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是很小的。
这三白产业从60年代开始就逐步在往南韩和台湾转移,受南韩和台湾的廉价产品的打击,日本的纤维厂家逐步转向化学纤维,后来就干脆成了化学厂家。像现在这三家的老本行纤维除了这个碳素纤维(那只是名字,和本来意义上的纤维不相干,这也算纤维的话,光纤就业的一起算了)和一些供高级面料,特殊面料用的人工纤维和化学纤维外,基本上都是综合化学厂家。
日本这次的经济不景气持续了几乎15年,可这几家化学公司(当然还有其他的大型石化企业像三井化学,住友化学什么的)根本就不知道这“不景气”是什么意思?从来就是景气,景气再景气。
这里面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持。日本化工行业享受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处几乎是最早的。做注塑的来料加工几乎是和改革开放同步进行的,要生产外销产品,就只能用日本原料,国内不少干模具注塑的朋友谈起日本塑料原料起来那可真是如数家珍。
会不会有朋友问,化工厂家又不是日本独有,为什么一定要用日本货?老冰讲一件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一次HONDA USA做空滤器,指明原料用DUPONT。很好理解,材料调剂起来容易。但在最后一次实验时,原料里的玻璃纤维翻毛,怎么都没有办法解决。老冰因为不是干那行的,不懂,所以敢胡说八道。就给支了个招,说你们换上次用剩下来的那点原料试试看,当时也是病急乱投医,人家还真听了。结果上次的原料一上去,什么问题没有。
就是说美国杜邦的产品质量控制有问题,不同的LOT,玻纤含量可能不一样!这在日本厂家是不可想象的,只要产品型号相同,质量好坏先不管他,所有的LOT出来的东西都应该是一模一样才对。所以日本人做梦也不会想到去试试上次的剩料看看。
战败和“蝎子尾巴”(3)
自从大英帝国的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下令把皇家海军的所有舰艇从燃煤改成燃油以后,石油资源就是战争制胜的首要因素。石油也就由胜利者牢牢控制,决不许别人分一杯羹。一次大战的失败,使德国失去了在伊拉克的石油权益,这几乎也是德国在二战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日本就更不用说了,人们对太平洋战争时“大和号”战舰迟迟不出动总有疑问。其实有一个原因也是因为石油。瓜达卡纳尔岛战役时,大本营参谋辻政信中佐曾经亲自到“大和号”上面见山本五十六请求支援,但山本五十六就是下不了出动“大和号”的决心。其实当时制空权还没有完全落到美国人手里,起码“大和号”不至于会遭到像最后那样刚刚开了几炮就葬身海底的命运。问题还是在石油,包括“大和号”在内的联合舰队一出动,一天就是一万吨燃料,而当时吴军港的重油储备就只有65万吨了!想动但是动不了。
战败了,当然本来就没有石油权益的日本就更加没有石油了,但是现在搞石油却离不开日本。这是怎么一回事?因为在石油开采上它也有一根蝎子尾巴:无缝钢管。
不管是在零下40度的西伯利亚,还是在水深2000米的西非沿海,萨哈林的一万米的地下,钻井不可缺少的就是无缝钢管。住友金属工业生产的油田天然气用不锈钢无缝钢管,占整个市场份额的50%,而在高级品上,则占到80%。
