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的最强纨绔子弟-第1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方平为人好大喜功,年少轻狂,但时文彬素来稳重谨慎,既是济州上报,该是确有其事。”吏部尚书时彦出列补充道。

    最近这阵子,赵佶连谁是时文彬都忘记了,这一听才想起来道:“可是陈留县忠诚殉国的时文涛的哥哥?”

    “正是。”张叔夜点头道。

    赵佶便频频点头,非常满意。他也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总归思维还是偏于传统的,但凡皇帝最喜欢听的就是天下太平,良田增加。比听到粮食丰收和钱税增加还高兴些。哪怕一千多亩数量不多,对整个国朝不算什么,却在赵佶耳里依旧是个大喜的消息。

    原则上皇帝真不知道什么是良田,良田又为何会增加,但他越来越相信小高是一个祥瑞了,既然是祥瑞,当然也会伴随一些神奇事件。

    张叔夜汇报了这一消息。但不代表老蔡会一直放任炒作,等张叔夜汇报后,蔡京出列打算引导其他话题,让皇帝的心思转移去别处。

    但是最无奈的在于,“良田增加”这个概念对皇帝的吸引力太大了。不论明君还是昏君都如此。

    于是第一次不给面子,抬手打住了蔡京要说的,说道:“蔡卿的议题,今日权且压下,择机再报,现在朕对良田祥瑞事件很有兴趣,待要问问张卿。”

    “陛下!”张克公不服气的走出来道:“良田增加固然是祥瑞,然而一国之朝堂不能只关注一个事件。蔡京虽是奸佞之臣,但是身为宰执于朝上要发言,必有国之要务,陛下不能拒绝宰执汇报。”

    赵佶气得脸色发青,恶狠狠的指着张克公道:“你!你……”

    却是迟疑了许久,也没能说出有气势的话来,最终赵佶骂道:“把这个老家伙给咱朕……给朕抬出去,抬去他兄长张叔夜的府上关着,等张叔夜回去执行家法!”

    众皆愕然。

    全部半张着嘴巴,看着当朝大员被侍卫给抬着出去了。

    换做其他官员就被罢官了,无奈大宋就这德行,罢免言官的影响不太好。这个老张虽然极其可恶,可他偏偏又不犯什么大错,而蔡京张叔夜等人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罢免御史中丞,于是赵佶只有为此继续郁闷着。

    弄走了张克公,赵佶这才道:“张叔夜,朕最为好奇的是,良田增加这样的祥瑞事件为何会形成,这一过程是怎样的?”

    张叔夜道:“关于这个问题小高最有心得,和文报一起进京的,还有一篇小高最近新出的《论土地得失、福祸相依》。老臣乃是最先阅读的人,关于这些,小高的解释深入浅出,说的颇有道理。内中无藏私心态,一切都为陛下的江山着想。”

    赵佶笑道:“说起藏私呢这很无奈,是我朝的风气,但是朕也知道此点小高做的最好,对朕最是尽心尽力,以往的好东西诸如音乐盒子,自行车,精油皂,这些等等,许多神奇的东西他都没有藏私,贡献给了皇家,又由皇家制造了之后,惠及臣工们。快给朕说说,策论之中小高说了什么,为何叫《土地得失、福祸相依论》?”

    张叔夜大略的说道:“高方平在策论中提及,水是生命之源,大地是养育人类的母亲,理论上只要有水源,有土地,就可以种植。但是许多时候人类自身的因素,自然气候的变化,导致了经年累下,水土环境也在随之变化。有因为对土地过度索取,而变得土地肥力下降的。也有大环境诱发水土流失,剩余了大量沙石层,那便无法种植。限于生产力,目下改良土壤的手段非常有限,所以改良土壤的最大推手其实就是水灾。”

    “就像吃营养好的饲料后,猪长的便快,猪拉出来的屎依旧营养丰富,可以用于肥料、辅助种植,这便是一个循环。植物也是生命,高方平生命的存在就是养分的存在,所以植物就需要土壤中的各种养分。我汉家乃是农耕民族,世世代代进行农耕,对土地是掠夺和索取,就像一个劳累过度的人士需要偶尔喝口鸡汤补下身子,高方平说其实土地也需要这个过程。那么最好的补充剂其实就是山里的腐质土。在山里不小心掉颗种子,不用人去精耕细作,也能出现一整片的野菜、粮食、或各种植物,便是因为山里的土质。四季的交替,秋天的落叶,一层层含有各种微生物和养分的树叶落在地上,腐化、溃烂融入土壤之中,次年秋天继续,周而复始年复一年,这样就形成了厚厚的腐质土层,那便是最好的土壤。”

