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中华再起-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论起软实力,张华轩可就比大英帝国差的远了,军队素质还远远不及,参谋部招了十几个法军陆军军官和几个英军军官,条例与制度刚在建设当中,武器配备也只是当时列强军队中的普通水平,关键是淮安的工业化才刚刚开始,一切,还有待时间。

    而在张华轩心里,眼下的当务之急,还是从根本上解决军队的归属感问题!

(51)一八五四年的土改

    军当然是张华轩一手创立的私军,所以只要张华轩不造反,淮军的忠诚就绝无问题,甚至,就算张华轩高举大旗造反,只要淮军上下能看到胜利的希望,就未必不会真心拥戴!

    有清一代,汉人的抵抗其实在下层从来没有停止过,早年顺治年间到康熙年间,明朝各种势力的余部一直没有停止过抵抗,然后到了乾嘉年间,又有白莲教大举兴兵,洪帮在南方就没有停止过活动,清朝,从来没有在法统上征服过中国的普通百姓。而到了这个时候,太平天国与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更使得清廷的统治摇摇欲坠,若是不然,也不会有人胆敢劝曾国藩这样的理学大师朝廷重臣借由湘军的实力谋反!

    只是这样一来,张华轩自觉并不保险,淮军如果纯粹是一个利益集团,在棉田与工厂加上高薪的供养下对他效忠,然后为了个人前程护卫他一路打到北京,那么,这样一支类似后世军阀军队的淮军,在他身后会不会形成一个军人利益集团?况且,张华轩有钱有枪有地盘的时候这些军人个个忠字当头,若是事有不顺,这种没有灵魂只凭打骂训练形成的战斗力的军队,会不会一哄而散?

    张华轩的淮军是一支近代军队,靠的是大棍加红烧肉整合起来,它不像现代军队,有着国家荣誉感与信仰再加上千丝万缕的责任凝聚而成,打不跨整不倒。因为它是一支有灵魂地军队,而近代军队则欠缺了这一点。

    国内的局势现在相对于淮军有利,对张华轩也甚是有利,曾国藩抢了风头,朝野上下的目光都盯着曾国藩不放,张华轩在淮安的种种举措,让利于农让利于民,加上没有收取农民的厘金,使得他的名声大好。在这个时候做点事情出来,只怕比前一段时间要容易的多。

    土地改革的事就在这个时候被张华轩提上了日程。

    虽然中国历史被人为的划错了成分…从周朝开始叫封建社会,然后是资本主义地民国,再然后便是新中国。可事实上,周朝那个封建制度才是正经的封建,周天子是大宗的宗主,他的兄弟就是小宗。分封到列国,然后分封列国地君主又是大宗,然后各自的兄弟子侄又分别为小宗,大宗和小宗以封建法统把整个国家瓜分完毕。每一寸土地都是这些贵族的,然后把土地分成井田,让治下的农人去耕种。大小宗主们则无偿地享用这些农人的奉献。然后再负责治下百姓的生老病死。

    这才是正经的封建制度。从西周开始到春秋战国,有看到农民造反地记录没有?土地公有。而且归一个个大小贵族所有,虽然贵族们多半以贪暴为主,但也要顾忌到自己领地上的百姓得有活路,这么着一层叠一层的,一直维持了千年左右地封建法统。

    到了始皇一统天下,旧贵族被荡涤了个干干净净,其实封建传统已经不复存在,土地私有,从秦制到汉制到唐制,从井田到授田,中国人地土地制度折腾了个遍,可惜,自从宗法制度失败后,就再也没有办法制止土地地买卖和转让,每个朝代在兴起之初,都会有意识的解决土地兼并地问题,秦始皇迁六国贵族到关中,明太祖迁富户豪门到凤阳,都是为了让没有土地的农民在国家暴力的支持下重新获得土地,而自耕农一多,则代表国家的赋税有了保障,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表现。

    可惜,每个王朝到中期之后,土地兼并将是势不可免之事,而土地兼合后引发的革命,又成为王朝终结的催命符。

    兴替交换,解决不了土地问题,中国始终处于一个不稳定的动荡与内耗之中。而到了满清统治中国之后,一样没有解决好土地兼并,只是由于十七世纪开始,玉米等高产作物进入中国,加上小冰河时期的结束,没有那么多频繁的天灾出现,使得康乾年间中国的人口呈爆炸性的增长,一跃成为人口四亿的超级人口大国。