什么叫做“高极品”,住友金属工业的高级不锈钢无缝钢管“HiArroy”被称为是钢管里的“罗尔斯罗伊斯”,比其他同种钢管要贵出20多倍,够吓人的了吧?问题就是像这样的价钱你还是买不到。
随着原油价格的飞涨,石油开发业也是空前景气。用住友金属工业江口专务的话来说就是:“怎么生产也赶不上需要”。所以现在这种高级品除了只供所谓石油“MAJOR”(也就是原来被称为“SEVEN SISTERS”的英美那几家大石油公司)们,其他人弄不到。
石油采出来了要精炼。日本的石油化工技术也是一条蝎子尾巴。这条蝎子尾巴有个更邪门的地方就是它不但能够跟别人比质量,还能够和别人比价格。
有人要说了,石油化工化费的人工少,都是自动化作业。只要有了设备,搁那儿不是精炼?它能和别的国家比价格也很正常。
不,人工费在石油化工中所占比重是少一些,但是石油化工设备占地面积大,日本的那些个土地费用和其他亚洲国家可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应该说日本产品本质上是不应该有可能和其他亚洲国家在价格上竞争的。
但是日本的化学厂家靠两点做到了甚至在价格上也能和其他亚洲国家竞争。
首先,日本的石油化工装置被日本人鼓捣的什么都“吃”。除了原油以外,天然气废液,人造煤气,煤油,柴油,国际市场上现在什么便宜就能吃什么,全给你吐乙烯出来。现在一般日本石化装置的原料多样率一般在30%,预计今明年就能达到50%,这样在原料的价格上日本厂家有比其他国家更大的选择廉价原料的机动性。
另一点就是加强设备管理,减少故障率。大型石化装置,停机和开机就要分别要3,4天,一次开停一般就是一个星期。而停产一天的损失一般在一百万美元以上,原套设备一年只要少出一次全停事故,就是多增加一千万美元的收入。比如三菱化学从1990年开始开发的“高度安定运行技术”(SSOT)将其全公司设备故障件数降到一个月不到10件,而一般同规模公司在好的情况下一个月也应该有出150件设备事故。这样日本化学公司的设备运转率比其他亚洲国家的都要高,这也是在价格上可以竞争的一条原因。
但总的来说,日本化学厂家没有把价格竞争放在第一位。通用乙烯的生产,已经不是化学厂家获利的手段,而是像电力,自来水那样是化学工业的基本建设之一。利润的源泉是下一步的精加工。
2008年以后,中国和中近东将有为数不少的大型石化装置投产。但是日本的石化厂家还没有感到威胁,这是因为即使按照中国经济增长以年率8%的速度,这些石化装置还是不能满足对一般通用乙烯产品的需要。更不要说以后的高级产品了。像现在制造液晶板用的薄膜和其他塑料产品就几乎全被日本厂家所垄断,全是日本的蝎子尾巴。
经常能听到“我们也会”这句话。这个“也会”就不是蝎子尾巴了,那只是“耗子尾巴”。俗话说“耗子尾巴熬汤——没多大油水”。为什么没多大油水?耗子尾巴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而蝎子尾巴的价格则由厂家决定,这就是住友金属的不锈钢无缝钢管能卖出比别人贵20倍价钱来的原因。
但耗子尾巴是能够进化成蝎子尾巴的。
愿中国的耗子尾巴早日进化成蝎子尾巴。
冰眼看日本之四十三:战败和“蝎子尾巴”(4)
1942年的瓜达卡纳尔岛。瓜达卡纳尔战役的中心是争夺岛上的机场,日本军队占领了机场后,发现机场跑道被炸的千疮百孔,不修不能用。
日本军官想起美军战俘来了,找来了守备的一个美军上尉,让他带着部下修机场。
美军上尉拼命抗议,说那违反禁止使用战俘作苦役的日内瓦公约。
日本人根本就没把什么日内瓦公约母约的当一回事:“修不修?不修就全部撕拉撕拉地干活。”
美军上尉也没了情绪,光棍不吃眼前亏,就问了:“你们要我们干什么活?”