    “但限于我朝的劳动效力,人力不可能对此多做什么,所以唯有依靠洪水。发大水的时候都是泥水,正是那些最好的溶解了大量腐质土壤元素的泥水,自山上冲刷下来,散步在平原地带,一但洪水褪去后,那些泥污沉淀的地方便皆是良田。到此,高方平于策论之中把这一现象解释为‘破而后立,福祸相依’。”(未完待续。)

第309章 这是辉煌的半年

    “什么!”

    许多人听得瞪大了眼睛,不可思议。说穿了道理正是如此的简单。

    有少数几个人大肆说“高方平小儿信口开河”,但发现了蔡京的严厉眼神后,只得赶紧闭口了。

    蔡京并不糊涂,毕竟知过军州,在地方上真不少执政经验。老蔡的确知道,大水过后会导致一些地的品质变好,甚至能让一些不适合耕种的土地变为可耕种田地。只是说,他作为有经验的聪明人发现了这个现象,却没有透过这个现象,去想通本质而已。

    加之自古以来,大水自来都是不吉祥的东西,没人愿意用这样的事去做文章、去多想,而少数有心得的人比如王黼,他却会把事实上报却隐瞒本质。原因很简单,王黼觉得这是他的《九阴真经》,凭什么给别人知道。

    但凡侠之大者只喜欢把《九阴真经》藏入倚天剑中,而不喜欢上报朝廷。何况王黼乃是奸佞就更不会了。

    某种程度上别人没说错,王黼这人真的很聪明很有能力,抛开人品问题,他有这些别人没有的心得,的确可以叫粮食之父,只是说他运气不好的在于遇到了高方平。高方平比他王黼更有心得,并且那家伙一向以脑袋有坑著称,不走寻常路,别人视为生命的秘方,那小子是最喜欢公开的,为此已经有太多人吃过他的亏了。

    赵佶听得暗暗称奇,少顷惊呼道:“小高果是神人,竟然能于这些方面有研究,为朕的朝堂解了疑惑。”

    顿了顿,赵佶好奇的问道:“若依照他的这般说法,有朝一日若是水泊的水褪去,那便是沃野八百里的天府之地了?”

    张叔夜一字一顿的道:“陛下英明,是的,此点上策论中,高方平有过明确论述以及展望,无奈水泊乃天然形成,他言及以目下的生产力而言,对抗此等自然形成的鬼斧神工,无异于蚂蚁搬山。所以他需要大量的时间在水泊调研,思考出详细的方略来,若能有运气、以及其他方面的进度配合,有个二十至二十五年,一但引走水,他放胆预测那片地产出的粮食,够养活千万人!”

    赵佶险些嘴巴都笑歪了,若是能由此多出千万子民来,那的确显得很热闹,很威风,而且赵佶会算最简单的算术,税费由子民提供,同样的朝廷构架子民多了,嘿嘿,那是好多好多的钱财啊。

    “太好了,小高不但是朕的祥瑞,更是我国朝的中流砥柱,将来就靠他啦,他办事,朕放心。”赵佶笑道。

    “……

    群臣很无语,无奈今日朝堂上的消息太过震撼,许多人的脑子都还没有缓过神来,也没太多这方面的心得,无法发言。

    而且这事是一向公正的张叔夜在奏报,他们也不太有把握进行大肆评击,毕竟人家蔡京都低调的在一边闭口了。

    想不到高方平胃口竟然有这么大,这么丧心病狂,妄图以人力去谋划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力形成的格局。然而一但成功,那便是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地,妈的到时候被猪肉平二一添做五,贪污个三分之一的良田,便是富甲天下啊。

    果然啊,做贪官还是要能力和创意的,否则也只是贪官中的食物链底层,

    转眼间,原本沉寂的大殿顿时人声鼎沸,几乎人人都在哇哇哇的抢着说话,一片歌功颂德的声音。

    陛下万岁,陛下英明……文成武德,日出东方,法力无边!什么什么的。

    这些家伙哪是上朝,简直就是马屁锦标赛。

    许多蔡党人士慷慨激昂的强调,真正的祥瑞乃是皇帝,而不是小高那犊子。前些日子皇帝亲自主持求雨,对国家的成就和意义、对往后几十年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英明神武的,法力无边的。

