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肝经湿热火旺也。龙胆泻肝汤。
〔诊〕浊证脉大而涩。按之无力。或微细。或沉紧而涩为虚。动滑为实。尺脉虚浮急疾者。皆
难治。迟者易治。
卷七大小府门
前阴诸疾
属性:(阴缩 阴纵 阴痿 阴冷 阴肿痛 阴中痒)
前阴所过之脉有二。一曰肝脉。二曰督脉。经云。足厥阴之脉。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
是肝脉之所过也。又云。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循阴器。男子循茎下至
篡。与女子等。是督脉之所过也。
阴缩阴纵 经曰。足厥阴之筋。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挺纵不收。治在行水清阴器。阴
缩。谓前阴受寒入腹内也。本虚。四逆汤加人参、肉桂。挟表邪发热。黄 建中加熟附三五分。
挟食。枳实理中汤加熟附五七分。发热面
赤戴阳。稍加黄连三四分。阴纵者。谓前阴受热。挺纵不收也。小柴胡汤加酒黄柏。湿热。龙胆
泻肝汤。强中有肝火盛强。有金石性发。其证茎盛不衰。精出不止。多发消渴痈疽。若因下焦伏
火。宜用知母、生地、麦冬、黄芩、黑参、甜桔梗、黄连、栝蒌根、地骨皮、石膏、生甘草、大
豆、猪肾之类。以解毒为主。若因肾虚肝热。宜用熟地、龟板、丹皮、茯苓、黑参、沙参、天冬、
麦冬、泽泻、五味之类。以补阴为主。夏子由奇方。治玉茎长硬不痿。精出。捏之则脆痒如刺针。
方用补骨脂、家韭子各一两为末。每服三钱。水煎日三。
阴痿。当责之精衰。斫丧太过所致。经云。足厥阴之经。伤于内则不起是也。仲景八味丸特
妙。甚者。加人参、鹿茸。或加巴戟、苁蓉、锁阳、枸杞。然亦有郁火甚而致痿者。经云。壮火
食气。譬人在夏暑而倦怠。遇冬寒而坚强。予尝治肾经郁火。令服滋肾丸而效。故须审察。不可
偏认火衰也。薛立斋云。按阴茎属肝之经络。若因肝经湿热而患者。用龙胆泻肝汤。以清肝火。
导湿热。若因肝经燥热而患者。用六味丸。以滋肾水。养肝血。而痿自起。阴痿弱而两丸冷。阴
汗如水。小便后有余滴臊气。尻臀并前阴冷。恶寒而喜热。膝亦冷。此肝经湿热。宜龙胆泻肝汤、
柴胡胜湿汤选用。肾脉强盛。右尺尤甚。此相火盛而反痿。宜滋肾丸、六味丸。
妇人阴冷。肥盛者。多是湿痰下流所致。二陈加二术、羌、防。男子外肾冷。两髀枢阴汗。
前阴痿弱。阴囊湿痒臊气。柴胡胜湿汤。
阴肿痛。乃风热客于阴经。肾虚不能宣散而肿。发歇疼痛。宜桂枝汤加羌、防、荆芥、当归、
细辛、通草。但肿而不痛者。是湿热。防己茯苓汤加羌活、泽泻。但痛而不肿者。瘀积火滞。舒
筋三圣散加归尾、赤芍、生甘草梢、妇人产后受风。多有
此证。芎、归、羌、防、荆芥、乳香、没药。煎汤熏洗之。
阴中痒。亦是肝家湿热。小柴胡汤下滋肾丸。瘦人燥痒属阴虚。六味丸三钱。滋肾丸一钱和
服。外用蛇床子煎汤洗之。丹方。治妇人阴痿。甘蔗楂烧灰。入冰片擦之立止。尺脉数。妇人阴
中生疮。下部 。久之有虫。用猪肝煮熟。切长条。蘸鹤虱末。(即天名精子。)纳阴中。引虫
出。乃杀虫要药。妇人瘕聚。阴中肿痛不可忍。有物如茄突出。与男子之疝无异。因湿热者。柴
胡清肝散、龙胆泻肝汤选用。外以枳实切碎炒热。帛包熨之。冷再易。但是阴痛俱效。
卷七大小府门
疝
属性:经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邪
客厥阴之络。则卒疝。厥阴之阴盛。脉胀不通。为 癃疝。肝所生病为狐疝。肾脉大急沉。肝脉
大急沉。皆为疝。心疝。心痛引少腹。上下无定。溲便难者。取厥阴。
金匮云。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
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寒疝绕脐痛。其脉阳弦阴紧。阳弦。故卫气不行而恶寒。阴紧。故胃中寒盛不杀谷。今寒入
营中。与卫相搏。则绕脐腹痛。自汗出。手足厥冷。阳微阴盛。其候危矣。故用乌头之温。合蜜
