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多不自由。再专制的皇权也存在程度不同的权力与义务的对应关系,也需要帝王克制,甚至为了帝祚永延需要些付出。“治国”的概念中必须含有一些与权力支配相反的因素,作用力必须能够承接反作用力的破坏,并保持相对的平衡,权力才有活力。否则权力就无法维持下去。
从政治学角度考察,秦始皇是彻头彻尾地开历史倒车,把中国的政治战车驶向黑暗,而不是驶向光明。秦始皇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说代表了历史前进方向,他的政治是逆历史潮流而行的。分封制或郡县制都不过是权力的形式。除了形式,我们还需要考察内质,也就是说要考察政治与正义交叉的部分是否扩大了?权力与义务是否对偶起来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否谐调了?对人与人的权力关怀意识是否增强了?……
对这一系列诘问,回答几乎一律是否定的。秦始皇所实施的的政治没有一条是顺应历史发展方向的。这就是秦迅速覆灭的主要原因。
让人吃惊的是,秦朝的覆灭不仅具有警醒作用,同时也具有麻痹作用。专制政治延续很久之后仍有赞扬秦始皇的。似乎秦始皇做出了万世不朽的伟业。他们把秦始皇的所谓功绩捧上了天,把他捧为了开天辟地的了不起的人物。至今参观骊山始皇陵的人中仍不乏登其陵而肃然起敬者,参拜时具有参拜权力图腾的那种虔诚。他们大概忘记了,就在他们脚下,被秦始皇残暴地殉葬的无数冤魂在呻吟与诅咒。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公元前三世纪,就算秦始皇倾国家之财产又有几何?然而始皇陵及其周围却埋葬着即使是今人也会叹为观止的财富!始皇陵之庞大与坚固,陪葬品之豪华与奢侈,兵马俑之雄伟与壮观以及陵墓的自我防范功能之完善,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秦始皇的“基业”昙花一现,但秦始皇所埋入地下的权力表征却让已经进入现代社会的中国人至今不敢动其一根毛发!秦始皇的王朝覆灭了,秦始皇的遗体却安然无恙;秦始皇的权力荡然无存了,但秦始皇的皇权的表征却永久地埋于地下———这不是一个绝妙而又辛辣的讽刺吗?
第二部分第十五章 读项羽
项羽,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悲剧人物,制造悖论的大师。他所制造的悖论,举其荦荦大者最少可概括:项羽残暴,但也仁慈。
项羽之残暴是出了名的。仅仅因为听到章邯部下的一些流言蜚语,就坑杀了章邯的20万降卒,难以置信。外黄县守城的将士开始的时候抵抗了项羽,归顺得稍晚了些,气得项羽要活埋全城15岁以上的成人,县令门客13岁的儿子当说客说服项羽,成千上万的无辜者才幸免于难。项羽打到咸阳,离最后成功只差一步之遥,却要折返回老家楚地,一个人带有调侃口吻规劝项羽,都说楚国人像猕猴戴上了人的帽子,果然如此。项羽听罢把这个人扔进了沸腾的锅里,活煮了。项羽是够残暴的了,然而他的仁慈比其残暴有过之而无不及。鸿门宴理应果断地杀死刘邦,他却眼睁睁地看着刘邦逃掉了。他多次有过杀死政敌的机会,却一次也没有把握住,他遵循的是与其他人完全不同的游戏鸿门宴规则,而且一条道走到黑,死不悔改。
项羽用三年时间消灭了秦,又用短短的五年时间毁灭了自己。
项羽虽为名将后裔,但他家族的风光已经是明日黄花。作为败落家族成员的他,社会地位并不显赫,然而他仅用三年时间就建立了霸业,自称西楚霸王,顺昌逆亡,不可一世。然而他灭亡得也快,死到临头他也没琢磨过味来。他被困垓下: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者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项羽本纪第七》临死前还要极力证明亡他者天也,并非人。项羽的辉煌胜利与惨痛失败,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项羽骁勇善战,然而又优柔寡断。
