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李婧的暗中帮助下,陈剑飞渐渐恢复一部分兵权。同时,李婧不断挑唆汪东明与方位渤之间的对立(汪是三军总司令,军委主席,方是总统)。汪方之争越演越烈。同时汪为对抗方,不断的拉拢陈剑飞。程莫言苦劝汪提防陈剑飞,汪在李婧的枕边风下不以为然,认为这是程在妒忌陈。陈剑飞对汪虚以委蛇设下圈套,暗中连方共同对付汪,为争取方的信任对方说除汪是为了和李婧在一起,结果汪被杀。除掉汪后,方却没有得到以陈剑飞为代表的支持,陈剑飞联合汪的旧部对方发难,方被迫下台。汪死后,对汪忠心耿耿的程莫言就此归隐,就此不问世事。
方下台不久,鹰神奇般出现在政坛,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拥护,全国百姓有了新的希望。同时,李力和郑东宣布李苏政权和中东政权回归中国(回归这个词用的霸气吧:))。
不久,在中国的压力下,东南亚在当地华人的带领下纷纷摆脱列强控制,独立后不久并入中华版图。
又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一个旷世仅有的强大国家——中国终于呈现在世界上。全世界不得不为中国人而马首是瞻。
陈剑飞在鹰和纪芳等人的帮助下,终于和纪云重归于好,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第五卷 终结篇 决战——最后的敌人!
第五卷全集
世界上一切的伟大必然伴随着艰难险阻,再辉煌的成就如果没有经历过艰难险阻是没有资格称之为伟大。
同样,中国的霸权之路也不可能靠一个小子的时光穿梭去实现。时光穿梭只是一个前提。
逃回后世的史密斯向后世美国政府上报了这一情况,通过自己带来的19世纪末产物等证据,终使美国政客们相信这一事实,白宫上下哗然过后,立即组织人员秘密到中国东北研究情况,经过二十年的努力,终于发现了时光穿梭的奥秘,在一瞬间同鹰所在时空的北美大陆来了个时空对调。
后世强大无比的美国突然降临,对这一时空正蒸蒸日上的中国来说不亚于亡国之兆。此时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只相当于1960年的美国,而此时的美国工业技术是在2030年上下。
从来都是靠未来力量欺负古人,现在终于尝反过来的滋味。
不过对后世中国,俄罗斯和大多数国家来说无异于天降喜讯,莫明其妙跑到未来的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立即成为群殴的对象,后世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稳妥把握住民族崛起的机遇,在自主创新的政策下后世中国终于有了出头之日,成为科技强国,此为后话。
与强大的美国在经济军事各个领域争夺拼杀了整整十年,鹰开始力不从心,虽然工业水平一跃发展到后世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但仍难以承受美国接连不断的打击。美国不断推出自己的工业技术标准,通过这种方式中国在全球的工业经济附庸国全部丧失,完整的产业链也因此日渐萎缩,通过不断高筑的贸易壁垒仅能保住本土国内市场而以。而美国依然不肯罢手,不肯放过这个横跨欧亚资源丰富的庞大国家的市场,不断从文化意识形态等各领域蚀腐中国。
鹰终于看到自己做为一个国家领袖的不足之处,在一切未知的逆境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很难带领自己的民族走出黑暗。鹰决心以下,把大权交给自己的继承人毛(我不说全名大家也应该猜到是谁,没这智商我看就别在起点混了)自己转入幕后支持新领袖的政治地位。
中国在新领袖的带领下,凭借鹰近40年努力的基础,靠发动群众,对外输出革命,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打倒美帝国主义等措施,终于杀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又经过二十年之久国际较量,美国终于处处都处于下风,冒然发动世界大战。
中国军民以不屈的精神,在双方都未使用核武器的情况下,战胜了美国,美国战败后从此一撅不振。最后,全球只有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全球文化在中华文化的统治下,中国人终于赢得了尊严,人类终于赢来了和平…
外篇 毛泽东时代的背后是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