    一些无耻的相公借题发挥,拍完了马屁后。不甘寂寞的陶节夫走出来,轻咳一声道:“既然大家把今次作为一次年中的朝见总结,我枢密院,也由老臣来补充几句。”

    接下来,张叔夜和张商英们双眼发黑,陶节夫这个胖子接着刚刚蔡党人士的马屁喊了两句英明神武后,开始说今年半年以来,天下的反贼啊、土匪啊什么的,一些数字乃是老生常谈。

    以往这方面枢密院是很少发言的,因为天下的名将们,大多数时候在烤芋头而不是剿匪。妈的陶节夫也不敢轻易下令剿匪啊,万一厢军都被土匪杀光了,朝廷不但要赔钱抚恤,地方政府的工程兵苦力也不够用了,那不得被张叔夜给活剥了啊。或者把厢军逼急了,那些棒槌他们真敢杀民冒充土匪。

    然而这次,陶节夫也勉强的把两次振奋人心的剿匪战役拿出来说了。

    是的大宋没有惊喜,今年半年以来,天下将军们手里两次拿得出手的剿匪战役,都出自永乐军。乃是高方平这个酷吏督军之下完成的,一次是老常上报的二龙山,一次便是前些日子的郓城攻防战。两次都极其亮眼,以极其不科学的战损解决了问题。

    汇报完了高方平的两次战役,陶节夫补充道:“小高总体来说脑壳有坑,证据就是当初用地瓜攻击老臣,我都没有惹过他。然而,他也有些才能,带兵上还行,中规中矩,虽然也有不少滥用军伍的前科,然而总体上在我枢密院的关心、过问、把关之下,没有出现大的乱子,也算是交出了及格答卷。老臣以为,这半年来,乃是大宋辉煌的半年,陛下仁德勇武的光芒,照耀着整个大宋,老臣和张叔夜,在陛下的带领指示下,正在把大宋的兵事,一步一步的朝良性方面引导。老臣也制定了枢密院的三年计划,打算打造一只梦幻级的重骑——正是高方平的永乐军,将在骁勇善战的高方平率领之下,成为国朝为难时刻的中流砥柱。”

    赵佶最喜欢别人这么说了,高兴的大力点头。

    要是张克公在的话,老陶铁定被骂死掉。然而那个老张不在,就没人骂他了。

    张叔夜听闻后一阵头疼,觉得陶节夫太无耻了。可无奈的在于,老陶说的这些都是真的,这个胖子的发言风格有满满的奸臣风范、以及佞臣技巧,然而他的确在说事实,这半年以来,军事能上得了台面的事,还都是高方平那头丧心病狂的小鲨鱼做的。

    陶节夫说他小子脑袋有坑,也是证据相对充分的,当初用地瓜攻击得胜回朝的帅臣也不说了。前些日子他一言不合就出兵曾头市,杀了三个女真人,而且恶人先告状,怂恿时文彬先一步弹劾马政。马政那叫躺着中箭,稀里糊涂之下就被小高整得死去活来。

    张叔夜和陶节夫两位军相,当时都还在磋商着不能在发生这样的事,想着怎么限制永乐军的戾气,却是还没有达成统一意见,就遇到了水灾,形势千钧一发。然后那犊子就有这样的运气,最终稳住了郓城。

    妈的稳住也就不说了,正式文书到达的时候,居然还有良田增加一千多亩的福利?

    那小子运气真的叫逆天。这次郓城水患没有真正的成灾,但毕竟是粮食还是有影响的,减产原本是个可以接受的板上钉钉的事。可他小子偏偏因为运气,今年在他的政策领头下,种植大豆。士绅手里的地,也有一部分跟着高方平赌大豆。

    大豆最是耐水也最需要水分,可以说这场并不成灾的水对大豆是增产的,对稻米有一定的影响,却因救治及时也影响不大,所以郓城方面,大豆和稻米综合起来拉扯下,虽然增加的不多,然而在水灾的概念下,这小子郓城的总粮食,的确是增产了。

    是的,现在就是形成了这样的局面,除了用运气,张叔夜不知道该用什么来形容他。

    在心理yy着,眼见在陶节夫相爷的马屁下,赵佶的喜悦和幸福感到达了顶峰。

    时机成熟了,张叔夜出列道:“陛下,老臣有一事奏报。”