“力拔山兮气盖世”是恰如其分的评价。项羽之骁勇善战,后来无出其右者。然而中国的战神是关羽,而不是项羽,意味深长。项羽只会在战场上厮杀,战场外的功夫实在是太差了。鸿门宴之后,项羽仍有机会,但他还是一次次坐失良机,授柄于人。最后他乞求刘邦速战,被刘邦坚辞,大失昔日威风。刘邦曾多次地乞求过项羽,项羽都是有求必应;而项羽仅仅乞求过刘邦一次,却被刘邦冷冰冰地拒绝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项羽小小年龄就自信地说,我将取代秦始皇: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史记·项羽本纪第七》但机会来临的时候,项羽却以“衣锦还乡”这个不成为理由的理由放弃了取代秦始皇的机会。
项羽占领秦都城咸阳,“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为霸。’项王见秦宫室皆已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史记·项羽本纪第七》)。项羽把乡情看作比最高权力还重,这正是项羽最可爱之处。他鄙视秦始皇那样的恶权,所以他没有保留权力的象征———阿房宫,将其付之一炬。他放着炙手可热的权力于不顾,浩浩荡荡向东“衣锦还乡”去了,让刘邦等小人迅速填充他走后所形成的巨大政治真空。他没有实现年轻时候对叔叔项梁发出的“我将取代他(秦始皇)”的诺言。仁慈与残暴,集项羽之一身。项羽是分封制度的卫道士,同时也是这一制度的瓦解者。项羽的政治理念是维护分封制。秦朝灭亡之后,他分封诸侯,满足于自己做诸侯王。野心勃勃的刘邦没有让他如愿。项羽忘了,分封制并不等于简单的封侯,他没有把作为分封制基础的礼仪、制度、文化一起继承下来,使分封制失去了强大的支撑,飘浮在空中。他的文化底蕴不足,对社会发展的趋势认识不清,这一切阻碍了他看问题的视线。在许多方面,项羽的所作所为是与其分封制政治理念背道而驰的。项羽是个正人君子,光明磊落,却笼络不住人才。
项羽不是两面派,按说,这样的主公最容易服侍,然而他的部下总是叛他而他投。汉初三杰中的张良与韩信就都在他帐下供过职,因为不合而离去。项羽始终无法抵御强大的离心力。谋士或战将背叛他,是以他背叛分封制时期养士传统为前提的。“礼贤下士”乃“分封制”的一个凸征。然而对于项羽来说,根本没有礼贤下士的意识。贤士范增对于他来说几乎等同摆设。只要他有孟尝君、信陵君等人一半礼贤下士的涵养,也就不至于功败垂成了。最没有阴谋诡计的人,却最不得人心,怪也不怪?
项羽被击败,并不是没有逃生机会。就算是船夫渡他到江东是司马迁的假托之笔,在那之前,项羽也有逃跑的机会。但是项羽坚决不逃跑。他说他愧对江东父老的话语是言真意切的。如果说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话,自刎乌江却是他自己的一种选择。
第二部分第十六章 项羽的政治理念与缺失
项羽竭力维护周以降的分封诸侯的政治制度,为此不惜牺牲取代秦始皇的机会。他恨集权专制,所以烧毁了专制集权的象征———阿房宫;他恨集权专制,所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动辄坑杀秦始皇的降将与士卒;他恨集权专制,所以他不愿意在关中这块秦始皇的旧地建都;他恨集权专制,所以他从心里不愿意重蹈秦始皇的覆辙……
项羽对分封制的维护并非出于理性思考,而是出于祖上项燕被强秦所杀而产生的深仇大恨。他只是无限怀恋被秦始皇暴政席卷而去的那些时光,他想让那样的时光倒转回来,重见天日。他征杀疆场,驰骋捭阖,所为并非把权攫取到自己手中,而是把权力分给诸侯,自己只是获得对诸侯的发号施令权。当时纷纷攘攘的各种势力中,作如是思考的恐怕只有项羽一人。其他的政治巨头———特别是刘邦———一心想的是最终获取像秦始皇那样大的权势。对此,司马迁流露出明显的感情上的偏好,《项羽本纪第七》是《本纪》中写得最精彩的一篇,让人读后不忍掩卷,不自觉就落入司马迁设下的情感之彀,与司马迁同叹同泣,同恨同怨。
