留一门学问,那就是--心灵的学问。
事实上,每个人都犹如大海里的小舟,与时浮沉、随波逐流,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飘泊,但无可否认的是,我们的一生,永远都在追寻一种安定--生活的安定、生命的安定和心灵的安定。
虽然有人的血液里有着流浪及不安定的因子,总是从这里飘流到那里,再从那里飘回到这里,像极了一缕不甘寂寞的灵魂。
但其实,「流浪」,并不表示他们不在乎生命的流向,而是,对生命充满了热情,因为,清楚自己的路途和方向,所以,拼命的追求生命中的「感动」。
在这个快速而功利的社会里,也许,我们需要的是,多一点的感动和热情。
有的人,看起来好象到处飘泊,但是,他的内心却很笃定;有的人,表面上很安定,内心里,却是波涛汹涌,飘泊与安定不是写在生活里,而是刻在心版上。
有人喜欢终日飘泊,有人喜欢安定随喜,也许,有人喜欢两种兼而有之。但不管是飘泊或安定,命运有时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不管命运给予我们的,是一份飘泊,还是安定,只要每一天我们都不曾停止努力,也不曾放弃对自己的期望,能够肯定自己、满意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
不管你想要哪一种自由,最终,心灵的自由,才是生命的真正自由。
转折 放下天地自然宽重新看待祸福的真正意义
重新看待祸福的真正意义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道德经》
老子一书对于很多事情的看法不是那么绝对,例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福经常是相连的,有句话说:「安危相易,祸福相生。」所谓「乐极生悲、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世间事很难预料,得失不必看得过重。有时,只是一前一后,先来及后到的差别而已。
电影《活着》把人生「玩」成了一场牌局,输赢似乎全在于「运气」二字。可是,这「运气」是福是祸也是难以捉摸的。
龙二本来只是个皮影戏子,却因为「赌运不错」而净赚到福贵的大宅院;原本不想再重操旧业、打算好好当大爷过后半辈子,没想到共产党一来,全给当大地主清算去了,结果砰砰砰地五枪,什么都没了。
到底现在赔,将来,会不会也是赔?这真的很难预料!
就如在电影中福贵曾向媳妇儿说:「五枪,整整五枪,把龙二毙了,要是院儿房子不输给龙二,这五枪打的就是福贵了!」你看,龙二「赌运」不错,结果怎么样?
看起来荒诞的情节,其实,这就是生命的现实。
《活着》表现人生的无奈、命运的无稽,说得更明白些,其实就是表现人生的虚妄。人在虚妄中「活着」,抓了颗命运的骰子,每投一次,都带着盼望。
至于这一把骰子投下去,是输是赢?是赔是赚?谁知道呢?
有人说,人生是一趟旅程,而不是一场牌局。没有骰子投注前的仿徨,也没有骰子投失后的煎熬;自然,也就没有那份虚妄、无奈与无稽了。
其实,这段路的长短不很重要,最重要的是路的终点,是不是你所想要去的地方;所以生与死只是这段路上的两处风景,不管是山高水长,或者是柳暗花明,都是一种生命境界。
中国人常说:「好死不如赖活。」其实,若不知道自己往哪里去,又怎么能知道跨过那道门槛是「好」还是「坏」呢?所以,不知道生命往哪里去的人,不管「活着」怎么虚妄,还是得煎熬地活下去。
活着就是一个机会,它不是一件你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事情,对生命本身而言,活着就是一道题目,你得硬着头皮做下去,而且,你还得自己找答案。
生命仿佛活在一种神秘的逻辑里,而悲剧就在混沌里情不自禁地发生,大多数人内心卑微的盼望,总是在苦难与虚幻中不断的招手。「回去,可得好好活啊!」这是福贵四十年代被抓了充军之后,看到数十万伤兵被冻死在露天下的时候,对难兄难弟春生说的一句话。
福贵确实活着回去了。
人生的一切似乎都出于「偶然」,又似乎都出于荒诞的必然。人生若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张开在命运的脚下,那么,「偶然」与「必然」就无法分界了。
太上老君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人的一生,随时都有无数个影响其命运的机缘,能否造成祸福的结果,但凭个人一念之间的取舍,心念不正的,凡事都往坏处上去想,因此,容易招来祸患;心念正的,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想,因此,一草一木皆是磨炼人生的试金石。而人生自会有许多巧妙非凡的境遇,正等待着每个人去冒险、挖掘。
人生境遇妙不妙、巧不巧皆是一念之间所造成的。
人生在世,吉凶祸福确实是在人的一念之间,有时只是一念之差,就做错了事,只是有些事可以弥补,但有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