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志愿军战事珍闻全记录-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斯福会心地一笑:“也许事后可以通知他们。”    
    在就对日作战达成交易后,罗斯福将话题转到托管朝鲜上。他说:“斯大林元帅,我们谈一谈托管朝鲜的问题,好吗?”    
    斯大林表示愿意先听听总统的意见。    
    罗斯福说:“我认为,朝鲜从日本手中解放后,还不具备行使和维持一个独立政府的能力,要由一个苏联代表、一个美国代表和一个中国代表进行托管。”    
    他接着说:“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所取得的唯一经验是在菲律宾,我们大约花了50年时间,来为那里的人民作好自治的准备。就朝鲜的情况来说,托管期也许要20年到30年。”    
    斯大林回答说:“我没有其他意见,但托管期愈短愈好。不过,总统先生,是否有什么外国军队将进驻朝鲜呢?”    
    罗斯福给了否定的回答,并接着说:“关于朝鲜有一个问题是棘手的。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邀请英国参加朝鲜的托管,但英国人也许对此感到不愉快,我想听听元帅的意见。”    
    斯大林回答说:“我了解英国人,他们肯定会因为被排除在朝鲜托管之外而恼火。”他做了个杀头的手势,“事实上,丘吉尔首相也许会干掉我们。您知道他的脾气。”    
    两人大笑,仿佛看到丘吉尔气急败坏的神情。    
    美苏之间的交易就此达成。罗斯福将与苏联达成的交易通知了丘吉尔。自知实力不济,丘吉尔也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最终“三巨头”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协定规定了苏联对日作战条件,确定了包括外蒙古独立、苏联使用中国大连港和苏联通往大连铁路的优先权益、租用旅顺为海军基地等条款。这些协定是完全背着中国政府做出的,完全是赤裸裸的强权政治交易,严重践踏了中国主权。连号称“五大强国”的中国在主权问题上都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何况小小的日本殖民地朝鲜呢?但朝鲜问题不仅没有按照大国的安排发展,而且愈加复杂化,为朝鲜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4月中旬,美国总统罗斯福突然病逝,由当时的副总统哈里·杜鲁门接任总统。斯大林仍向美国保证,苏联执行四国托管朝鲜的政策不变。    
    德国法西斯战败投降后,1945年7月~8月,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后为艾德礼)在柏林西南的波茨坦再次举行会议。会议发表了《波茨坦协定》和《波茨坦公告》。公告中对朝鲜问题重申了《开罗宣言》中的内容。在会议期间,苏联通报准备于8月8日对日本宣战。苏军总参谋长还在会谈中告诉马歇尔将军,苏联在对日宣战后将进攻朝鲜。他问美国是否可以配合这个进攻,在朝鲜海岸实施军事行动。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回答说,在日本未被摧毁,日本在朝鲜的军事力量未被消灭以前,美国不准备对朝鲜实施两栖作战。    
    事实上,美国人有自己的如意算盘,企图独占朝鲜。杜鲁门曾说:“国务院极力主张在整个朝鲜的日本部队应由美国受降,但是我们要是以必要的速度把军队运送到朝鲜北部,那就无法保证我们在日本抢先登陆。”此外,美国估计攻占朝鲜将付出重大代价,因而想把攻占朝鲜的战役连同“可能遭到的重大伤亡”留给苏联去承担,自己坐收渔利。因此,美国虽然知道苏联将对日宣战,但并未准备美军近期内在朝鲜实施登陆作战。会议期间,美苏两国只划定了空中和海上对日作战的分界线,而没有划定地面部队作战的分界线。    
    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掷了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美国没有料到,苏联对日宣战后,对日本关东军发起的进攻进展神速。由契斯季亚科夫上将指挥的苏联第25集团军突入朝鲜,对驻朝鲜的日军部队展开进攻,一路上势如破竹。日军的精锐部分早已被抽调到中国、太平洋等各个战场上而损失殆尽,剩下的尽是些老弱残兵,虽有狂热的武士道精神支撑,仍然难敌久经苏德战场考验的苏军装甲雄师。苏军不仅在地面进攻,而且还连续实施登陆作战,很快解放了罗津和清津这两个北方重要港口。    
