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贼-第1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庆,说说你的计划!”

孙承宗并未急于回答李元庆,而是转移了话题。

李元庆嘴角微微翘起一丝,他已经明了,这老爷子动心了,忙恭敬道:“阁老,关于蒙古之事,卑职其实已经思虑良久。在这几年与后金主力对阵的过程中,卑职着实是吃尽了后金精骑的苦头。所以,组建一支骑兵,能与后金军野战,至不济也能与后金军纠缠,便是卑职此时最大的理想。”

孙承宗点头示意李元庆继续,李元庆这番话,恐怕是辽地一线将领最贴心、最直白的话了。

李元庆继续道:“阁老,若要出击蒙古,首先便是要熟悉地形。卑职是沈阳人,早年曾在蒙古一线跟过商队,对附近蒙古部落的位置,有一些了解。再者,林丹汗势弱,蒙古各部人心惶惶,很多人,甘愿沦为后金的爪牙,助纣为虐,这股势头,绝对要不得。昔年冠军侯之所以令匈奴闻风丧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把他们打疼了。卑职虽没有冠军侯的勇武,却也愿意一试,再不济,也要把科尔沁部打疼了,让他们不敢再这般靠近后金。”

孙承宗点了点道:“冠军侯的勇武确实让人敬佩。但元庆,你没有骑兵,在草原上跑不过牛羊,若万一遭遇后金主力,这又该如何自处?”

李元庆笑道:“阁老,卑职虽说要奇袭蒙古,但却并不是此时动手。而且,也并不是走咱们传统意义上的道路,从广宁下手。”

“哦?”

孙承宗看向李元庆,示意李元庆继续。

李元庆从怀中取出了一份地图,这是他根据后世时的记忆,在大明现有的地图上改良而来,着重标出了黑龙江的位置。

孙承宗看到地图,眼睛不由微微眯起来。

李元庆仔细解释道:“阁老,现在正值五六月,草原上水草肥美,气候宜人,若要现在出兵,实为不智。卑职的意思,是等到十月之后,天寒地冻,由海路,达到这条江的入口,逆流而上,直插入后金的腹心,由科尔沁部,一路向西,最后,再由大同或是宁夏镇,返回大明。”

孙承宗重重点头,却道:“老夫也听闻,在北地的尽头,有这样一条大江。但若是冬天,森林茂密,大雪封山,元庆,你又该如何自处?”

李元庆却早有准备,仔细解释道:“阁老,北地的天虽然严寒,但十月份,只是入冬开始,还不到最恶劣的程度,卑职必须要赶在大雪封山之前,走上正确的路,直逼科尔沁部。若事情顺利,从科尔沁部取得粮草,卑职便可一路向西,找寻林丹汗的王帐。”

孙承宗重重点了点头,也明白了李元庆计划的可行性。

蒙古人夏季流浪放牧,有时间、有机会选择最肥美的牧场,但一旦到了深冬,他们也会像汉人一样,寻个有水源的避风之处修养,渡过寒冬。

只要李元庆能在预定时间内,进入科尔沁部,并取得胜利,获取了战马的补充,便可以沿着河流一路找寻,最终,找到林丹汗的王帐。

但李元庆这个计划,风险系数实在太大,完全就是瞎子摸象,很难有固定的计划、行程,完全就是凭主将的敏锐嗅觉了。

“元庆,说实话,老夫并不同意你这个计划,这太冒险了!”孙承宗缓缓摇了摇头。

李元庆却不着急,恭敬道:“阁老,咱们汉人有句老话,富贵只在险中求!当年,冠军侯恐怕也没有明确的计划,就是提刀往前走,佛挡杀佛,神挡弑神!这才打下了大汉的威名!卑职虽不才,但自从走上军人这条路,早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还请阁老成全!”

李元庆说着,恭敬跪倒在地上,对孙承宗磕了几个响头。

孙承宗这时脸色却是柔和起来,亲自将李元庆扶起,“元庆,张盘的事情,我已经知道了。这些时日,想必你心中委屈吧?年轻人有朝气,这是好事儿。但此事,实在是太过冒险啊!若万一后金军再复攻辽南,你又该如何自处?”

李元庆道:“阁老或许还不知晓,毛帅已经任命东江本部游击沈世魁为旅顺都司。此次出征,唯卑职一人一力,陈忠还会留守广鹿岛。以沈世魁和陈忠两部的防御力量,即便不能开拓,但守成,应该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到了这个程度,孙承宗怎的还不明白李元庆已经铁了心,有些疲惫的摇了摇头,道:“元庆,其实你真的不必这般啊!”

