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羌、独、川芎等味。能鼓动痰气。薄荷、荆芥、橘皮、苏子等味。能耗散真气。芩、连、知、柏、
赤白芍、栝蒌根、石膏等味。能敛闭邪气。皆宜远之。因饮食而发。只宜金匮枳术汤。随所伤之
物而为参用。谷伤曲、 。酒伤煨葛。肉伤炮楂。麸面伤加草果。鸡鸭卵伤加杏仁。痰食交结。
则加橘、半。食积发热。必加黄连。黄连与枳实同用。善消痞满。半夏与白术同用。专运痰湿。
然须生用力能豁痰。痰去则津液流通。热渴自解。非苍术、南星燥烈伤津之比。因恼怒而发。沉
香降气散和
滓煎服。不但理气化痰。亦可消运食滞。其或兼冒微风。另煎香苏散以协济之。原其触发之因。
不出风食气三者为甚。然皆人所共知。惟是触感风热而发者。世所共昧。盖寒伤形而不伤气。气
本乎肺。肺气受伤。咳嗽喘满。势所必致。而寒客皮毛。皮毛为肺之合。邪从皮毛而入伤于肺。
咳嗽喘满。亦势所必致。何怪举世医师。一见喘咳。概以表散为务。良由不辨内因外因之故耳。
曷知外因从表而伤有形之津。证属有余。故一咳其痰即应。而痰沫清稀。内因从肺而伤无形之气。
证属不足。故屡咳而痰不得出。咳剧则呕。此不但肺病而胃亦病矣。是予玉竹饮子方中。茯苓、
甘草专为胃家预立地步也。至于标证散后。余火未清。人参未宜遽用。玉竹饮子。尤为合剂。病
势向衰。即当滋养肺胃。异功散加葳蕤。取橘皮为宣通气化之报使。气虚不能宣发其痰。又需局
方七气汤。借肉桂为热因热用之向导。若其人形体虽肥。而色白气虚。则以六君子汤加竹沥、姜
汁。即有半夏。亦无妨碍。食少便溏者。竹沥又为切禁。宜用伏龙肝汤代水煎服。脾气安和。津
液自固。可无伤耗之虑矣。瘦人阴虚多火。六味地黄去泽泻合生脉散。使金水相生。自然火息痰
降。去泽泻者。以其利水伤津也。若命门脉弱。真火式微。或不时上冲。头面哄热。又须六味地
黄加肉桂、五味子以摄火归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须知治痰先治火。治火先养阴。此为治痰
治火之的诀。然后有真气浮散之极。草根木实。无济于用。又须金石以镇固之。予尝借服食方中
灵飞散。取云母以摄虚阳。钟乳以通肺窍。菊花以清旺气。兼天冬、地黄、人参之三才。以固精
气神之根本。即修内丹。不外乎此。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敢以此言质之梁子。
梁仁甫云。病痰火者。或吐血。或衄血。或喉疼身热溺黄。皆热证也。庸医妄投苦寒泻火之
剂。不知苦寒能泻脾胃。脾
胃土也。乃人身之本也。今火病而泻其土。火未尝除而土已病矣。土病则胃虚。因而饮食减少。
甚至泄泻肌肉消瘦。不可救药矣。世俗谓病痰火者。服童便最好。余治痰火。每禁服童便。盖童
便降火虽速。而损胃多矣。故治火病。以理脾为主。此真诀也。
〔诊〕痰脉沉弦细滑。大小不匀。皆痰气为病。左右手关前脉浮大而实者。膈上有稠痰也。关
上脉伏而大者。清痰也。丹溪云。人得涩脉。痰饮胶固。脉道阻滞。卒难得开。必费调理。
卷九杂门
黄瘅(目黄)
属性:经云。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瘅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
溺黄赤安卧者。曰黄瘅。食已如饥者。曰胃瘅。目黄曰黄瘅。
金匮云。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 汤主之。
黄家一证。大率从水湿得之。治湿之法。当利小便为第一义。然脉浮者。知湿不在里而在表。
又当以汗解之。设表湿乘虚入里而作癃闭。又当利其小便也。故下条云。黄瘅病。茵陈五苓散主
之。活法在心。可拘执乎。黄瘅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夫病酒黄瘅。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酒黄瘅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酒
瘅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