    这么着一来,使得康乾年间俨然成为盛世,把一切不光彩都遮蔽干净了。

    到了咸丰年间,人口的增长反过来又成为社会动荡的主因,耕地没有增加,人口却一直在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也到了一个瓶颈,在这个当口儿又是外敌入侵,内乱不止,加上朝政**,官员贪污,土地兼并的情况又依然严重,混乱了整半个世纪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主因多半在此。

    甚至在近百年之后,土地兼并引发的社会问题才得

    正的解决,而正是解决了土地问题,才使得一个小米权,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国民政府。

    张华轩现在就是要在自己的治下解决土地问题,如果他真的能抢先一步,把这个中国的千年痼疾给解决掉,那么所能赢得的利益,就不仅仅是让一个淮军集团上下归心的实际利益,而是全中国四亿人都对他有着强烈的期许和认同感了!

    如果说淮安的工业化是让他积蓄战争力量,而他决定在宿州一带搞土改,则是为了调动全中国农民的力量,两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后者,在中国有比前者更加重要的多的意义。

    太平天国当然也有田亩政策,可惜是一直到后期天国已经失尽民心与军心,大势已去江河日下时才提了出来,而且由书生执事,不切实际,以张华轩看来,如果是当真进行彻底与猛烈的土地改革,未尝太平天国不能起死回生。

    张华轩的情形与太平天国不同,当然也不需要也不可能采取什么激烈的手段。土地兼并与地租问题,向来就困扰着中国有良心的士大夫,明朝的海瑞名声足够响亮,可惜也是在江南惹恼了太多的富贵豪门,结果被朝野弹劾,最后只能黯然挂冠引去,落个灰头土脸的结局。既然操切行事不容易成功,张华轩在开始时便也很是谨慎,淮安土地肥沃,黄河夺淮的情形还没有发生,所以苏北还算鱼米之乡,而且有漕运等利,整个民生还算过的去,所以也没有必要在淮安一带搞什么动作。

    倒是宿州一带,因为紧邻捻子的老巢,张华轩在三义镇一战后重创了蓝旗,打死了大旗主刘永敬,俘虏了刘玉渊,蓝旗主力一朝尽丧,张乐行等人有鉴于淮军厉害,于是化整为零,在四乡分散,对这种战术淮军也没有办法,所以在淮北只是蓝旗一战吃了大亏,从实力第一掉落到实力最弱,而其余诸旗实力不减,抚福济无兵,只是跟在和春身后混日子的主,两人一心想的也是想办法克复庐州向朝廷请功,对淮北的乱局索性就是睁眼闭眼,不再过问。既然张华轩的淮军就驻扎在宿州等地,福济索性将这些州县交给张华轩一手管理,反正当时苏一体,很多官衙都互设在对方境内,让江苏按察管一下混乱的淮北,原本也算不得什么。

    这样一来,张华轩也算是有了一个体面合理的借口。淮北大乱,原因多种,流民多而无地,地方盘苛过分其实正是主因,这一点朝廷明白,很多安徽省籍的官员也多是明白。十月中旬,张华轩与几个心腹幕僚已经拟定了初步的计划,十一月初,沈葆离开淮安不久,一封以张华轩名义拟就的奏折已经飞速送达北京。

    这一封《减租减息定淮北大局折》算是含糊不清,不过折中提到了嘉庆皇帝审问王保儿的情形,极言捻子多是无地流民,与拜上帝邪教的太平军不同,太平军有纲领,有领袖,有野心,而捻子只是一伙流民构成的类似土匪的武装,只要安定地方情形,适合分给公地,劝导地方业主减租减息等等,就能稍解淮北民情,有益于地方安定。

    折中巧妙提到了军费问题,极言花一万两官饷让一千官员剿捻一个月,还不如让几个地主减免一千两的地租管用,折中言道:“暂苦乡绅数年耳!”

