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武夫-第7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前没有人指望赵家军做什么,把他看作规矩好些的流贼而已,而到了现在,大家突然觉得没那么慌张了,有赵家军这样的强军护持,大家不用担心会被鞑虏祸害,不会担心这华夏变色……

读书人们这么想,百姓们的看法就更简单,大明横征暴敛,残害地方,然后却在外面一场场吃败仗,现在来了个讲规矩的,而且主动出去打,为国争胜,这样的势力怎么不比你大明好,这样的力量自然要拥护,也值得去拥护。而在登莱两府的辽镇难民,对赵家军的行动更是感激涕零。

山东本地士绅对辽镇逃难而来的军民深恶痛绝,辽镇过来的官兵和难民也的确在山东地方上为非作歹,可他们也想着打回去,想要回归故土,想要给受难的亲眷和乡亲们复仇,在山东这些年受到的歧视和困苦更是加强了这种心思,可朝廷做不到,开始时候或许还有幻想,但这些年下来,已经幻想散尽,很多人甚至已经绝望,知道不可能了,谁能想到,一直是被认作反贼的徐州人能做到。

开始时候错愕,觉得这实在荒诞,可认真想想,却发现这个还真有希望,官军烂到什么地步大家都心里有数,而赵家军强成什么地步大家也都是见识过的,这样的强军渡海,或许会痛击那如狼似虎不可一世的建州女真,或许真的可以将辽东夺回来,那样的话,大家就能回家了。

想通这个,对赵家军的观感一下子就是翻天覆地的改变,登莱两府的辽镇军民立刻迸发出极大的热情,都是涌到登州军港那边,自恃有几分勇力武技的就要从军,没有上阵勇气的则是想要尽可能的帮忙。

箪壶食浆,万民景从,当年戚继光俞大猷在东南抗倭时候的景象,今日里在登州府看到了,而且还是在一支“反贼。”的队伍上看到。

士绅百姓都有选择,商人们则是看到了机会,赵家军在别处口碑各异,但在商界却是名声极好,照价付钱,公平买卖,以云山行这样的个头已经不必做了,但云山行做得比其他人更好,更不要说徐州和云山行那层出不穷的发财点子,烧酒、集市、铁器、海贸甚至他设立港口和收税的方式,这些事大家也都在做,却没有人像赵家军这么做,能让人赚这么多。

这次大军去往登州军港,尽管已经在登州府城那边做了些准备,可仓促间的急动,物资还是有些不足,自己调拨已经来不及了,云山行直接把银子撒了出来,甚至按照比市价还高的价钱收购,给现银,还比市价高,有得赚大家为什么不赚,而且云山行上下都在向外放出消息,这次去往辽东,商机无限,是要发大财的。

放出这消息的用意大家都懂,无非是引着大家出钱出力,可这消息不是诓骗,以山东商人们的了解,已经有经营辽货的豪商倾其所有来资助大军,就是要赌这一铺,只要赢了,那日后的金山银海都完全可以想到,有榜样在前,大家自然纷纷跟上,甚至有人把这件事当成招股,抓紧时间参股,免得日后看别人发财后悔。

各阶层对赵家军的北伐辽镇或是善意旁观,或是全力支持,只有大明的官员们心情复杂,已经有出身辽地的官员开始辞官,等山东那些人心惶惶的官员们此时则是不知道如何抉择,天下大势到现在已经可以看明白了,赵家军若是平定辽东,那么今后没什么悬念,但若是这次渡海遇到什么波折风险,那就元气大伤,鹿死谁手还是未定,很多人都想起忽必烈派船队征伐倭国的旧事,那是一场大风导致了全军覆灭,这次会不会有?谁也说不准,毕竟海上风大浪大,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

赵家军登船渡海,征伐辽镇的消息已经得到了确认,这个确认也最快的送到魏忠贤手上,看到后,魏忠贤面若死灰。

第1355章崇祯

天启皇帝病重之后,魏忠贤每日里贴身伺候,来司礼监值房的时候已经不多,现在都是掌印太监王体乾照应着。

司礼监这边是天下政务的中枢,政令情报的汇总分发都是由此,抓住这边,方能控制朝政,进而掌控天下,魏忠贤知道轻重利害,每日里多少要抽出点时间放在这边,要紧的东西都要等他点头才能动作。

