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5-张氏医通-第1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保元汤加白术、茯苓、酸枣仁、远志肉、当归身、桂圆肉、木香、生姜、红枣。 
加味归脾汤 治心脾郁结。经闭发热。 
归脾汤加柴胡、山栀仁。 
圣愈汤 治失血过多久疮溃脓。 
保元汤去甘草。加生地黄、熟地黄、川芎、当归。 
十全大补汤(局方) 治营卫气血俱虚。 
保元汤加白术、茯苓、熟地、当归、川芎、白芍、肉桂、姜、枣。按和剂十全大补。虽本保元。 
而实四君、四物、黄 建中三方合成。因饮食劳倦。而致烦热。肌肉消瘦者宜之。若房劳伤精。 
思虑伤神。阴虚火旺。咳嗽失血者误用。反致阴火上乘。转增其剧也。又古方十全大补无黄 、肉桂。 
多沉香、木香。此则专开脾胃之郁尔。 
人参养荣汤(局方) 治心脾虚寒。 
保元汤加白术、茯苓、橘皮、熟地、当归、芍药、肉桂、远志肉、五味子。按方中诸品。皆 
心脾二经之药。而方下旧注云 
补肺虚。谬矣。夫养营正当补养心脾。原无籍于肺气也。 
大建中汤(局方) 治营卫俱虚。上热下寒。 
十全大补汤加附子、肉苁蓉、半夏、麦门冬。 
人参安胃散 治小儿心脾虚极弄舌。 
保元汤加黄连、茯苓、白芍、生甘草。 
人参实卫汤 治疟自汗不止。 
保元汤加白术、芍药。初发。加桂枝。久疟。加乌梅。 
黄 六一汤(局方) 治卫虚自汗。昼日烦热。 
保元汤去参。用黄 六钱。甘草一钱。加枣一枚。 
当归补血汤 治血虚至夜发热。烦渴引饮。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者。 
保元汤去人参、甘草。用黄 六钱。加当归二钱。 
玉屏风散 治卫虚自汗。易感风邪。用此补脾实卫。 
保元汤去人参甘草。用黄 六两。加防风二两。白术四两为散。每服四五钱。加姜、枣煎服。 
上三方并属保元去参。而黄 六一。则籍本方甘草辅助黄 以实脾气。故昼日多汗烦扰者宜之。当 
归补血。专用当归引领黄 以 
护营血。故失血至夜发热者宜之。玉屏风散则加白术、防风以祛卫湿。故理疏易感风邪者宜之。 
三方虽同以黄 为君。而主气主血主肉各随佐使。功用迥乎不侔也。 
益气聪明汤 治气虚目暗生翳。耳聋耳鸣。 
保元汤加升麻、葛根、蔓荆、芍药、酒黄柏。此保元汤合升麻汤。加蔓荆子以治其上。 
黄柏以治其下也。 
神效黄 汤 治气虚耳目不明。 
保元汤用黄 二钱。人参、甘草各一钱。加白芍一钱。蔓荆子二分。橘皮五分。耳目之患。 
气虚而阴火上乘者。宜益气聪明汤。无阴火者。宜神效黄 汤。用者审之。 
千金托里散 治气血虚寒。溃疡不收。 
保元汤加川芎、当归、肉桂、白芷、防风、桔梗、白芍、天冬、连翘、忍冬、生姜。 
参 内托散 治溃疡感冒风邪。痘疹触秽伏陷。及痈疽久不溃。 
保元汤加川芎、当归、肉桂、白芷、防风、桔梗、木香、浓朴。本方去木香。名十宣散。 
治痘痈。 
托里消毒散 治痈疽痘疹。毒盛不能起发。 
保元汤加当归、芍药、茯苓、白术、忍冬、白芷、连翘。 
内补黄 汤 治溃疡脓水出多。虚热不寐盗汗。 
保元汤加白术、茯苓、五味、枣仁。 
人参固肌汤 治痘疮表虚。斑烂不能收靥。 
保元汤加当归、白术、茯苓、枣仁、忍冬、连翘。 
补中益气汤 治内伤中气下陷。下元虚者禁用。 
