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火得风而成焰。笑之象也。
倪惟德治一妇。病气厥。笑哭不常。人以为鬼祟所凭。诊之。六脉俱沉。胃脘必有积。遂以
二陈汤导之。吐痰升许而愈。此积痰类祟也。
卷六神志门
怒
属性:经云。暴怒伤阴。怒则气逆。阴出之阳则怒。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冤善怒。
怒属肝胆。经云。在藏为肝。在志为怒。又云。肝藏血。血有余则怒是也。生铁洛饮、大小
柴胡、柴胡疏肝、四七、四磨、越鞠、七气、沉香降气等。皆治善怒致病之药。丹溪治怒方。香
附末六两。甘草末一两。和匀。白汤调下二钱。日再服。
卷六神志门
悲
属性:经云。精气并于肺则悲。在藏为肺。在志为悲。悲。肺之志也。金本燥。能令燥者。火也。
心火主于热。善痛。故悲痛苦
恼者。心神烦热躁乱而非清净也。所以悲哭而五液俱出者。火热亢极。而反兼水化制之也。
金匮云。妇人脏燥。善悲伤欲哭。有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脏燥者。火盛烁津。肺失其润。心系了戾而然。故用甘草缓心系之急而润肺燥。大枣行脾胃
之津。小麦降肝火之逆。火降则肺不燥而悲自已也。
戴人云。少阳相火。凌烁肺金。金受屈制。无所投告。肺主悲。故但欲痛哭为快耳。
石顽石。凡肺燥悲愁欲哭。宜润肺气降心火为主。余尝用生脉散、二冬膏。并加姜、枣治之。
未尝不随手而效。若作颠疾。用金石药则误矣。
卷六神志门
惊
属性:经云。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其病发惊骇。诸病 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足
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惊则心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身体日减。
气虚无精。病虚无气。洒洒然如惊。惊者平之。
夫惊虽主于心。而肝胆脾胃皆有之。惊是火热烁动其心。心动而神乱也。若因内气先虚。故
触事易惊。或卒然闻响大声。目击异物。遇险临危。皆使人有惕惕之状也。惊则气乱。郁而生火
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或自汗。或眠多异梦。随即惊觉。并宜温胆汤加熟枣仁。
如远志丸妙香散、平补正心丹、龙齿清魂散皆可选用。卧多惊魇。口
中有声。温胆汤下远志丸。卧多惊魇遗溲者。补胆防风汤加羌活、桂枝。此下焦风寒。宜风药行
经也。若气郁生痰而惊悸不眠者。四七汤加茯神、远志石、菖蒲。大抵惊则神出于舍。舍空则痰
饮乘虚袭入。其神不得归焉。亦有肝虚风袭之者。本事方治卧则魂梦飞扬。惊悸多魇。通夕不寐。
先用独活汤数剂。后用珍珠母丸神效。盖因肝脏本虚。虚风内袭。所以魂游无定。肝藏魂者也。
风气水饮。乘虚袭入于肝。是以魂不宁而飞扬。若离体状。若作心血虚治必殆。此证最易愠怒。
小怒则惊悸转剧。虚火不时上升。岂非肝脏受困之验欤。二方非深明木盛生风。木槁生火之理。
不能识其奥妙。不能用以建功也。
〔诊〕寸口脉动为惊。惊者其脉止而复来。其人目睛不转。不能呼气。
石顽治河南督学汪缄庵媳。产后病虚无气。洒洒然如惊。常时咳青黑结痰。欲咳则心中
大动。咳则浑身麻木。心神不知所之。偶闻一声响。则头面哄热微汗。神魂如飞越状。专事妇科
者屡用补养心血之剂罔效。虚羸转剧。邀石顽诊之。脉浮微弦而芤。独左寸厥厥动摇。此必胎前
先伤风热。坐草时迸力过甚。痰血随气上逆。冲过膈膜而流入心包也。朝用异功散加童便 淬蛤
粉。以清理痰气。夕用大剂独参汤下来复丹。以搜涤瘀积。盖痰在膈膜之上。非焰硝无以透之。
血在膈膜之上。非五灵无以浚之。然非藉人参相反之性。不能激之使出也。服数日。神识渐宁。
形神渐旺。改用归脾汤加龙齿、沉香。调理而康。
又治吴昭如室。年壮体丰。而素有呕血腹胀脾约便难之恙。两遭回禄。忧恚频承。近于失血
之后。忽然神气愦乱。口噤目瞠。乃尊周渭文秉烛相邀。诊其气口数盛而促。人迎弦大而芤。形