    这样一封奏折如果是在以前,朝廷不免以为又是哪个腐儒的无用之论,根本不放在心上,不过既然是当红大员张华轩的奏报,那自然是绝然不同。

    当下由咸丰看过之后,甚是嘉悦,然后特意儿传给军机处与安徽籍的官员一同议论,叫这伙子官员一起商量好了,然后明白回奏。

    当时在朝中原本最有势力的淮北人当属吕贤基,可惜在太平军攻打庐州时已经战死,其余如李鸿章辈,此时正在淮北某地与小股捻子或是太平军交战,正杀的滚地葫芦一般,没有一点儿后来的北洋重臣伯爵的风范,没有安徽人出来说话,军机上下也知道张华轩现在圣眷正隆,而且做的这事儿也是让利于农,自己个一点好处也落不到手的,历朝各代,做这种事的在乡绅官员堆里都不落好儿,各大军机虽不明白张华轩原本很机灵的人却怎么行此昏招,却也只得由他了事。十一月中,明发上谕到在淮安,准张华轩便宜行事。

(52)先声夺人

    华轩有了尚方宝剑在手,行事起来就更加便宜许多。轻车快马赶到宿州,召集当地的官绅地主开会,宿州一府四县,地处淮北平原却并不富裕,一则官员贪污无能,农田水利等等一概无人过问,淮北这两三年来不是水灾就是旱灾,说不上是赤地千里,却也是民不聊生,捻子能够迅速成事,由一个小规模的宗族武装迅速扩散到整个淮北与河南等地而拥众数十万,这几年的天灾**也出力不少。

    宿州的官绅不多,退职在乡的原本还有几个府道级的士绅,自从捻乱一起早就避祸逃走,等张华轩一手收复宿州后,淮军又在淮北等地征战,战事一直没有停止过,普通的升民百姓无力逃走只能苦捱,这些官绅却不会在这当口儿回来,所以当张华轩召集宿州当地官绅会议的时候,举目望去,除了寥寥几个做过州县官的士绅外,其余多半是那些缩头缩脑的土乡绅。

    这些土财主虽然一副人畜无害的模样,张华轩却是不敢小觑他们,宿州经过他重新丈量,可耕良田一共两百三十多万亩,这些大大小小千多人的地主却占所有土地的六成以上,再去掉那些家道殷实的自耕农,占人口七成以上的佃农却是无地可种,只能佃种地主的土地,忍受可怖的盘削。

    不论这些地主的原始财富是如何积累起来,现在在张华轩眼前的这些大小地主们却是标准地吸血鬼,淮北地方的田租一般都是当年佃农收入的五成左右。这还算是公允的收租水准,在有的贪心地主手中,佃农往往要交上超过七成的纯收入才能过关。

    除了交田租外,很多无形的盘剥也是无法避免的。地主家有事,佃农总是免费的劳力,当时官府每年都有力役,农民在交了皇粮田赋,再交上地主地田租,再算上苛捐杂税。再满足官府的力役征调,然后一年四季还随时要到田主家里效力,还得接受精神到**上的侮辱,严格来说。中国的佃农制度虽比俄国地农奴制度要高上一些,却也是强不到哪儿去了。

    当时一亩地一稻一麦,或是一季稻子一季玉米,再种些红薯等杂粮。平均亩收入是四百斤到八百斤左右,正常是六百斤左右的产量,一个八口之家,三个男性壮劳力加上两个女性壮劳力。佃十亩地,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季收入六千斤稻子。一下子就得给田主交上一半以上。剩下的去壳打米。还要损耗不少,再卖掉换成银钱。交纳国税人丁,然后再换盐换必要的生产生活用具,到得最后,丰调雨顺收下地稻米农民自己却根本无福享受,仍然是吃杂粮野菜为主,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半顿的精粮!

    如果是遇上灾年,那凄凉之处则就不必细说了,古代中国一有大灾,如果国家没有有效的赈济,要么是四处流民,无数人冻饿而死,要么就是有人带头揭竿而起,把社会财富重新洗牌,最终又是一次相同的轮回。

    淮北地情形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捻子已经为祸不浅,而就算如此,知道今次张华轩召集会议主题的几个官绅仍然是上下窜连,想法设法,到得州里关帝庙前面地会场时,不少地主都是面带不满,满腹怨气,准备与张华轩打擂台。

    宿州地关帝庙与当时很多中国城市相同,选在城中僻静地方,四四方方青砖碧瓦地大院子,正殿与偏殿都不大,殿前的广场却是四四方方,可以容纳下许多人。

    这一次减租大会,召集地都是宿州当地拥有百亩以上田产的地主,有身份的官绅穿着以前做官时的官服,坐着轿子带着长随,腰缀荷包手戴碧玉扳指,虽然人没有到,座位却早就叫人占好,其余的普通乡绅则骑马骑驴,带着几个亲戚家人,以壮声势,早早儿到了关帝庙里,三五成群的或坐或站,与相熟的知交好友亲戚乡党们抽烟聊天,各人神情鬼祟,虽不明言,却是打定了主意观风望色,绝不肯轻易的出让自己的利益,有的人没城府性子鲁莽,不免得站在关帝庙正中大声嚷嚷道:“我祖宗八代汗珠子摔八瓣置下的田产,凭什么不让我收租?就是朝廷也不能做这样没道理的事,况且张大人也不是朝廷,他让我不收租,我就是不服!”