“修机场跑道。”
“****,修跑道要那么多人?有我一个就行了。”
说着话在日本人怜悯的目光中(鬼子们这时大概在想:“这孩子肯定已经吓疯了”)打开仓库的大门,开出了一台坦克不像坦克,前面还举着块大牌子的东西,三下五去二,就把跑道给平整好了。
这是日本人第一次看见bulldozer——推土机。那是一见钟情,后来在战死五千,饿死一万五以后撤退时,也没忘记带走那几台推土机。到现在还老有人念念不忘当年要是有山姆大叔那样的工程机械的话,没准仗就会反过来打。
推土机到底是民用工具还是军事武器很难扯得清楚,不说文革武斗时经常能看到两派开着推土机当坦克冲锋。就是在真枪实弹的战场上,推土机也是很施展过一番身手的。
太平洋战争末期的冲绳战役,美军愣是用坦克,推土机一寸一寸地碾,一寸一寸地炸,一寸一寸地堵,每天前进不到二百米。终于把皇军们给逼疯了,从坑道里冲出来和美军拼命,这才自找的“玉碎”。
战败了,不准造坦克,日本人把造坦克那劲头用到造推土机上来了,弄得日本的工程机械很有名。但一般建筑工地上看到的工程机械倒也不是什么蝎子尾巴,充其量操纵简单一些,故障率小一些,动作灵活一些。里面真正可以被称为蝎子尾巴的是日本的超大型油压挖掘机。
加拿大,中南美,非洲的矿山,到处都能看到超大型挖掘机的身影。所谓超大型挖掘机,就是指150吨以上,最大的有800吨,站起来有四层楼那么高。远远看去真是电影《星球大战》里面的战斗机器人似的。
光日立建机一家公司在超大型挖掘机方面就占40%的市场份额。托现在全球性的资源紧缺的福,全世界的矿山都在拼命挖着在,预计今年能卖掉100台,头三个季度的超大型挖掘机产值就是3。5亿美元了。
用户对这种超大型挖掘机的关键要求是耐久性。矿山的作业条件是极其恶劣的,从零下40度的北极圈内到零上50度的热带非洲,在沙尘粉尘遮天盖地的环境中就得每天工作24小时不能停。因为挖掘机是矿山的心脏,挖掘机停了矿山也就停了。一般矿山用超大型挖掘机除了每两个星期定期维护以外,每年的运行时间超过6000小时。说实话,一般主战坦克的使用条件和他比起来那就像是在温室里一样。
所以这条蝎子尾巴的最关键技术是解决金属疲劳问题。日本虽然在油压挖掘机上起步较晚(1949年才开始用全国产技术制造),但是现在已经成为日本企业的独占领地了。连工程机械的老祖宗,美国的Caterpillar公司(大家经常能看到大型工程机械的屁股上写着“CAT”,那就是指的Caterpillar公司,不是给那个庞然大物起了个“猫”的绰号)都放弃了油压挖掘机的开发,全部交给他和三菱重工的合资公司——新Caterpillar…三菱去干了。
但是,这工程机械好像还依旧是军事武器的一种。看过韩国军事幻想小说“第二次日韩战争”的人,都还会记得里面描写的韩国军队为了阻挡日本自卫队的前进速度而采取的破坏交通线的战术在“四菱”公司(暗指三菱公司)生产的“交通整理车辆”的面前一筹莫展的场面。
冰眼看日本之四十四:战败和“蝎子尾巴”(5)
如果说工程机械还是间接和战争有关的话(起码那玩意不是为战争而发明出来的),那现代造船业就和军事息息相关了。日本的现代造船工业的起源就是从甲午战争以后,为了日俄战争而形成规模的。
日俄战争时的1904年5月的黄海海战中东乡舰队几乎受损四分之一。这时候开始日本海军就决定了主要舰只由国内建造,这大概是日本战后能够在很长时间内执造船业牛耳的第一步。到那时为止日本只造过三千三百吨级的轻巡洋舰(装备15厘米主炮),一下子跳到一万四千吨,引擎20000马力,主炮30厘米的大舰。
当时没有电焊,全靠打铆钉。而且也没有现在打铆钉的风枪,全靠人力用锤子砸。但日本人愣是在两年半以内,在吴海军工厂里砸出来了“筑波”,“生驹”两艘13750吨的金刚级高速战列舰(速度达20节)。
值得一说的不是这两艘军舰的建造,而是在造完了这两艘军舰以后日本海军的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放弃了船台,改用了船坞。1907年日本海军在吴海军工厂建造了当时世界上唯一的船坞,1912年完工时长312。7米,宽45。9米,是一个和日本人一贯喜欢弄的小打小闹不一样的东西。后来造“长门号”时又拓宽了一点,造“大和号”时又加深了一米,但长度没有变过,312。7米。
第二个这么大的船坞在世界上出现时,已经是50年以后了。
虽然已经废弃不用了,这个船坞到现在还在(所有权是石川岛播磨重工的)。有趣的是,现在没人知道当时为什么要造这么大的船坞。最有说服力的一种说法是:这个尺寸能够把一个驱逐舰水雷舰队(12艘)一次全部放进去。据说横四纵三正好是这个尺寸。