神不能自主。似有撮空之状。渭老以为
证犯条款。不出五日当毙。予谓不然。若是撮空。必然手势散漫。今拈着衣被。尽力扯摘。定为
挟惊挟怒无疑。爪者筋之余。非惊怒而何。况脉来见促。当是痰气中结。殊非代脉之比。询其病
因。惊怒俱有。遂勒一方。用钩藤钩一两。煎成入竹沥半盏。姜汁五匕。连夜制服。明日复延往
候。云服药后。即得安寐。六脉亦已稍平。但促未退。仍用前方减半。调牛黄末一分。其夕大解
三度。共去结粪五六十枚。腹胀顿减。脉静人安。稀糜渐进。数日之间。平复如常。
卷六神志门
悸
属性:金匮云。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
惊自外邪触入而动。故属阳。阳变则脉动。悸自内恐而生。故属阴。阴耗则脉弱。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此形寒饮冷。经脉不利。水停心下而致动悸。故用麻黄以散营中寒。半夏以散心下水。与伤
寒水停心下用小青龙汤无异。首论以脉弱为悸。而此汤用麻黄、半夏散寒治水。知其脉必不弱。
非弦即紧。盖脉弱为心气不足。岂此药所宜用乎。用丸不用汤者。取缓散水。不取急汗也。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茯苓汤主之。
呕逆痰饮为胸中阳气不得宣散。眩亦上焦阳气不能升发所致。故半夏、生姜并治之。悸则心
受水凌。非半夏可独治。必加茯苓以去水。水去则神安而悸愈矣。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瘦人火水之盛。为水邪抑郁。在阴分不得升发。故于脐下作悸。及至郁发。转入于阳。与正
气相击。在头为眩。在顶为颠。肾液上逆为吐涎沫。故用五苓以伐肾邪。利水道。水去火自安矣。
悸即怔忡之谓。心下惕惕然跳。筑筑然动。怔怔忡忡。本无所惊。自心动而不宁。即所谓悸
也。心虚而停水。则胸中渗漉。水既上乘。心火恶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状。常筑筑然动。
是则为悸。盖水衰火动则为烦。水乘火位则为悸。原病式曰。水衰火旺。必烦渴引饮。水停心下
而为悸也。心下悸有气虚血虚。属饮属火之殊。夫气虚者。由阳气内微。心下空虚。内动为悸。
心气不定。五脏不足。甚者。忧愁悲伤不乐。忽忽喜忘。惊悸狂眩。千金定志丸、千金茯神汤。
或六君子加菖蒲、远志。血虚者。由阴气内虚。虚火妄动。归脾汤加丹参、麦冬。停饮者。水停
心下。侮其所胜。心主畏水。不能自安。故惕惕而动。半夏茯苓汤、茯苓甘草汤。或二陈汤加白
术、猪苓、泽泻。有表邪挟饮。半夏麻黄丸、小青龙汤选用。火旺者。因水不能制火。故时悸时
烦。跳动不宁。天王补心丹。不应。六味丸加五味、麦冬、远志。有邪气攻击而悸者。宜审其何
邪而后治之。有营卫涸流。脉来结代者。必补气益血生精。炙甘草汤。因痰饮而悸。导痰汤加枣
仁。有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也。温胆汤加川连。其脐下悸动。肾气上凌也。五苓散加辰砂。有
所求不遂。或过误自悔。 懊嗟吁。独语书空。若有所失。温胆汤加人参、柏子仁。胸中痞塞。
不能饮食。心中常有歉。爱居暗处。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无地。此卑 之病。藿香正气散。虚
者。人参养荣汤。有真心跳。乃血少。非惊悸也。又或梦中如堕岩崖。或睡中忽自身体跳动。此
心气不足也。归脾汤下朱砂安神丸。肥人多属痰饮。瘦人多属血虚与阴火上冲。夫悸之证
状不齐。总不外于心伤而火动。火郁而生涎也。若夫虚实之分。气血之辨。痰与饮。寒与热。外
感六淫。内伤七情。在临证辨之。
〔诊〕沉细属饮。结代者。虚而有饮。虚弱者。属气虚。沉数者。为血热。尺中弦紧。为肾气
凌心。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
石顽治老僧悟庵。心悸善恐。遍服补养心血之药。不应。天王补心丹服过数斤。悸恐转增。
面目四肢。微有浮肿之状。乃求治于石顽。察其形。肥白不坚。诊其脉。濡弱而滑。此气虚痰饮