正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知识和技术是民族和国家立命之本
本文,是从历史的脉络中寻找成为先进国家的模式,详细比较中日两国工业化的轨迹。并试图回答这样的疑惑:日本1955年恢复战前水平,经过约20年的经济高度成长期,平均成长率近10%,成为先进国家,并且人均GDP大体赶上了其它先进国家。而中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也经过了20余年的年平均成长率近10%的高度成长,但依然是后进国家,人均收入还处于后进国家的末流。连续20年的高度经济成长是世界经济史上罕见的事,中国不知道还需要几个20年的高度经济成长,才能赶上先进国家。
(一)工业和农业经济的GDP
一谈到经济,自然就联想到GDP及GDP的成长率。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是多少,中国的是多少,以年均多少成长率,经过四则运算,就能得到多少年能翻几翻,多少年能赶上发达国家。
一位秘鲁人介绍秘鲁的经济现状:面积是日本的3倍多,人口2千余万(日本约1。3亿),经济以农业矿业为主,有少量的纺织等工业,人均收入2千余US。近几年的GDP增长率5%左右,但以US计算,却连年减少。从帐面上看,数据还是不错,但实际的生活却非常贫困,中国人均不足1000,很多家电产品都普及了,在秘鲁却是稀罕物,属于奢侈品,而秘鲁的物价水平并不高。这是件很奇怪的事,帐面上人均不低,物价水平不高,但实际人均消费的产品却很少。我产生了探索GDP数字背后秘密的念头。
10年前,中国经济就超过巴西,现在则远超巴西,而且继续急升。反观巴西,仍然贫困,重要的是还看不到希望。拉美国家的经济状况都差不多,以前阿根廷好些,现在也不行了。
问题出在何处,巴西一直是自由市场经济,也有民主宪政。政治上没有什么动乱,经济发展也很顺利,至少在GDP的成长率上,但100年后却是穷国,而日本却是超级发达国家。日本实行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是近几十年的事,而且还不那么纯正。
日本的经济成长,55…73年是高度成长期,平均年率不足10%,74以后是稳定增长期,平均年率不足5%,进入90年代则平均年率为1%,是失去的十年,当然数字的出典不同会有区别,增长率也不太高。如果把数字倒推回去,几十年前的日本应该是富裕国家,其实不是,从中老年日本人嘴里,还能听到食品不足和配给制的经历。再往前溯,战前日本也不是富裕国家,还一直向拉美移民,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才停止。
战前日本的人多地少,自然农业也没有什么出产。工业则几乎完全是军事工业,与民生没有太多关系。军事工业是典型的计划经济,自然没有优化配置,成本核算等等。军事工业做出了一些产品,但没有做成而夭折的产品更多,效率是极低的。即使做成了,可能完全落后于时代,如大和战舰,花费了无数金钱和人工,工程方案几经反复修改,做出来的却是“无用长物”。
军事工业像大黑洞,吞噬了日本所有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农田没有劳力耕做,农业生产下降,小孩也半工半读的在工厂劳动,做出来的武器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用,实际完全浪费了。战败后,军事工业被彻底清盘,日本战后再出发。
在中国学者通常的认识里,现在日本的经济繁荣源于市场经济和民主改革。而日本学者却认为是战前普遍的国民教育,大量的熟练工人和中层技术和管理人才。战后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改革并没有被列入日本的大变革,日本历史上有三次大变革,圣得太子、织田信长和明治维新,战后的改革换汤不换药。
