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隋-第1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族;这已经是忍无可忍了;但你竟想谋我皇统;害我国祚;那就是生死之仇;不死不休了。

    然而;杨庆没有证据;他只能依据杨潜的推断做出反制之策。他相信杨潜的推断;坚信不疑;无论是前太子杨勇的废黜还是汉王杨谅的兵变;都用血淋淋的事实证明皇统之争非常可怕;为了争夺皇统;陷在漩涡里的人都疯了;只有他们做不到的;没有他们想不到的。

    东征关系到国祚安危;关系到中土命运;东征一旦失败;其后果之严重难以想象;但在那些难以想象的后果当中;肯定包括皇统的更迭;甚至是王朝的更替;所以杨庆没有选择;他必须保证通济渠的畅通;必须保证东征的胜利;为此;所有危及到通济渠安全的人;都是他的敌人。之前;他与元氏、独孤氏等政治势力结盟;目的便是如此;只不过在韦氏的穿针引线下;加上了对齐王杨喃的保护;如今;齐王杨喃和韦氏都成了潜在的“敌人”;那么他也就没有必要继续维持这个政治联盟了。

    杨庆与韦云起虚于委蛇;但暗中与荥阳郑氏则达成了约定;不惜代价击败齐王杨喃;唯有如此才能确保通济渠的安全。

    。。。

第两百二十七章 齐王愤怒了

    特殊时期行特殊制度;留守东都的宰执以礼部尚书杨玄感为首;紧急召集五省、三台、九寺和十二卫的留守长官们;齐聚尚书都省;商讨解决通济渠危机之策。

    河南贼势猖獗;而通济渠沿岸戍卫力量严重不足;导致通济渠陷入断绝危机。之前济阴太守韦保峦曾奏报东都;说齐鲁叛贼一窝蜂杀进中原;势不可挡;之后梁郡太守李丹又报;说叛贼大肆劫掠通济渠;但东都均不相信。东都的判断是小股灾民南下逃荒;对地方治安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地方官府则在持续缴纳东征军需和地方赋税锐减的双重矛盾夹击下不堪重负;于是便乘机编造谎言;蓄意夸大事实;欺上瞒下;意图逃脱罪责。现在;御史台副长官治书侍御史韦云起亲自巡查了通济渠一线;以济水惨败这一血淋淋的事实证明了通济渠危机的存在;所以;东都不得不接受事实;出兵戡乱已势在必行。

    尚书都省再无不同声音;所有与会者一致同意;即刻出兵戡乱;确保通济渠安全;确保东征胜利。

    本来大家都以为戡乱时间应该在七月;以为韦云起巡查通济渠的目的是要把出兵时间拖到七月;以为齐王杨喃及其支持他的政治势力意图借助戡乱之功卷土重来;再一次冲击储君宝座;但济水大败之后;真相大白;大家才意识到自己低估了齐王杨喃和支持他的政治势力的野心;才知道东都政局实际上远比自己想像的要复杂;皇统之争也远比自己想像的要残酷和血腥。

    与韦氏暂时结盟的元氏、独孤氏、皇族杨氏和荥阳郑氏也是在济水大败之后;才恍然大悟;自己被韦氏骗了;被韦氏摆了一道;而结果尤其让他们愤懑和郁闷。

    结果是什么?结果是他们好心好意赞助支持的济水大战;根本就是一个骗局;是骗东都的局;而东都不得不因此决策出兵戡乱;不得不为此承担因戡乱而带来的全部责任;而更糟糕的是;他们就这样被动的、百口莫辩地被韦氏强行拉上了齐王杨喃这条船;想下都下不来了。你有什么证据证明;你没有参与谋划济水大败这场骗局?既然你没有证据;那就是理所当然的同谋。

    接下来的戡乱;如果赢了;齐王杨喃立功了;再一次冲击储君宝座了;那么他们便站在了皇帝的对立面;反之;如果输了;后果就不堪设想了;通济渠就会断绝;而东征即便没有因此失败;但不论是拖延到明年还是功亏一篑撤军而回;他们都是皇帝拉出来顶罪的替罪羊;头颅不保。

    为此;他们只能选择帮助齐王杨喃打赢这一仗;但济水大败却暴露出了齐王杨喃和支持他的政治势力的野心。

    他们在六月出兵戡乱;实际上就等于宣布了通济渠的中断;等于宣告了东征不可能像皇帝和中枢所预计的那样在今年冬天来临前结束。但东征不会失败;皇帝也不会撤军;所以东征肯定要拖延到明年。东征一旦要拖延到明年;那么就需要不计其数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如此一来;齐王杨喃便卡住了皇帝和中枢的脖子。你若想赢得东征的胜利;就要向我妥协;向我让步;否则;仅仅是东都政治风暴和混乱的国内局势;就足以⊥皇帝和中枢倒在东征战场上。