酒黄瘅。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此即枳实栀子豉汤之变名也。大病后劳复发热。服枳实、栀子、豉三味。覆令微汗。使余热
从外而解。若有宿食。则加大黄从内而解。此治酒瘅之脉沉弦者。用此方以下之。其脉浮当先吐
者。则用栀子豉汤。可不言而喻矣。盖酒瘅伤胃发黄。无形之湿热。故宜栀子豉涌之。与谷瘅之
当用茵陈蒿者。泾渭自殊。即此汤亦自治酒食并伤之湿郁。故可用下。观枳实栀子豉汤之加大黄。
亦是因宿食而用也。更有栀子柏皮汤治身黄发热一证。又以苦燥利其渗道也。合此比例而推。治
黄之法。无余蕴矣。
酒瘅下之。久久为黑瘅。目黄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
虽黑微黄。故知之。金匮治酒瘅。用或吐或下之法。言虽错出。义实一贯。盖酒之积热。入膀胱
则气体不行。必小便不利。积于上焦。则心中热。积于下焦。则足下热。其无心中足下热者。则
靖言了了而不神昏。但见腹满欲吐鼻燥三证。可知其膈上与腹中。阴阳交病。须分先后治之。当
辨脉之浮沉。以定吐下之先后。若但心中热欲呕吐。则病全在上焦。吐之即愈。何取下为哉。其
酒热内结。心神昏乱。而作懊 及痛楚者则。不可不下。故以栀子、香豉。皆治其心中懊 。大
黄荡涤实热。枳实破结。逐去宿垢也。但以此劫病之法。不可久用。久久下之。必脾肺之阳气尽
伤。不能统领其阴血。其血有日趋于败而变黑耳。然酒瘅之黑。非女劳瘅之黑也。女劳瘅之黑。
为肾气所发。酒瘅之黑。为败血之色。因酒之湿热伤脾胃。脾胃不和。阳气不化。阴血不运。若
更下之。久久则运化之用愈耗矣。气耗血积。败腐瘀浊。色越肌面为黑。味变于心。咽作嘈杂。
心辣如啖蒜齑状。营血衰而不行。痹于皮肤。爪之不仁。输于大肠。便如漆黑。其目
黄与脉浮弱。皆病血也。仲景于一酒瘅。胪列先后次第。以尽其治。其精而且详如此。
谷瘅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瘅。茵陈蒿汤主之。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瘅。腹如水状。不治。
女劳之瘅。惟言额上黑。不言身黄。简文也。然黑为北方阴晦之色。乃加于南方离明之位。
以女劳无度。而脾中之浊阴。下趋入肾。水土互显之色。乃至微汗亦随火而出于额。心之液且外
亡矣。手足心热。内伤皆然。日暮阳明用事。阳明主阖。收敛一身之湿热。疾趋而下膀胱。其小
便自利。大便黑时溏。又是膀胱蓄血之验。腹如水状。实非水也。正指蓄血而言。故为不治。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小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
作黑瘅。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此治女劳瘅之急方也。夫男子精动。则一身之血俱动。以女劳而倾其精。血必继之。故因女
劳而尿血者。其血尚行。犹易治也。因女劳而成瘅者。血瘀不行。非急去膀胱少腹之瘀血。万无
生路。乃取皂矾以涤除瘀垢。硝石以破积散坚。二味相胥。锐而不猛。此方之妙用也。
黄瘅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大黄硝石汤。
黄瘴最难得汗。自汗则表从汗解。故曰。此为表和里实。方用大黄、硝石解散在里血结。黄
柏专祛下焦湿热。栀子轻浮。能使里热从渗道而泄也。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详此治瘀血发黄之缓剂。以诸黄虽多湿热。然经脉久病。不无瘀血阻滞也。肘后方以此治女
劳瘅。身目尽黄。发热恶寒。少腹满。小便难。以大热大寒女劳。交接入水所致。用发灰专散瘀
血。和猪膏煎之。以润经络肠胃之燥。较硝石矾石散。虽缓急轻重悬殊。散瘀之旨则一也。
瘅而渴者。其瘅难治。瘅而不渴者。其瘅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瘅为湿热固结。阻其津液往来之道。故以渴与不渴。证津液之通与不通也。呕为肠胃受病。
振寒发热。为经络受伤。于此可证其表里阴阳而治也。