    这话话说的直白,不少人上前相劝,更多的乡绅却是面露微笑,表示支持与赞同。

    到了午未时分,几个有声望的大官绅纷纷坐着轿子来到

    所有的乡绅一起上前相迎,问好致意,闹成一团。

    各人团团坐定后,却是发觉除了宿州几个官员带着三班衙役维持秩序外,张华轩的淮军上下并无人到场,不但张华轩不见,这一次他带来一起减租的几个幕僚也是踪影不见,众人虽不明言,却都是面露不满之色。

    张华轩虽然加太子少保,其实也不过就是一个带兵的团练大臣,连钦差衔头也没有一个,只是一个从三品的按察使罢了,各人当官时,有在京师与亲王贝勒相与过的,也有人认识当道的军机大佬中堂大学士,张华轩迟迟不到,令得这些官绅心中极为不满,只觉得一个盐商出身的按察架子却也未免过大。

    只是张华轩不来,各人却也只得耐心等候,好不容易又熬了小半个时辰,不少人抽烟抽的嗓子生疼,喝茶喝的直奔厕所,如果是别的事也还罢了,偏今儿议的又是自己个的家底,什么朝廷什么天下大事他们能不管则不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过偏偏这减租的事又事关自己马虎不得,要不然,管他张华轩是什么少保按察,爷跺跺脚就走,他还能怎么地!

    正有人要急的骂娘,关帝庙外突然传来囊囊靴声,不少人踩在高处往外一看,却立刻是小脸雪白。

    大队的淮军官兵一身灰黑色的军服,军风纪扣的严严实实,胸前的铜扣子闪闪发亮,脚底的皮靴子整齐划一的抬起又落下,整齐的步列踩的地动山摇,一股子当时清军绝没有的威武之气把这支军队的精锐与杀气展露的没有一丝保留!

    这可是张华轩的亲兵中军营和第三营精锐,一千多号人的装备都是整个淮军最好的,当然,训练也是最严苛最残酷的,光是这列队功夫,没有半年以上准备把脚板子踩出茧子的精神,就断然没有这种威武气概。

    而最让人害怕的,却不是淮军的队列与军装,而是手中清一色的滑膛火枪,而火枪的枪口处,明晃晃的刺刀在太阳光下闪闪发光,锐利的刺刀头形成了闪亮而耀眼的光团,这样的阵仗甭说这些土财主们没见过,就是京师那些大佬怕是见过的也没有几人!

    满场士绅正惊疑不定的当口儿,苗以德与王云峰已经自顾自的下令,千把号淮军四散开来,把诺大的关帝君庙围的水泄不通,士兵们分做几列散开之后,一部枪口对外,一部份火枪却是哗啦啦一通响,闪亮的刺刀与乌黑的枪头却是正对着关帝庙内!

    不提士绅们小脸又是吓的惨白,等淮军士兵们布置好后,转瞬时间又是一通马蹄声响,张华轩也穿着一身淮军的军服,带着一众幕僚与贴身护卫的几十个戈什哈骑马而来,当头一人是他的戈什哈卫队长杨英明,足有一米九的黑大个儿满脸杀气,就这么直头瞪眼的骑马到了殿门,然后带着清一色持线膛亚复枪的卫士们一起进殿,把那些满脸愕然的土财主们赶到大殿前面的两厢配殿前头,然后大声喝道:“大人要进来了,都给我甭找不自在,老实候立着,不要交头结耳,双手给我垂在外头,不要笼着袖子,谁要乱说乱动的,兄产我认识你,手里的枪和枪子儿可不认识你!”

    如此的声威作派,已经算是打了一个成功的下马威,那些自诩见过世面,与王爷们说过话儿拉过手的官绅们已经与乡下的土财主们一起站了起来,嘴里的烟袋悄没声儿的放了下来,原本在院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