    此时,挨了原子弹的日本法西斯穷途末路,于8月10日决定投降。消息传到华盛顿,美国决策者慌了手脚,日本的投降未免太快了点,当时距朝鲜最近的美军部队尚位于上千公里以外的冲绳岛,而苏联红军已经进入朝鲜,随时可以席卷整个半岛。只要苏联红军全力以赴,美军根本无法在朝鲜半岛上有立足之地。“应当在朝鲜整个地区就美国和苏联的空军和海军的作战范围划一条分界线。”美国总统杜鲁门说,“至于地面上的作战和占领区域,没有进行任何讨论,因为当时没有人想到,不管是美国的或者是苏联的地面部队,会在短期内进入朝鲜。”    
    为阻止苏联独占朝鲜,美国的唯一方法,就是尽快在朝鲜划定一条军事分界线,以让美苏分别在朝鲜接受日军投降。这个任务,就落到了美国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三部协调委员会身上。


第一部分:冷战泛浊浪 东亚无宁日北纬三十八度线(1)

    1945年8月的一个仲夏之夜,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赢得战争胜利而带来的狂热庆祝气氛已经逐渐消散。夜空笼罩下的一栋大厦会议厅灯火通明,精致的座地钟钟摆滴答滴答地响着,时针指向深夜11时。    
    美国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三部协调委员会的大员们正在召开紧急会议。主要议题是研究在朝鲜的日本军队的投降问题。国务院的代表一开始就向军方的将校军官们提出,出于政治上考虑,美国接受日本投降的区域要尽可能往北推移,制止苏联控制朝鲜全境。    
    “天知道红军会在朝鲜的什么地方停下来,”国务院的代表悻悻地说,他已经厌倦了这冗长的会议,“要知道,还没有任何力量能让俄国人吐出他们已经占领的地方。”    
    “不过,将投降区域往北推移是有一定限度的。”陆军参谋处参谋迪安·腊斯克上校小心翼翼地说。    
    大家的视线立即投向这位精明强干的年轻人身上。助理国防部长约翰·麦克洛伊用赞许的目光鼓励他继续陈述自己的观点。受到激励的腊斯克加快语速,“目前军方手头缺乏可供立即投入使用的兵力,加上时间和空间的因素,抢在苏军进入该地区之前向北部更远的地方推进会有困难。假如苏军拒绝在朝鲜北部停止前进,美国实际上将无法阻止他们。”    
    的确,苏军在中国东北地区势如破竹,横扫日本关东军,向朝鲜疾速前进,而美国地面部队还远在1;000公里外的冲绳岛。    
    那么,将日本军队在朝鲜的投降区域划到什么位置,既能满足国务院的政治要求,又能符合美军的军事现状,而且还要考虑到苏联方面能否接受?    
    这是一个十分头痛的问题。会议在激烈的争论中持续到凌晨1时,但还没有拿出一个十全十美的方案。要员们连连打着哈欠,开始收拾桌上的文件,准备明天继续讨论。    
    助理国防部长约翰·麦克洛伊仍劲头十足,叫住了正要离开会议厅的腊斯克和另一位年轻的参谋。两位年轻人又回到了座位。    
    “如果我们提出的受降建议大大地超过我们的军事实力,那么苏联就很难接受,速度是问题的关键。”麦克洛伊直截了当地说明了军方的想法,“让你们留下是想要你们尽快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要在30分钟之内搞出来。”    
    两位年轻参谋面面相觑:“30分钟?”    
    “没错,你们只有30分钟时间。”    
    “我们现在就去办公室,考虑这个方案。”腊斯克像一名即将参加决斗的角斗士,鼓足了劲。    
    不知疲倦的年轻人走进会议厅隔壁的第三休息室,将一张朝鲜地图铺在桌上。他们面对着地图发了一会儿呆,因为这是一个他们从没有去过也没有关注过的国家。腊斯克的目光在朝鲜半岛狭长版图上尽可能中间的部位搜索,这份地图甚至没有行政区的划分。他突然注意到地图上的北纬38度线。    
    “美国在这条线以南接受日本投降比较合适,”腊斯克用右手指向北纬38度线:“它可以把朝鲜半岛大体上分成两半。最重要的是,朝鲜的首都汉城被包括在美国部队的受降区。”    
    时间有限,另一名参谋表示完全赞同,于是腊斯克拿起一支红色铅笔,干净利落地在朝鲜地图上画出了一条直线。巧合地是,这条线和1905年日俄分割在这个国家势力范围的那条线完全一致,同样是北纬38度线!    
