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军神-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梁面色潮红,他挥舞着手臂,大声说道:“我黄巾军的生死存亡,太平盛世能否实现,就在现今。”

    “胜了,这将是一个新的开始。那些被压迫的、正在观望的百姓们,将看到汉室外强中干的本质,必将蜂拥而起,推翻这个腐朽的统治!”

    “败了,我们在场的所有人,以及我们身后的家眷,都将死无葬生之地!而那些刚刚看到曙光的贫民百姓,也只能继续生活在黑暗中。”

    张梁的一番话,使得众人热血沸腾。

    他们梗着脖子,大声喊着:“不成功,便成仁!”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以我鲜血,铸造太平!”

    一种坚定而又惨烈的气势,从众人身上散发出去,颇有一番‘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味道。

    陈旭自己也被震撼到了,他深深地感受到,这些人心中的执念,感受到他们对于太平世界执着的追求。

    曾经,每当他看到历史上张梁战死以后,黄巾军投河而死的有五万多人时,心中总是震撼不已。

    直到现在,他才明白黄巾军当时的心情。长久的被压迫,已经使他们,有了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信念。

    当黄巾军的天公将军病死,人公将军战死以后,这些黄巾军,就已经知道他们失败了。

    理想破碎的他们,不愿投降,更不愿像以前那样活着。所以,他们都由投河而死。

    张梁目光灼灼的盯着陈旭,恳切地说道:“我黄巾军已经没有了退路,天下被压迫的百姓,也没有了退路。”

    “如今,只有全歼董卓所带领的官兵,我黄金军才有一丝胜利的希望。文昭,你可愿助我?”

    正在思考着五万黄巾投河而死的陈旭,突然听到张梁的问话,有些措手不及。

    张梁没有给他思考的时间,深深向他作了一揖,说道:“我黄巾军中有文化的人并不多,似文昭这般,被闻名天下的名士教导过的人,更是没有。”

    “我黄巾军的危机,所有人都没看到,只有文昭一人看清。”

    “文昭既然能够看到这一点,就一定有应对的良策,还请文昭不吝赐教!”

    县衙中的其他渠帅,亦是齐声说道:“还请文昭不吝赐教!”

    感受到众人热切的眼神,陈旭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他向后退了几步,朝众人回了一礼,说道:“蒙诸位不弃,信得过我陈旭,我必将竭尽全力!”

    威县,董卓暴跳如雷。这几日,一个又一个的坏消息传来,使得本就脾气不好的董卓,更是如同一个火药桶一般,一点就燃。

    他帐下的将领,都畏惧地看向董卓。

    董卓对着帐下将领大声骂道:“让你们抢劫劫起来,一个个勇猛无比。打起仗来,却屡战屡败。”

    “自从卢公离开以后,我花了大笔钱财,好不容易贿赂十常侍,才求来这个全军统帅的位置。却不想,先是曲周失守,而后又是丘县失守。”

    “攻打张角那厮,也是毫无寸功!如此,朝廷诸公会如何看我董卓!”

    董卓口中的卢公,就是卢植。他虽然出身地方豪强,为人暴躁,但是对于卢植这等名闻天下的经学家,却是敬重有加。

    将众人大骂一通,董卓还不解气,拿起案几上的竹简,直接朝华雄身上砸去:“你这个废物!让你带领五千官兵去攻打曲周,你不但没有攻下,反而被打得落花流水。”

    “连一个无名之辈都拿不下,还敢说自己是西凉第一勇士?”

    华雄看到竹简朝自己飞来,也不敢躲避,头盔直接被竹简砸掉在了地上,他也不敢去捡。毕竟,若不是他跟陈虎单挑,僵持在那里,也不会使得曲周城的战况骤变。

    董卓又发了一通脾气,把在场众人全部骂了一遍,居然有些喘气。

    他狠狠吸了两口气,停顿了一下,才对众人说道:“你们都说说,如今我军粮道被断,处于黄巾军包围之下,现在该如何是好?”

