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5-张氏医通-第1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豆蔻。按消中为脾胃积热。故东垣本人参白虎而立兰香饮子。内经所谓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但方中防风、半夏、豆蔻、升麻。未免过于辛燥。曷不去此加入麦冬、五味以滋化源。佐白虎以化胃热。 
兰香以除陈气。与归脾汤中用木香之意不殊。或于竹叶石膏汤中。加知母、兰香尤妥。 
生津甘露饮 治上焦热渴。 
兰香饮子去防风、半夏。加当归、麦冬、山栀、黄连、黄柏、藿香、木香。 

卷十六祖方
驻车丸(千金)
属性:治阴虚下痢发热。脓血稠粘。及休息痢。 
阿胶(三两) 黄连(炒黑) 当归(各两半。) 干姜(炮。一两) 
上四味。捣筛。醋煮阿胶为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昼夜三服。米饮下。三车运精气神。 
分治三焦。以调适阴阳。 
此因阳热过旺。阴精受伤。故用黄连以驻鹿车之骤。干姜以策牛车之疲。阿胶以 羊半车之陷。 
当归以和精气神之散乱也。 
阿胶丸 治冷热不调。伤犯三阴。腹痛下脓血。 
驻车丸本方胶、连各二两。归、姜各一两。加木香、黄芩、赤石脂(醋 。水飞。) 龙骨 
(醋 。水飞。)各一两。浓朴(姜制。)半两。米饮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昼二夜一服。米饮下。 
归连丸 治阴虚下痢五色。及孕妇噤口赤痢。 
驻车丸去干姜。本方用阿胶二两。归、连各一两。加黄芩、黄柏(炒黑。)各半两。蕲艾两半。 
上除胶、艾为细末。以醋二升煮艾至一升。去滓入胶烊化为丸。绿豆大每服六七十丸。昼夜三服。 
米饮下。 
阿胶梅连丸 治阴虚下痢五色。至夜发热。 
驻车丸本方用胶、连各三两。当归一两五钱。炮姜一两。加黄柏、(炒黑。)赤芍药、 
赤茯苓、乌梅肉(炒枯。)各一两五钱。醋煮阿胶为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昼夜三服。米 
饮下。 
千金黄连汤 治赤白痢。 
驻车丸本方用阿胶三钱。黄连、当归各钱半。炮姜一钱。加黄柏、(炮黑。)甘草(炙。) 
各一钱。酸石榴皮钱半。上除阿胶。水煎去滓。纳胶烊化。温分三服。 

卷十六祖方
佐金丸
属性:治肝经郁热。吐酸绿青黄水。 
川黄连(六两。) 吴茱萸(拣去闭口者。取净一两。同黄连煎干。) 
为细末。米饮糊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白术陈皮汤或加味逍遥散作汤送下。 
抑青丸 治肝火胁下急痛。 
佐金丸二味等分。制法如前。制过拣去吴茱萸。取黄连焙燥。一味为末。滴水为丸。每服四五十丸。 
空心沸汤临卧陈酒送下。 
酒煮黄连丸 治心火亢盛。外内俱热。及伏暑发热呕吐。 
佐金丸去吴茱萸。用黄连一味。酒煮焙燥为末。滴水为丸。每服四五十丸。空心沸汤下。 
香连丸(局方) 治下痢赤白相兼。白多于赤者。 
佐金丸如前制过。去吴茱萸加木香一两。醋糊丸。每服五十丸、米汤、砂仁汤任下。 
戌己丸(局方) 治湿热泄痢。腹痛不止。 
佐金丸加白芍六两。神曲糊丸。空心米汤、砂仁汤、蕲艾汤任下。 

卷十六祖方
大补丸
属性:治阴火亢极。足胫疼热。不能久立。及妇人火郁发热。 
浓黄柏(盐酒拌。陈米饭上蒸。每蒸必拌。炒黑亮如漆为度。) 
炒白蜜丸。梧子大。每服二钱。空心醇酒下。如服之不应。每斤加浓肉桂一两。 
潜行散 治湿热足膝肿痛。 
大补丸(用姜汁拌炒数次。)为末。每服钱半。空心醇酒下。 
大补阴丸 治阴虚火旺。烦热易饥。足膝疼热。 
大补丸四两加知母四两。熟地黄、龟版各六两。猪脊髓和蜜丸。梧子大。空心姜盐汤下五十丸。 
滋肾丸 治阴虚大渴。小便涩痛热起足心。 
大补丸十分。加知母七分。肉桂一分。滴水为丸。食前沸汤下七八十丸。凡热在足心。直冲 
股内而入腹者谓之 
阴火。起于涌泉之下。虽热而不发渴。为热在膀胱。此方主之。 
虎潜丸 治下体痿弱。 
大补丸三两加龟版、熟地各三两。知母、牛膝各二两。白芍药、锁阳、虎胫骨、当归身各一两五钱。 
炮姜半两。醇酒为丸。侵晨淡盐汤下三钱。痿而厥冷。加熟附子半枚。虎体阴性。刚而好动。故欲其潜。 
使补阴药咸随其性。潜伏不动。得以振刚劲之力。则下体受荫矣。其膝胫乃筋骨结聚。功力最优。 
若用掌骨各随患之前后左右取用。不必拘于左前为善也。 
加味虎潜丸 治痿濡而厥。 
虎潜丸去知母加人参、黄 、山药、枸杞各二两。五味子一两。 
二妙散 治身半以下。湿热疼重而肿。 
大补丸(改用姜汁制数次。净。)加茅山苍术(去皮。切。麻油拌炒。净。)等分为散。姜汁调。每 
日空心温酒送二钱。本方加肉桂名三妙散。 

