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首辅-第5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不正是历代晋商努力的方向吗,竟然要在他们手里实现了,真是让人兴奋啊!

张允龄都觉得一阵阵血压升高,几乎要昏过去,但是他毕竟是冷静的,眼下合盛元扩张太快,府库存银已经不够了。

假如没有银子支撑,银元体系就会崩溃,到时候无数人跑来挤兑,晋商百年基业,就会毁于一旦。

往前一步,是天堂,还是地狱,真的不好说!

张允龄强压着激动的心情,声音都变了调,“元辅,这么大的事情,老朽还要去商量一下,请您宽限几天。”

“好,本阁无所谓的,你们要是不愿意接,交通行那边已经准备好了银子,大不了让他们发银元提供贷款就是了。”

张家兄弟用力点头,“我们一定尽快商量妥当!”

第991章一叶知秋

唐毅在湖广住了不到二十天,就动身回京,他甚至没有公开露面,离开之后,湖广的事情就落下了帷幕。

辽王造反,罪不容诛,天心仁慈,不忍骨肉相残,辽王一脉,被逐出大明,流放到吕宋,虽然侥幸保住了性命,可是扬帆出海,几乎是九死一生,只怕一辈子再也别想回到大明了,也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哭。

反正没有杀人,隆庆觉得他还是仁慈的,包括伊王和代王,也都给流放吕宋,并且要求吕宋王林阿凤,还有总督席慕云小心看管,严防他们有不臣之举。

湖广巡抚洪朝选身为封疆大吏,防范不周,失职无能,被免去巡抚之职,杖责一百二十,贬为庶民。

其余董文寀、何宽等人,分别降职外调。

湖广巡抚落到了左副都御史邹应龙的头上,其余官吏,从上到下,都经过了一场大换血,多半都是唐党的人。

说起来包括隆庆在内,也挺可怜的,下面人想让他看到什么,他就只能看到什么。唐毅和晋党达成了协议,大臣铁板一块,皇帝也无可奈何,更遑论一帮宗室藩王了。他们没胆子闹事,也没处诉苦,听说好些都在家里头做了小人,上面写着唐毅的生辰八字,天天拿银针使劲扎,扎得都烂了。

唐毅反倒越活越精神,到了九月份,唐汝楫从宣大赶了回来,他在九边花了大把的时间,详细了解情况。

在下面走了一圈,和朝中闭门造车完全不一样。唐汝楫认为军制改革固然重要,更为要紧的是九边户口外流,造成边防空虚。

要说起原因,又要提到朱元璋,他当年征调上百万户口,屯田戍边,军户本来就要承担战争压力,他们的田租还是普通民户的两倍。风险大,田租高,吃得少,干得多,谁愿意留下来啊?

故此唐汝楫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免除九边田赋,鼓励移民实边。

不出意外,唐汝楫的主张得到了七大阁老的一致同意。

会议结束之后,唐毅正想回家看看,俩小子不知道野成什么样子了?刚到了门口,张居正就堵在外面。

“是太岳兄,请进吧。”

唐毅把他让到了里面,张居正闷声道:“元辅,下官还要请旨。”

“去东南?”

“没错,清丈田亩才进行了一半,现在三大藩王被驱逐,天下藩镇肃然。正是推行官绅一体纳粮的好时候,机会稍纵即逝,还请元辅放行!”

由于张家和晋商搅在一起,弄得张居正险些栽了跟头,不好在湖广待下去,才不得不回京。

只是回京之后,他又惦记着东南的事情,怎么也坐不住。

“太岳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在东南推行清丈田亩,也有些日子,想必遇到的麻烦不少吧?”

“的确如此,除了士绅官吏阻挠掣肘之外,最大的麻烦就是能办事的人手太少了。州府县衙,三班六房,养了不少人,欺负老百姓,他们都是行家里手,可是让他们丈量田地,登记造册,计算税额,一个个都成了睁眼瞎,甚至连字都不会写,真不知朝廷要这帮废物干什么,我真想把他们都辞了!”