黄瘅者。色如熏黄。一身尽痛。乃湿病也。色如橘子黄。身不痛。乃瘅病也。瘅分为五。黄
汗。黄瘅。谷瘅。酒瘅。女劳瘅。黄汗者。其证两胫自冷。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
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宜 芍桂酒汤。昼热。加防风
。夜热。加当归。食少。加白术、茯苓。黄瘅有干有湿。干黄者。肺燥也。小便自利。四肢不沉
重。渴而引饮。栀子柏皮汤。湿黄者。脾湿也。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渴不欲饮者。麻黄连轺
赤小豆汤。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渴者。茵陈五苓散。谷瘅者。食毕
即头眩。心中怫郁不安。遍身发黄是也。小柴胡去参加白术、炮姜、胆草、枳实。二便秘者。茵
陈蒿汤。胃瘅食已如饥。胃热消谷。面黄瘦。胸满胁胀。小便秘赤。补中益气加猪胆汁炒川连、
酒黄柏、泽泻。酒瘅者。身目发黄。腹如水状。心下懊 而热。不能食。时时欲吐。足胫肿。小
便黄。面发赤斑。此因饥中饮酒。大醉当风入水所致。栀子大黄汤。酒瘅下之。久久为黑瘅者。
前方去大黄合犀角、地
黄。不应。去地黄加桂心、桃仁、穿山甲。色瘅者。身黄额上微黑。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
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大黄附子汤去细辛加肉桂。若神思困倦。头目昏重。
脾气不运。大便不实者。四君子汤下硝石矾石丸。阴黄者。厥冷脉沉。或服寒凉过多。变为阴黄。
或因过食寒物而成。四肢皮肤皆冷。心下痞硬。眼涩不欲开。自利蜷卧。茵陈附子干姜汤。或茵
陈四逆汤加白术。冷食不化。腹中结痛。去甘草加枳实、白术、草豆蔻。小便不利。加桂、苓、
泽泻。有瘀血发黄。大便必黑。腹胁有块或胀。脉沉或弦。大便不利。脉稍实而不甚弱者。桃核
承气汤。下尽黑物则退。失血后崩后。一切病后。脾胃肺元气大伤。面色痿黄。或淡白色。悉属
虚。从内伤治。不可误认作瘅。食劳疳黄。俗名黄胖。夫黄瘅者。暴病也。疳黄者。宿病也。至
有久不愈者。温中丸、枣矾丸。然此仅可治实人。及田家力作之辈。若膏粱柔脆之人。未可轻试
也。戴氏云。食积发黄。量其虚实而下之。其余但利小便。小便清利。则黄自退。喻嘉言曰。
夏月天气之热。与地气之湿交蒸。人受二气。内结不散。发为黄瘅。与 酱无异。必从外感汗吐
下之法去其湿热。然夏月阳外阴内。非若冬月伤寒人气伏藏难动之比。其谷瘅酒瘅女劳瘅则纯是
内伤。与外感无涉。仲景补内经之阙。曲尽其微。至于阴瘅一证。仲景之方论已亡。千古之下。
惟罗谦甫茵陈四逆汤一方。治过用寒凉阳瘅变阴之证。有合往辙。此外无有也。今人但云阳瘅色
明。阴瘅色晦。此不过气血之分。辨之不清。转足误人。如酒瘅变黑。女劳瘅额上黑。岂以其黑
遂谓阴瘅。可用附子、干姜乎。夫女劳瘅者。真阳为血所壅闭。尚未大损。瘀血一行。阳气即通
矣。阴瘅则真阳衰微不振。一任湿热与浊气败血团聚不散。必复其阳。固结始开。倘非离照当空。
幽隐何由毕达耶。黄瘅得之外感者。误用补法。是谓实实。得之内伤者。误用攻法。是谓虚虚。
阴瘅误从阳治。袭用苦寒者。皆医杀之也。
在半阴半阳之证。其始必先退阴复阳。阴退乃从阳治。若以附子、黄连合用。况且有害。奈何纯
阴无阳。辄用苦寒耶。
石顽曰。黄瘅证中。惟黑瘅最剧。良由酒后不禁。酒湿流入髓藏所致。土败水崩之兆。始病
形神未槁者。尚有湿热可攻。为祛瘅之向导。若病久肌肉消烁。此真元告匮。不能回荣于竭泽也。
中翰汪先于病瘅。服茵陈五苓不应。八月间。邀石顽诊之。弦大而芤。肾伤挟瘀。结积不散所致。
急乘元气尚可攻击时。用金匮硝石矾石散兼桂苓丸之制。以洗涤之。迟则难为力矣。汪氏有业医
者。以为药力太峻。不便轻用。旋值公郎乡荐。继以公车。未免萦心。不及调治。迨至新正二日。
复邀石顽相商。脉转弦劲而革。真元竭尽无余。半月以来。日服人参数钱。如水投石。延至正月
下浣。遣内使窃问。予谓之曰。挨至今日小主场事。可无碍矣。其后安公联捷。不及殿试而返。
信予言之不谬也。同时有伶人黑瘅。投以硝石矾石散作丸。晨夕各进五丸服。至四日。少腹攻绞。
