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首辅-第5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博抬起头,看了看昏暗的天空,突然叫了一声:“有事,要出大事了!”

……

杨博,葛守礼,王国光,张四维,包括进京述职的王崇古,几位晋党的领军人物,全数聚在了天官府。

杨俊民搀扶着老爹走出来,才一天的功夫,杨博脸色灰白,头上捂着冰巾,仿佛老了好几岁。他一屁股坐在圈椅上,喘了好几口气。

“大家伙都是自家人,咱们捞干的吧,眼前这道坎儿,该怎么过?”

是啊,要怎么过?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王国光最熟悉财务,他思量着说道:“虞坡公,从去年开始,我们就推动毛纺,今年一年,光是在托克托就设置了二十几处的作坊。织出来的呢绒有两个销路,一个是兵部采购,给九边的兵丁作为军装,一个就是出口海外,如今市舶司那边出了麻烦,海外出口只怕是不成了。”

“兵部的单子也别想了。”张四维低声道:“缺了市舶银,朝廷拿不出钱采买军装,九边的换装只怕要押后了。”

“啊!”王国光惊讶地张大了嘴巴,“朝廷怎么可以这样啊,不能不讲信用!”

张四维苦笑道:“我在内阁会议提了,结果赵大洲张嘴就骂娘,张居正也说大不了付违约金,总之朝廷必须节约开支,要共体时艰。”

王国光差点气昏过去,违约金才几个钱,数百万两的呢绒,没了销路,要留在手里长毛吗?

“虞坡公,您老人家可要想个办法啊,多少人的身家性命都押在上面了!”

杨俊民青着脸,怒道:“什么都找我爹,当初争着抢着养羊建作坊,那时候怎么不见你们让着一点?”

“闭嘴!”杨博一巴掌,把杨俊民扒拉到一边。

“都什么时候了,还窝里反,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谁也跑不了!”

杨俊民红着脸道:“爹,是孩儿昏了头,孩儿不对!”

“唉,屋漏偏逢连夜雨啊!”杨博唉声叹气,“当初一窝蜂似的扑上去,这才一年时间,就……罢了,老夫拼着一张老脸不要,我去求唐毅帮忙吧!”说话之间,杨博的眸子缩成一道精芒!

第993章挤兑

众人带着满腹惆怅,纷纷告辞,唯独张四维留在了最后,杨博注意到他满脸愁云,若有所思。

“子维,老夫见你似乎有话说。”

张四维垂手侍立,“虞坡公,我有些担忧。”

“忧什么?”

“我觉得从一开始,这就是个巨大的阴谋,把咱们统统算计进去的阴谋!”张四维悲声道:“从最初养羊,发展毛纺,一直到今天海外订单突然消失,以后还不知道会有什么,我觉得咱们的处境不好,非常不好!”

会是一个阴谋吗?

杨博不免有些迷离,从最初唐毅提到开边贸易,发展毛纺,然后双方合作越来越深,前后跨度,差不多十年之功。

那时候唐毅才二十出头,不折不扣的小字辈,双方之间也没有利害冲突,他那时候就心思那么歹毒,设想那么长远,要置晋商于死地?

实在是让人不敢置信,可是最近的事情又让人疑惑不解,市舶司出问题,唐毅这个创始人一定早就嗅到了风声,那他还引诱晋商和藩王签订合同,接下了五千多万亩田产的大饼,这就很值得推敲。

要真是他一步一步,设下的圈套,这个人该有多可怕啊!

杨博想了想,都不寒而栗。

“子维,老夫去求唐毅,正是想看看他的底细,到底是不是他干的。不过无论如何,咱们两百年的基业,区区风波,还不在话下。你是大家伙的希望,一定要沉住气,不要和唐毅冲突,再有,要赶快给你爹他们写信,弄清楚咱们的家底儿如何,能不能撑得过去?”

张四维点头,他告辞离去,出了天官府,他突然打了一个冷颤。

杨博何许人啊,天下三杰硕果仅存的一位!

以往不管遇到了什么事情,不都是从容应对,从嘉靖到隆庆,一次次的政潮,哪怕是严嵩和徐阶倒台,晋党就安然无恙,还吃肉喝汤,发展壮大。

杨博从来都是不慌不忙,有一肚子的主意。

可这一次他说了什么?去试探唐毅,那家伙早就修成精了,杨博未必拿得下来。至于盘点家底儿,应付危局,这还用杨博说么?