唐毅哈哈一笑,“当年我开辟市舶司的时候,也是如此,手上实在是没有可用的人。正好,明年上半年各地选拔秀才,下半年是乡试,后面又是会试之年。太岳兄,你去拟一个办法出来,在院试,还有乡试额外,增加特科,通过院试一级,可以充当六房书吏,通过乡试特科,可以成为县丞主簿,特科不影响科甲正途,该怎么考就怎么考。至于特科,只是选拔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下级官吏。”

张居正眼前一亮,科举从来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很多有才华的人,未必能做得好八股文,而做得好八股文的,又未必是人才。有了特科,虽然起步很低,但好歹是正儿八经的官吏,想来一定有很多屡试不第的学子踊跃报名。

读书人总比那些世袭的小吏,官场的油子要好得多。

“元辅,这个方略我可以拟定,只是未来增加官吏,难免又要增加吏部开支,朝廷的财政缺口还不小,您看……”

唐毅笑道:“该做的事情不能拖,该花的钱不能省,你去做吧!”沉默一会儿,唐毅又笑道:“太岳兄,放心吧,明年户部就有钱了。”

什么意思?

张居正还想询问,唐毅却紧闭嘴巴,一个字也不肯透露。张居正的心里头痒痒的,追求国库充盈,那是多少理财能臣的梦想。

此前高拱就估算过,哪怕也最乐观的标准,也要到隆庆五年之后,才能逐渐扭亏为盈。眼下清丈田亩还没成功,唐毅哪来的自信,能解决财政困难?

换成别人说这话,张居正只当他大言不惭,可问题是唐毅说了,他这个人在财政上,那是公认的天才,莫非他真的有办法?

张居正想破头,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只能闷着头去办公了。

……

“哈哈哈,哈哈哈!”

唐毅的书房,充满了爽朗的笑声,三位谋士,唐毅,外加一身素色长裙、大度雍容的周沁筠,都止不住欣喜。

就听沈明臣说道:“大人,光是这个局,您就布了三四年的时间,眼下大鱼进了网,就等着收口了!依我看,这一次至少能废掉晋商的三成功力!”

王寅连忙摇头,“不止,我看要五成以上。”

“为什么,十岳兄,你可不能凭空猜测啊,晋商有多少钱,一半,差不多十个大明的国库哩!”

王寅难得没有抬杠,“我是不懂银子,但是我了解咱们大人啊!他可是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见血封喉。要是只废了晋商三成功力,人家反扑又该如何?我琢磨着这一次一定要让晋商没了半条命。”

“有道理啊!”沈明臣笑道:“大人,您说晋商的下场会如何?”

“不知道!”唐毅说的很干脆。

三位谋士都面带鄙夷,心说到了这时候,您还撒谎啊,太不地道了!

“不是我不想说,而是如此大的金融危机,别说大明立国,只怕从盘古开天,都没有发生过,会有什么结果,是在不是我能掌控的。”

唐毅看了一眼周沁筠,“你怎么看?”

“相爷说的有理,我们也不能光见利,不见害,毕竟交通行也发行银票,也有庞大的债务,一旦晋商倒了,会不会烧到交通行,还不好说,我们眼下只能希望事情爆发的稍微晚一点,我们的准备更充分一些,至于晋商,他们也会套的更牢靠!”

唐毅揉了揉额头,竟然长叹一声,“世事岂会尽如人意,今年上半年市舶司的账目已经送到了内阁,贸易量骤减了一大块,我会想办法压一段时间。周姑娘,还有三位先生,你们要立刻动用交通行的力量,务必拖延危机,等着晋商和所有藩王把协议签妥,最好是第一笔银子掏出来,生米成了熟饭,他们也就跑不了了!”

狠,除了狠,这几位想不出别的词汇了。

不管结果如何,这一战下来,绝对比起十万大军北伐草原,还要来的凶险一万倍。不知道多少高高在上,显贵一时的家族,要彻底打落凡尘,甚至尸骨无存。

只是走到了这一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唐毅依旧推动新政,还多次找张四维,要动商税这一块,唐毅又采纳了朱衡的建议,准备明年拨出五百万两,专门用来治理黄河。

上上下下,十分忙碌,内阁六部,都在落实唐毅的主张,看起来朝局和年初的时候一模一样,许多事情都走上了正轨,新政也有了眉目。

进入冬月,寒风阵阵,小雪飘飘,繁忙的隆庆三年,就要结束了。又要制定明年的预算了,各部衙门都在根据前一年的开支,进行汇总,编制明年的任务和开支,他们把初步计划拿出来,送到户部,张守直率领着户部上下,会权衡各方意见,编制出总的开支,提交内阁会议讨论,然后还要征求各方意见。