    可以预见;皇帝和中枢迫于恶劣的政治局势;不得不向齐王杨喃做出妥协和让步;但这显然不是齐王杨喃和支持他的政治势力的终极目标。

    皇帝和中央一旦赢得了东征的胜利;权威大增;卫府军胜利归来;齐王杨喃和支持他的政治势力必会遭到皇帝和中枢的报复;所以挟通济渠之利胁迫皇帝和中枢妥协不过是齐王杨喃的第一个目标;而第二个目标亦呼之欲出。

    齐王杨喃在东都巩固了自己的实力;赢得了更多政治集团的支持后;必然要摧毁东征;要置皇帝和中枢于死地;直接问鼎皇帝宝座。当然;皇帝和中枢不会束手就缚;任由宰割;双方肯定要大打出手;父子相残;结果便给了东都大大小小的政治势力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和谋取更大权力和更多财富的机遇。

    东都的政治风向一夜间就变了;政治局面一夜间就产生了难以计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在迅速推进尚书都省做出出兵戡乱决策的同时;也迅速激化了东都大大小小政治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而这一结果直接导致了尚书都省在做出出兵戡乱的决策之后;立即陷入了各种矛盾和冲突之中;争论空前激烈。

    出兵戡乱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决策问题;它牵扯到了东都大大小小政治势力的切身利益;比如戡乱的军队从哪里调出?戡乱的军资又从哪里调拨?军队作战所需要的民夫从哪里征调?戡乱剿贼过程中;地方安抚、平民救助、城池修缮、军队镇戍等军政事务又如何及时妥善的处置?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关系到了此次戡乱能否顺利实现在最短时间内稳定地方局势的目的;若未能实现这一目的;即便剿贼成功了;杀得血流成河了;地方局势却因此而进一步恶化了;那戡乱就失败了;罪责就大了。剿贼是戡乱的手段;稳定才是戡乱的目的;若本末倒置;必然得不偿失;危害更大。

    尚书都省的刻意“刁难”;实际上就是给自己推卸责任;给齐王杨喃上一道紧箍咒。我允许你戡乱剿贼;并不是让你去大开杀戒;去壮大实力;去搞阴谋诡计;而是稳定局势;保证通济渠的畅通;若通济渠中断;若地方局势依旧紧张;那罪责就是你的;是你执行不利;而不是我决策错误。

    齐王杨喃和支持他的政治势力已经预料到了重重阻力。没有阻力是不可能的;在政治局势没有明朗之前;东都大大小小的政治势力都是首鼠两端;左右逢源;脚踩两条船;他们对皇帝如此;对齐王杨喃亦是如此。但齐王杨喃有信心逆转乾坤;因为皇帝的激进改革已经触犯了整个统治阶层的既得利益;已经激怒了大部分贵族官僚;而皇帝的东征大计不但把自己陷进了深重危机;也激化了国内外和朝野上下的重重矛盾。未来;只要政治局面对齐王杨喃有利;东都的大部分政治势力都会支持他;这是完全可以预见的事;所以;眼前的阻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信心和勇气。

    兵从哪里出?

    留守禁卫军不可能出京;东都卫戍军不可能出京;京畿卫戍军要镇戍京畿众多险关要隘;要镇戍长达数千里的天堑关防;也不可能参与戡乱;如此一来;十二卫府等于坚决拒绝了齐王杨喃;一兵一卒都不给。

    齐王杨喃没有据理力争;他手上有两万军队;凭借这两万精锐之师;到通济渠战场上戡乱剿贼游刃有余。

    然而;尚书都省却把“手”伸向了齐王杨喃的这两万大军。

    齐王杨喃的这两万大军原本是东宫禁卫军。元德太子薨亡;东宫没了主人;东宫禁卫军没了统帅;但东宫始终存在;东宫禁卫军也不可能取消;只是没有统帅;军队的军心就不稳了;这是个重大隐患;于是皇帝想了个变通的办法;让齐王杨喃出任这支军队统帅。齐王杨喃不是储君;却统领东宫禁卫军;不但不合法度;还会在政治上传递出错误的讯息;于是皇帝又想了个办法;保留东宫禁卫军这支军队的“壳”;却把这支军队的“核”即两万将士全部送给齐王杨喃充当亲卫军。

    一个亲王;拥有两万亲卫军;其武力之强悍可想而知;但外表的风光;却无法掩饰其在政治上的所遭受的围追堵截;枪打出头鸟;众矢之的啊;内心之痛苦;唯有齐王自己知道。这两万军队就是一个烫手的山芋;皇帝给你了;你还不能不接;接下了你也就遭罪了;如果皇帝说你要造反;你连辩解的理由都没有;谁让你有造反的实力?

