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中华再起-第1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目前的态式来说,英法两国并没有把中国变成殖民地的野心和胃口…蛇吞象虽然过瘾,不过没有相应地消化能力是一定会撑死的。中国与南美那些不开化的所谓国家完全不同,这个国家有悠久的文明开化历史,有着真正大一统的传统和中央政府,也有着不逊于西方的文明传承,更加重要的是,这个国家有着相当顽强的向心力和四亿人口,所以西班牙在几百年前以几百人就能统治一个国家。然后把整个南美囊括在手中的情况绝对不会在中国发生,哪怕英法两国地力量远远大过当年的西班牙。

    既然吃不下,英法的利益也不是陷入与中国长期艰苦的大规模战斗之中,所以这一次吃了闷亏后,英军要么在海州立刻拼命找回场子来,要么就会在海州的岸防炮台面前吃上大大的一个闷亏后,然后流窜到广州和长江沿线。给未来的淮军南方战略添上莫大地变数。

    同时。英军地军舰在扩大规模以后,也可以到胶东半岛。到天津打下大沽炮台后登陆做战,甚至与清廷合作,如果他们反应迅速的话还能赶得上搅乱淮军地北方战事,虽然张华轩并不认为在这个时代的通信速度能让远在香港的英国高层们做出完全正确的决定,况且,海州那里的英军此次来的极端诡异,突然出现在海州街头的一队英兵,还有访问海州军港的英军舰队无论怎么看都透着一股来者不善的味道,广西死了法国神父,广州已经爆发了亚罗号事件,巴夏礼为首的英国佬使节团正在向叶名琛施加压力,连美国佬也凑到广州去了,就这么突如其来的,海州莫名其妙的来了一队英军舰船,然后步兵还大摇大摆的走入海州城内,并且敢于公然开枪杀人。

    以张华轩对英法两国在这个时代的侵略他国的手段了解程度来说,这简直就是个不折不扣的阴谋。

    “看来英国佬是看出来清廷不足以成为真正的施压对象,而是把目光和注意力放在我这里了。海州的事件是偶然的,然而又几乎是必然的。英国佬可能估计到双方会起冲突,而且想用这种手腕看看淮军的应对,甚至要和我们打一下,然后判断出能在我这里压榨出什么样的好处来,如果在海州打了起来又占足了便宜,只怕海州的领事李泰国,或是淮安的领事赫德就会立刻跑到徐州来,然后就是施压,威胁,谈判,签订条约,赔款,接着我占领全中国或是割据一方后,都不能影响到英国人的利益。”

    想到这里,张华轩已经基本明白了英国人的想法与做法。事实上,中国现在几乎就是不折不扣的割据和混乱状态,南方的大部分省份还在名义上属于清廷的管辖,然而淮军已经几乎完全的隔断南北,北方的命令只能通过关陕入川,然后由四川传布到南方,几乎整个河南和整个山东都被淮军占领了,原本的漕运已经被完全隔断了,南方与北方联通的纽带也就是清廷的生命线被完全的斩断了。在这种情形下,南方的督抚们早就乱了方寸,现在他们除了湘军余部外连打太平军的兴趣也没有了,所有人都在观望,他们当然不是观望太平军能够席卷南方,除了洪秀全自己以外,几乎没有人会对太平天国统一天下有一文钱的信心,而在有心人眼里,要么清廷扛过这一关,重新打通漕运,这样国势还有的救,要么就是淮军在很短的时间内统一北方,取得席卷之势,如果在今年内淮军能够得到北方的话,相信南方的督抚大将和士绅们,十有**都会倒向淮军政权的。

    取天下的过程,最难的反而是在得势之前,一旦得势,那就几乎无人能挡了。二百年前,李自成在得到北京后也自以为得势,事实上如果事情发展顺利的话,南方也几乎是可以传檄而定的,投靠大顺朝的原大明文官原本远比后来投靠大清的多,结果他愚蠢的大将和他愚蠢的政策加上愚蠢的文官班底把他的大势彻底断绝了,而淮军显然不会犯相同的错误。

    所以现在貌似割据的情形就如同一副塔罗牌一般…只要推倒北京这一张牌,整个天下就会全部轰然倒下,而在淮安的赫德和在海州的李泰国都不是傻子,他们会向英国政府汇报中国的实际情形,并做出相当准确的建议。