关于徐州的消息都是第一等要紧,很多消息只能魏忠贤亲启,尤其是去往登州渡海登陆这等。

魏忠贤很清楚赵家军渡海登陆造成的影响,莫说是地方上的士绅百姓,就连朝廷百官,京师清流士人,都会有很热烈的反应,毕竟这些年来,一场场大败,毫无翻盘的希望,每个人都憋着一肚子气,每个人心里都有隐隐约约的绝望。

火漆完好,暗记完好,魏忠贤抬眼扫视了下值房,太监们面色肃重,气度俨然,办事宦官们口鼻观心,脚步匆匆,可魏忠贤心里也知道,他们很多人对赵家军渡海北进的做法颇为赞叹。

这让魏忠贤时常心里暗骂,这都是读书读坏脑子了,总想什么华夷之辨,想什么根本大义,咱们是身子残了的内官,是万岁爷身边的伺候人,生死富贵都跟万岁爷息息相关,怎么能和外面的文官用一样的思路想事情,骂几句归骂几句,魏忠贤也知道这不可能,自从内书房请翰林教授之后,宦官和文官的思路就越来越接近了。

打开这封密件,实际上这密件上的内容很多人都知道,如今北直隶只怕没有人不知道,但兹事体大,一定要一个确认。

当看到确认无误之后,魏忠贤脸色开始变得灰败,那么愣怔半响,然后长出了口气。

值房内的太监和宦官们看似在忙,实际上都在盯着魏忠贤的一举一动,送到魏公公手边的火漆密信一定是天大的勾当,自然要密切关心。

等看到魏忠贤做出这样的反应,即便是就在中枢,养成宰相气度的大太监们也露出了惊慌神色,天塌下来了吗?

掌印太监王体乾身份比其他人高些,急忙凑过去低声询问:“督公,出什么事了?”

司礼监自有一套尊卑体统,不过历来是掌印太监最高,但有魏忠贤在时却是不同,所以掌印尊称排位次之的提督太监做督公,也是有明以来仅见。

魏忠贤抖了抖手中的纸,本来想要说话,到最后却是无力的将信纸递给了王体乾,王体乾接过来一看,脸色也是变了,但随即严厉的扫视值房屋中,让众人收了眼神,这才急切的低声说道:“督公,这件事不能告诉万岁爷,万岁爷已经有些撑不住了,再看到这个消息,只怕……。只怕……”

他这边恳切无比,而魏忠贤神色木然,在那里涩声说道:“咱们不说,别人不会说吗?”

“督公,祖宗,万岁爷要是有个万一,信王那边可不喜欢咱们,外面还有一些恨不得吃了督公的,这消息一过去,万岁爷要是当不起,咱们就全完了!”

王体乾已经急了,宦官的生死荣辱都系在自己伺候的皇帝身上,这一任在,荣华富贵不愁,这一任崩,轻则去职闲居,重则获罪身死,下场凄惨,而天启在位时候,魏忠贤所在阉党和政敌斗得不可开交,内廷外朝不知道多少人被打落尘埃,生不如死,如果现在被翻盘,可想而知会遇到什么样的清算。

魏忠贤摇摇头,只是看了王体乾一眼,哑着嗓子说道:“那你有什么办法吗?”

王体乾愕然,这个消息根本没有办法封锁,现如今信王朱由检已经是确定的储君,日日和天启皇帝见面,甚至连王承恩和曹化淳都已经在内廷有了位置,这怎么封锁消息,更不要说围在朱由检身边那些内廷外朝,企盼从龙的内官外臣们,这里面不知道多少人会把消息传过来。

难道就这么完了,想到这个的王体乾只觉得手脚冰凉,看着面前绝望颓败,已经苍老无比的魏忠贤,心想这个时候是不是要反正,不过这个念头很快就被他自己否掉,盘根错节,牵扯太深,想要抽身已经不可能了。

正在这个时候,司礼监值房外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随着这脚步声响起,安静有序的紫禁城内开始变得嘈杂喧闹,在值房里的每一名太监宦官都是抬头,脸上都有漠然和悲戚交杂,但细细观察,却能看到有人绝望,有人震恐,有人则是兴奋喜悦。

而王体乾的身体则是僵在那里,脸上表情比哭都难看,张开嘴想要说话却怎么都说不出来,最后才颤抖着开口说道:“魏公公,到此为止了……”

他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声音突然间变得沙哑无比,魏忠贤撑着椅子扶手想要站起,手臂动作几次都没有办法,但也没有人过来搀扶,等他站起之后,表情和声音中已经没有一丝生气,在哪里佝偻着说道:“去乾清宫吧!”