    就这样,朝鲜被人为地分成了两半,一个完整的主权国家的命运就在这两个从未去过朝鲜的美国参谋手里改变了。他们仅仅用了30分钟的时间,就让南北朝鲜骨肉分离了50多年!    
    第二天,腊斯克的方案很快在三部协调委员会上通过。并得到哈里·杜鲁门总统的批准。关键的问题是苏联能否接受这条由美国人划定的分界线?    
    使美国感到意外的是,一贯善于讨价还价的斯 大林没有对这条线表示异议。于是,一条没有任何政治、军事含义的纬度线竟变成了南、北朝鲜的分界线。分裂朝鲜的三八线就这样定下来了。    
    美国人对此后悔不迭,美国海军曾提出将分界线向北移动到39度线,这样中国大连就在美国的势力范围之内了。如果早知道斯大林并不反对,还不如尝试一下这个方案。当然,美国在远东使用军队优先考虑的顺序此时已经确定:在日本投降后,占领日本第一,占领朝鲜第二,占领中国第三。


第一部分:冷战泛浊浪 东亚无宁日北纬三十八度线(2)

    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投降。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西南太平洋地区盟军总司令,立即发出盟军总司令关于受降的总字第1号命令,其中确定以北纬38度线为界,命令朝鲜地域的日军在三八线以北者向苏军投降,在三八线以南者向美军投降。斯大林此时曾提出,把北海道北半部包括在苏联军队受降的区域内,遭到了杜鲁门的断然拒绝。    
    几乎在同时,苏军仍马不停蹄地向朝鲜北部进发,于22日占领平壤,23日南下至三八线以南的开城,逼近汉城。总字第1号命令发布后,苏军撤出开城,北撤到三八线以北地区。值得注意的是,进攻朝鲜的苏联红军得到了朝鲜抗日部队的有力配合,他们的领导人是年轻的金日成将军。    
    从9月8日开始,美军第24军军长霍奇少将率第6、第7、第40步兵师在朝鲜南部的仁川、釜山登陆,在经过不停顿的机械化行军后,疲于奔命的美军终于到达那条纬度线,占领朝鲜三八线以南地区。    
    战争的硝烟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渐渐散去,朝鲜半岛沉浸在祖国解放的喜悦之中,朝鲜大地上洋溢着喜庆热闹的场面。但是,朝鲜人民欢庆的却是一个在大国政治交易下形成的分裂的国家。当然,他们此时并不理解这条分割祖国的三八线的真正含义。    
    连美国人自己都承认,“这条横穿朝鲜的刻板的纬度线,是任意武断的,有悖于‘自然’的国界”。“事实上,这是一条不顾实际情况臆造出来的分界线。”这条长约300公里的分界线斜穿朝鲜。它根本没有考虑政治上的界限、地理上的特点以及水路与陆路贸易需要。38度线截断了75条小溪和12条河流,以不同的角度越过了高高的山脉,穿过181条小路、l04条乡村土路、15条道际全天候公路、8条高级公路和6条南北铁路线。当时无人知晓,这条线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依旧需要士兵生命的地方,38度线注定是一条血线。    
    就这样,美国和苏联为了各自的利益将朝鲜以三八线为界,分裂为南北两个国家。在三八线以北,苏军崔可夫将军宣布:“朝鲜已成为自由民主国家”,“苏联将在朝鲜一切反日民主政党广泛合作的基础上,帮助朝鲜人民建立自己的民主政府”。    
    在三八线以南,美国占领军司令霍奇将军宣布:美军在朝鲜的政策为“维持现状”。美军进入南朝鲜后,立即解散该地区已经建立起来的人民委员会,复活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机构。1945年9月19日,美国占领军在原日本总督的基础上成立南朝鲜军政府,把日本殖民统治的原有体制和行政机构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    