卷十六祖方
金液丹(局方)
属性:治阴极发躁。厥冷脉伏。爪甲唇青。水肿脉伏。小便不通。阴结畏寒。大便秘。 
明净硫黄五两。研细水飞入炀成罐内。水调赤石脂末封口。盐泥通身固济候干。三足钉钉于地。 
将罐放钉上。慢火烧养七昼夜。再加顶火。用炭十斤为度。候冷取出研细。每末一两用蒸饼一两。 
打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 
丸。温白汤送下。阴极冷甚者服百丸。 
灵砂丹(局方) 治上盛下。虚痰涎壅盛。最能镇坠虚火。升降阴阳。和五脏。助真元。 
水银(四两。) 硫黄(一两) 
上二味新铫内炒成砂子。入水火鼎 炼为末。糯米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枣汤、 
米汤、井花水、人参汤任下。量病轻重。可增至五七丸。忌猪羊血绿豆粉冷滑之物。又法。入炀成 
内。赤石脂封口。盐泥固济。三足钉钉打火。盏内置水勿令干。候三炷香足为度。 
二气丹 治伏暑伤冷。二气交错。中脘痞结。或泻或吐。 
硝石 硫黄(等分。) 
右为细末。银石器内炒黄色。再研细。糯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丸。新汲井花水下。 
不应更服。 
玉真丸 治肾厥头痛四肢逆冷。 
硝石 硫黄(二味同制如二气丹。) 石膏(生。) 半夏(汤泡七次。等分。) 
为末姜汁和神曲丸。食后姜汤下二三十丸。虚寒甚者。加钟乳粉。 
半硫丸(局方) 治高年冷秘虚秘。及 癖冷气。 
硫黄(醋 。柳木槌碎。研) 半夏(汤泡。晒干为末。) 
上二味等分。用生姜自然汁。调蒸饼糊。杵数百下。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 
空心。无灰酒或生姜汤任 
下。妇人。醋汤下。 
养正丹(局方) 治上盛下虚。气不升降。元阳亏损。气短身羸。及中风痰盛涎潮不省人事。 
伤寒阴盛自汗唇青。妇人血海久冷。 
水银 黑锡(与水银结成砂子。) 硫黄(研。) 朱砂(水飞。各一两。净) 
用铁铫熔化黑锡入水银。将柳木槌搅次下朱砂。搅令不见星子。下少时。方入硫黄末。急搅成汁。 
和匀。如有焰以醋洒之。候冷取出研细。煮糯米糊丸。绿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三十丸。盐汤或枣汤、 
人参汤任下。或丸如芡实。囫囵服一丸。得睡勿惊觉。 
来复丹(局方) 治上盛下虚。里寒外热。及伏暑泄泻如水。 
硝石 硫黄(同硝石为末。银石器内慢火炒。柳木槌搅之。不可猛火以伤药力。) 太阴元 
精石(水飞。) 青皮(去穣。) 陈皮(去白。各一两) 五灵脂(酒飞。去砂石。澄定晒干。二两。) 
为末。古法以醋和丸。米饮下。因醋易霉坏。今改用米饮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醋汤下。 
黑锡丹(局方) 治真元亏惫。阳气不固。阴气逆冲。三焦不和。冷气刺痛。腰背沉重。 
男子精冷滑泄。妇人白带清冷及阴证阴毒。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急吞百丸。即使回阳。大能升降阴阳。 
坠痰定喘。 
沉香 附子(炮) 胡芦巴(酒浸。炒) 阳起石( 。飞。) 补骨脂 舶上茴香 肉豆蔻(煨) 
金铃子(酒蒸。去皮核。) 木香(各一两。) 肉桂(半两。) 黑锡(熔。去渣。) 硫黄(各二两。) 
上用黑锡入铁铫内熔化。入硫黄如常法制。结成砂子。地上出火毒。研令极细。余药并细末和匀。 
自朝至暮。研至黑光色为度。酒曲糊丸。如梧子大。阴干。藏铅罐内。每服四五十丸。空心盐汤或枣汤、 
姜汤任下。妇人艾汤下。急证可投百丸。 
三和丹 治一切阴寒。诸药不效者。 
养正丹十丸。来复丹二十丸。黑锡丹三十丸。盐汤、枣汤、姜汤、人参汤任下。 