    这两万军队如果待在东都;就如关在牢笼里;一举一动都在京畿卫戍军的监控之下;想造反都找不到机会;但一旦出了京畿;出了牢笼;那就不一样了;可以为所欲为。本来齐王杨喃还不敢明目张胆地把这支军队全部带出京城;毕竟现在他的政敌很多;对手环伺;想打倒他甚至想弄死他的人太多了;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但现在卫府军坚决拒绝参与戡乱;那等于拱手送给他一个带走全部军队的机会。

    然而;尚书都省可不想承担因此而导致的一切后果;假如齐王杨喃在戡乱过程中做出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或者胆大包天真的造反了;他们就惨了;所以尚书都省明确告诉齐王杨喃;现在国库能够给予的戡乱军资非常有限;最多支持五千军队一个月的作战用度。

    齐王杨喃忍无可忍了;你要我戡乱剿贼;却又不给我足够的军队和充足的钱粮武器;你什么意思?你想置我于死地啊?

    ∷更新快∷∷纯文字∷

    。。。

第两百二十八章 击败元文都

    齐王杨喃的质问很凌厉;充满了愤怒和杀机;而负责库藏的太府卿元文都也不示弱;据理力争。

    他有责任保护齐王杨喃不受伤害;但无法控制齐王杨喃的野心;所以他不得不与韦氏结盟;同时又不得不想方设法遏制齐王杨喃实力的增长;以免其把野心变成现实;那后果就是一场失控的灾难。

    元文都的理由是;大河两岸连续受灾;河南上百万灾民逃进豫州求生;这已经是事实了;而之前河南地方官员不但不进行赈灾救助;反而欺上罔下蓄意隐瞒受灾真相;导致河南乃至通济渠一线局势急剧恶化;以致于现在陷入了通济渠中断之危机。颖汝贵族官僚在竭尽全力救助河南灾民的同时;也把这一真相揭露于天下;这给了东都一记响亮耳光。东都有失察之罪;中央亦有失去民心之危;虽然皇帝和中枢东征归来后肯定要严惩河南地方官员;但对于东都来说;当前必须亡羊补牢;必须帮助颖汝地区的地方官府全力救助灾民;以挽回失去的民心;挽救中央损失的权威和弥补东都造成的过失。

    现在东都要稳定地方局势了;要戡乱剿贼;倾尽全力支持;而之前东都受到河南地方官府的蒙蔽;置灾民生死于不顾;以致生灵涂炭。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东都对灾民置若罔闻;对以灾民为主的叛贼却要斩尽杀绝;这将给河南人带来何等剧烈的冲击?可以预见;东都和河南;关陇人和山东人之间的矛盾必将空前激烈;戡乱剿贼的前景极不乐观;所以;剿贼只是戡乱的手段之一;血腥杀戮并不能挽回民心;更不能稳定局势;而若想戡乱成功;必须从安抚上下功夫;这需要齐王杨喃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军事谋略。

    因此;戡乱不需要调用两万大军;国库不会给也没有多余的钱财给两万大军提供剿贼用度。

    齐王杨喃好不容易等到一个千载难逢的“施展抱负”的机会;好不容易抓住机会“杀”出了东都大大小小政治势力的重重包围;当然要竭尽全力;要把麾下的两万大军都带出去。再说了;大家都知道;通济渠战场实际上就是一个陷阱;有人要利用这场危机打倒齐王杨喃;而有人迫于政治利益上的需要不得不保护齐王杨喃;所以当初尚书都省迟迟拿不出戡乱决策。现在韦云起以一场大败揭露了通济渠危机真相;逼得尚书都省不得不做出出兵戡乱之决策;齐王杨喃以破釜沉舟之决心毅然跳进陷阱;非要背水一战;那么若想取胜;当然首先要保证有强悍的实力;而两万军队就是实力的保证。在这件事上齐王杨喃绝不妥协;带五千人跳通济渠陷阱;纯粹是找死。

    元文都在东都政界德高望重;势力庞大;又是本朝第一财政大臣;权势倾天;在尚书都省的话语权非常重。如今皇帝和众多中枢重臣都不在;他在尚书都省虽然不能做到一言九鼎;但敢于与其针锋相对甚至强行压制者;却少之又