总之,唐毅主政之下,十分讲究协调沟通,凡事开诚布公,拿到台面上讨论。渐渐的,在京官吏也都感到了不同,他们体会到了当主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影响朝廷方向的滋味。整个官僚体系,都在发生着变化。

就在冬月的最后一天,张守直急匆匆跑到了首辅值房。

“下官拜见元辅。”

“是张部堂啊,快请坐。”唐毅热情招呼,“预算编的怎么样了?明年除了治河之外,我还准备拿出五百万两银子,集中兵力,把土蛮部干掉!从此天下太平,再也不会有人威胁京城了。”

张守直变颜变色,丝毫没有在乎唐毅的宏伟计划,他凑到了唐毅身边,低声说道:“大人,市舶司的账核算出来了,今年比起去年,贸易量减少了一半……”

哗啦!

茶杯从唐毅的手里掉落,摔得粉碎,他浑然不觉,质问道:“张部堂,会不会有人贪墨了市舶银两,故意做假账,哄骗朝廷?”

张守直苦笑着摇头,“说句犯忌讳的话,下官宁愿有人贪了,还有个追究的方向,只恐怕不是如此了,咱们的瓷器和丝绸,真的没人要了。”

就在唐毅和张守直谈论之时,苏州的一家丝绸作坊摘下了牌匾,一叶飘落,十几年的繁荣走到头儿了……

第992章大难临头

从嘉靖三十五年算起,东南丝绸棉纺的繁荣,持续了十三年,中间虽然偶然有波折,也有作坊关门大吉,但是迅速就会被人吃下,甚至织机都舍不得停。

谁都知道织出来的不是丝绸,而是银子,是金子!

这一次却不一样,作坊倒了,五天的时间,愣是没有人接手,作坊的织工都傻了,他们到街面上去打听,一问可不打紧,竟然有好几个作坊虽然没倒,却在暗中裁员。再跑到绸缎行,从五个月之前,绸缎的价格就在下降。

最顶级的软缎从十五两银子一匹,跌倒了十二两,足足低了两成。

比价格更让人心寒的是销量,一家绸缎行,十几间的铺面,一天之中,只卖了三匹绸缎,赚的钱还不够房租呢!

寒意席卷江南,一股可怕的恐慌,在快速蔓延,甚至远在几千里之外的京城,都感到了彻骨的凉意。

财政预算,必须大幅度削减!

这是唐毅在主持财政会议的时候,开门见山的第一句话。

以往大明的财政收入主要分成三块,田赋占了大头儿,足有五成,然后市舶银占了三成,剩下的两成是盐赋。

隆庆三年,经过清丈田亩,田赋收入接近八百万两,如果顺利的话,明年扩大清丈之后,田赋会超过一千二百万两。整体岁入也会超过两千万两,顶得上嘉靖朝五年的收入,朝廷上下,都非常振奋,满怀着期盼,富国强兵,似乎指日可待。

就在上下一片乐观的情况之下,突然一盆冷水泼头。

户部尚书张守直声音低沉,“诸位阁老,同僚,初步核算之后,隆庆三年的市舶司贸易量只有四千七百多万两,关税收入四百三十万两,扣除市舶司运营花费,解送京城的市舶银只有二百八十万两!”

什么!

顿时所有大员都傻眼了,以往市舶银最少也有五六百万两,一下子折去一半还多,这不是要命吗?

“怎么会这样,张大人,市舶司出了什么问题?”兵部尚书谭纶厉声说道,经过一年的修整,唐毅许诺兵部要对外作战,彻底解除边患,突然说没钱了,这是怎么回事?

张守直两手一摊,“谭大人,你怀疑市舶司作假,我也怀疑,可是比对了各种数据,造假的可能性不大,过去的一年之中,来到大明的西夷船只,足足少了七成。”

这个消息比刚才还要吓人,西夷船只不来了,他们不想要丝绸了,不买瓷器了?不可能,听说西夷都吃生肉,如果不喝茶,他们都会消化不良的,活不了几年——京城的这帮官老爷,对西夷的认识也就这样浅薄,甚至很多官员还赶不上隆庆对西方的了解。

紧挨着七位阁老坐着的胡宗宪开口了,“诸公,近日胡某查阅了不少西夷的情况,西洋列国之中,以西班牙最为强盛,其本土之大,大约有大明的两三个省,在西夷之中,俨然大国了。”

才两三个省啊,有什么了不起的,大明一十三个省呢!

