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教育能够改变什么-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的严峻挑战。当社会和生活教给孩子的和学校里完全不一样,甚至互相矛盾,那么学校教育就变得软弱无力,在社会实践面前不堪一击,教出来的道德防线会很快土崩瓦解。教育必须直面现实、回归现实。

我们全家主要就靠父亲那几百块钱工资,可过到了啥光景。毕竟年岁和身体不饶人哪,父亲已经46岁了,还有病在身,真得像别人那样去种大棚?腰腿病是最怕温室里那种潮湿闷热的环境呀。可是为了这个家,为了我们姐弟,父亲付出的太多太多了。即使父亲拼了命去干,也比不了人家那些整劳力啊。

等到冬天,我家田里的两个小温室也种上了黄瓜。盼着它能让我家的日子好过些吧。

及至我上了中学,家里的光景依然惨淡。初三了,我的后桌是晓桐和晓英,她俩是一个村的,排定桌次,她俩手牵着手,很要好的样子。晓桐长得特别漂亮,堪称我们的校花了。

这次是重新分班,初二时我和晓桐也在一个班,只是座位隔得较远,几乎没有什么交往。初三的课程安排得很紧,一个月只能休息一天,还有早晚自习,早上不到五点就要起床。对于我们占大多数的通校生来说,除了吃饭睡觉,全部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上了初三,我才算理解了大姐当年的处境。虽然如此,可时间利用得并不高效,一天设了十余节课,有些纯属形同虚设。我们学累了,就相互交谈,活跃一下气氛,放松一下神经。只要身后的晓桐拍拍我的右肩头,我就回过头去,和她说说话。

这几年我的学习成绩总是保持班里前两名,和另一位女生轮流坐庄,占据榜首的位置。我也一直是学校的“重点人物”,是同学们眼中的“骄子”,深得他们羡慕。这种畸形的学校教育中,分数甚至决定了学生的地位尊卑和心理评价。没有一个平等的环境,就没有孩子的健康成长。

可我不喜欢像有些“学习尖子”那样埋头苦读,我更喜欢玩,更喜欢轻轻松松地学。所以也就不太遵守纪律,尤其到了初三,经常迟到,耽误了跑早操,没少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狠训。晓桐都跟我说:“凤亮你也算屡教不改的了。”

可她还是喜欢和我说话。初一时我们不在一个班,就聊了好多那时候有关老师的事,哪个老师都难免出点笑话,引得我俩轻笑不止。比如我的一位地理老师,第一堂课大讲学《地理》的好处,正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即兴板书却写成了“秀子不出门”。我爱买书的习惯还一直保持着,多亏旧书便宜。晓桐常向我借着看,有时还要我给她讲里面的故事。我看了本写中学生的小说,有一个情节是这个女孩在讲解给父亲题为“吻”的画作,我讲到这里的时候,晓桐的脸上出现了红晕。

我买了本练太极拳的书,还真想课余时间好好练来着,可惜功课太紧了。晓桐问起我的生日,我说:“是六月廿四,和关老爷一个日子。民间还真是这一天给关公过生日呢。”说得她和同桌晓英都笑了。我回过头来,却又听见晓桐语调有些激动地对同桌说:“他的生日是六月廿四,我的生日是五月廿七呀。”我听出来了,她是想说,我们的生日很相近且相通。我又回过头去,“原来我们的生日差不多呀。”晓桐微红着脸笑笑,反问:“你的耳朵怎么这么好使?”我说:“练太极拳可以耳聪目明呀。”我就开始大谈练太极拳的好处,末了才说:“我还没练呢。”

一下子,她俩就全笑起来了。我看到,晓桐的笑容很灿烂。收住笑,晓桐说:“凤亮现在变得活泼可爱了。”

这天的自习课,晓桐又拍拍我的肩,我回头见她手里拿着个练习本,上面写了一些词,有点莫名其妙。“我写了十几个电视剧的名字,我想请教你这个大作家,看看哪一部好,哪一部孬。”晓桐的嘴角带着纯真的微笑。

一看这些名字,我的脸上就有些发烧,只局促地点点头,“哦,都很好,都很好。”便意犹未尽地马上回过头去。身后的晓桐肯定被我闹愣了。

因为晓桐,我也许会格外记住十四岁这年的秋天。课上不许回头,但那时候我的“回头率”可能是创了纪录。

互动留言:

本段前后两部分的色调明暗对比,却是再真实不过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轨迹。教育真的无处不在,社会环境越发恶劣,教育还会成功吗?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成败是互为因果的。这的确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谁又能忽视它的挑战呢。

人生最忘不掉的,是那些不老的童年记忆,还有懵懂的少年心事。并没有什么该不该,对与错。因为这就是生活的原貌与成长的自然。

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随着时光的飞逝而到来。师长和孩子,只是分别处于不同的成长阶段而已,面对孩子的今天,请先不要忘记自己的昨天。这样才具备了沟通和引导的基础。也许不该称呼或者存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教育是相互的,成长是互动的,这才会有实质的平等。孩子的内心世界逐渐丰富和敏感起来了,无论旁观者持何态度,请先给予孩子人格的尊重。

素质教育在于自由发展

女儿萱颜已成非典临床诊断病例,一家人默默接受了这个无情的现实。霍老师到医院为女儿的治疗签字和续费,回家便沐浴更衣,继续保持隔离状态。她协助防疫部门对家里各个角落都进行了专业消毒。得了这种病,也没法探视,只有靠女儿独自与“非魔”抗争了。霍老师在家里心焦如焚。

虽然已经过了两周的隔离控制期,电视台的“空中课堂”栏目组也邀请过好几次了,可霍老师坚持再隔离一周,以消除传播病毒的可能。在家当网校的老师也蛮有意义。凤亮的“非典时期免费学习”的建议被网校采纳,各地学生都可以申请获得三个月的免费卡号。学生人数呈几何级数递增,网校紧急应对,添置高性能服务器,凤亮又广邀全国名师加盟,大大充实了网络教学力量。星光和三生堂的同学也都加入了进来,霍老师和孩子们保持密切联络,了解他们在家学习和健康状况,和他们进行朋友般的交流。

霍老师天天都关注着网上和电视里的非典新闻,北京的疫魔依然肆虐,几乎每天都有百人左右新增确诊病例,让人揪心不已;只有看到非典患者出院的消息,才稍放宽心,霍老师盼着他们都早点痊愈。晶莹连日来战斗在抗非第一线,不知道她境况如何,医院被整体隔离了。晶莹所在的是处于市中心的大型综合医院,并不完全具备传染病医院的隔离条件,这里的医护人员面临的危险可想而知,尤其对于像晶莹等第一批抗非战士。

今天,所有非典及疑似患者全部转出了晶莹那家医院。与此同时,玲玉所在医院被改造为非典定点医院,成为启用医疗战线“国家队”抗非的标志。7天7夜创造的人间奇迹——非典专科医院在北京郊区小汤山镇建成,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从全军抽调1383名医护精英驰援“小汤山战役”,毛毛主动请缨奔赴前线,加入首批333人的队伍进驻小汤山。抗击非典,战斗犹酣。

此前全市中小学业已暂时停课。近来晶莹的手机一直没开,家里也不知道她的具体消息。童心只是想妈妈,一个劲儿地问爸爸:“我妈妈什么时候回家呀?”

非典患者转院的消息,是霍老师的学生方岩播报给亿万观众的,她已经是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和播音员了。可惜新闻里没有提到方岩的同学晶莹。

隔离期过去,霍老师应邀到电视台演播室录制“空中课堂”的节目,方岩给老师做起了导演。她以前就经常在教育台客串做节目。一见霍老师,方岩就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事。

“我从四川转学到咱班上,您教会我普通话,发现我的天赋又鼓励我学唱歌学播音的。霍老师,要不是您那么开明,因材施教,我哪儿会有今天这点成绩呀。”方岩真诚地笑着。

“这得靠你自己。老师只是被动的外在因素,你自己喜欢,愿意去学才会有成绩呀。最终还是要实现自主教育。孩子达到了自发和自主学习的程度,才是教育的成功呢。”

“那现在正是考验孩子们这种能力的时候。”

“孩子的自制力肯定弱一些。人的成长也就是不断走向自主的过程,教育就是提供一个成长的环境。孩子需要引导,我们才开设空中课堂。我还让我们学校给孩子刻了好些光盘。今天录完节目我就得去学校,我们的老师可一直坚守岗位呢。”

霍老师的学生总是人才济济,多才多艺,这与她鼓励孩子自由发展密切相关,她找到了开发孩子潜能的捷径。苛求“全面发展”是违背天性的,因为谁的兴趣和潜能也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些偏才怪才就是人才。所谓的“全面发展”也只是在一种狭隘的标准之下,不符合这个标准的人就不是人才了吗?