    听到的董卓的话,众人这才在心中舒了一口气,华雄连忙捡起掉在地上的头盔。在场众人,很多都是董卓的老部下,他们了解董卓的脾气。

    在董卓大骂众人的时候,不能顶嘴。只要他骂够了,自己就会停止。

    董卓此人,虽然脾气暴躁,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残暴。但是总体来讲,他对自己的部下还是不错的。不然的话,历史上,也不会有那么人对他忠心耿耿了。

    董卓的属下,大多都是西凉人士。那里汉胡杂居,民风彪悍,强者为尊。

    史书上记载董卓,说他‘少好侠,尝游羌中’,‘性粗猛有谋’。

    董卓不仅体魄健壮,力气过人,还通晓武艺,骑上骏马,能带着两鞋弓箭,左右驰射。

    他那野蛮凶狠的性格,以及粗壮强悍的体魄,使得当地人们都畏他三分。不仅乡里人不敢惹他,周边羌人也不敢有丝毫怠慢。

    羌族首领豪帅为了保全自己,都要极力迎合趋附董卓,以求暂时相安无事。地方豪帅们,经常带着大量的牲畜和财物,前来拜望董卓,与他称兄道弟。

    正是这样一个人,才能在西凉那个地方立足,而且势力慢慢壮大。不提他的残暴,不得不说,董卓是一个非常有本事的人。

    大帐之中,一个青衣儒士走了出来,对着董卓说道:“主公,事到如今,其余官兵我们大可不管,只要保住那些跟从我们从西凉过来的士卒就行了。”

    董卓闻言一愣,问道:“文优此言何意?”

    说话的文士正是李儒,是董卓的首席谋士。历史上董卓进京、废立皇帝、毒杀废帝刘辩,一系列惊世骇俗的事件之中,都有此人的身影。

    可以说,董卓乱政,使得到大汉威严扫地、诸侯并起,李儒功不可没。

    “主公接替卢公之位,与黄巾交战以来,屡战屡败。朝中本来就有很多人对主公心存不满,如此良机,他们又怎么不会在陛下面前进谗言?”

    “所以,现在主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躲避陛下的责罚,而非这场战争的胜利。”

    董卓闻言,心中大惊。

    他与黄巾交战日久,寸功未立,反而数次兵败,丢掉两座城池。若是他被朝中众人弹劾,丢官罢职,恐怕已经是很轻的惩罚了。

    “文优救我!”董卓霍然惊醒,一把抓住李儒的手臂,大声说道。

    大帐之中,董卓的其他心腹,也是心中大惊。他们的利益与董卓休戚与共,董卓被朝廷责罚,他们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李儒的眼中,散发出智慧的光芒。

    他微微一笑,说道:“主公勿忧,只需派人前往洛阳,给张让他们多送点财物,即可逃脱朝廷的责罚。”

    听到李儒的话,董卓才一拍额头,暗骂自己愚蠢。十常侍贪婪无度,陛下荒唐无比。他们就连官职都拿来卖,区区罪名,如何不能花钱洗清?

82。第82章 李儒三策

    十常侍贪婪无度,董卓虽然心疼钱财,但是如果能够保住自己官职,就不怕捞不回来。

    他不再纠结,继续向李儒问道:“文优,我等粮道被断,该如何是好?”

    日后纵然能够逃脱朝廷责罚,也要先保住性命才行。

    威县已经被黄巾军彻底包围,如今粮道被断,数万黄巾军虎视眈眈。哪怕是董卓本人,亦是感到有些心惊胆战。

    李儒脸上仍是波澜不惊,缓缓说道:“我有上中下三策,可供主公选择。”

    董卓闻言大喜,急忙问道:“文优教我!”

    董卓为人粗犷,但是对于那些有名望士子,往往却是敬重有加。这点从历史上董卓进京以后,大肆拉拢士人就可以看出。

    说到底,他只是地方豪强出身,在那些世家大族这些真正的贵族眼中,无疑是个暴发户似的存在。

    士族们几百年来养成记的傲气,又岂能轻易改变?