都叫GDP,即使有一致的定义,一致的核算方法,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其实没有任何可比性。工业经济的本质是机器生产机器,人只是操作和设计机器,可生产的产品数量在生产力上几乎没有上限。工业产品的准备期很长,需要技术和人材准备,所以刚开始产品数量很少,价格昂贵。一旦突破,产品数量会呈指数增长,价格也会成指数下降。算GDP时,即使产品数量翻了几倍,算增长率也只增加几个百分点,甚至倒退。农业经济则不同,不需要技术和人材准备,随着技术改进,土地的出产也会稳步提高,但不会爆炸性增长,因为农业毕竟还是靠天吃饭。农产品的价格是稳定的,产量提高多少,GDP也大致提高多少。在同样的GDP增长率下,工业和农业对产品数量的供应却是截然不同的。国家内统计GDP与国际间不同,能够生产工业品的国家很少,而生产农产品的国家却很多,农产品的需求又缺乏弹性,实际上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与工业品之间的比价却是稳定的。工业国与农业国即使有一样的人均,一样的GDP增长率,几年下来,人均收入会差很远。战前日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资源和劳动力配置效率是很低的,GDP很低,生活必须品也需要配给的。但有个效率是很高的,即把国家的大部分人口转化成了工业人口,这个很重要,是日本与拉美的最大区别。
问题还没有完。农业经济由于引入新技术,由于土地有限,总产量不会有显著增长,却把人工解放出来了,也就是失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但这笔钱却不会投资于工业,因为市场上已经有大量廉价的工业品。在工业国家,投资办厂就可以出产品,所需投资低。而农业国则不行,因为没有技术工人,技术和管理人员。如果培训,则需要很多时间和资金,由于是生手,刚做出来的产品肯定是质次价高,毫无竞争力,能赚到钱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根据市场经济比较优势论,还不如把钱投向股市和房地产等虚拟经济,GDP也会上涨。由于有大量失业人口,劳动力价格低,用机器还不如用人工,财主大量请看家护院的,端茶送水的,洗衣做饭的,等等。这些人的人数不少,工资还不低,比种地强,也创造了巨大的GDP。就象《红楼梦》中的贾府,算GDP很高,也很光鲜,但只是空壳,人均实物占有率很低,非常贫困。
国家中的工业人口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但工业人口不等同城市人口,由上面论述,农业国家也可能多数是城市人口,农业国的三产也可能占6、7成,与工业国家相似,但他们创造的GDP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工业人口首先要有文化,即普遍教育。有文化还远不够,需要各种专业技能,即各种岗位培训,甚至需要真刀真枪操练实际项目,哪怕不成功,成为废品。但在后进的农业国家中,按照市场经济的力量完全不能实现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变,只会划出工业化天堑,现在则是数字化天堑。
总之,在不同经济结构的国家之间讨论GDP及GDP增长率是毫无意义的。后进国家不可能通过单纯的GDP增长而成为先进国家。先进国家的充分必要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技术力先进。
(二)工业化的模式
如何从后进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其中发展的阶段和路径是什么?从世界经济历史中,各个国家由于环境和文化的不同,所走过的路径是不同的,可以用图1的模型来描述。
这幅图引自《日本型资本主义》(有斐阁2004出版)。技术由纵轴“先端…成熟”表达,越往上越先进,往下则是成熟的低技术。横轴“组立…加工”则反映了技术的性质,“组立”对应的中文意思是组装,越往右则越复杂,需要完整的系统能力,往左只是简单的组装。后进国家的位置处于左下角,技术的蓄积薄弱,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劳动密集的组装业。右上角是先进国家,拥有先端技术,能够完成复杂的工程设计与制造。
从后进国家到先进国家的路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技术技能节约的发展”,对应的是路径A,先从最简单的低技术的组装开始,随着工业化进展,劳动力出现短缺,工资上升,逐步带动产业升级,但还是在“组立”工业范畴内向“先端”发展。目前,还没有国家通过此路径实现了向先进国家迈进,能够完成复杂的工程设计与制造,所以用“(将来)?”表达;另一种是“技术技能蓄积的发展”,对应的是路径B,先向“加工”方向展开,然后向“先端”迈进。这两种路径,在最初阶段,由于技术蓄积不足,需要从海外积极导入技术和部品,而对于路径A,则所有阶段都需要从海外导入技术和部品。