他说了,只能代表老头子没有办法,糊弄事而已。

纵横天下几十年的杨博老竟然没办法了,光是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彻骨寒凉啊!

张四维带着满肚子的疑惑,急匆匆回到了家中,赶快把自己的担忧告诉父亲和叔叔,张家的难到了。

……

内阁财政会议,连着开了三天,还是没有一个头绪,究竟外贸骤降,会影响多大,朝廷诸公,莫衷一是。

唐毅只能派遣方逢时,加上诸大受和陶大临,立刻率领一个调查团,前往东南,去探查情况,并且要求用八百里加急,随时禀报消息。

其他几位阁老,包括六部九卿,一时间都束手无策,只能等着调查的结果。

唐毅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内阁回来,马车刚到了门口,另一面就有一架马车等着他。

“元辅,老朽等候多时了。”

“是虞坡公!”

唐毅连忙从马车上下来,亲手搀扶杨博,“您老来了,何必在外面等着啊!”

“呵呵,不碍的,老夫知道元辅公务繁忙,多等一会儿,没什么。到了我这个年纪啊,时间就没什么意义了。”

唐毅忙说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朝廷多事之秋,还要仰仗虞坡公帮着晚生渡过难关,您快点请进。”

唐毅客客气气,把杨博让到了客厅,推开了下人,亲手给杨博奉茶,礼数之周全,让杨博都惊叹,这是自己来求他了,还是他要求自己啊!

“元辅,不要折煞老夫了,咱们十年的交情,我也不瞒着,眼下呢绒刚刚织出来,就摊上了这么个事,大家伙的心里头都不太安宁,这不,让老夫过来,想要讨教,究竟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应付?”

杨博语气诚恳,仿佛真心求教,可是眼神却不时从唐毅身上扫过,想要看看有什么破绽没有。

唐毅反倒是一脸的惭愧,“虞坡公,说起来都怪我大意了,三年前帮着吕宋复国,就得罪了西班牙,我本来以为西夷小国,利字当头,他们在东方拼不过大明,只能摸摸鼻子认倒霉,生意还要做,毕竟对他们也是有好处的,互通有无吗!可是最近才得到消息,西夷那边也出了状况,西班牙盛极一时,然则还有几个夷国,一个叫英国,一个叫尼德兰,海上的力量快速增加,西班牙为了对付他们,不得不把大量的财政收入,用在军费上面。加上和我们的仇口,限制大明货物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东南做惯了顺风贸易,十多年间,我们的商人盲目扩张,而且光知道生产,却没有大力投资航运,没有多多建造船只,打通航路,掌握自己的船队,失了先机。”

唐毅长叹一声,“我当初以为俺答是真正的心腹大患,才集中十万大军,灭了俺答。倘若在两年之前,我们就能备战南洋,把人力和财力用在开疆拓土,扩充市场上面,或许不至于有今天的局面,虞坡公,晚生犯了大错啊!”

听着唐毅的自责,杨博却是不以为然,谁不是事后诸葛亮,唐毅当初对俺答用兵,那是杨博也赞同的。

哪怕倭寇全盛之时,大明君臣最担心的还是北方的强敌,没有办法,这是几千年来的历史,都刻在了骨髓里。两年前要是谁说西夷不和咱们做生意,产生的危害比起俺答还严重,所以咱们要不管俺答,全力南下,只会被人骂脑残,有病!

所以说,这事真怪不得唐毅。

“唉,春秋责备贤者,元辅柄国以来,功绩有目共睹,再说灭俺答,报血仇,乃是天下人都赞同的,当务之急还是在眼下,抱怨解决不了问题。”

不知不觉间,杨博竟然安慰起唐毅了。

“虞坡公说的是,所谓新政之功,说穿了就是平定俺答,毛纺产业,关乎草原的安全,千秋之重,晚辈无论如何,也不会坐视不理的。我会给谭纶打招呼,挤出三十万两,采购新式军服,我再去找陛下,锦衣卫,还有京营,采购两万套呢绒军服大衣。这点或许还有些杯水车薪,这样,我再让天津巡抚曹邦辅想想办法,派遣船队前往倭国和朝鲜,打通商路,再有安南,暹罗,缅甸等地,或许也能有些销路,外贸我会全力想办法。”唐毅笑道:“除了对外的部分,晋商上下也要动起来,大明北方也需要呢绒衣料保暖不是!还有晋商票号要是能多提供一点贷款,展延时日,不要逼迫太紧,让作坊能够撑下去。总而言之,要咱们通力合作,区区困难,会撑过去的!”