保元汤本方参 甘草减半。加白术一钱。当归、橘皮、柴胡各八分。升麻五分。劳力感寒。 
加羌活、姜、枣。冬。加桂枝。春。 
加香豉、葱白。 
调中益气汤 治身体沉重。百节烦疼。胸满短气。心烦耳鸣。目热如火。口中沃沫。饮食失 
味。嗜卧溺赤。 
补中益气汤。加白芍药、五味子。 
升阳益胃汤 治脾胃受伤。邪热内陷。外反恶风。厥冷脉沉。大小便秘涩。不可误认阴寒而 
用热药。又不可误认实火而用凉药。宜此汤升举。微汗则愈。 
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当归。加羌活、独活、白芍、防风、半夏、茯苓、泽泻。酒煮黄连、姜、 
枣。服药后。忌言语一二时。戒酒面生冷。薄滋味以养胃气。稍食美食以助药力。更宜小役形体。 
使胃气与药转运升发。慎勿大劳以伤脾胃生发之气。 
升阳顺气汤 治饮食不节。劳役所伤。腹胁满闷短气。遇春则口淡无味。遇夏虽热。犹有畏寒。 
饥则常如饱。不喜饮食。 
补中益气汤去白术。加半夏、草豆蔻、神曲、黄柏、生姜 
泻阴火升阳汤 治火郁发热。 
补中益气汤去白术、当归、橘皮加羌活、苍术。黄芩、黄连、石膏。早饭后大温服。服后宜禁。 
一如升阳益胃汤。如见火旺及督任冲三脉盛。用酒炒黄柏、知母少许。不可久服。恐助阴气为害也。 
冲和养胃汤 治风虚目患。空中有黑花。神水变淡绿色。次变淡白。渐成内障。 
补中益气汤去橘皮。加羌活、防风、黄连、白芍、五味、生姜。 
通气防风汤 治太阳气郁。肩背不可回顾。 
补中益气汤去白术、当归。加防风、羌活、 本、黄柏、白豆蔻、青橘皮。 
清暑益气汤 治暑伤无形之气。口燥头痛。发热溺赤。 
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加麦门冬、五味子、苍术、葛根、泽泻、黄柏、神曲、青皮。此以保元、 
生脉为主。而兼开腠利水消克之味。 
清燥汤 治夏秋湿热伤气。 
补中益气汤加生地黄、黄连、猪苓、茯苓、麦门冬、五味子、苍术、黄柏、泽泻、神曲。 
节庵升阳散火汤 治热乘肺金。气虚不能主持。循衣撮空。小便利者可治。不利者不可治。 
补中益气汤去升麻、黄 。加麦冬、茯神、黄芩、白芍、姜、枣。有痰。加姜汁炒半夏。大便 
燥实谵语发渴。加大黄。泄利。加升麻倍白术。 
托里散 治痘毒虚不能溃。 
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熟地、茯苓、芍药。 

卷十六祖方
生脉散
属性:治热伤肺胃。虚热喘嗽。脉虚无力。 
人参(三钱) 麦门冬(二钱) 五味子(一钱) 
水煎。不时热服。 
门冬清肺饮 治火乘肺胃。喘嗽吐血衄血。 
生脉散加黄 、甘草、紫菀、白芍、当归。此生脉、保元合用。以滋金水化源。其紫菀佐 
黄而兼调营卫。深得清肺之旨。其余芍药酸收。当归辛散。且走血而不走气。颇非所宜。不若竟 
用生脉、保元清肺最妥。先哲有保元、生脉合用。气力从足膝涌出。以黄 实胃。五味敛津。 
皆下焦之专药耳。 
宣明门冬饮 治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 
生脉散加茯神、甘草、生地黄、栝蒌根、煨葛根、知母、竹叶。 
易老门冬饮 治老人津亏大渴。 
生脉散加茯神、甘草、枸杞、生姜。二方并本生脉。而易老差胜。盖明之重在旺气。易老专 
滋血气。治得其本矣。 