卷十六附张介宾八略总论
补略
属性:一、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凡气虚者宜补其上。人参、黄 之属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 
枸杞之属是也。阳虚者宜补而兼暖。桂、附、干姜之属是也。阴虚者宜补而兼清。门冬、芍、地 
之属是也。此固阴阳之治辨也。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 
以生精。又有阳失阴而离者。不补阴何以收散亡之气。水失火而败者。不补火何以苏垂绝之阴。 
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 
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余故曰。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 
则阴阳不可混。此又阴阳邪正之离合也。故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宜。 
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知宜知避。则不惟用补。而八方之制。皆可得 
而贯通矣。 

卷十六附张介宾八略总论
和略
属性:一、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 
者凉而和之。和之为义广矣。亦犹土兼四气。其于补泻温凉之用。无所不及。务在调平元气。 
不失中和之为贵也。故凡阴虚于下而精血亏损者。忌利小水。如四苓、通草汤之属是也。阴虚于上 
而肺热干咳者。忌用辛燥。如半夏、苍术、细辛、香附、芎、归、白术 
之属是也。阳虚于上者忌消耗。如陈皮、砂仁、木香、槟榔之属是也。阳虚于下者忌沉寒。如黄柏、 
知母、栀子、木通之属是也。大便溏泄者忌滑利。如二冬、牛膝、苁蓉、当归、柴胡、童便之属是也。 
表邪未解者忌收敛。如五味、枣仁、地榆、文蛤之属是也。气滞者忌闭塞。如黄 、白术、山药、 
甘草之属是也。经滞者忌寒凝。如门冬、生地、石斛、芩、连之属是也。凡邪火在上者不宜升。 
火得升而愈炽矣。沉寒在下者不宜降。阴被降而愈亡矣。诸动者不宜再动。如火动者忌温暖。血 
动者忌辛香。汗动者忌疏散。神动者忌耗伤。凡性味之不静者。皆所当慎。其于刚暴更甚者。则又 
在不言可知也。诸静者不宜再静。如沉微细弱者。脉之静也。神昏气怯者。阳之静也。肌体清寒者。 
表之静也。口腹畏寒者。里之静也。凡性味之阴柔者。皆所当慎。其于沉寒更甚者。又在不言可知也。 
夫阳主动。以动济动。火上添油也。不焦烂乎。阴主静。以静益静。雪上加霜也。不寂灭乎。凡 
前所论。论其略耳。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能因类而广之。则存乎其人矣。不如此义。又何 
和剂之足云。 

卷十六附张介宾八略总论
攻略
属性:一、攻方之制。攻其实也。凡攻气者攻其聚。聚可散也。攻血者攻其瘀。瘀可通也。攻积者攻其坚。 
在脏者可破可培。在经者可针可灸也。攻痰者攻其急。壮实者暂宜解标。多虚者只宜求本也。但诸 
病之实有微甚。用攻之法分重轻。大实者攻之未及。可以再加。微实者攻之太过。每因致害。凡 
病在阳者不可攻阴。在胸者不可攻脏。若此者。邪必乘虚内陷。所谓引贼入寇也。病在阴者勿攻其 
阳。病在里者勿攻其表。若此者。病必因误而甚。所谓自撤藩蔽也。大都治 
宜用攻。必其邪之甚者也。其若实邪果甚。自与攻药相宜。不必杂之补剂。盖实不嫌攻。若但略 
加甘滞。便相牵制。虚不嫌补。若但略加消耗。偏觉相妨。所以寒实者最不喜清。热实者最不喜暖。 
然实而误补。不过增病。病增者可解。虚而误攻。必先脱元。元脱者无治矣。是皆攻法之要也。 
其或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此又当酌其权宜。不在急宜攻。急宜补者之例。虽然。凡用攻之法。 
所以除凶剪暴也。亦犹乱世之兵。必不可无然。惟必不得已乃可用之。若或有疑。慎勿轻试。 
盖攻虽去邪。过则伤气。受益者四。受损者六。故攻之一法。先哲最为详审。正恐其成之难败之易耳。 
倘任意不思。此其人可知矣。 