小便先下瘀水。大便继下溏黑。至十一日瘀尽。次与桂、苓、归、芍之类。调理半月而安。或问
近世治瘅。多用草头单方。在穷乡绝域。犹之可也。城郭愚民。亦多效尤。仁人鉴此。岂不痛欤。
尝见有服商陆根、苦匏酒、过山龙、雪里青、鹿葱等汁。吐利脱元而死者。指不胜屈。曾有孕妇
病黄。误用瓜蒂搐鼻。呕逆喘满。致胎息上冲。惨痛叫号而毙。设当此际。得何法以救之耶。答
言。是皆与飞蛾触火无异。欲救之者。惟广行刊布。垂诫将来。勿蹈前辙。庶不失仁人之用心。
若欲手挽既覆之车。吾末如之何也。
目黄 目黄曰黄瘅。亦有目黄而身不黄者。经云。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 。其
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烦渴引饮。宣明用青龙散。殊失经旨。合用越婢加术
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选用。病久属虚者。理
苓汤倍用桂、苓。凡黄瘅目黄不除。或头重。以瓜蒂散搐鼻。后用茵陈五苓散清利之。
〔诊〕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脉洪大。大便利而渴者死。脉微小。小便利不渴
者生。凡黄家。候其寸口近掌无脉。口鼻气冷。并不可治。瘅毒入腹。喘满者危。凡年壮气实。
脉滑便坚者易愈。年衰气弱。脉虚涩而便利者难痊。
卷九杂门
嘈杂(嗳气、KT)
属性:嘈杂与吞酸一类。皆由肝气不舒。木挟相火乘其脾胃。则谷之精微不行。浊液攒聚。为痰为
饮。其痰亦从木气化酸。肝木摇动中土。故中土扰扰不宁。而嘈杂如饥状。每求食以自救。苟得
少食。则嘈杂少止。止则复作。盖土虚不禁木所摇。故治法必当补脾运痰。土浓载物。则风木自
安。不必用伐肝之剂。六君子汤为专药。火盛作酸。加吴茱萸、川黄连。若不开郁补土。务攻其
痰。久久而虚。必变反胃泄泻。痞满眩晕等病矣。嘈杂或食后。腐化酸臭。心中烦杂者。保和丸。
湿痰气滞。不喜饮食者。保和丸二钱。越鞠丸一钱和服。脉洪大者火多。二陈加姜汁炒山栀、川
连。滑大者痰多。导痰加芩、连、山栀。脉弦细身倦怠者。六君子加抚芎、苍术、姜汁炒山栀。
不应。合佐金丸。又有用消克药过多。饥不能食。精神渐减。四君子加白芍、陈皮、姜汁炒川连。
心悬悬如饥状。欲食之时。勿与饮食。常以枳术丸三分。抑青丸一分和服。中脘有饮则嘈。有宿
食则酸。故常嗳宿腐气逆咽酸水。亦有每晨吐酸水数口。日间无事。膈常如酸热者。皆中宫不清所
致。越鞠丸合佐金丸服最妙。妇人悒郁。多有此证。逍遥散下佐金丸。肾肝阴虚。不能纳
气归元而作嘈杂。嗳气。痞满。脉必涩弱。服补中、二陈诸药不效者。临卧用四神丸加川连。侵
晨用六味丸加沉香。
嗳气 嗳气皆属胃中窒塞。气不宣通。上迫而出也。然有饮食太过。嗳出如败卵气者。则当
审所伤何物而消导之。亦有胃弱不能克化而然者。此宜兼补兼消。不可纯用克伐也。
KT 胃中津气枯槁则KT 。若平时饮食常KT 者。为反胃之渐。不可不知。
卷九杂门
欠嚏
属性:经云。肾为欠为嚏。气郁于胃。故欠生焉。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振寒。善伸数欠。二
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
胃为二阳。肾为一阴。以胃虚气郁于中则为噫。肾虚经郁于下则为欠。内经虽以欠隶诸胃。
然必由少阴经气下郁。不能上走阳明。胃气因之不舒而频呼数欠。以泄其气。舒其经。若少阴气
不下应。胃气虽虚。郁上泄。则但呼而不欠也。
人之嚏者。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
金匮云。夫中寒家善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
不能。此人肚中寒。
中气虚寒。不能上温肺气。则善呼。不能下引肾气。则善欠。故呼欠。虽主胃气不舒。实缘
肾气郁伏所致。若中寒而加火迫津气。或风激水液。皆清涕出。纵由士虚不能御邪之故。设兼客
邪发热。而色和善嚏者。此表气尚强。逼邪
上走空窍也。亦有里虚不能拒邪而为下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