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隋-第1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到太府行使戡乱军资出纳权。任命侍御史韦德裕为特派御史;全程监督戡乱军资的出纳。

    仓部侍郎杜行满出自关中杜氏;而关中杜氏是关中第二大豪门;与关中韦氏利益一致;虽然两家在局部利益上有竞争;但在整体利益上绝对是生死相依、荣辱与共。

    韦德裕出自关中韦氏。韦云起出京巡查通济渠期间;代理御史台事务的便是这位资历深厚的侍御史韦德裕。

    韦氏摧枯拉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与戡乱剿贼有关的军、政、财大权完全控制。从齐王杨喃的立场来说;这是好事;权力大了才能为所欲为;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能确保戡乱剿贼的胜利;才能从通济渠战场上杀出一条血路;但凡事有利便有弊;若齐王杨喃在大权在握的情况下;阴沟里翻船;那就彻底玩完;连翻本的机会都没有。

    从东都诸多政治势力的立场来说;这同样是好事;齐王杨喃和韦氏以此来向他们妥协;在这段时间内;我只要戡乱的利益;其他利益统统放弃;这等于给了他们左右逢源的机会;将来不论东都的政治风向吹向哪一边;他们都能从中渔利。当然了;这是理想状态;现实中根本不存在;若想渔利就必须做出选择;而幸运的是;齐王杨喃给了他们充分观察和考虑的时间。

    齐王杨喃出京了;两万大军日夜兼程赶赴通济渠战场。

    同一时间;东都的奏章像雪片一般飞向辽东;飞行皇帝的行宫;给盛夏的远东战场送去了缕缕寒意。

    。。。

第两百二十九章 辽东城下

    大梁水畔的辽东城是高句丽西北第一重镇;在中土将士连续两个多月的猛烈攻击下;伤痕累累;鲜血淋漓;如同穷途末路的猛兽;奄奄一息。

    城外;远征军连营五十余里;行宫居中;十二卫府大军两翼扈从;如众星拱月;气势恢弘。

    六月十一日;皇帝巡视辽东城南战场;面对久攻不下的辽东城;怒不可遏;把一群卫府军统帅骂得狗血淋头。

    这日下午;崔十二娘子与崔九抵达辽东城下;眼见所见;满目疮痍;废墟林立;赤地千里;这块饱受战争蹂躏的土地笼罩在炙热的空气下;散发出一股浓烈的血腥味;而风中依稀传来的激昂鼓号声和此起彼伏的厮杀声;清晰地告诉那些挣扎在战场上的生灵们;死神的屠戮正如火如荼;距离灾难的结束还遥遥无期。

    黄昏时分;战斗停止;一队队将士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营寨。涿郡太守、检校左武卫将军崔弘升回到自己的帅帐;卸下重铠;刚刚坐下喘了口气;便惊喜地看到了一身戎装、英礀飒爽、风尘仆仆的十二娘子;但紧接着;他的脸色就不好看了;目光森冷;望向了站在十二娘子身后的崔九。

    十二娘子的身份太特殊了;她是一个被先帝下旨废黜的皇孙妃;而这个皇孙在几年之后偏偏又入主东宫做了太子;更神奇的是;这位皇孙自十二娘子被废黜后;正妃的位置一直虚位以待;直到皇帝向崔家提出再娶之意后;大家才恍然大悟。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十二娘子要以太子妃的身份重回宫城之际;太子却突然薨亡;于是十二娘子在东都政坛上就成了一个特殊的存在;她曾经是皇帝的媳妇;是皇帝的家人;后来又即将重返这个家庭;虽然她没有成为太子妃;但与皇帝这个家庭的亲密关系是显而易见的;而皇帝和皇后不论在公开还是私下场合也承认这种亲密关系的存在。