    现在,突然有了两个朝鲜,美国的态度悄悄地发生了变化。1946年6月,美国总统特使埃德温·保莱在巡视朝鲜之后,于22日在给杜鲁门的报告中说:“尽管朝鲜是一个小国,从我们的整个军事力量来看,我们在这里担负的责任并不大。但是,这个地方却是一个进行思想斗争的战场,而我们在亚洲的整个胜利就决定于这场斗争。就在这个地方将测验出来,究竟民主竞争制度是不是适宜于用来代替失败了的封建主义,或者其他某种制度——如共产主义,更重要的是,哪种制度更强些。”在收到这份报告后,杜鲁门随即做出了反应,他于1946年7月怒气冲冲地宣布说,朝鲜是“一个意识形态战场,我们在亚洲的整个成功都决定于此”。美国开始戴着意识形态的眼镜来看待朝鲜问题了。    
    朝鲜人民独立的愿望和日益增长的民族情绪,使美国原计划在它的操纵下对朝鲜实行所谓的国际托管已经难以实施。在这种形势下,美国调整政策,决心起用南朝鲜的右派政客,抢在苏联前面建立亲美政权。    
    1945年12月,美苏英达成协议:由美苏两国占领军司令部的代表组成联合委员会,同朝鲜各民主政党和社会组织协商,协助组成临时朝鲜民主政府,在此之前,以5年托管期为限。这个协议公布后,引起了渴望祖国独立的广大朝鲜人民的失望和不满,南朝鲜右派政治势力在美国鼓动下组成“反托管委员会”,强烈呼吁“朝鲜完全独立”,大肆传播“是苏联而不是美国在坚持托管”。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白宫也对参加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的国务卿贝尔纳斯大为光火,当面申斥他在会议上对苏“妥协”太多,委屈的贝尔纳斯这才意识到,原来他没有吃透总统要在朝鲜建立亲美政权的意图。斯大林意识到上了美国人的当,他召见美驻苏大使哈里曼,责问美国为什么要出尔反尔,倒打一耙,让苏联人背上“国际托管”的黑锅?美国政府装聋作哑,但暗地里加快了扶植亲美政权的步子。    
    1947年10月,由于双方无法合作,美苏联合委员会不欢而散。在随即召开的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上,美国操纵表决机器,决定设立联合国朝鲜临时委员会,在全朝鲜进行议会选举,然后成立全国政府。1948年1月,美国军政府为造成既成事实,自行宣布5月9日举行大选。临时委员会当然要看美国的眼色行事,被迫作出了同意军政府要求的决议。    
    不知是天理难容,还是别的什么原因,5月9日正赶上日蚀,美国军政府和以李承晚为首的右翼集团认为不是个好兆头,便把投票日子改为10日。这天南朝鲜境内戒备森严,几万名军警特务如临大敌,胁迫居民投票。面对白色恐怖,仍有几十个政党和团体拒绝参加这场闹剧,只有30%的选民投了票。选出的国民议会炮制了一部“宪法”,把李承晚捧上了“大韩民国总统”的宝座。8月15日,李承晚领衔的“大韩民国”政府,在汉城粉墨登场。麦克阿瑟特地从东京飞来祝贺,他大言不惭:“我愿做我能做的一切来帮助和保卫朝鲜人民。我将像保卫美国或加利福尼亚免遭侵略一样去保卫他们……一个人为的障碍把你们的国家分割开来了,这个障碍必将予以拆除。”这番话令李承晚感动得老泪纵横,更加增强了他抱紧美国这条粗腿,武力统一北方的决心。    
    不久,经过美国的软硬兼施,第三届联合国大会不顾苏联等国家的反对,于1948年12月通过非法决议。给“大韩民国”政府贴上了“联合国承认”的标签。    
    至此,美国一手导演的分裂朝鲜半岛的闹剧宣告完成。


第一部分:冷战泛浊浪 东亚无宁日北纬三十八度线(3)

    美国选中的李承晚已是75岁高龄的灰发老人,曾就读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他的美国教育背景令美国人十分欣赏。李承晚声称自己是个“无畏的爱国者、一个毫不妥协的反共分子”,并且因为从事反日活动而遭到过日本人的拷打。他于1904年流亡美国,并成为一名基督教徒,甚至还和一位奥地利女郎结了婚,李承晚的一生有37年是在美国度过的,以至于他刚回到朝鲜只能说“夏威夷腔调的朝鲜话”。虽然他年事已高,但对于权力的憧憬和向往并不亚于年轻人。美国人对于他的评价是:“激动好斗的独裁者。”另一些人对他的说法则更为尖刻:“这是个阴险狡猾的危险人物,他不合潮流,稀里糊涂地撞进这个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