正是由于对分封制的痴迷使项羽变傻,变呆,变笨,以至于失去了正常思考力,一个接一个地犯低级错误,把就要到手的胜利果实拱手让人。当然这也使项羽变得比其他政治家可爱了几分。一个不谙权谋与韬略的政治家只凭蛮力,却几乎触摸到了权力宝塔的塔尖,这能不说是一个永远无人能够企及的奇迹。如果项羽有其他政治家一半的权谋与韬略,那么得取天下,非他莫属。这一点就是他的政敌也不能不承认。项羽搞政治却没有坏到底,没有无所不用其极,而是有所保留,这就种下了失败的夙因。集权专制政治是毫无保留的,一切以攫取权力为归趋,一切口号都不过是手段,绝不是目的。项羽完全不懂这些。
项羽的缺失与其可爱一样,一目了然。
首先是项羽太看重武力了,他的理想是用武力统一华夏。他用武力这一条腿走路,难度可想而知。哪里出了乱子,他的第一反应是派军队镇压,绝对想不到安抚、怀柔等更好的对策。结果是四处树敌,积怨甚多,作战迷了路,老百姓都故意指给他错误的路,让他吃败仗。不得人心到如此地步,就算项羽有三头六臂,也难于战胜老谋深算的刘邦了。
武力本身产生不出真正的威力,它能使人越来越狡诈,越来越残忍,越来越贪婪,越来越远离人性,从而变得不堪一击。正是武力,使项羽刚愎自用,不进忠言,自陷于孤家寡人之境地。项羽曾经天真地向刘邦邀战: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徙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勿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史记·项羽本纪第七》项羽希望痛痛快快地决战,省得老百姓遭殃。然而,一厢情愿的想法却遭到刘邦的拒绝。刘邦要等到耗尽他的元气才和他开战。显然,刘邦与项羽,玩的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套游戏,游戏规则各不相同。项羽乌江自刎正是由于对武力的偏爱,使得项羽城府狭小,容不下谋略,也容不下有谋略的贤士。立楚怀王,初衷是假戏真唱,摆摆样子,没有充分开发利用其价值,反受其累。作为“假王”,楚怀王倒是起到了作用,不过是对项羽不利的作用。楚怀王一方面宣称谁先拿下咸阳谁为关中王,另一方面又居然没有派遣项羽参与攻打咸阳的战事,以至使项羽在与刘邦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然而,项羽并没有吸取教训,想办法控制住楚怀王,而是在分封诸侯王之前,将其尊为“义帝”,铸成错误。然而这仍算小错,更大的错误是最后干脆杀死了义帝。从项梁立楚怀王到杀死义帝,对于项羽来说,楚怀王这个偶像始终没有发挥什么积极作用,最终反倒让自己落得个杀帝恶谥。
项羽封王不均,引起众人不满,使得将领离心离德,分崩离析也是其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项羽鸿门宴不杀刘邦,反而撤兵,不仅为害自己,也为害后人。怎么讲呢?项羽作为反面教员,提醒着后来的政治家:搞政治就得心狠手辣。这使得其后的中国政治更残暴不仁,无所不用其极了。
项羽就是这样一个人,只会打仗,不会开辟打仗之外的第二战场。论勇武他天下第一,但论谋略,三流也算不上。
项羽之失败向人们昭示:政治角逐,攻心为上。单靠武力,万难取胜。所以后来产生了儒家的政治模式。项羽要是生在他国———不用远了,日本即可———倒是大有用武之地。日本古代武士是鄙夷阴谋诡计的,武士相争,刀剑相见而已,不必动用口舌。古代西方的政治之争,甚至采用光明正大的“角斗”,都严守游戏规则,胜败由天。他们的豪爽倒是有几分像项羽。项羽投胎投错了地方!
第二部分第十七章 刘邦的韬略
刘邦是项羽的对立面。
刘邦是中国第一位没有文化的统治者,第一位非名门贵族血统的人登上最高权力宝座。
刘邦极会“打天下”,也极会“坐江山”。这一切都有赖于他那深文周纳的谋略。《史记·高祖本纪第八》简直就是谋略篇!