侵渍于膈上也。遂以导痰汤稍加参、桂通其阳气。数服而悸恐悉除。更以六君子加桂。水泛作丸。
调补中气而安。
卷六神志门
恐
属性:经曰。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神伤则心怯。火伤则畏水。)胆病者惊惕。
心下 。恐人将捕之。肝病者如人将捕之。肾病善怒。心惕惕如人将捕之。心胞络是动。心中
大动。精气并于肾则恐。胃为恐。(土邪伤水故也。)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
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恐则热伤其肾。故精虚志不足也。)
恐者。似惊悸而实非。忽然心中恐惧。如人将捕之状。属肾本脏。而傍及于他脏。治法则有
别焉。治肾伤者。宜补精髓。六味丸加枸杞、远志。治肝虚者。宜养阴血。六味丸加枣仁、龙齿。
治阳明者。壮其气。四君子加木香。治心包者。镇其神。远志丸加朱砂、琥珀、犀角。头眩而恐。
脉弦无力。属胆虚。六君子加柴胡、防风、当归。兼进加减八味丸。胆虚目暗。喉痛
数唾。眩冒五色所障。梦见争讼。恐惧面色变者。补胆防风汤。劳心思虑伤魂者。羸瘦善恐。梦
寐不宁。一味鹿角胶。酒溶多服效。肾脏阳虚善恐。八味丸。
卷六神志门
健忘
属性:经云。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按内经之原健忘者。俱责之心肾不交。心不下交于肾。浊火乱其神明。肾不上交于心。精气
伏而不灵。火居上。则因而为痰。水居下。则因而生躁。躁扰不宁。是以健忘也。治法。心气不
足。妄有见闻。心悸跳动。恍惚不定。千金茯神汤。思虑过度。病在心脾者。归脾汤。挟虚痰者。
加姜汁、竹沥。精神短少。人参养荣汤送远志丸。痰迷心窍者。导痰汤加木香。上虚下热。天王
补心丹。心火不降。肾水不升。神明不定而健忘。六味丸加五味、远志。心气不定。恍惚多忘。
四君子去白术加菖蒲、远志、朱砂。等分。蜜丸服。心气不足。精神恍惚。少睡。夜多盗汗。怔
忡健忘。辰砂妙香散。瘀积于内而善忘如狂。代抵当丸。
石顽曰。因病而健忘者。精血亏少。或为痰饮瘀血所致。是可以药治之。若生平健忘。乃心
大窍疏之故。岂药石所能疗乎。故凡开凿混沌之方。悉行裁汰。
卷六神志门
入魔走火
属性:人天境内。三教同源。入圣超凡。趋舍各异。医司苍生之命。体法王之心。凡三教九流。疾厄之
苦。如萃一身。皆当贯彻其旨。庶无自欺之弊。尝闻师尼寡妇之治。与常人有别。岂衲子参堂打
七之入魔。炼士坐功运气之走火。与常人无异耶。余虽不敏。业尝究心斯道。遍考方书。从无及
此。每见呆修行人见性不真。往往入于魔境。或丧志如木偶。或笑啼癫妄。若神祟所凭。良由役
心太甚。神心舍空。痰火乘凌所致。详推治例。与不得志人郁悒 傺之候。不甚相远。但其间多
挟五志之火。虽有虚证虚脉。一切温补助阳涩精药。概不可施。多有涤痰安神不应。服大剂独参
汤而愈者。有安神补气不应。服六味地黄兼滋肾丸而愈者。有涤痰降火不应。后服天王补心丹经
岁不辍而愈者。然此皆下根人。执迷不省。随其所着而流入识神矣。更有业种魔根。诡遇名师。
为藏身悔过之地。始焉非不勇猛。善知识见其略有见地。稍加策厉。安知其进锐者其退速。未几
本性炽然。恣行贪着。集成异端。嗔痴暴戾。淫杀盗妄。靡所不至。此宿世定业。虽诸佛不能化
导。岂药石能治乎。至于修真炼气之士。不求自然之旨。刻以吐纳为务。乃至气乱于中。火炽于
外。而为怔忡痞逆。躁扰不宁等患。慎不可妄行耗气散表之药。为害莫测。况有不能秘精啬神。
真气不能外廓内充。为风寒所侵。水谷所犯。惟黄 建中、枳实理中为正治。其余七情六气。以
意逆之。或有过剂伤中。虚火为患者。大剂独参汤以敛之。即有得其术者。真气初调之时。一身
阴气赶散。腹痛肠鸣不已。虫垢悉从魄门而出。自后真气方得内守。可以结胎。可以辟谷。当此
切勿误认为病而饵汤药以耗真气。不特前功尽废。且有性命之虑。亦有居处失宜。不能调制其火。
胎息不安者。独参汤送养正丹。取丹砂、铅汞之同气相求。自然胎息安和。医师不谙。见其灼热
燔蒸。误认客邪散表。势必昆 飞焰。玉石俱焚矣。不特发表当禁。一切辛散走气。苦寒伤阳。
沉降助阴药。咸宜远之。