到底是唐毅,一口气拿出了好多办法,杨博暗暗点头,又谈了一阵,也没有什么破绽,杨博只好起身告辞,唐毅一直把老头子送到了外面,刚回到书房,就听里面响起爽朗的笑声。

几位谋士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杨博英明了一辈子,到老了栽了一个大跟头,让咱们大人玩得团团转!”沈明臣前仰后合,见唐毅进来,大声说道:“人家诸葛亮气死了周瑜,跑到柴桑口吊孝,就够缺德的,大人比起诸葛老先生,还要厉害三分啊!没看杨老头,被您都忽悠瘸了。”

唐毅摆摆手,“别灌迷魂汤了,杨博他应该怀疑到了我头上,只是没什么证据而已。再说了,眼下不过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东南还是重灾区。”

茅坤淡淡笑道:“大人,俗话说不破不立,老夫这些日子琢磨下来,东南的繁荣的确有问题,买方来自西夷,市场在西夷,运输还要靠西夷。把柄都攥在人家手里,貌似咱们赚了不少的利润,说到底还都是辛苦钱,不改不成。”

唐毅深以为然,不掌握海洋,不掌握足够的海外市场,一切的繁荣就是沙漠上的城堡,海市蜃楼,幻象一场。

唐毅曾经扪心自问,自从隆庆开海,大量的海外金银涌入,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工业文明?现在他有了一些答案,大航海时代是西洋人开辟的,国际贸易的规则掌握在人家的手里,没有制定规则的权力,如何能爬到食物链的顶端!

对于眼前的危机,唐毅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其实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一个逼着大明的官吏、士绅、商人,不得不向外看的最好时机。

只不过代价有些沉重……在隆庆三年的最后一个月,苏州连续倒了五家丝绸作坊一家比一家大,数千织工失去了生活来源,影响的百姓多达三万人。

而且危机还在快速蔓延,杭州,松江,应天,先后出现作坊关门的浪潮,大年初五,又传来消息,泉州一带,有二十万亩茶园茶叶滞销,绝望的茶农跑到了市舶司门口,将茶叶烧毁,浓烟滚滚,烈焰飞天。

哪怕再迟钝的人,看到了这一幕,都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作坊和茶农倒了,直接冲击的就是各大商行商会,他们纷纷出现了资金周转不灵的问题。以苏州绸缎总行为代表,一共八家商行,一起杀到了合盛元在苏州的分行。

“这是三百万元的存单,请贵行立刻支付!”所有人板着扑克脸道。

第994章钓鱼的智慧

苏州是交通行的大本营,合盛元要在这里站稳脚跟,没有一点本事那是不成的。主事姓王,是王崇古的族人,摆弄一辈子票号,精明过人。

他陪着笑,“诸位贵客临门,小号蓬荜生辉,这是上好的铁观音,您品品。”

为首的绸缎行代表抓起茶杯,喝了一口,随手放在了桌上。

“市面上怎么回事您一定清楚,就算是龙肝凤髓,我们也吃不出味,这笔存款赶快帮我们兑了吧。”

王主事有些为难,“诸位,按照规矩,五十万元以上的提款,都要提前十天通知,这三百万元,实在是……”

“哈哈哈,实在是有些多了?”绸缎行的人指了指同行的八位,笑道:“王先生,难不成要我们分着过来,堵在门口排大队提银子吗?我怕对你们不好啊!”

当然不好了,王主事最近就感到了气氛不对,向北方的总行请求支援,又从两淮调来了一笔银子,现在库存银元足有八百万两,按理说兑换三百万,问题不大。可是谁知道后续还有多少,万一再来几家,还不把银库提光了?

见他犹犹豫豫,绸缎行这边可不答应了,“王先生,按理说我们该把银子放在交通行的,当初你给我们许诺,存取便利,绝对保密,年利还多了二分。我们这才勉强同意,怎么,现在来兑换,你们拿不出钱?合盛元就这么点家底儿吗?”

王主事一下子被逼到了墙角,晋商的规矩,从来都是可欺可诈,唯独不能赖,不要说白纸黑字,哪怕只是口头承诺,也必须履行。

几百年的金字招牌,谁也不敢往上面蒙尘!

“成,几位放心,马上去银库给你们提银子,合盛元不会自打嘴巴!”