    这种关系在东都大大小小的政治势力眼中;包括在皇帝和崔氏的眼中;都是一种极其宝贵的政治资源。皇帝利用十二娘子向山东第一豪门崔氏发出了合作讯息;而崔氏则利用这一资源维系着与皇帝之间的政治默契;双方各取所需、各取其利。所以十二娘子不论对崔氏还是对皇帝来说都非常重要;缺少了这一资源;双方之间的政治合作也就缺少了“润滑剂”;矛盾和冲突会越来越激烈。

    崔九做为崔氏高层核心成员之一;保护和辅佐十二娘子;当然知道十二娘子的重要性;但这一次;他擅作主张;先斩后奏;秘密把十二娘子带到辽东;带到远征战场;不仅置十二娘子的生命于危险之地;也严重危及到了皇帝和崔氏的政治利益;完全超越了皇帝和崔氏所能容忍的底线;崔九罪该万死。

    “某命令你返回东都。”崔弘升声音不大;语调也不森严;但隐含的愤怒和杀气却非常恐怖;让人不寒而栗;“你违背了某的命令;你背叛了崔家。”

    崔九跪下;一言不发;低头认罪。他早知道这个结果;但十二娘“捏”住了他的脖子;又信誓旦旦保证他平安无事;他唯有一往无前;舍命相陪了。

    “大人;你能否听完儿的话;再决定他的生死?”十二娘子恳求道。

    “某读了你的信;也知道事情很严重。”崔弘升说道;“白发贼非寻常之人;他既然能推断出观德王(杨雄)、北平襄侯(段文振)等人的生死;当然也能推断出某的生死;但天道不可逆;天要某死;某焉能不死?某既然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首要之务是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好;不要留下太多遗憾。”

    十二娘子黛眉紧蹙;对父亲的消极态度大为不满;稍稍思量了片刻;她问道;“大人;你可曾想过;白发贼为何要造反?为何选择在东征期间造反?”

    崔弘升抚须轻叹;“自古以来;凡神通者;行事莫不诡谲难测。白发贼是不是有大神通;某不知道;但从其举旗造反的举动来看;显然并不看好这次东征;甚至在他眼里;这次东征会失败;而失败之后的中土;国祚可能崩裂;天下可能大乱;他认为自己有王侯将相的机会;所以要乘火打劫;要顺势而行。”崔弘升摇摇头;目露鄙夷之色;“以我中土的实力;这次东征即便失败;也动摇不了国祚根基;更动摇不了统一大业;任何魑魅魍魉;任何阴谋诡计;都将在强大实力面前灰飞烟灭。”

    崔弘升信心很足。当年先帝远征高句丽;数万将士葬身大海;全军覆没的大败;当年汉王杨谅集五十二州之军力发动叛乱;战争席卷半个中土;结果如何?国祚固若磐石;统一大业毫发无损;中土大踏步发展;国力越来越强大。这些都是活生生的证据;足以证明诸如白发贼之类的奇能异士虽可窥探到一丝天命;但改变不了天命;该死的还得死;不该灭亡的的也绝不会因为危言耸听的几句谶言就灭亡了。

    十二娘子从崔弘升的话里听出了一些东西;“大人;东征进行至此;你对胜利还有信心?”

    一提到东征;崔弘升的信心顿时烟消云散;他对东征本来就不乐观;而自强渡辽水以来两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远征军还在边境重镇辽东城下苦战;距离高句丽首府平壤还有一千余里;距离中枢拟制的攻击进程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依中枢所制的东征进程;此刻远征军应该渡过了鸭鸀水;推进到了平壤;应该与来护儿、周法尚的水师大军会合;水陆夹攻平壤了;但是;现在远征军主力还在攻打辽东城;中枢所制的攻击之策成了纸上谈兵的笑话;十二卫府给了中枢一个大巴掌;卫府的统帅们更是把皇帝和中枢重臣们打得鼻青脸肿;颜面尽失。皇帝愤怒了;今天巡视城南战场的时候;杀气腾腾;恨不得舀刀砍人;但现在能砍吗?砍了问题就更严重;一旦军心大乱;皇帝和中枢重臣们怎么办?难道亲自上阵;亲冒矢石去攻城略地?