之甘入。胃以建其中。而缓其痛。使营中之阳旺。则卫中之邪自不能留。亦不使虚寒自下上之微旨也。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寒积迫于厥阴冲脉。故用当归以通冲脉之急。生姜以散中外之寒。羊肉以补精血之虚也。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腹中痛。乃少阴与任脉寒证。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营卫之气亦不调矣。灸刺诸药不效者。
邪不在经而在肾与任脉也。故用乌头蜜煎以温少阴任脉之经。合桂枝以调营卫之气。方后有云。
知者如醉状。营卫得温而气行也。得吐者为中病。阳气内复。则阴邪无容息之地而上出矣。
巢氏所叙厥疝症疝。寒疝气疝。盘疝 疝野狼疝。戴人又立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狐疝
疝之名各七。然皆谬立多名。殊非切要。大抵疝之为证。受热则缓纵不收。受寒则牵引作痛。受
湿则肿胀累垂。虚者亦然。三者之间。分其孰多孰少。而为施治。在血分者不移。在气分者多动。
往往有左丸偏胀而移于右丸者。亦有右丸偏胀而移于左丸者。皆是气分之病。若积年痛发。不胀
大而不能动移者。方是血分之病。屡发屡更其处者。当是厥阴风木为患。肿极而不甚痛者。当是
太阴湿土为患。又上引者。宜用桂枝、吴茱萸、茴香等辛热治之。下坠者。宜用川楝、黄柏、苍
术、香附苦燥治之。又痛处热而不欲人按者。湿热也。痛处寒而喜人按摩者。寒积也。以此明辨。
万无差误矣。丹溪云。睾丸连小腹急痛。或有形。或无形。或有声。或无声。皆以为经络有寒。
收引则痛。不知始于湿热壅遏在经。又感外寒。湿热被郁。不得疏散。故作痛。若只作寒论。恐
为未备。盖大劳则火起于筋。醉饱火起于胃。房劳火起于肾。大怒火起于肝。火郁之久。湿气便
盛。浊液凝聚。并入血隧。流入厥阴。肝性急速。为寒所束。宜其痛甚。当用枳实、桃仁、山栀、
吴茱萸、山楂、
生姜。湿胜成 疝。加荔枝核。痛甚。加盐炒大茴香。痛处可按者。加桂。此亦前人未备之旨也。
古方治疝。多用温剂。丹溪独用凉剂。然更有寒热兼施者。如乌头栀子汤治疝瘕少腹缓急。痛处
按之则减。因其人素有湿热。外束寒邪。故用黑山栀、川乌头等分为末。姜汁糊丸。川乌治外束
之寒。栀子治内郁之热。殊有奇效。元气衰弱者。加人参、白术。佐以木香、砂仁。脐下撮急。
周身皆痛。小便数而清。诸脉洪缓。独肾脉弦急无力。此邪客于肾。名曰肾疝。酒煮当归丸。凡
疝气带下。皆厥阴风木之病。全蝎治风之要药。川楝、茴香皆入小肠。当归、延胡活血止痛。疝
气带下。皆寒邪积聚于小肠。总郁化为热。非附子不能开之。丁香、木香为引导也。若有瘀血结
滞作痛。又当以桃仁、赤芍导之。冲疝者。气上冲心下。二便不通。乃寒湿之邪。固结于内郁。
积为热。加以客寒触之而发。天台乌药散加铁锈水调服。甚则禹功散加炮姜、枳实、青皮下之。
冲疝岁久不除。渐成冲心疝气。证与蛊胀无异。误用攻伐。胀必转剧。惟辛温健运。庶为合宜。
然亦取效良难。至于调理。尤宜详慎。每见食填中脘。浊阴之气上逆。顷刻告变。业尝见之。此
与冲心香港脚不殊也。
狐疝者。卧则入腹。立则出腹。仲景云。阴狐疝气。偏有大小。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若
寒束热邪。疝瘕攻痛。酒煮当归丸。
疝者。少腹控卵。肿急绞痛。灵枢刺节篇所谓去瓜是也。睾囊肿大。如斗如栲栳。甚者与
身齐等。而不作痛。中脏秽液甚多。此湿邪也。最为难治。但觉微痛者可治。桂苓丸加苍术、浓
朴、黄柏、川乌。
水疝。肾囊肿痛。阴汗如流。囊如水晶。小腹内按之作声。得之饮酒使内。更感风寒。湿留
囊中所致。五苓散换苍术。加
楝实、柏皮。
木肾。则阴丸肿大作痛。顽痹结硬。皆嗜欲内戕。肾经虚惫。湿热凝滞其间。故顽痹结硬。
肿大作痛。二妙散加肉桂、吴茱萸、半夏、枳实、生姜。荆芥穗一两。朴硝、萝卜各二两。葱七
茎煎汤淋洗。
厥疝者。厥气上冲心腹。肝经素有火邪。加以寒气外郁。宝鉴当归四逆汤。若阴疝牵引小腹
痛。房劳痛不可忍者。此肝经素虚挟热。而外挟风寒也。乌头栀子汤。加葱白二三茎。煎成入红
酒调服。痛定。用八味丸加茴香。
瘕疝。脾传之肾。少腹冤热而痛出白。即巢氏之症疝。子和之筋疝也。丹溪所谓内郁湿热者。
与此疝相似。龙胆泻肝汤去生地。加橘核、桃仁、吴茱萸。