    董卓在西凉虽然呼风唤雨,备受敬重,但是在这些人眼中,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乡下土包子。

    况且,西凉乃贫瘠荒凉之地,这里虽然民风彪悍,却是缺少读书人,更是缺少名扬天下的士人。

    李儒是一个寒门士子,他有惊世才华,却苦于无用武之地。后来遇到董卓,董卓对他的才华称赞不已,数次邀请李儒来到自己帐下用命。

    李儒投奔董卓以后,董卓更是对他言听计从,这更让李儒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

    汉代的寒门士子,虽然不乏才华横溢之辈,但是相比起豪门士子,他们却更难出头。所以一旦遇到伯乐,他们便会拼死报答。

    有很多人误以为鬼才郭嘉是寒门士子,其实并非如此。郭嘉少年之时,就喜欢与长者交谈,常使长者们自愧不如。

    郭嘉更是交游广阔。

    他的朋友遍布天下,长者如名士田丰、程昱,年龄相仿者如荀攸、荀彧,都是他的至交好友。

    郭嘉以前曾被好友田丰鼓动,让他投奔袁绍。后来郭嘉宁愿在家闲置六年,也要弃风头正盛的袁绍而去。有很多人就说,是因为郭嘉出身寒门,不受袁绍重视的缘故。

    事实并非如此。

    当时,袁绍其实对郭嘉极为敬重,更是厚礼待之。但数十日一过,郭嘉便看出袁绍不懂得用人之道,非成大事之人。于是,郭嘉毅然离袁而去。

    袁绍如此心高气傲,若是郭嘉果真出身寒门,又怎会厚礼待之?

    李儒此人,生卒年不详,哪里人氏亦是无从考究。但是,以一介士人的身份,投奔到身为地方豪强的董卓手下,就可以看出他出身不好。

    若是果真出身大族,以士人们眼高于顶的作风,如何会正眼去看董卓这个地方豪强?

    要知道,哪怕日后董卓权倾朝野之时,那些士人也未曾真正投奔他,只是惧怕他的权势,与他虚与委蛇罢了。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李儒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只有董卓这个粗鄙武夫看中。伯乐相中了千里马,千里马又怎么会不以死相报?

    所以,历史上的李儒,可以说是对董卓尽心尽力,为了董卓能够站在权力的巅峰,不惜背负一世骂名。

    谋士分很多种类型,有善于军事的如张良,有善于筹集钱粮的如萧何。而李儒这一类谋臣,则是善于勾心斗角的谋略,有如陈平。

    这类谋士不仅计谋阴狠,而且善于明哲保身。

    历史上,后来的董卓,由于大权在握,就开始不听李儒之言,最后落得一个身死的下场。

    但是历史对于李儒的记载,却说他最后不知所踪,并非像演义中记载的那样,被自家家奴绑来献给吕布。

    董卓部下击败吕布,挟持献帝以后,李傕还推举过李儒为侍中,但被汉献帝拒绝。等到李傕被曹操击败,李儒就不知所踪。

    李儒曾助纣为虐,更是毒杀前任皇帝、皇妃,可谓是恶贯满盈,被天下人唾弃。

    他深知,在众人没有明目张胆的举兵造反之前,无论哪路诸侯抓住了他,都会要了他的性命。所以,他才会隐姓埋名,消失在众人视野之中。

    三国时期的谋士,得以善终的并不多。然而如同李儒这般阴狠,工于心计的谋士,却往往懂得明哲保身。

    贾诩、程昱、李儒,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却说威县大帐之中,李儒排众而出,来到地图面前,缓缓说道:“下策,派兵劫掠威县内外,裹挟百姓进城。死守城池,静待皇甫将军援军。”

    众人闻言,都是不解,问道:“军中粮草,不足十日之用。就算能够劫掠一些粮草,亦不能支撑半月。依照路程来看,皇甫将军要一月以后才能到达,那时我等岂不都要被饿死?”

    李儒脸上露诡异的笑容,说道:“皇甫将军乃世之名将,深知兵贵神速。他若是倍道而行,半月可至。若我军粮草耗尽,仍可杀人就食,熬到皇甫将军前来,易如反掌。”

    李儒的话,风淡云轻,却让众人浑身发冷。‘杀人就食’,哪怕残暴如董卓,若非逼不得已,也不愿如此行事。

    摇了摇头,董卓问道:“中策所谓何计?”

    “中策,命令其余官兵死守威县,主公直接带着帐下心腹,以及西凉儿郎从丘县突围。”

    “黄巾军占据丘县,我们可能很难攻下这座城池。但是,若只是绕过这座县城了,却是轻而易举。”

    李儒的每一个策略,都是如此惊人。

    这条计策,是要抛弃其余数万官兵,只保存董卓手下的实力。

    官兵若是想要全部离开威县,广宗黄巾军绝对不会坐视不理。

    官兵执意撤退的话,先不说董卓又会多了一个弃城而逃的罪名。若是张角在后面追击,官兵很有可能会迎来一个大溃败。

    所以说,使用中策,那些被留在威县的官兵,就会成为弃子,成为吸引广宗黄巾军的诱饵。

    犹豫了一下,董卓问道:“让这些官兵死守威县,他们会答应吗?”