李元庆忙恭敬磕头,“恳请阁老成全!”

孙承宗背着手,来回踱步,半晌,这才道:“元庆,你此去,至少也要一年吧?”

李元庆叹息一声道:“此事卑职也没有详细预计,若顺利,一年恐怕用不了,但若不顺利……”

李元庆并没有再说下去。

孙承宗长叹息一声道:“元庆,你是个好孩子。此事,老夫可以同意。但老夫只有一个要求!你~~~~,一定要活着回来!”

李元庆不由大喜,“卑职必定会活着回来,再来给阁老磕头!”

…………

李元庆并没有选择留下陪孙承宗吃饭,他知道,孙承宗也需要时间仔细思量,该如何达成两人的交易。

坦白说,以李元庆的功绩,整个大明,几乎是无人能及。

便是毛文龙,也只能望他项背。

区区一个总兵,而且是长生岛总兵,并不是辽南总兵,这根本就不算是难事儿。

但李元庆必定太年轻,又是草根出身,此时风头又太甚,难免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

李元庆对此也是心知肚明。

若他封总兵,恐怕,第一个反对的,就是毛文龙。

毛文龙很难允许,李元庆跳出东江这个圈子。

即便是魏公公点了头,皇上也点了头,但毛文龙要压着,天启小皇帝和魏公公也要考虑毛文龙这边的意思。

但孙承宗开了这个口,意义却不一样了。

以孙承宗的资历,他要提出这个建议,名正言顺,加之魏公公和皇上的共同作用力,成功的几率,一下子就能到九成以上。

毛文龙也不能再以小胳膊憾大腿。

当然,李元庆之所以这么急切,甚至是贸然,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

孙承宗是个好人。

是在整个大明帝国都德高望重的好人。

只可惜,他的位置,并不像是人们看到的那般稳固。

李元庆必须趁着这老爷子卸任之前,发挥他最大的威力和光芒。

************************************************************

第298章 京观

~~~~~~

回到宁远城北满桂的营地,满桂早已经准备好了丰盛的宴席。

没有二话,直接就是开喝。

不过,满桂的酒量虽然不错,但跟李元庆相比,他还是差了一截。

一坛子多美酒下肚,这厮已经开始意识模糊,舌头都打转了,李元庆赶忙让他的亲兵扶他回去休息。

只是,对李元庆而言,酒喝的越多,反倒让他的脑子更加清明。

破坏永远比创造简单一百倍。

此时,依照李元庆现在的能量,只要稳扎稳打,足可以安安稳稳的过上一辈子了。

只要辽西、辽南、东江保持着现在的格局,后金方面,也就像是流寇一样,只敢来辽地打打秋风,绝不敢入关深入。

但李元庆深深明了。

此时的大明,就像是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远非一人、或者几人之力,便可以轻易改变。

如果想要活下去,如果想要自己的老婆孩子活的更好,那就只能往前走。

此时,大时代已经拉开了序幕。

大家都在一个水平线上,并没有后世那么大的差距,某种程度上而言,大明因为雄厚的底蕴,反倒要更领先一些。

就算不是为了大明,而是为了华夏民族,李元庆又怎的能让自己有享乐之心,不思进取?

蒙古战略,李元庆已经筹谋良久。

这不仅仅是为了打击蒙古各部的嚣张气焰,也是对他的儿郎们进行磨练,更是对他本人心志的磨练。

西伯利亚的寒冬虽然可怕,但只要做足了准备,并非就不可战胜。

老毛子能做到的事儿,他李元庆未必就做不到。

一夜宿醉,醒来时已经是晌午。

李元庆刚刚起来洗了一把脸,便有亲兵过来禀报:“将军,阁老的侍卫,已经在帐外等了您大半天了。”

“怎么不叫醒我?”李元庆不悦的扫视了这亲兵一眼。

这亲兵忙道:“将军,这是阁老的意思,让您多睡一会儿。”

李元庆微微眯起了眼睛,快步走向孙承宗的侍卫,忙拱手一礼,“小哥辛苦了。”

这侍卫忙拱手还礼,“李将军,阁老已经等候您多时了,咱们现在就过去吧。”