众位大臣充满了鄙夷,可是胡宗宪又说道:“西班牙本土虽然不大,海外属地,却是倍于大明,盛产金银,富不可言!”

好些人都倒吸了口冷气,他们满以为天下间就大明一处文明之地,其他都是蛮夷,离着大明越远,就越野蛮,越落后,骤然听说有一个面积可以和大明相提并论的帝国,都不免心惊肉跳,不可思议。

看着满朝大员的反应,唐毅也是一阵无奈,他不遗余力,希望让大明的士人能够放眼世界,不要总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那些年轻的士人还好,接受能力很强,可是这一帮老的不管说了多少次,他们都当成《山海经》,《西游记》一类的胡言乱语。

直到此刻,有了切身之痛,他们才会惊醒。

“西班牙国王势力强大,拥有上千艘战舰,号称无敌舰队,西夷诸国,无人不惧。西班牙与大明贸易,连年赔钱,金银流入大明。西班牙朝廷甚是不满,已经下令严禁西班牙的商船,贩运大明的货物,想来市舶司贸易额骤降,就和这个有关系!”

胡宗宪介绍完了,大臣们都傻眼了。

这可如何是好啊,有人就骂西班牙霸道猖狂,竟敢不买大明的东西,简直可杀不可留……有人就建议,要派遣一舌辩之士,前往西班牙,痛斥蛮王,责问他为何狗胆包天!

别说唐毅了,就连高拱和张居正都扭过脸,不忍直视。

且不说人家听不听你的,光是到了西方,一去一回,就要一两年的时间,黄花菜都凉了,顶什么用。

倒是谭纶思索半晌,说道:“诸位大人,西夷的船只不运输咱们的货物,咱们干脆自己组织船队出海,活人不能被尿憋死啊!”

张守直道:“谭大人,市舶司这些年不断鼓励船队出海,咱们的人也的确到了南洋,印度,中东,非洲等地贸易。不过咱们的远洋船队毕竟起步晚,规模小,航海技术也不如人家娴熟。加之物产丰饶,只要坐在家门口,就有人来买。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再让他们出海劈波斩浪,没有几年的功夫,怕是不成。”

他说的还算客气,人对大海的恐惧和敬畏那是天生的,没有几代人,几十年的功夫,是培养不出海洋精神的。

大家伙商量来,商量去,也拿不出好办法。

赵贞吉沉着脸道:“既然关税少了,就想办法节约开支,不就是几百万两银子的事,把清丈田亩做好了,能补回窟窿。”

老夫子说完,却发现好几位都愁云遮顶,更加凄苦了。赵贞吉不解其意,唐毅看了一眼同样从市舶司调上来户部右侍郎方逢时。

他连忙说道:“启禀赵阁老,仅仅是几百万两的关税,问题还不大,麻烦的是几千万两的贸易。试想一下,失去了庞大的海外订单,东南的作坊商行如何维系,作坊倒闭,又有多少工匠会失业?十几年来,海外贸易繁荣,东南遍地作坊,世家大户,改稻种桑、种棉,这桑树和棉花可不能吃,没有了海外收入,就没法买粮食,不知道有多少人要挨饿受冻,吃不饱饭。东南的繁荣旦夕之间,就会一落千丈,数千万百姓的生计危在旦夕。朝廷必须拨出一大笔的预算,来应付即将到来的灾难,下官以为,眼前的危机,比起黄河决口,几省大旱,还要严重无数倍啊!”

经济危机,对于大明朝的官员来说,绝对是新鲜的名词,从方逢时的说法来看,的确非常要命,本来好好的生意,怎么说断就断了,断了也不打紧,怎么能出这么大的事情啊?

唐毅面色格外严峻,“诸公,国难当头啊!大家伙暂时回去,集思广益,好好想想,会出什么情况,又该如何预防。高阁老,赵阁老,张阁老,你们几位留下,内阁要拿出一个应对章程。”

诸位朝廷大员只能带着满肚子惆怅,纷纷告辞离去,七大阁老凑在唐毅的值房,连夜召开紧急会议。

在所有的朝臣当中,唯独杨博眉头深锁,越想越觉得不对劲,马车到了家门口,老头子失魂落魄,差点从马车上摔下来,幸好家丁扶住了他。

“老爷,您没事吧?”

杨博抬起头,看了看昏暗的天空,突然叫了一声:“有事,要出大事了!”

……

杨博,葛守礼,王国光,张四维,包括进京述职的王崇古,几位晋党的领军人物,全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