天王补心丹 治心肾虚耗。怔忡不宁。 
生脉散加熟地、茯苓、茯神、远志、菖蒲、黑参、丹参、柏子仁、酸枣仁、天门冬、百部、 
当归、杜仲、桔梗、甘草蜜丸。朱砂为衣。空心龙眼、红枣汤下二三钱。 
清心莲子饮(局方) 治心包火旺。小便赤涩梗痛。 
生脉散加黄芩、地骨皮、车前、茯苓、黄 、莲子。此用生脉散合黄芩清肺。而兼导赤之制。 
其旨在于心包火炎。上灼于肺。热伤气化不能生水。故用生脉救肺之燥以滋上源。则知肺本无热。 
皆缘受火之淫。而致热伤气化。安可复用黄芩以伐其肺乎。曷不竟用生脉合导赤全方。岂不源 
流同清。理明辞畅乎。即或不然。不妨削去木通。仍用茯苓、莲子以存清心之意。至于局方又以 
保元为主。乃去五味加入甘草。益失滋肺上源之旨矣。 

卷十六祖方
二冬膏
属性:治肺胃燥热。痰涩咳嗽。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等分) 
上二味。熬膏。炼白蜜收。不时噙热咽之。 
固本丸 治老人津血俱亏。咳逆便秘。 
二冬膏加生熟地黄。与本方二冬各八两。人参四两。蜜丸。酒下四钱。熬膏尤宜。食少便滑 
禁用。固本丸虽主扶 
阴抑阳。然四味纯阴之性。仅用少许人参。已觉味胜于气矣。而世本此方二冬二地各用八两。 
人参二两。几几乎群阴剥阳之象。况复举世医流。往往削去人参。盍知阴柔之味。不得阳和之力。 
每致夺食作泻。内经所谓无阳则阴无以化。安望其有补益之验欤。或问近世病家吝惜多金。医家 
迎合鄙性。往往用参汤服丸。此法可否。曰。此曲突徙薪之法也。鄙夫但知人参珍贵。以为入口便补。 
不知配合之妙。全在佐使得宜。若用参汤送丸。则参力先行。至丸化时参力相去已远。非若膏剂 
之用参汤调服。仍得并力奏功也。 
集灵膏 治久嗽气血俱虚。不能送痰而出。 
固本丸中二冬、二地各十两。人参六两。加枸杞六两。熬膏蜜收。如血虚便难。加归身。脾弱便溏。 
加白术。以糖霜代蜜收之。 
三才丸 治气血俱虚。精神不固。元阳失合者宜之。 
二冬膏去麦门冬。加人参、熟地。等分。蜜丸服之。加黄柏、甘草、砂仁。名三才封髓丹。 
甘露饮(局方) 治胃中客热烦躁。口鼻咽疮。牙宣口臭。 
二冬膏加生地黄、熟地黄、茵陈、枳壳、黄芩、石斛、甘草、枇杷叶。 

卷十六祖方
桔梗汤(玉函)
属性:治冬时伏邪。发于少阴。咽痛不瘥。及风热肺气不清。喘嗽喉仲介介如梗状。肺痿肺痈初起。 
并得服之。 
桔梗 甘草(各三钱) 
上二味。水煎。缓缓服之。 
利金汤 治肺燥涩。不利而咳。 
桔梗汤加贝母、橘红、枳壳、茯苓、生姜、白蜜。 
枳壳煮散 治咳引胁下痛。 
桔梗汤加枳壳、细辛、川芎、防风、葛根、生姜、红枣。 
清肺汤 治痘疹肺热。喘嗽吐痰。 
桔梗汤加麦门冬、款冬花、杏仁、贝母、牛蒡子。 
生地黄散 治斑疹肺热。喘咳衄血。 
桔梗汤加麦冬、生地、款冬、杏仁。为散。煎服二钱。一方。无杏仁。多橘皮。 
生圣散 治痘出不快。溺赤咳痰。 
桔梗汤加黄芩、枳壳、木通。为散。煎服二钱。 
十六味桔梗汤 治肺壅实热。唾秽痰。 
桔梗汤加薏苡、贝母、当归、桑皮、栝蒌仁、百合、枳壳、葶苈、五味、地骨皮、知母、 
防己、黄 、杏仁。 
葶苈薏苡泻肺汤 治肺痈初溃。吐脓血。 
桔梗汤本方甘草用节。加薏苡、贝母、橘红、黄 、忍冬、白芨、葶苈、生姜。初起。去黄 
加防风。溃后脓血去多。加人参。 
溃久不敛。加合欢皮。 
金匮排脓汤 治内痈脓从呕出。 