“好样的!”绸缎行的人也拱手说道:“王主事够意思,我们也不含糊,运银子的车从后面走,分开了,省得惹眼。”

王主事连连拱手,可是心里却一点高兴不起来。

在生意场上混的,谁不是耳聪目明,他们八家突然提了三百万元出去,其他人保证会跟进的,五百万元,能应付多久啊?

他心里一点数也没有,赶快让人去绍兴府,搬兵求救。

五天之后,两个妙龄女子在一群护卫的簇拥之下,来到了合盛元分号。

这两位正是沈梅君和钟金。

自从俺答被灭了,钟金头上的压力骤然没了,大哥哲诺成了奇喇古特部的首领,整日忙活着繁杂的事务,她一个不到二十的女子,哪里闲得住。

恰巧沈梅君跑了一趟毛纺生意,回到了东南,准备筹建一支船队,专门贩运呢绒出海。钟金琢磨着是个不错的生意,她要入股一半。

沈梅君遇到了生意的事情,从来不含糊,只答应让三成,两个人叽叽咋咋,吵翻了天。

结果就在吵架的时候,王主事派人来告急了。

风风火火,赶到了苏州,一进城中,两个人都吓了一跳,街道上好些没有工作的人,到处找活干。不少绸缎庄到了中午,也舍不得开门,络绎不绝的商人一下子少了许多,街边的酒楼客栈都冷清清的,跟没了香火的大庙似的。

从里往外,透着萧条和衰败。

沈梅君脸色狂变,她抿着嘴不说话,到了合盛元分号,见到王主事,劈头盖脸就问道:“情况很不好?”

王主事咧咧嘴,“大小姐,实不相瞒,五天时间,几家大户又陆续提走了一百五十多万元,眼下库存银元只有不到四百万,照这个速度,二月份都挺不过去。”

“小户呢,怎么样?”

“小户还好,没什么动静。”

沈梅君脸色凝重,思索半晌,断然说道:“赶快派人去应天,还有扬州,立刻调集一千万银子过来,以备不时之需!”

王主事吓得惊呼道:“大小姐,用的了这么多吗?”

“哼,蠢材,大户都跑了,挤兑就要来了。”

王主事想不明白,沈梅君也懒得和他解释,拿出了杨博的信物,还有合盛元的牙牌,王主事只能乖乖照着她说的办。

钟金不太在乎生意上的事情,她倒是很喜欢合盛元的点心,连吃了两块梅花糕,打了一个小饱嗝儿。

“午时都过了,请我吃点饭吧!”

没有得到回应,转身看去,只见沈梅君正低着头,不停翻看各种账单表格。她越看眉头的疙瘩儿就越大,干脆都解不开了,她颓然地把东西一扔,抱着脑袋。

“钟金,我大难临头了!”沈梅君严肃说道。

“不会吧,你可是女财神爷啊!”钟金笑道:“别的我不知道,光是消灭了我的外祖父,你们就捞了几千万两的银子,真是让人眼红。”

“没用的,那些都是死的,变不成现金的。”沈梅君突然站起身,“我必须去京城求援,稍微晚一点,合盛元就要完了。”

说完之后,沈梅君动身就走,把钟金扔到了一边,气得钟金直跺脚,大骂交友不慎。

……

沈梅君的预感是对的,八大绸缎行,还有一些大户提走了存款之后,风声渐渐传开。另外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工作。

原本丝绸作坊的织工,一个月能拿到七八两银子,扣除开销,还能结余三五两,一年存五十两银子,不算费事。

看起来数量不多,可架不住苏州有几十万的织工啊,加起来就是天文数字。

合盛元在东南根本不是交通行的对手,拿到了银元发行权之后,他们开始大肆扩充业务,在交通行的大本营推出存款有息,吸引百姓存钱,还大肆发行银行券,代替原本的宝钞,成为市面上流通的货币。

银行券最少十两一张,最多一百两,印刷精美,携带方便,随时可以换成银元,深受织工的喜爱。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沈梅君看到市面萧条,大量织工失业之后,她立刻感到了天崩地裂。

原本每个月都要到合盛元存钱的织工,现在没了收入,就需要支取存款,一入一出,差别可就太大了。

而且人都有盲从的心里,见别人都去支取,他们也会跟进,发出去的银行券也会被拿来挤兑。恐慌是会蔓延的,如果苏州撑不住,无力兑换,就会迅速蔓延东南,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