秦二世元年秋,陈胜在蕲县起事,沛县县令在萧何等人劝说之下召集刘邦,一起响应陈胜。派樊哙召刘邦的命令下达之后,县令又有些后悔,紧闭城门,拒刘邦于城外。刘邦并未攻城,只是射书到城上,陈说拒绝自己的利害关系,结果沛县父老杀死了县令,打开城门恭迎刘邦,拥刘邦为沛公。兵不血刃,取得完胜。此刘邦韬略一。
刘邦像刘邦经过高阳,高阳负责把守城门的郦食其求见。刘邦开始很傲慢,但一经郦食其点拨,恍然大悟,马上站起来整理好了衣冠,以上宾待。结果郦食其为他出了一个绝好的主意。此刘邦韬略二。
刘邦听从张良之计攻打宛城,南阳郡守的门客陈恢见刘邦,劝他放弃武力攻伐,改为谈判,结果不仅解决了宛城问题,而且后来的战事一路顺畅,为攻打咸阳打下了良好基础。此刘邦韬略三。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攻下咸阳,约法三章,秋毫无犯。众人说应该杀掉秦王,刘邦却异常冷静,没有杀。刘邦想入住秦宫,张良、樊哙等人劝阻,刘邦猛醒,把财物封存府库之后撤回霸上。此刘邦韬略四。
公元前205年3月,刘邦从临晋渡黄河,到达洛阳,三老董公向刘邦讲述了义帝被项羽所杀的情况,刘邦听罢“袒露左臂”,失声痛哭。随即下令为义帝发丧,哭吊三天,让诸侯都穿白戴孝。然后说,希望与诸侯王一起去杀那残害义帝的罪人!此刘邦韬略五。
攻打荥阳的时候,刘邦粮食紧张,提出议和,项羽不允。于是采用陈平之计,花四万斤黄金离间项羽与范增之间的君臣关系,项羽疑而拒绝采纳范增的坚决攻打荥阳的主张。不久范增被气死在归彭城途中。此刘邦韬略六。
刘邦从成皋逃跑,突然来到张耳、韩信军营,取得了韩信的军队,重新振作起来。郎中郑忠献计,增高壁垒,不与项羽交战,结果躲过了项羽的锋芒。此刘邦韬略七。韩信攻下齐国之后,派人对刘邦说,齐与楚相邻,没有王的名分不好控制局面,哪怕是假王。分明是讨封赏。刘邦欲攻打韩信,张良劝说,不如封他真齐王。刘邦照办了。此刘邦韬略八。楚汉对峙,项羽急于决战,刘邦却不忙于动武,先对项羽口诛笔伐,给项羽定下十大罪状,条条有根有柢,有据可查。决战未开,项羽已经在舆论战中败下阵来。此刘邦韬略九。高祖登基之后,狡兔死,走狗烹,功臣赐死的赐死,告老的告老,只有萧何、曹参、陈平等几个旧臣留任。逼得旧臣不得不饮醇以示糊涂,近妇以示堕落,玩物以示丧志。此刘邦韬略十。公元前197年10月,陈谋反,刘邦亲自讨伐,到了陈领地,并不动干戈,只是拿出黄金分给陈部下,结果很多部下都归顺了。陈的部将赵利顽抗并辱骂刘邦,刘邦只杀死了骂他的人,其余不计前嫌。此刘邦韬略十一。…………
项羽浑身都有杀气,刘邦满肚子都是韬略,还是刘邦更厉害,在政治斗争中更有实效。
刘邦全面开创了政治斗争的两条战线,一条是武力,另一条是攻心。攻心为上,武力为下。刘邦不像项羽那样喜欢施展威风,他更喜欢不怒而威,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万不得已要拿出兵刃,也尽可能兵不血刃。在刘邦的改塑之下,中国的政治变得格外波诡云谲,难于琢磨。刘邦所开辟的战线最终变成了厚积深蕴的传统,深深地影响着华夏子孙。
第二部分第十八章 女魔王吕雉
吕雉是中国政治史中尝试女人专政之第一人。
吕雉之前出现过多次女人乱政,但多以色貌为资本,没有形成大气候。只有吕雉是凭借自己的政治手腕获取了权力。若说刘邦是阴险狡诈,吕雉则是卑鄙残忍。有两件事情充分暴露了吕雉的邪恶。一件是“人彘”事件:
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吕后大怒,乃使人召赵相。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王来,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早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