循着孩子兴趣去找教育的切入点,不必心急。孩子有特长有侧重,这是好事嘛。这表明他某一方面可能存在巨大的潜能,只要找到了自己的潜能所在,并加以合理开发,他就会是一个成功者。只要能对社会有所作为,不论哪一方面,都是最可宝贵的人才,干吗要以种种理由限制“偏才”的成才呢?

方岩的成才就验证了这一点。由于霍老师给她补课,她小学的数学成绩还不错,到了中学就一落千丈了,但她的语文和播音天赋却日益凸显。当时霍老师带她到一个著名歌唱家住处学音乐,与补课交替进行。班上的学生好多都是市少年宫兴趣班的成员,霍老师还给予热情指导。

霍老师班上的兴趣小组可多了,大家自由报名参加,什么播音小组、写作小组、数学小组、板报小组、科研小组、歌咏小组、舞蹈小组、木偶剧团、手工小组、体育小组等。比如写作小组还给全班出作文集呢,后来发展成了校刊,从刻蜡板到油印,全套都自己动手,精工制作出来的东西很抢手呢。当然现在早电子化了。这些兴趣小组够全的吧,对于一个人来说,没必要求全责备,大家各有所长,都是各种各样的人才,组合起来不就成完整的世界了吗,不就是真正的“全面发展”了吗?

因此,霍老师一向重视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鼓励孩子自由发展。这也才是素质教育的真内涵。

录完节目,骑车赶往学校,在校前报刊亭买了份报纸。随便翻翻,霍老师突然怔住了,她看见了那个醒目的标题,竟然是晶莹的消息。

互动留言:

本段的主题,文中阐发得很透彻了。霍老师和方岩的言谈话语也都含有深意,都有真切的人生体验。玩味之余,您的体会和看法如何呢?教育实践是一种互动,不应是灌输。阅读同样如此。

这样的非常时刻,这样的人生考验,也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教育啊。教育不就是为了生命的价值吗。

分数教育伤害了孩子的人格发育

我没有勇气对晓桐说明真相,我之所以回头不语,是因为我家还没有电视机,她列的电视剧我一部都没看过。晓桐的家境很优越,爸爸是镇上的干部。贫穷就这样撕扯着一个孩子的自尊,然而我相信长大后自己一定有能力改变这一切,我会实现我的抱负。从小我就不甘于平淡,总想在某一方面成就一番事业。受二姐的影响,我小学时喜欢上了画画。这也是因为我在三年级的第一堂美术课上,就有过成功的体验。凭着儿时看过的小画书中的形象记忆,再加上我的想像,画了一个英武的神话勇士,像模像样的,得到了老师的夸赞。对于一件事或一门学问的喜与厌,往往就取决于这可贵的第一印象。

二姐也挺多才多艺的,可惜没有好的成长环境呀。她当然也曾经有过太多的梦想,每一个青春少年都会有梦的,可是无情的现实让梦想从云头跌落,摔得支离破碎。二姐和三姐都回家务农了,也出去到本地的厂子里做工。

本想长大报考美术学院的,可上了初中环境变了,也没时间再画了,兴趣就悄悄转移了,也许是我更大的潜能不在绘画上吧。我喜欢上了写作,初二时老师总拿我的作文当范文念。还有一个考高分的女生,我们俩的作文好像也都是最好的,她的作文也常被念。这种赏识激发了我的兴趣,师长的赏识对于越小的孩子来说越重要。因为小孩子人格的独立性尚未发育完整,他们格外渴望大人的认可性评价。

晓桐听我说以前爱画画,就给了我一个图画本,“这是我的本子,你在上面画吧。画完了还送给我,我替你保管着。”我很感激,很卖力地给她画。

晓桐的鼓励和支持,重又唤醒了我对书画的兴趣,而且这种动力是前所未有的。晚上回到家里,虽然已经九点多了,可我还是兴致颇高地泼墨挥毫,用毛笔在大纸上题诗作画,夜里晾干了,早上好拿给晓桐看。她有滋有味地欣赏一番,毫不客气就把它们收归己有了。我虽然没说过给她,可她这样做正中我的心意,有点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了,或者叫“心有灵犀”什么的吧。积攒多了,她拿出来一块儿品评,正看着其中一张《春江小景》呢,别的被同学们瓜分了。不巧上课铃响了,晓桐便急着喊起来:“都给我拿回来!那都是人家凤亮给俺画的嘛。”