卷十六附张介宾八略总论
散略
属性:(盖麻黄为太阳之本药至必不可移易哉一节石顽润色) 
一、散方之制。散表证也。观仲景太阳证用麻黄汤。阳明证用葛根汤。少阳证用小柴胡汤。此散 
表之准绳也。后世宗之。而复不能用之。在不得其意耳。盖麻黄为太阳之本药。阳明经证亦多用之。 
观阳明经证治例。其义可见。按麻黄苦温。专泄肺气。仲景借以开发太阳经邪。为解表之重剂。 
若非冬月正伤寒。原无藉此。即阳明之葛根汤。未尝不用麻黄。未尝不走太阳也。岂谓某经某药必 
不可移易哉。但用散之法。当知性力缓急及气味温寒之辨。用得其宜。诸经无不应也。如麻黄、 
桂枝峻散者也。防风、荆芥、紫苏平散者也。细辛、白芷、生姜温散者也。升麻、川芎能举陷上 
行而散者也。第邪浅者忌峻利之属。气弱者忌雄悍之属。热多者忌温散之属。寒多者忌清凉之属。 
凡渴而烦躁者喜干葛。而呕恶忌之。寒热往来者宜柴胡。而泄泻者忌之。寒邪在上者宜升麻、 
川芎。而内热火升者忌之。此性用之宜忌。 
所当辨也。至于相配之法。则尤当知要。凡以平兼清。自宜凉散。以平兼暖。亦可温经。宜大温者 
以热济热。宜大凉者以寒济寒。此其运用之权。则毫厘进退自有伸缩之妙。又何必胶柱刻舟以 
限无穷之病变哉。此无他。在不知仲景之意耳。 

卷十六附张介宾八略总论
寒略
属性:一寒方之制。为清火也。为除热也。夫火有阴阳。热分上下。据古方书。咸谓黄连清心。黄芩 
清肺。石斛、芍药清脾。龙胆清肝。黄柏清肾。今之用者。多守此法。亦是胶柱法也。大凡寒凉之物。 
皆能泻火。岂有凉此而不凉彼者。但当分其轻清重浊。性力微甚。用得其宜。则善矣。夫轻清者宜以清上。 
如黄芩、石斛、连翘、天花粉之属也。重浊者宜于清下。如栀子、黄柏、龙胆、滑石之属也。性力 
之浓者能清大热。如石膏、黄连、芦荟、苦参、山豆根之属也。性力之缓者能清微热。如地骨皮、玄参、 
贝母、石斛、童便之属也。以攻而用者去实郁之热。如大黄、芒硝之属也。以利而用者去癃闭之热。 
如木通、茵陈、猪苓、泽泻之属也。以补而用者去阴虚枯燥之热。如生地、二冬、芍药、梨浆、细甘草 
之属也。方书之分经用药者。意正在此。但不能明言其意耳。然火之甚者在上。亦宜重浊。火之微者 
在下。亦可轻清。夫宜凉之热。皆实热也。实热在下。自宜清利。实热在上。不可升提。盖火本属阳。 
宜从阴治。从阴治者宜降。升则反从其阳矣。经曰。高者抑之。义可知也。外如东垣有升阳散火之法。 
此以表邪生热者设。不得与伏火内炎者并论。(表邪生热。当作郁热外发为妥。) 

卷十六附张介宾八略总论
热略
属性:一、热方之制。为除寒也。夫寒之为病。有寒邪犯于肌表者。有生冷伤于脾胃者。有阴寒中于脏腑者。 
此皆外来之寒。去所从来。则其治也。是皆人所易知者。至于本来之寒。生于无形无响之间。初无所感。 
莫测其因。人之病此者最多。知此者最少。果何谓哉。观丹溪曰。气有余。便是火。余续之曰。 
气不足。便是寒。夫今人之气有余者。能十中之几。其有或因禀受。或因丧败。以致阳气不足者。 
多见寒从中生。而阳衰之病。无所不致。第其由来者渐。形见者微。当其未觉也。孰为之意。及其既甚也。 
始知难治。矧庸医多有不识。每以假热为真火。因复毙于无形无响者。又不知其几许也。故惟高明见 
道之士。常以阳衰根本为忧。此热方之不可不豫也。凡用热之法。如干姜能温中。亦能散表。呕恶 
无汗者宜之。肉桂能行血。善达四肢。血滞多痛者宜之。吴茱萸善暖下焦。腹痛泄泻者极妙。肉豆蔻 
可温脾胃。飧泄滑利者最奇。胡椒温胃和中。其类近于荜茇。丁香止呕行气。其暖过于豆仁。补骨脂性 
降而善闭。故能纳气定喘。止带浊泄泻。制附子性行如酒。故无处不到。能救急回阳。至若半夏、 
南星、细辛、乌药、良姜、香附、木香、茴香、仙茅、巴戟之属。皆性温之当辨者。然用热之法。 
尚有其要。以散兼温者。散寒邪也。以行兼温者。行寒滞也。以补兼温者。补虚寒也。第多汗者忌姜。 
姜能散也。失血者忌桂。桂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