大抵炼气之道。以阳为宝。纯阳为仙。纯阴则鬼。此理之最显者。用药不可不知。近世医术浅陋。
药石无功。多有沿袭坐功却病之法。不过欲断除妄念。勘破关头。昧者不能果决。每致壮火飞腾。
头面赤热。膈塞心忡。喘逆蒸汗而成上脱之候。亦有阴气消亡。强阳不制。精髓不固。二便引急
而成下脱之候。急乘欲脱未脱时。峻投保元汤下灵砂丹。以救上脱。数进生料六味下黑锡丹。以
固下脱。屡奏奇功于反掌间。当知精津血液。总藉神气之统摄也。曷观世俗三教所习。趋舍虽异。
而致病之由。皆不离于色相。苟能静究其理。妄希图治。而曰无贼于人。吾未敢信以为然。
卷六神志门
养性论
属性:养性之道。从古医林未之及也。惟孙真人千金方后。述之颇详。近予衍释其义。三复读之。
要非予心所谓养性之旨也。夫所谓养性者。务竭己灵。以开天下后世学道人之心眼。则吾性常留
宇宙间。庶得养之之道。若从事乎炼形食气。徒资一己之私。乌得谓之道耶。嗟予素禀蒙昧。不
逢名师之点勘。赖有先哲遗言。得以焕发性灵。以资利济之用。因于千金方中检得二方。一为耆
婆大士万病丸。一为西岳真人灵飞散。迥出意表。其万病丸方。业经收入局方。虽有癫疰蛊毒。
黄肿水病。 痹疟痢。种种诸治。详其方下。首治七种痞块。因以隶诸积聚门中。予尝以疗历年
不愈。诸治不效。荫入骨髓诸病。靡不随手取应。不特方下诸治也。至灵飞散方。仅见云笈七笺。
方书曾未采录。方中云母。功专扶阳。力能辟除三尸。荡练五脏。佐以钟乳之补真阳。人参之安
五脏。茯苓之守正气。桂心之利关节。柏仁之益聪明。菊花之清神气。续断之续筋骨。地黄之填
骨髓。天门冬之滋津液。与云母同。为杀三虫伏尸之专药。考诸本经。一
皆轻身延年之仙品。洵为修心养性静功服食之首推。孙子饵之尸解。良由云母性善灵飞使然。较
之彭祖麋角丸。专取血肉之味。培理血肉之躯。宗旨悬殊。趋舍各别。第以石药性悍。服之恐有
未安。不无遗误将来之虑。于是力行修制。亲为尝试。但初服两三月间。或时稍有头旋眼黑。服
及半载。渐觉步履轻捷。足膝不能自主。此药力僭上。无以统摄其下也。服至年余。视听斯聪。
应酬无倦。即有六淫外侵。五味内泊。得此温养之力。力能自散。无取他药攻发也。予初服此。
见者莫不以之为诞。迄今三易星霜。而筋力犹然与往昔无异。是以亲属交知。互相效尤。间有服
食之初。鼻中微衄二三次而止者。亦有腹中微痛。圊下虫血而安者。此灵药攻逐三尸积荫之故。
积荫蠲除。真阳日长。色力日增。灵根日固。触境遇缘。无非至道。道在日用常行。又何必离隔
阴阳。炼形食气。方为至道哉。
卷七大小府门
泄泻
属性:灵枢云。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
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热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
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
世医治病。但知热以寒治。寒以热治。外此总不讲也。设病中热消瘅而见悬心善饥。洵为热
证无疑。然必审其脐以上皮热。方是胃中热气蕴隆。若出黄如糜。不但胃中有热。而肠中亦为热
邪奔迫可知。倘脐以下皮寒而见腹胀。有似乎实热固结。实为胃中虚寒之候。或见肠鸣飧泄。非
特胃中有寒。且移寒于二肠矣。盖热泄则肠垢黄赤。寒泄则 溏清冷。此病机之最显著者。可以
明辨。况有胀而泄利黄赤。此胀为胃寒阳气不布之胀。泄为肠热便垢之泄。复有消谷易饥小腹胀
痛之病。岂非胃中有热肠中有寒之一验乎。若此种种。苟未明仲景三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芩
黄连人参汤、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干姜人参半夏丸等法。必不可以语至治也。
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风木之邪内乘湿土也。)邪气留连。乃为洞泄。(邪气留连
既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