李元庆点点头,让亲兵取来战马,跟在这侍卫身后,快速前往了城内的官邸。

来到官邸,孙承宗正戴着一副老花镜,在看书。

老花镜这东西,早在很早之前,便已经传入了大明。

不过,都是作为番人的稀罕物,寻常百姓,很难拥有。

孙承宗今日心情不错,看到李元庆过来,笑道:“元庆,昨夜喝了不少吧?你跟满桂谁赢了?”

李元庆有些无语,没想到这老爷子也这么八卦,忙笑道:“我跟满桂大哥半斤八两吧。谁也没占着便宜。”

孙承宗哈哈大笑。

两人寒暄几句,孙承宗一摆手,小厮将一封奏报拿出来,恭敬递到了李元庆手上。

“阁老,这是……”

孙承宗一笑,“你打开看看。”

李元庆忙小心打开扫视一眼,瞬间不由大喜,赶忙跪地道:“阁老对卑职的恩义,卑职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

孙承宗笑眯眯摆了摆手,示意李元庆起身,又对这小厮道:“拿去给传令兵,八百里加急,发往京师!”

“是!”小厮赶忙离去。

孙承宗看着李元庆,缓缓道:“元庆,你是大明新生代将领的希望。老夫希望你,能稳扎稳打,成为大明的柱梁!”

“阁老教诲,卑职没齿不忘!”李元庆恭恭敬敬对孙承宗磕了几个响头。

孙承宗一笑,“别搞得这么正式,跟生离死别一样。对了,元庆,朝~鲜那边的状况,你有了解么?”

…………

离开了宁远城的官邸,李元庆直接去城北营地跟满桂告别,没有太多停留,直接赶忙前屯海边。

之前这些时日,李元庆一直在复州城与后金作战,对朝~鲜方面的事务,关心倒并不多。

但有东江的地利之忧,李元庆还是了解一些。

陵阳君最终击败了光海君,获得了朝~鲜的大权。

不过,在大明方面,陵阳君最终还是选择绕过了东江,选择了实力更为强劲的袁可立。

已经决定要脱离东江,李元庆也没有太多保留,站在中立的立场,将他知晓的事件经过,简要对孙承宗叙述了一遍。

孙承宗对此也很关切,但这就不是李元庆这个层面能顾及的问题了。

临了,孙承宗嘱咐李元庆,尽早去京师报功,让皇帝尽早看到这些鞑子的首级。

一夜兼程,次日清早,一行人顺利抵达了前屯海边,踏上了等候在这里的战船,急急赶向大沽口方向。

李元庆赶到天津与陈忠汇合时,已经是六月初十。

朝廷方面,也早已经接到了这边的报功文书,兵部已经有一个武选清吏司的郎中带队过来勘验首级。

他们要把首级直接带往京师,但李元庆之前还没过来,陈忠自然不许,双方发生了一些冲突。

兵部这位郎中大爷索性直接拂袖而去,把陈忠晾在了这里。

“元庆,这狗日的,真是太气人了!他娘的,这明显没把咱们放在眼里啊!”

在儿郎们面前,陈忠还能保持着足够的克制,但在李元庆身边,他自然不用再掩饰,忍不住大吐苦水。

李元庆一笑,“大哥,跟这些大爷计较什么?功绩是咱们的,又不是他们的。咱们是给皇上效力,为皇上打仗,关这些鸟厮什么事儿?对了,宫里和信王那边,都有消息么?”

陈忠忙道:“皇上那边有一位姓李的大公公过来一趟,给咱们送来了不少点心礼物,但一看你没在这里,他并没有久留,当夜就回去京师了。倒是皇后身边有太监给咱们送来了一些蔬果。哦,对了,信王那边给咱们送来了一头鹿,还活着那。元庆,你没过来,这些东西,我都没敢动。咱们去看看。”

陈忠说着,忙带着李元庆来到了他大帐后面的一个帐篷里,里面摆满了不少点心礼物。

在帐篷外一个木桩子前,还拴着一头高大的雄鹿。

李元庆不由一笑,“皇上和皇后的心意,咱们都收下便是。这头鹿,今晚便一块炖了吧。给儿郎们补补身子。”

陈忠有些无语,“元庆,这,这不太好吧?”

李元庆一笑,“没事。信王送给咱们,就是为了吃的。让火兵动手吧!”

“好吧。”

陈忠赶忙去忙活。

李元庆则来到了帐篷里皇后送的蔬果。

一共有十几箱,大都是苹果、梨子之类,但最里面,居然还有一箱子荔枝。

李元庆打开一看,里面都放着冰块,保存的还很新鲜。

取出一颗,扒皮吃掉,味道非常鲜美。

又翻找了一下,不经意的,李元庆在箱底看到了两粒红豆。

这像是装荔枝时,不小心掉在里面的。