    搞不好,现在英国政府派出的全权特使和对中国战争的总指挥都已经在海上了,亚罗号事件明显就是一个迅号,而这个迅号的危险程度怕是全中国内也只有张华轩能够明白。

    张华轩原本是指望用谈判的方式暂且稳住英法两国,在占领北方后用精锐南下迅速得到全国,然后再扩大与英法等国的贸易额,这当然也是这两国商人愿意看到的,如果能把鸦片贸易完全禁绝——这在法理上也不困难,中国将会又回到出超的状态,英国佬不是要贸易么,很好,他们在全世界辛苦搜括的银子将会大笔大笔的流入到中国境内,使得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越发迅速,然后张华轩就有更多的银子去扩建海军水师来保障中国的岸防——五十年内,他不指望中国的海军能与英国在海上争霸,只要保住发展的成果就可以了。

(204)双线

    他真正感兴趣的是北方的恶邻,那头北极熊趁着中国孱弱的时候占足了便宜,实际上英法等国在中国占的便宜连俄国人的百分之一都算不上,英国不过割了一座小岛,百年后还不得不还给了中国,而俄国人抢去了整整三个法国还多的领土…张华轩决心和俄国佬好好的掰下腕子,让他们好好领悟一下淮军的战斗力和维护中国领土完整的决心。

    这样的战略大前提下,和英国人死嗑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

    英国的海军太强大了,在短时间内张华轩看不到超赶的希望,他的海军最少要二十年的建设再加上十年的实战磨练后才能在亚洲范围内挑战英国,然后再过二十年才能考虑和英国争夺世界霸权,在此之前如果和英国交恶到底,显然中国将面临着被全面封锁的局面,这样一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无疑将会被严重推迟。

    这未免是严重的得不偿失,真的是太愚蠢了。

    张华轩决心与英法交好,然后利用他们防范俄国人的心态做一场对双方都有利的交易,而原本英法两国在中国的政策也基本是如此,扶植中国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

    可惜中国太不争气,在甲午输掉了最后一条底裤,结果英国彻底对中国失望,转而扶持日本,然后,就是中国半个世纪的苦难。现在,与英法和谈友好解决远东问题的机会算是没有了,张华轩已经完全冷静下来。既然敌人是有意要试探一下淮军的深浅,那么,不好好打上一场显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如果他现在有意和英国人和谈,那么对方回报他的显然就会是加倍的歧视与更苛刻的勒索,张华轩打算与英法两个强盗虚与委蛇一番,却并没有打算真正的出卖国家利益。况且,论起出卖来,他手中的筹码明显不是大清朝廷的对手。

    他惶然起身。饶室徘徊。头一次,事情不在他地掌握之中进行,他这里还在想当然,而敌人早就暗中着手布局,布着甚是凶险,现下事情已经正如英国所愿闹将出来,下一步张华轩很清楚。交涉照会,然后军舰开炮,步兵登陆上岸,占领海州,威胁淮安,然后还可能会有军舰到北方,打掉张华轩手里的那几艘军舰,然后威胁北方与山东各地的海岸,到时候,张华轩根基不稳。贸易口岸被封锁,北方的出海口处处受到威胁,想不就范,也难。

    而且英国佬显然也想不到会有人悍然干掉他们十几个士兵,这一下,不狠打一下他们对国内也无法交待,而张华轩到时候要付出的代价显然要更加沉重。

    好在,他没有如咸丰皇帝那样。下令杀掉那么多的外交官,在军事受挫的同时,也丢光了中国文明古国地脸面,使人视中国人为蛮夷。

    虽然现在这张脸也剩不下多少风光了可言了。

    好在张华轩主政主军多年。此时虽然事出突然,倒也没有真正慌了手脚。他直觉已经觉得此事是一个机会,若是处理的好,怕是可以将计就计,把迫在眉睫的危险消除在最小伤害的阶段。

    淮军的底子薄,淮安的家底更薄,他实在不愿意把有限的财富和军队中的精英骨干投在一场没有任何利益可言的战争上。就算打痛了英国佬,对手把海岸线一封锁,他就没辙。到时候,哭都找不着庙门。

    “传吴穆来,快点!”