桔梗汤加生姜、大枣。水煎。日二服。 
金匮排脓散 治内痈脓从便出。 
桔梗汤去甘草加枳实、芍药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与鸡子黄相等揉和。饮和服之。日一服。 

卷十六祖方
防己黄汤(金匮)
属性:治风湿相搏。客在皮肤。关节疼痛。腰以下疼重。脉浮自汗恶风。 
防己(酒洗) 黄 (各钱半) 白术(一钱) 甘草(炙。八分) 生姜(四片) 大枣(二枚。擘) 
上六味。水煎热服。后当如虫行皮中。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瘥。 
喘加麻黄。胃气不和。加芍药。气上冲。加桂枝。下有陈气。加细辛。(陈气。久积之寒气也。) 
防己茯苓汤(金匮) 治皮水四肢肿。皮肤聂聂动。 
防己黄 汤去白术、姜、枣。本方中防己、黄 各三钱。甘草一钱。加肉桂三钱。茯苓六钱。 
水煎。温分三服。 
千金防己汤 治历节四肢。痛如锥刺。 
防己黄 汤去黄 、大枣。本方中防己、白术、生姜各四钱。甘草三钱。加桂心、茯苓各四钱。 
乌头一枚。(去皮。熬。)人参二钱。以苦酒和水煮。日三夜一服。当觉焦热。痹忽忽然。慎勿 
怪也。若不觉。复服。以觉乃止。 

卷十六祖方
栀子豉汤(玉函)
属性:治汗下不解。虚邪留于膈上。心下结痛。虚烦懊 不得眠。反复颠倒。卧起不安者。 
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 
上二味。水煎。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止后服。按仲景太阳例中。用栀子豉汤有三。 
皆主汗下后虚邪不解之证。其栀子必取肥者生用。一吐而膈上之邪与火俱散也。若其时行疫疠。 
头痛发热。此汤加葱白最捷。多有服之不吐者。胃气强也。加齑汁服之。或以鹅翎采之。或借用以 
清解膈上郁结之火。不欲其吐。又须山栀炒黑用之。便屈曲下行小便矣。如卫气素虚人感冒客邪。 
自汗多者。此方中香豉须炒熟用之。至于少气。为胃气之虚。则加甘草以缓调之。呕为痰饮之逆。 
则加生姜以开豁之。下后心烦腹满。明是浊气内陷。乃于本方除去香豉表药。加枳、朴以涌泄之。 
丸药大下后。身热不去微烦。明是虚火外扰。本方亦不用香豉。而加干姜以温顺之。其有身黄发热。 
明是湿邪郁发。亦于本方去香豉。而加柏皮以苦燥之。下后劳复食复。明是正不胜邪。本方加 
枳实以清理其内。用清浆水煮。取味微酸。使之下行而不上越也。若有宿食。则加大黄如博棋子大 
五六枚。同一栀子豉法。功用之妙。神化莫测。非庸俗所能拟议也。 
栀子甘草豉汤(玉函) 治下后少气。 
栀子豉汤加甘草 
栀子生姜豉汤(玉函) 治下后呕吐。 
栀子豉汤加生姜。 
栀子浓朴汤(玉函) 治下后心烦腹满。 
栀子豉汤去豉加枳实、浓朴。 
栀子干姜汤(玉函) 治丸药大下后。身热不去。微烦。 
栀子豉汤去豉加干姜。上四方服法。如栀子豉汤。 
栀子柏皮汤(玉函) 治太阳证身黄发热。 
栀子豉汤去豉加柏皮、甘草。水煎。分温再服。 
枳实栀子豉汤(玉函) 治劳复食复。 
栀子豉汤倍香豉。加枳实三枚。用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纳枳实、栀子煮取三升。 