到这个当口,传信的宦官终于跑进了值房,满脸不知真假的悲痛神色,扯着嗓子哭道:“万岁爷,万岁爷,驾崩了!”

天启四年七月,有内官将奏报传递到了天启皇帝跟前,奏报内容就是赵家军汇集兵马准备渡海北征,天启皇帝朱由校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鲜血狂喷,随即人事不省,等太医赶到的时候已经气绝。

本来天启皇帝的身体已经有些恢复,按照太医院的说法,这病是身子病也是心病,国家危难,天子心里压得东西太多太重,承受不起崩溃,才引起的这个病症,所以一定不能操心,实际上宫内和外朝也都是这样的安排,可莫名其妙的,这个奏报就送到了天启皇帝跟前,信王朱由检想要拦都来不及了。

对这件事的传闻有很多,不过追究已经毫无意义,不管从法统还是什么来讲,都是信王朱由检继位,现在是新君当国,一切都要围着他来转了,内廷外朝对这个也早有准备,信王朱由检即皇帝位,年号崇祯……

相比于把魏忠贤摆上前台,自己躲在后面的天启皇帝朱由校,崇祯皇帝朱由检就稚嫩很多,不过身为大明皇帝,对赵家军渡海北伐,民心大意开始变化的事情怎么也没办法宽心,有人说他继位之后就要调集兵马南征,崇祯皇帝还在朝会上算了一笔账,京营十二万、宣府八万、蓟镇八万,山西十一万,这四十万兵马倾巢而出,足足是那徐州贼的十倍,怎么也能大胜。

只是他说出这个倡议之后,即便是被他重新启用的东林大臣们都磕头阻止,首辅孙承宗和诸位内阁大学士则是准备辞官对抗,但崇祯皇帝觉得自己没什么错,下面的人之所以这般,是因为胆怯贪鄙,但出兵征伐这件事还是无疾而终,原因也很简单,当得知这个传闻后,京营上下都开始不闻,开小差的逃兵增多,甚至有人密谋兵变,其他边镇也有些暗藏机锋的奏报送上来。

这些反应直接给崇祯皇帝浇了凉水,再怎么热血沸腾,这兵变的威胁可是实实在在的,以文驭武,文贵武贱,这些规矩已经开始变化了,一场场战斗打下来,文官身份再怎么贵重也不管事,还是要靠武将军兵拿刀子去拼,朝廷为了让人卖命,也不敢随意处置武将,这让武将军方的势力愈发坐大,很多事都只能捏着鼻子装看不见或者认了,彼此间维持个体面。

既然一时间对反贼奈何不得,那就要清理奸邪,对魏忠贤一党的清算开始了,只不过这清算说不上怎么酷烈,倒不是政争中大家要留手,而是魏忠贤这边所做没那么过分,若没有赵进自徐州起兵,魏忠贤和阉党的行事或许会走向一个极端,可因为徐州赵家军的一步步行动,魏忠贤步步应对,反而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

当时大喊魏阉祸国,行事荒唐,包藏祸心,可事后看来,这些做法都很有道理,完全是为大局着想,更有趣的是,东林清流还在这其中掌权数次,还对赵家军发动攻击,然后大败亏输,其中责任最重大的一件事就是京城被炮轰,朝廷被迫求和割地,这桩事却是在东林当政的时候发生,清流领袖杨涟和左光斗都没办法否认,只能说贼人势大,不得不如此,这是为了江山社稷的不得不为。

这么算计起来,魏忠贤这边的罪过也说不上那么大了,只能说他败坏国政,坐视徐州贼人壮大,其余的就是些构陷贪墨的罪名,以及朝着三大案上攀扯,这些在明眼人身上都是靠不住的,也只能拿出来罗织。

本来很多人咬牙切齿要把魏忠贤活剐了,其他人也是万劫不复的重罪,可算计下来,根本没办法重判,即便崇祯皇帝对魏忠贤同样厌恶,还有人说魏忠贤曾经想要谋害他,也同样没办法下重手。

第1356章是不是太托大了

因为此时不光是东林党还朝,京城的中流砥柱是孙承宗和王在晋这种手里有兵的实力派,他们的观点就比较持重,就连东林清流领袖杨涟和左光斗都是如此,他们之所以这么想,就是因为见识到赵家军的强大后,就愈发觉得魏忠贤当日那些看似荒唐的举动多么正确,甚至有些顾全大局的意思。

有这些人的意见在,就连崇祯皇帝都没办法追究太深,所以阉党大多数人都得了善终,无非是降级罢黜,发配远地,手上沾血的做得太过的自然要有报应,其他人甚至还留了一线再起的机会。