    想到这里,张华轩已经若有所悟,既然普通的军官和幕僚帮不上手,吴穆这个小子算是机智灵活,而且在讲武堂学习很久。不是左宝贵那种速成班可以比拟地。

    吴穆在早晨接见的时候已经见过张华轩一次了。刚刚他已经汇报了河南与直隶战事的发展,河南那边对清军的大战算是打完了。胜保败亡,精锐丧尽而逃,估计这一次清廷没有什么兴趣让他继续领兵了,就算在战场上保住性命,现在存亡都成问题的咸丰一定会砍下他的脑袋来祭祀前方阵亡的将士。袁甲三带着残存的一点老底子和河南巡抚一起逃到商丘一带,淮军已经打下了开封洛阳一线,西边与陕西接壤,再往北边就是黄河,河南剩下地一点清兵不足为患,现在头疼的是交给谁去解决,而如果不是防患捻子的异动的话,在河南地淮军就能立刻调一镇到直隶战场去了。

    不过总参认为直隶战场的淮军已经足够用了,现在直隶战场上淮军步步进逼而清军步步后退,看样子清军是要把防线紧缩,连天津也会放弃,然后在北京城附近的地方进一步把手里所有的力量都汇聚在一起,然后再与淮军打一场大会战。

    吴穆记得早晨说起来的时候张华轩根本没有在意,眼前这个大帅当时更关注就要进行的淮安政务改革,而吴穆也深知政务改革的重要性。这场改革之后,大帅手下文武彻底分开,文官政体也算是初步的稳定下来。据吴穆这个政治上的菜鸟来看,大帅地政治体系多办是采用了明制,一些细枝末节与明制不大相同,不过总归能在汉唐的制度里找到一些端倪,至于大清的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则基本没有留下。

    如果是有心人来看,就会知道张华轩严重的削弱了君权,加强了内阁的相权。同时,也加大了监督权。同时,很多部门垂直到内阁,由内阁中央直接管理,而并不是地方。这样一来,改制后的地方权力比诸清朝是严重地弱小了,虽然表面上地方有了独立自主地财权与官吏的任命权。

    比如在大清,一个知县虽然是七品官,不过这个知县因为是第一线地亲民官,所以地位极其重要,不仅要由中央在进士及弟的知识分子内选用,而且在上任的时候还要陛辞,然后由皇帝亲自接见后才能上任。

    当然,到了晚清后各种制度败坏,进士举人做得知县,捐官也做得知县,而且满清制度极其复杂,八旗内的破落子弟营运一番能做知县,由武改文能做知县,总之晚清时吏治败坏,知县这个亲民官成为不折不扣的扰民官,屡次大起义,吏治不清地方官员盘苛百姓,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无可辩白。

    而俗语说破家知县,明清之交的知县虽不能和汉制相比,然则已经算是权力极重。除了没有立法权外几乎囊括了地方上所有的权力,而相应于知县这种庞大的权力来说,对它的监督又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一个好的知县固然是亲民,而一个坏的知县却能把他所在的地方变成活的人间地狱。

    新官制则大幅度的收回了地方政府乃至县级政府的权力,很多机构一直垂直到中央,由内阁直接制订工作计划与人员考核任免,知县留在手里的权力已经只剩下劝农兴商,而就是这些,还要受到相关垂直部门的层层把关与考核。

    相比与军制改革来说,政治改革表现上没有军队那么重要和惊险,然而吴穆这样的楞头青都是清楚,如果政治改革失败,虽然现在看起来淮军无敌于天下,然而覆舟之危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所以对这阵子张华轩对军事问题的忽略他也并不在意,反正淮军的前期做战准备工作早就到位了,而后勤方面也绝无问题,所以剩下的事情他自认自己这个总参也没有什么好指手划脚的,更不要说很少直接带兵打仗的大帅了。

    俗话说,一个厨子眼里是没有伟人的。张华轩在淮军上下威望之高已经接近半神,而在吴穆这样身边亲近的将领眼里,大帅固然是百年难遇的英主,然而大帅不长于军事细节这也是不可忽略的现实,事实上,吴穆相信他和大帅各领一营的淮军对决,最后胜利的肯定不会是大帅就对了。

    被传唤的吴穆并没有费解太久,进房之后值星官奉命关上门外出,然后吴穆奉命读完了周攀龙的信件后便向着张华轩静静问道:“大帅召我来,恐怕是说和英夷不得不动手了?”