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分温再服。覆令微似汗。有食。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栀子大黄汤 治酒瘅心中懊 。或热痛。 
栀子豉汤加枳实、大黄。 
黄芩清肺饮 治渴而小便不利。 
栀子豉汤去豉。用炒黑山栀。加黄芩等分。热服探吐之。不应。加香豉一撮。此方妙用。 
全在探吐以提其上。则肺气立清。若服而不吐。不特绵延不能克应。纵或小瘥。其苦寒之性。 
留薄于内。大伤氤氲之气。得不为之预虑乎。 
栀子仁汤 治小便不通。烦闷腹胀。 
栀子豉汤去豉。加甘草、茅根、葵子。 

卷十六祖方
小承气汤(玉函)
属性:治少阳阳明府证。 
大黄(四钱。生用。) 浓朴(六钱。) 枳实(三枚。炙。) 
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勿服之。经云。亢则害。承乃制。专取大黄以制亢极之害也。 
承气汤证有三。太阳之邪初传阳明之府。用调胃承气。藉甘草之缓。款留硝、黄。以祛胃中方张之邪。 
邪热亢极于胃。用大承气之硝、黄、枳、朴并攻全盛之邪。故无庸于甘缓也。邪气 欲犯少阳之界。 
斯时热已向衰。但须枳、朴助大黄。以击惰归之邪。故无取于芒硝之峻锐也。其桃核承气。则又 
主太阳犯本之证。以桃仁、桂枝血药引调胃承气三味以破膀胱蓄血。与阳明之府。略无交涉。 
调胃承气汤(玉函) 治太阳阳明府证。 
小承气汤去浓朴、枳实。方中大黄酒浸。加芒硝三合。甘草二钱。 
大承气汤(玉函) 治正阳阳明府证。 
小承气汤本方大黄。酒洗倍用。浓朴半两。枳实五枚。加芒硝三合。 
桃核承气汤(玉函。即桃仁承气汤。)治热结膀胱如狂。 
小承气汤去浓朴、枳实加芒硝、甘草、桃仁、桂枝。 
浓朴大黄汤(金匮) 治支饮胸满。 
小承气汤倍大黄。 
浓朴三物汤(金匮) 治腹满痛闭。 
小承气汤倍浓朴用枳实五枚。 
浓朴七物汤(金匮) 治腹满发热。饮食如故。 
小承气汤加甘草、桂枝、姜、枣。此本小承气合桂枝汤。中间裁去白芍之酸收。不致引邪入 
犯营血。虽同用桂枝、甘草。与桂枝汤泾渭攸分。其浓朴独倍他药。正以泄气之浊逆耳。 
大黄甘遂汤(金匮) 治妇人血结。少腹如敦。 
小承气汤去枳实、浓朴。本方大黄用四钱。加甘遂阿胶各二钱。顿服之。 
大黄甘草汤(金匮) 治食已即吐。 
小承气去枳实、浓朴。用大黄一两。加甘草三钱。 
大黄牡丹汤(金匮 肘后名瓜子汤。) 治大肠痈。 
小承气汤去枳实、浓朴。加芒硝、桃仁、牡丹皮、甜瓜子。 
大黄附子汤(金匮)治胁下寒饮偏痛。 
小承气汤去枳实、浓朴。本方用大黄一两。加附子六钱。细辛二钱。水煎。分温三服。如人行 
四五里进一服。按此即泻心汤去芩、连之苦燥泻里。加细辛之辛温走表。以治胁下寒积。两不移 
易之定法也。 
黄龙汤 治失下循衣撮空。虚极热盛。不下必死者。 
小承气汤本方用大黄三钱。浓朴钱半。枳实一钱加芒硝二钱。甘草一钱。人参较大黄减半。 
当归二钱。生姜五片。大枣一枚。如肠鸣。去芒硝加半夏、茯苓。血秘。去甘草加桃仁泥、生地黄汁。 
气秘。去当归加木香。风秘。去大枣加羌活。年老气虚。去芒硝。汤取黄龙命名。专攻中央燥土。土 
既燥竭。虽三承气萃集一方。不得参、归鼓舞胃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