败了战,海军被解体,日本的造船能力被当作了对美国的赔偿。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坞搬不走,就成了世界最大的垃圾场了。首先发现这个船坞的价值是美国的NBC(National Bulk Carriers Inc。)NBC向GHQ借来这个船坞和周围场地,在上面造起了油轮,从4万5千吨,6万吨一直造到10万吨,正好赶上苏伊士运河危机,NBC数钱数得累死。
日本人终于知道了没有大日本帝国海军的订货单,造船业也能自谋活路了。于是由政府出面,纠集船壳,钢铁,重工等力量,在造船,材料,引擎等方面一起努力,终于将这根耗子尾巴慢慢地弄成了蝎子尾巴。1955年超过英国而居世界第一。
当时的日本造船除了朝鲜战争和日元比值上占便宜以外,在技术上领先一步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战后日本刚刚重新开始造船就把原来用在航空母舰上的高压蒸汽透平技术用在了普通油轮上,后来在1961年就淘汰了这一技术而代之以柴油内燃机,而其他国家则在1963年才开始采用这项技术。就这一点对日本造船业的发展就贡献巨大。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有一本在全世界卖掉800万册的畅销书叫做《大趋势》。作者约翰•;奈斯比在书中预言造船业会成为第三世界的产业,巴西将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造船王国。
20年过去了,取代日本的国家确实出现了,不过不是巴西而是南韩。日本的市场份额从1984年的50%跌到了35%,随着两国汇率的变化而不断和韩国交换着造船老大的座位。除了在造船材料和船用引擎上还是日本的强项外最重要的是日本一直坚守着附加价值最高的几个船种。像运送天然气的LNG船,其中球型的LNG船(就是背上抗着四五个半边球的玩意)只有日本会造。
为什么日本能造LNG呢,说来也有意思,倒不是因为有什么不可攀登的高级技术(当然在铝合金材料和焊接方面日本全有蝎子尾巴),主要是靠日本人的傻劲在国际市场上得到了质量信誉,别国产的不一定有人敢买。
LNG船的TANK里面不容许有一点垃圾,不容许有一条裂缝。日本在造船工程中使用机器人的比例已经不低于汽车行业了,工程管理的严密甚至让丰田公司感到吃惊,表示要向造船行业学了。
但是在机器人作业的同时,所有的焊缝都是富有经验的手艺人一条一条全部目视检测器焊接质量了以后再用X线探伤仪一点一点地探伤,和美军攻打冲绳没什么两样。
整个过程看起来有点“冒傻气”。搁其他国家的人,有可能前20%左右认真查了以后,后面的80%会不会“依前20%类推”?这样想想,能抢日本人生意的可能就只有德国人了吧。
说两个日本品牌,“尼康”和“佳能”,全世界没有人不知道吧?哪儿来的?打了败仗的副产品!尼康的汉字准确地写应该是“日光”,日本光学株式会社,三菱集团的。佳能呐,不用讲了,加农炮!原来干吗的?造炮瞄仪的。美国电子工业棒,二战时就用上了炮瞄雷达。而日本当时就只有光学炮瞄仪,但性能很不错,30公里的距离,误差30厘米,可以和现在的民用GPS相比,想想那个镜头的研磨精度吧。战败了,不准造武器了,把造镜头的技术拿来做照相机,怎么样。尼康的镜头够好了吧?可尼康的老人还是痛心疾首,说现在的人简直不要脸,这样的镜头怎么能拿出来卖?尼康的招牌全毁在他们手里了。原来那才叫镜头呐,现在的只能叫做玻璃片。
这样的东西多着呢。SUBARU汽车的富士重工,原来是中岛飞行机,造轰炸机的。老大不准日本人造飞机,改行造汽车了,飞机的引擎都能做,汽车还不是小菜一碟,这不,SUBARU就是最好的运动型轿子之一。
蝎子尾巴和日本学术
在化学方面排行中,共有716个研究机构进入排行,其中东京大学排名世界第2,京都大学排名第3,东京工业大学第10、大阪大学第16、东北大学第17位,共有5所大学进入了世界前20名排行。中国的南京大学排名世界第237名,位居中国国内第一。
在物理学方面排行中,共有563个研究机构,东京大学位居世界首位,被引用数高达12万6041。东北大学排名第17名,大阪大学排名第29名,京都大学排第30名,东京工业大学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