    “不错。”张华轩点头道:“我对这英夷甚是了解,一次死了十多名兵丁,这一仗怕是非打不可,而且,如果打的不好,只怕是要旷日持久,直到分出胜负之后为止。”

    吴穆神色凝重,半响过后方道:“若是如此,海上咱们固然不可与英夷争雄,陆上也会多处被袭,而此时淮军与清军大战在即,虽然咱们淮军打清军很是轻松,不过两线做战,终是不妥。”

    淮军的讲武堂内最多的就是普鲁士与法国的教官。现在的普鲁士正是不折不扣的现代军国主义国家,不论是贵族出身的容克军官团还是普通的民众对扩大自己国家的殖民地都有极大的兴趣,而扩大殖民地,无疑就要西对英法,东对俄国,两线做战是普鲁士饶不过的命题,而如何避免两线做战,或是速决得胜,在这个时代已经开始在普鲁士的军官团内流行开来,做为淮军讲武堂的讲官,这些心怀不轨的普鲁士人总是当着法国人的面大谈两线做战问题,或是大谈西线做战问题,这个话题搞的法国人极其郁闷,而其中的精要之处,自然被讲武堂的中国学生全盘接受,并深信不疑。

(205)英姿

    看到吴穆一本正经的提出这样极其专业的问题,张华轩不禁摸鼻苦笑:“吴总参,我想你是多虑了。”

    他话锋一转,又道:“不过这也不能怪你,毕竟你对英夷了解的太少。”

    说到这里,张华轩站起身来,指着挂在墙上的那张世界地图道:“你看,英夷离我们这么远,来回一次最少要半年,就是说,从冲突日起到他们国内的反应,最少要也几个月后的时间了。而且,英国是个全球国家,它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驻有兵力,而我们这里,绝对不是英夷驻兵和攻打的主要目标。他们只是想要我们的银子和在中国拥有一定的特权就可以了,可以说,它没有占领中国的野心,也没有这个能力。它在整个亚洲只拥有不到两万人的兵力,而且多半驻扎在印度,整个印度已经是英夷的囊中之物,它以蛇吞象,咽下印度只因为这个国家根本就是个三流国家,增内四分五裂,历史上就很少出现大一统的王朝,也没有一种学说能把这个国家给凝聚起来,所以英夷能够得手。如果英夷和我们大打出手,无疑会动摇他们在印度的统治,如果在我们这里不能得手,再把印度也丢掉的话,对英夷来说,就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噩梦。”

    这一番长篇大论出来,张华轩也是说的嘴干,他略微停顿了一下端起桌上的茶碗喝茶,然后看着断然道:“所以不存在两线做战的问题,英夷也没有能力深入我们淮军的内地。不过,他们会象一群苍蝇一样,不停的在我们眼前嗡嗡飞来飞去,所以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一次性解决掉未来的麻烦。”

    以往张华轩与吴穆商量军事问题时对方总是能随着他的想法说出看法,然后再去拟定详细的军事计划,然而今天的命题对这个年轻的参谋军官来说确实还是太难了一点。就凭他在张华轩这里填鸭一样地讲说和讲武堂那短时间内的培训学习,而讲师还是一帮居心叵测的欧洲列强军官时,他对整个世界大势的判断就会产生严重的误差。或是一头雾水,这样就使得这位睿智有决断力的参谋军官在短时间内无法产生自己的判断,从而向主官提出恰当地建议。

    就算在一百多年后,张华轩相信在中国的农村里也找不出几个对国际形势真正有了解的人才,况且是现在,没有电视也没有报纸,更加没有网络。

    所以在吴穆发呆的时候。张华轩很宽荣的没有催促他。虽然他现在仍然是心急如火,不过几年大帅做下来,这点子忍耐力还是有的。

    两个人就这么对坐在房里发呆,墙上的金自鸣钟不管人间事非,仍然在不紧不慢的走着,张华轩一想到海州那里随时会爆发战争,而战争的走向和基调甚至是军事计划都没的拟定,而自己信任地总参谋长还在那里咬着指甲发呆,不觉轻叹一声,站起身来向着吴穆道:“这一次不要拟什么计划了。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