下午自习课,发下一本语文教辅资料和第六册课本,晓桐一拍我肩,说:“给我写上名字。”

我很想给她写到最好,可适得其反,手中的笔走起来越发不听使唤了。用心写下她的名字,写完我觉得字形不太满意。她拿过去反复地看了看,“嗯,比我自己写得好。”

晓桐放下资料,拿起课本,对我说:“下面咱们预习课文吧。我当老师,考考你,你给我背一篇古文,我看你多长时间能背熟,我这儿戴着手表呢,给你掐着时间。就这篇《岳阳楼记》吧,以前你看过没有?”她翻到这一课给我看。

见我摇头,晓桐又说:“那就好。把你的课本也翻到这儿。现在开始!”

我欣然从命,开始看这篇古文。“好了,停,我背过了。”

晓桐瞪大水灵灵的眼睛,惊问:“你说什么?可别骗我!这会儿就背完了?还不到五分钟呢,我还没看完一遍。”

我微微一笑,“我能骗得了老师吗?老师不是要考我吗,我背给你听就是了。”

几乎一字不错字正腔圆地给晓桐背诵了一遍,赢得她的连声惊叹。“不过呢,我凭什么相信你以前没背过。再给你找一篇,这回才是真正的考验呢。就找刚发下来的第六册上的,你捣不了鬼了吧。就你那点把戏,还想跟我玩呢。”

这回她选的是诸葛亮的《出师表》。

结果大同小异,晓桐这才不得不心服口服了,“原来你真能过目不忘呀。怪不得天天玩还考那么好,我就不行。”

“你是不喜欢学习,做你喜欢的事,肯定就不一样了。”兴趣常常是潜能的表征,喜欢一件事,很可能是在这方面有潜力可挖。在我眼中,晓桐的完美形象不会因为她成绩平平就削减几分。

晓桐点着头,我接着说:“你给我当完了老师,下面该轮班了吧。我想给你讲一堂课,你爱听吗?”

“凤亮老师请讲吧,我爱听着呢。”晓桐莞尔浅笑。

我给晓桐讲了一个故事,我俩一起笑个不停。同桌金英没有听清我的故事,还以为我们是笑她呢。我便随口说了一句话,金英竟然趴在桌上哭了起来。

互动留言:

了解孩子的生活,可以说是每一位家长和老师都渴望的。但这种渴望必须是出于善意、理解和尊重。面对无邪的孩子,天性和谐的纯真感情,谁又能否认甚至毁灭它的美好。其实任何真情都可以成为进步的动力,孩子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无情的打击。一旦无情还谈何教育。

本段的标题应该算个悬念,分数至上的片面教育,究竟会带给孩子怎样的心灵扭曲,成长路上留下了太多见证。

灾难是一种生存方式

走近校门,迎面出来的却是童心和爸爸,还有班主任菲扬。

“您也看到这张报纸了。”童心爸爸冲霍老师说。他是一所名牌高校的老师,和霍老师素有交往。

“这篇《护士病危,急寻血清》的报道,我刚看了。我们得想办法救晶莹。”霍老师说,“有找血清的线索吗?”

“是菲扬老师让我们来学校的,很多老师都赶来出主意。可必须得是非典痊愈者的血清才有作用啊,血型也得匹配。如果需用量较大,就只能去广东采集。”他有些伤感。

菲扬补充道:“这件事只有医疗系统出面才有希望办成呀。”

霍老师沉吟片刻,“让我和玲玉商量一下,看她那边有没有渠道。大家都进来坐吧。”

重新回到会客厅,霍老师马上和玲玉通话。她刚从ICU病房即重症监护室抢救完SARS病人,回到办公室。“我这就和院方联系,建议把晶莹转到我这里来,毕竟这里的医疗支持设备是最好的。发病时间再长,血清疗法在目前来说也同样最为有效,千万不能放弃。而且用量并不需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