日本的成长轨迹是路径B,“技术技能蓄积的发展”,广泛的国民教育,知识技术积累,基干产业先行。基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培育中小企业和部品工业。这种蓄积的发展轨迹与欧美基本类似。
韩国从1970年开始工业化进程,走的是另一条道路。从日本导入工作机械和部品,不需要技术技能的蓄积实现高度工业化。与日本相比较,被称为“技术技能节约的发展”。由于是“小国”,工业化进展到一定程度,劳动力不足,工资上升,企业不得不进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随着工业高度化,需要高度的生产设备,而自国的技术没有充分蓄积,进一步依赖海外技术和部品。原来的劳动密集产业则逐步向中国和越南转移。
中国的工业化的进程,1978年以前,与日本的发展轨迹非常相似,走的是“技术技能蓄积的发展”道路。从1949年前只能仿制汉阳造,经过20余年的技术蓄积,到70年代末,有两弹一星,大型喷气客机,门类齐全的基干产业,拥有先端技术完成复杂工程的设计与制造能力,属于先进国家。
而改革开放出现了自我定位错误,把自己定位为后进国家,以“四小龙”为师,重走“组立型工业化”补课。由于中国劳动力的无限供应状态,没有发生产业升级,导致原来的自我技术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大量外资涌入,外贸外资依存。经过20年的高速GDP增长,成了后进国家,人均收入处于后列。1955年的日本并不富裕,刚恢复到战前水平。但日本把自己定位为先进国家,以自我技术发展为主导,经过20年发展,成为超级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也大体赶上了先进国家。
中国和日本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几乎同时被西方打开了大门。日本“西体和魂”,中国“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始了各自的工业化的进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西体和魂”没有本质区别,但却走上了不同的工业化道路。
(三)租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造船
日本被打开国门,非常震惊,要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但日本是小国,没有什么资源,需要靠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当时生丝有比较优势,国内价格只有国际价格的1/10,于是大量的农田变桑田。但很快发觉比较优势此路不通,因为中国有更强的比较优势,只有另想出路。1870年,政府从当时制丝先进国法国导入技术,设立官营富冈制丝厂,转向制丝业。由于官营,连年赤字。但它培训了人员,仿制并改善了制丝机械,使制丝业蓬勃发展起来。同样的方式,以官营工厂为先导,棉纺业也成长起来。
随着纺织业的发展,原料和成品的海运成了问题。当时无论远洋运输还是日本各港口间的转运,都由几家外国海运公司经营。由于自由竞争,运输价格低廉合理,以至于没有日本会社能够挤入海运市场。日本政府又一次违反了市场经济原则,1875年免费或低价提供给三菱大量船舶,并每年提供补助金,在政府的保护下三菱开始与英美的海运公司竞争。后来,政府又通过行政手段以三菱为核心,成立了日本邮船会社。那么这个日本邮船会社的经营状况如何呢?,如图2。
图2海运的发展和补助金
这个日本邮船会社从1886年到1914年一战爆发前,近30年时间,合计的补助金是利润的1。1倍,实际长期赤字经营。日清战争是个转折点,战时的军事运输需要,大量船舶购入。战后作为“日清战后经营”的一环,补助金急剧扩大。根据经济学理论,不符合比较效益,买船还不如租船。
随着买船的进行,造船也开始推进。政府又违反市场经济原则,设立官营造船所现在日本造船业的大企业,如石川岛造船所、三菱长崎造船所、川崎造船所等,都是从官营造船所演变过来的。到1890年代初,国内的造船所主要还只能承担船舶修理业务。
日清战争后,正式推出造船业的育成政策。1896年制订了造船奖励法。1899航海奖励法改正,如果航运业者使用外国船舶,补助金半减。造船奖励法和补助金半减,使造船业蓬勃发展,技术水准也快速提高,1907年三菱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客船天洋丸和地洋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