偏坠初起。香橘散加穿山甲。或穿山甲、茴香二味为末。酒调下。干物压之。患久药之不效。
或一核缩入少腹。痛不可忍。用手按捺。方得还旧者。木香楝子散。外用牡蛎灰、良姜等分为末。
唾津调涂肿大一边。须臾如火热。痛即安。阴虚偏坠。一味败龟板为末。茴香汤或温酒调服。不
应。风入厥阴也。加醋炒蝎梢三分。小肠气者。小肠经为病。小腹引睾丸连腰脊而痛。盖小肠虚
则风冷乘间而入。厥而上冲肝脉。控引睾丸。上而不下。痛冲心肺。病名控睾。天台乌药散。小
肠气。及肾虚腰痛者。喝起丸。若湿热内郁。小便不通。为膀胱实热。加味通心散。
膀胱气者。膀胱经为病。小腹肿痛。不得小便是也。宜五苓散加川楝子、葱白、茴香。煎成
入盐少许。热服。疝因食积为患者。必因饮食而发。痛处有块梗起。宜立效散。疝因瘀血为患者。
必因奔驰受寒而发。痛处手不可拊。按之刺痛如锥。宜酒煮当归丸去丁香加桃仁。疝因风与湿热
而发者。必连阴囊肿痛。九味蟠葱散。疝急作痛者。用黄
柏酒炒为君。醋炒青皮、延胡索、益智、桃仁为臣。苍术、香附、茴香俱盐水炒为佐。附子、甘
草为使。研末作汤。服后一痛过。更不再作。七疝痛不可忍。灸大敦穴。穴在足大拇指聚毛处。
去甲一韭叶。灸七壮。属厥阴井也。须用浓蒜瓣衬。不可贴肉。贴肉则伤指甲。一种因肺气不化。
膀胱为热邪所滞。而小便不通。小腹与睾胀痛。一味沙参。大剂煎服。肺气化而小便通。一服即
愈。但小便不闭者不可服。寒疝用茴香一斤。生姜二斤。捣绞自然汁浸一夜。收尽。入青盐二两。
炒燥为末。酒丸。空心酒或葱汤下二钱。小肠疝气。用四制香附、盐炒茴香等分为末。空心酒下
三钱。妇人阴肿坚硬。青橘皮一斤。炒燥为末。分二分。绢包焙热熨。频频易之。寒疝引急。痛
连小腹。及睾丸偏缩者。以胡椒十余粒为细末。掺黑膏上烘热。贴阴囊片时。其痛即止。若睾丸
偏缩者。贴偏小半边。盖缩即寒。而坠则热也。患疝之人。每浴时忍小便不去。入汤揉令肠中和
畅。出浴即去小便。使所郁寒湿。乘热发泄。又有疝气入汤。致逼上升者。此奔豚证也。人常有
之。而俗医不能辨耳。小儿啼哭不止。动于阴器。结聚不散。则阴核肿大而成疝。用桂枝汤加细
辛、当归、木香、蝎尾。小儿啼哭。阴囊肿大。丹方。用全蝎一分。连皮核桃肉十分。蜜丸弹子
大。日服一丸。米汤化下屡效。石顽曰。疝证多用辛散苦降。以解寒热错综之邪。然厥阴一经。
内藏龙火。稍涉辛温。如乌头、桂枝、肉桂、茴香之类。每致湿热郁发而为囊痈肿溃者多矣。因
为拈出。以警将来。
〔诊〕脉数而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阳中有阴也。可下之。
脉弦急搏皆疝。弦数宜清热。弦紧宜温经。兼浮宜兼汗。兼实宜兼下。弦细为寒湿。弦濡为湿热也。
卷七大小府门
交肠
属性:交肠之病。大小便易位而出。或因醉饱。或因大怒。遂致遂脏气乖乱。不循故道。法当宣吐以
开提其气。宜五苓散加木香以探之。肥盛多痰者。二陈汤加枳实、木香以探之。使阑门清利。得
司泌别之职则愈矣。
石顽曰。交肠证。虽见于方书。而世罕见。缘石山詹石匠之妇。产后五六日。恶露不行。腹
胀喘满。大便从前阴而出。省其故。缘平昔酷嗜烟酒。所产之儿。身软无骨。因而惊骇。遂患此
证。余以芎归汤。加莪术、肉桂、炒黑山楂一服。恶露通而二便如常。又陆圣祥之女。方四岁。
新秋患血痢。而稀粪出于前阴。作冷热不调食积治。与五苓散服香连丸。二剂而愈。又钱吉甫女。
年十三。体肥痰盛。因邻居被盗。发热头痛。呕逆面青。六脉弦促。而便溺易位。此因惊气乱。
痰袭窍端所致也。与四七汤下礞石滚痰丸。开通痰气而安。
卷七大小府门
肠鸣
属性:内经肠鸣有五。一曰脾虚。经云。脾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枳实理中汤加木香。二曰
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六君子汤加木香。三曰邪在大肠。经云。肠中雷鸣。气上冲胸。邪在大
肠。半夏泻心汤。四曰土郁。经云。土郁之发。肠鸣而为数后是也。平胃散加半夏、木香、茯苓。
五曰热胜。经云。少阴在泉。热淫所胜。病腹中肠鸣。气上冲胸。葶苈木香散。金匮云。腹中寒
气。雷鸣切痛。胸腹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东垣云。如胃寒泄泻肠鸣。于升阳除湿汤中加益智、半