    李儒哈哈大笑,说道:“此事何难,只需告诉他们,主公将亲自带领本部人马,前去攻打丘县即可。”

    董卓闻言,脸上这才露出了笑容。他帐下的其他将官,看向李儒的眼神,却变得畏惧起来。

    这人虽是一介儒士,却心狠手辣若斯。动动嘴皮子,就决定了数万人的生死,真是可怕的人!以后若无必要,绝对不能招惹此人。

    这条计策,董卓还觉得可以接受。

    反正他现在一败再败,注定会被朝廷责罚,根本不用再考虑镇压黄巾的事。而是思考如何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后买通十常侍,为自己洗脱罪名。

    他仍不死心,继续问道:“上策是何计?”

    闻言,李儒脸色一肃,说道:“上策,兵分三路。一路驻扎威县,拖住广宗黄巾。而后派出第二路人马,大张旗鼓前去攻打丘县。”

    “如此,丘县黄巾兵力不足,必然震动。他们以为曲周有漳水天险,易守难攻,必会麻痹大意,而后从曲周调遣黄巾支援丘县。”

    “我们再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派遣精锐之士,奔袭曲周。”

    话毕,李儒一指地图上的曲周城,脸上满是狂热。他喜欢这样指点江山的感觉,更喜欢看到因为自己的计策,而改变整个战场的胜负。

    考虑了一会,董卓摇了摇头,说道:“黄巾军中,亦不乏智谋之士。这条计策虽然可能成功,却有风险。”

    “先不说能否迷惑黄巾军,让他们把大部分兵力都调到丘县。哪怕他们果真如此,漳水易守难攻,恐怕也难以渡过。”

    李儒张了张嘴,终究是没有说什么。

    其实,只要黄巾军被官兵迷惑住了,官兵大可晚上偷偷来到漳河,伐木渡河,而非直接夺取漳河桥梁。

    李儒了解董卓,知道一旦他下定决心,就不会更改,所以不再劝说。

    董卓看着帐下的心腹众人,说道:“我意采纳文优所献的中策,尔等可有异议?”

    能够保全性命,他们自然不会反对,都齐声应诺。

83。第83章 流言四起

    李儒提出三策之前,他早就料到董卓的选择。但是,他心中仍然抱有一丝期待。

    如今幻想破灭,他也无话可说。

    这个时候的谋士,献策之时往往喜欢给出上、中、下三策。

    下策,一般都是最不好的,决策之人也很少会选择这条策略。

    上策,虽然前景美好,却有很大风险,若是稍有不慎,其结果可能连下策都不如。当权者往往也不会采纳这条策略。

    而中策,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且最为稳妥,是当权者们选择最多的策略。

    此时的陈旭,还显得非常稚嫩。他虽然有些眼光,但是与那些三国顶级谋士相比,还是相差甚远。

    就拿此事而言,他幸好没有听到李儒所献的三条策略,不然的话,肯定会吓得冷汗淋漓,羞愧不已。

    陈旭想到了开头,却没料到结局。

    他所看到的,只是李儒所献的下策。若是董卓选择那条上策,黄巾军真的要万劫不复了。

    今时不同往日,以前的黄巾军还能与官兵对峙,细细谋划,哪怕丢掉两座城池,也没什么。

    现在每拖一天,皇甫嵩所带的官兵,离这里就更近一分。若是真让皇甫嵩与这里的官兵汇合,黄巾军的结局将不言而喻。

    皇甫嵩不是董卓,更不比卢植差。

    就连卢植带领三万大汉精锐官兵,都能屡败黄巾军近十万大军,更何况是皇甫嵩?

    唯一值得庆辛的是,董卓并没有选择上策。他抛弃了威县的所有官兵,带领着自己的几千部曲,朝丘县赶来。

    丘县县衙,张梁等人得知董卓亲自带兵过来,脸上都很严肃。

    他们以为董卓亲征,是下定了决心要攻破丘县。几位渠帅不断督促着黄巾士卒,让他们深沟高垒,加固城墙。

    一棵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