    之前;元文都就坚决反对出兵戡乱;后来妥协了;支持韦云起出京巡查通济渠;他的目的是希望韦云起能迅速稳定通济渠一线局势;如此东都就主动了;形势许可就让齐王杨喃出京捞点戡乱的功劳;形势不许可;就坚决不让齐王杨喃出京;维持原状;也算保护了齐王杨喃;对上对下都好交代。

    然而;韦云起以济水大败给了元文都一个大巴掌;让元文都颜面尽失;怒不可遏;但没办法;形势不由人;他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同意出兵戡乱;只是这口恶气他岂能忍下?另外齐王杨喃到了通济渠战场;不论输赢;通济渠都有可能中断;而通济渠中断的后果实在可怕;元文都不得不把“恶人”做到底;竭尽所能控制齐王杨喃的野心;为此不惜牺牲齐王杨喃的利益;以此来换取试图利用这次机会打倒齐王杨喃的政治势力的妥协;保证通济渠始终畅通;保证东征战场不会出问题;保证中土整体利益不受损害。

    元文都义无反顾地断绝了与韦氏的政治结盟;“勇敢”地站在了齐王杨喃的对立面;这使得东都的政治局势骤然复杂。以齐王杨喃为首的政治集团虽然赢得了尚书都省出兵戡乱的决策;但却陷入了众多政治势力的围攻;齐王杨喃出京的难度太大了;即便他有舍身赴死的决心;奈何许许多多的人出于各自利益需要;百般掣肘;导致他想死都死不成。

    元文都的坚决态度就是“卡脖子”;事实上就是撕破脸了;但韦氏既然敢于公开打他的脸;当然对他的“反击”有所防备;岂能束手无策?

    尚书台民部副长官;民部侍郎韦津;留守东都;代理民部尚书职权。韦津拍案而起;针对元文都的说辞;拿出了一系列数据;最后得出结论;根据民部的统计;现在国库肯定有充足的钱粮支持两万大军戡乱剿贼;但现在元文都说国库钱粮严重不足;那只能说明一件事;国库内部出了问题;非常严重的问题;不是虚报数据就是贪赃枉法;总之已经危及到了国祚安危;要查;立即查。

    尚书台有六部;民部负责财政、国库的统计和支调;是财政管理机构;而做为中央直属府署九寺之一的太府寺;主掌国家金帛和谷物;是保管出纳机构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民部掌财物政令;太府掌仓储出纳。太府的出纳;必须根据民部下达的文书执行;而民部则凭太府寺的申报;审核其开支实数;以此来实现两者之间的制约和监督。但这样还不够;两者还有可能狼狈为奸;沆瀣一气;所以律法又特别做出了防范措施;一是特派御史全程监督太府出纳;二是特派大臣直接行使太府出纳权;名义上是派出特使承担具体事物;实际上就是公开侵夺太府的本官之权。

    现在韦津公开向元文都挑战;韦氏与元氏正面对垒;参加尚书都省决策国事的中枢大员们当然“兴奋不已”;有推波助澜的;有落井下石的;有冷眼旁观的;就是没有“劝架”的;结果很快拿出决策;依照律法;由御史台派出御史进行调查。

    既然御史对太府库藏展开调查;那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这会严重影响到戡乱大计;所以尚书都省马上又拿出了第二个决策;当前戡乱剿贼是头等大事;要特事特办;依照律法;特派大臣直接行使戡乱军资出纳权;并特派御史全程监督太府对戡乱军资的出纳。

    元文都独木难支;“兵败如山倒”;虽然他德高望重;权势也大;但以韦氏为首的关陇本土贵族集团联手出击的威力太大了;再加上以礼部尚书杨玄感为首的河洛贵族集团从中推波助澜;以右候卫将军郑元寿为首的山东贵族集团落井下石;而一部分持中立立场的政治势力又不敢轻易介入皇统之争;只是冷眼旁观;结果导致以元氏为首的关陇虏姓贵族集团在尚书都省的话语权大大削弱。

    皇帝和中枢核心大臣去了远东战场;把国事决策权也带走了;尚书都省所拥有的决策权非常有限;这种情况下;各政治集团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当然寻求妥协;而元文都偏偏在戡乱这件事上被韦氏激怒;错误地选择了斗争;结果可想而知;一败涂地。

    乘你病要你命。元氏节节败退;而韦氏则穷追猛打。第三个决策随之出台;尚书都省议定;由民部排名末位的副长官仓部侍郎杜行满;出任特派大臣;到太府行使戡乱军资出纳权。任命侍御史韦德裕为特派御史;全程监督戡乱军资的出纳。

    仓部侍郎杜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