魏忠贤、王体乾以及一应人等被发往凤阳洒扫皇陵,现在大家都以为那是死地了,因为凤阳那边是孤城,四周都是徐州的地盘,魏忠贤和徐州敌对如此,凶残如赵进,怎么可能留他活命,这么一去,就是要去送死了。

而且大家心里都有数,这发往凤阳洒扫,这一路实际上就是死路,这些年得罪的仇家肯定要半路下手,这老货必死无疑,现在是考虑京城内的局势,现在管着司礼监的王承恩,管着御马监的曹化淳,以及那些在信王时候就巴结上的幸运儿,以后朝政该围着他们转,那些已经注定败落的老货还理会什么。

不过明眼人能看出来,新君登基后的发展和从前那些次不太一样,按说新君登基必然要在内阁任命自己亲信的人,而且孙承宗是天启皇帝的老师,和崇祯这边关系不太大,更不要说孙承宗对魏忠贤的态度没那么明确,这样的人自然要换下来,而王在晋数次大败,朱由检还是信王的时候就明确表示过,这样的人不能用,可这二人还稳稳的呆在内阁内,从上到下,没什么要换他们的声音。

原因很简单,孙承宗手里抓着蓟辽边军,而王在晋手里则是有会剿赵进的残部,别看是残部,也是各处集合起来的数万兵马,因为曾被王在晋统领过,又被留下来拱卫京畿要地,后来要靠着在内阁的王在晋调度供应,自然就有了统属的关系。

手里有兵,谁敢轻举妄动,这些丘八大爷动不动就要拿着刀子闹事,你把几位阁老换了,就算他们安心听从王法,万一那些军爷借机闹事杀进京城怎么办?

更不要说,崇祯皇帝很不喜欢如今镇守辽西的熊廷弼,可怎么也没办法换掉,甚至还给加了兵部尚书衔,为何如此,就是因为这熊廷弼和孙承宗以及王在晋都不和,要是有什么制衡,也只能这么来制衡了。

因为赵家军渡海北进,崇祯皇帝也催促辽镇和辽西将门东进,务求在徐州贼之前取得对鞑虏的一场大胜。

旨意一出,除了几个为博幸进的清流跟着跳,连东林党自己都是反对,内阁六部更是不会通过,崇祯皇帝非但没有他兄长天启的手腕,反而执拗异常,既然这边不过,那就直接把旨意下到熊廷弼手里。

但这样的旨意被称为中旨,没有经过外朝的副署,严格来说没有效力,或者说这么多年来,朝臣有过很多次不听中旨的先例,熊廷弼更是毫不留情的驳了回来,熊廷弼的性子同样不好,直接在奏疏中说明,若逼辽镇兵马东进,恐怕要满盘皆输,甚至会酿成大祸。

所谓大祸,无非两件事,一个是辽西全部丢失,建州女真逼近山海关,另一个就是所谓的关宁铁骑翻脸不认人,毕竟现在选择多了,不愿意担上投降鞑虏的污名,还有徐州人那边可以去。

又有传说崇祯皇帝在宫内砸了茶具,杖毙了几个不长眼的宦官,可所有人都知道,这位新君登基初始就丢了大脸。

最近京师里的风向又有变化,没有人明着说,甚至私下里饮宴的时候也不怎么见人谈起,可莫名的传开一个说法,说是徐州贼妄自尊大,渡海北进定然要吃个大亏,那建州鞑虏在关内眼线密布,这些消息怎么可能瞒得住他们,到时候一方在海上飘摇,一方在岸上严阵以待,胜败肯定很分明。

不管真实情况如何,这说法倒是暴露了一件事,最起码有人这么想,而且很希望如此,至于传说崇祯皇帝在宫内焚香祝告的事情,那就未必是为此了……

※※※

大明京师盼着赵家军渡海出事,而天下间其他各处属于不知所措但又隐约兴奋的状态,但登州府不同,登州府城的港口更是不同,所有见识到赵家军渡海场面的人都是不同。

很多人也见过大明自山东向辽镇输送军资兵丁,百余艘船满载物资浩浩荡荡的运送过去,看起来颇为壮观。

但那时的壮观景象比起现在所看的,就什么都不是了,登州府的士绅百姓不是没见过大兵过境,也不是没见过大批的粮草过境,可却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象。

这徐州兵马看起来人数不多,据说也有近万,可近万官军行动声势浩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