    赵佶笑道:“朕心情好着呢,张卿有话,快些说来。”

    张叔夜道:“眼看进入八月天,礼部省试将要开考,此举对于国朝,对于读书人的意义极其重大,十年寒窗苦读、满胸才华一心报国的士字们、将会一展所长,高方平列为开封府子民、亦是老臣的门生,自也是今次的重点关注考生之一。”

    赵佶笑道:“这是好事啊,听闻小高也会赴考,朕就放心了,等考起了,朕升他的官。”

    蔡京立即觉得不妙。

    张叔夜接着飞快的说道:“然而事与愿违,如今高方平身为郓城父母官,郓城百废待兴,水泊反贼在旁虎视眈眈,他也正忙于制定三年计划,调研周边,以便整理出治理水泊演变良田的经国方略,所以此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苦读十二年的高方平无法抽身,注定要对这个今生他重要的时刻失之交臂。”

    许多人闻之昏倒,妈的高方平那叫苦读十二年?貌似他花花太岁是在京师干了十二年的坏事吧?(未完待续。)

第310章 今科同进士登第

    赵佶一听便摇头道:“那怎么行,今次的省试一但错过,便也失去了后年殿试会考资格,小高无论如何要来参考,朕是很看好他的。”

    “郓城几万人等着吃饭,水泊虽然此番大败,但造反之心不死,在政务立场、军事立场上,高方平这个陛下您钦点的守臣,绝对不能随意离开。”张叔夜决绝的摇头道。

    “那如何是好?”赵佶很往昔的说道。

    张叔夜道:“我朝以往,对不方便参考的、有特殊用处和贡献的流内官员、给予锁厅试的恩典资格,虽未在陛下年号内开过例,但老臣以为可于这特殊时期,对高方平开这个特例。”

    所谓的锁厅试就是开小灶,理论上科举的最后一趟殿试主考是皇帝,吏部礼部国子监参与的会考。但正如张叔夜说的,会有一些在任的官员也要参加考,但政务为重无法走这个流程时,而那个人都被特别看重、或是对朝廷有特殊用处的,就要给予优待。由皇帝开锁厅试。

    然而老张知道那孙子肯定也考不起,于是进一步的说道:“可即便是锁厅试小高还是走不开,水泊妖人造反之心不死,不可不防。总不能让陛下去郓城监考。所以老臣不情之请,请陛下此番直接赐高方平同进士出身。就把他以往的言论,政绩,政策,以及此番郓城的大功,加之《论土地得失、福祸相依》视为他的天然考卷。”

    经过一步一步的铺垫,张叔夜总算提出了这个要求。

    老张也无奈啊,当时答应了猪肉平要帮忙,但是和张商英等人研究之后,他们一致认为,猪肉平考个蛋,八百年也考不起。然而放纵他小子混进去作弊的话,那太坑了,不但有辱两个老张的名节和节操,此外还有相当大的政治风险,因为蔡党肯定会关注,一但殿试作弊被抓了,猪肉平的仕途也完了。他就是不考进士,虽然不能拜相但也可以有大作为,但殿试作弊如果赌输了,连他老爹高俅,也都要被蔡京往死里整。

    所以经过两个老张的研究,干脆耍流氓,直接对皇帝将军,提要求,还来的爽快些。

    “这怎么行,这有为祖宗规矩!也还没有先例。”何执中当即出列反驳道。

    张商英似是早有准备的出列道:“这怎么他就不行,陛下若觉得适合,便是开了先例。”

    “难道要用你那半吊子学问,和老夫理论理论?”何执中大声道。

    “傻子。”张商英白他一眼,把何执中险些气死了。

    不等何执中咆哮,张商英转身对赵佶道:“陛下,老臣支持张中书看法,科举科举,学的是科,举的是位。最终的目的是为陛下选新一代精英,收拢人才用于治国理政。一切的经义,典故,词赋,德、行,等等的考教,只为检阅他们的能力。而这些过程老臣以为,高方平已经用实际行动做到了。何左丞所谓的祖宗规矩,其实祖宗的规矩、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问和德行。以老臣观止,高方平当然有毛病,然而满朝臣工谁没有?论学问,他无数面世的策论,词赋,以及故事话本,老臣就以我张商英的名誉作保他是学问人。论德和行,天子脚下的汴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