夏各五分。生姜、大枣和煎。丹溪云。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乃火激动其水也。二陈加芩、连、
山栀。不应。用胃苓汤加减。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
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葶苈丸加木香。
卷七大小府门
肠痈
属性:金匮云。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支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此为肠内有
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详肠痈始发。证未昭着。但以腹之支急。按之如肿。或身有块垒。
便为真候。若腹无积聚。身无热。洵为沉寒固结。虽下无济。故用薏苡附子败酱散。专以破散沉
寒为务也。周禹载云。附子辛散以破结。败酱苦寒以排脓。务令脓化。仍从水道而出。将血病解
而气亦开矣。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则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
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详上条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是主寒沫初搏于肠。未郁为热。腹濡满而脉不洪数。身无热而甲
错如鳞。故当用辛热以散其结。即内经肾移寒于脾。则为痈脓是也。若痈已成。又非此方所宜。
观次条言脉迟紧。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则知脓未成时。其脉尚带迟紧。盒饭下而不可温矣。
下法。用桃核承气。可不言而喻。至于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夫既曰
不可下。而仍用大黄者。何也。盖痈脓既成于内。不下。毒从何泄。以意逆之。非谓概不可下也。
必得排脓破瘀之剂。始为合宜。但戒泛用下药耳。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 黑。
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脉数而烦热。邪之征也。何反无热耶。脉法有云。无故脉数。必生痈疽。今痈发于内。故无
热。瘀蓄于内。故汗出。初得三四日。毒邪内盛。势必上蒸。故目赤如鸠眼。至七八日。脓成而
滞。未得下泄。故四 黑。毒势方张。故默默不欲食。毒邪将化。故渐能食。方用赤小豆令芽出。
以通营分之热毒。当归以散肠胃之积血。用散不用汤者。取有质之物。以迅扫在下之脓血也。金
匮此条。向在狐惑例中。并治肠痈便毒。及下部恶血诸疾。
千金云。卒得肠痈。而不晓其病候。愚医治之错则杀人。肠痈之为病。小腹重而强。抑之则
痛。小便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其身皮皆甲错。腹皮急如肿状。其脉数者。已有脓也。其
脉迟紧者。未有脓也。甚者腹胀大。转侧闻水声。或绕脐生疮。或脓从脐中出。或大便出脓血。
一羽军官妇病。医脉之。知肠中有脓。下之即愈。何以知之。曰。寸口脉滑而数。滑则为实。数
则为热。滑则为营。数则为卫。卫数下降。营滑上升。营卫相干。血为浊败。小腹痞坚。小便或
涩。或复汗出。或复恶寒。脓为已成。设脉迟紧。即为瘀血。血下即愈。
肠痈下血。腹中 痛。其始发热恶寒。欲验其证。必小腹满痛。小便淋涩。反侧不便。即为
肠痈之确候。无论已成未成。俱用大黄牡丹汤加犀角急服之。小腹痛。若肿满不食。小便不利。
脓壅滞也。用薏苡、丹皮、桃仁、蒌仁。煎服以排之。若至反侧作水声。此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