李元庆取出这两颗红豆,放在嘴边仔细闻了闻,用力攥在了手心里。

这两粒红豆,并不是偶然啊。

李元庆心中忽然想起了那首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一时间,李元庆也有些失神,赶忙将这两颗红豆放在胸口深处的小兜里……

…………

次日清晨,吃过了早饭,两部便启程前往京师。

因为此次是报功,要携带这么众多的首级,李元庆带了100名亲兵,陈忠这边也有100名,再加上运送首级的骡马、车夫,队伍也不算小,差不多有三四百人。

但战马却寥寥,只有不足六七十匹,只有李元庆和陈忠以及身份高一些的亲兵们才有马骑。

这也更坚定了李元庆的心思。

想要壮大,战马便是不得不考虑的资源。

蒙古,非征不可啊!

天津距离京师已经很近了,加之队伍都是精兵,骡马车也足够,大清早出发,到了傍晚,天色刚刚黑下来,一行人便已经看到了京师高耸巍峨的城墙。

此时,时间已经晚了,队伍辎重粮饷也足够,李元庆便下令队伍在东直门外扎下营来,向城内通报了信息,到明日再入城。

很多亲兵都是新人,都是第一次来京城,此时虽不能进城,但在外面看看,各人也都是兴奋不已。

李元庆也很兴奋,翻来覆去睡不着。

京师是个好地方啊。

这里,承载着他太多美好的回忆。

此时,就在城外看着这高耸的城墙,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一夜很快过去。

次日一大早,城内便有大量百姓跑出来看热闹,他们欢呼着、嬉笑着,靠近营地这边,想看看传说中的鞑子首级,究竟是什么模样。

李元庆也乐意让士兵们推出了一车鞑子首级,让百姓们近距离观赏。

一时间,营地外简直比赶大集还热闹。

更有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得到了消息,纷纷从城内赶过来,要看鞑子首级。

而这时,前去跟兵部传信的亲兵却传回来消息,负责清点、验收首级的那位兵部武选清吏司郎中大爷病了,首级现在无法勘验,得等那位爷病好了。

“我日他个姥姥啊!这狗日的,这不是纯粹跟咱们过不去嘛!元庆,真不对住啊!这事儿都怪我!哎!”

大帐里,陈忠懊恼的拍着脑门子。

李元庆也没想到这位爷居然敢这么明目张胆,竟然敢当众给他甩脸子。

但官大一级压死人。

即便李元庆有圣眷,想要报功,也得先走这个流程,否则,没有兵部的点头,这就不作数。

“大哥,这事儿,和你没啥关系。这些兵部的大爷们潇洒惯了。也该治治他们的脾气了。别担心,这事儿我有办法!”

李元庆说着,对着牛根升一摆手。

牛根升赶忙快步奔过来,“将军。”

李元庆对他低声耳语几句,牛根升赶忙道:“是!卑职马上去办!”

很快,在外面看热闹的百姓忽然发现,这些辽地的士兵们,把一车车首级推了出来,就在东直门外的空地上,一颗颗堆积起来,越堆越高。

有明白人已经反应过来,忍不住大呼道:“这,这是京观啊!李将军好大的气魄啊!”

“呀!快来看鞑子首级啊!已经堆成山了啊!”

**************************************************************

第299章 报功意外?

~~~~~~~

时间已经到了中午,随着李元庆用鞑子人头堆起京观的事情越传越广,东直门外,人头攒动,简直比过年都要热闹。

自从万历末年萨尔浒之殇开始。

许多京师的百姓,都听闻过鞑子的残忍,他们残杀大明百姓,尤其是对汉人,狠厉凶残,抢占了辽地大部的大明土地,将大明百姓为奴为婢,简直猪狗不如。

但这一切,都是在别人的口中描述,他们却从未见过鞑子的模样。

此时,听到闻名天下的李元庆进京了,居然还在东直门外堆起了京观,他们怎的能放过这个热闹?

一传十,十传百。

就算是七老八十的老太太,也在家人的搀扶下,到东直门外看看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