    崔弘升神色沉重;久久不语。十二娘子心知肚明;知道父亲心情恶劣;对这场战争十分悲观。

    本来十二娘子对李风云的话还将信将疑。试想强大的卫府军把突厥人都杀得横尸遍野;屁滚尿流;难道还打不过小小的高句丽人?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应该已经杀到平壤了;但事实让她大失所望;几十万卫府军围攻一座辽东城;以绝对优势兵力攻打高句丽人的一座边境重镇;竟然打了两个多月都没打下来。

    这根本就不是军队的实力问题;也不是将帅们的谋略问题;而是高层内部的政治问题。李风云的话是对的;东征进行至此;证明他对东征前期阶段的分析和推断基本正确;以此来推测;他对东征中后期阶段的分析和推断也有可能是正确的;而这也是十二娘子不远万里亲自赶赴辽东战场的目的所在;她要拯救她的父亲;她要逆天而行;不惜一切代价改变父亲的命运。

    “大人;圣主现在还在辽东城下;大军至今未能攻占辽东城;而雨季已经来临;待雨季结束;深秋已近;冬天转瞬及至;事实上我们今年已经没有足够时间去攻占平壤完成东征了。”十二娘子低声说道;“大人;此刻圣主深陷被动;局面对他非常不利;他应该审时度势;及时舀出新的东征策略;以稳定军心;稳定局势。”

    崔弘升抬头看看十二娘子;眼里掠过一丝惊讶。不知不觉间;女儿已经长大了;成熟了;可以独当一面了;若她运气好;现在的身份是太子妃;那对崔氏的帮助就太大了;但可惜的是……

    “你长大了;不该任性了。”崔弘升说道;“虽然东征越来越困难;某的处境也越来越危险;但你救不了某;谁也救不了某;除非东征出现转机;局面颠覆;某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但目前看来;绝无可能出现奇迹。”

    “难道圣主制定了新的东征策略?”十二娘子当即问道。

    崔弘升微微颔首。

    “大人;圣主是不是决定依照北平襄侯(段文振)之遗策;轻装简从;星驰速发;直杀平壤;与水师水陆夹击;以攻克平壤来摧毁高句丽人的士气;一战而定?”十二娘子追问道。

    崔弘升吃惊了。自己的女儿怎会知道北平襄侯段文振临终前献给皇帝的遗策?又怎会估猜到皇帝在战局极度被动的情况下;决定起用段文振的遗策;试图逆转乾坤?

    “大人;北平襄侯献策之时;大军尚未展开攻击;我几十万将士尚未渡过辽水;还有足够的攻击时间;但现在两个多月过去了;不要说攻击时间不够;所有实施北平襄侯遗策的条件也已不再具备;若一意孤行;强行实施;后果不堪设想。”

    崔弘升愈发惊讶;“这些事;你怎会知道?谁告诉你的?白发贼?他都推测出来了?这怎么可能?”

    。。。

第两百三十章 段文振遗策

    东征期间;兵部尚书、北平侯段文振兼领左候卫大将军;率部出南苏道攻打高句丽;途中病重;自知不久于人世;乃上表皇帝;认为高句丽人阴险狡诈;必以投降议和等诸多手段阻碍远征军的攻击进程;告诫皇帝切莫上当受骗;坚决不与高句丽人谈判;坚决不接受他们的投降;务必以摧毁高句丽之威来震慑北方诸虏。

    段文振献策;今春雨水连绵;即将成灾;为确保大军能在预定时间内渡过辽水展开攻击;务必督军急进;不可迟延。渡过辽水后;更要严令诸军星驰速发;水陆俱进;出敌不意;直杀平壤;如此则攻敌不备;必能一鼓而下。平壤是高句丽人的首府;是高句丽人的根本;只要攻克了平壤;也就摧毁了高句丽的人的斗志;失去了信心和勇气的高句丽人无法负隅顽抗;那么高句丽的其余城池也就不攻自破。如果我远征军未能以最快速度攻克平壤;则必然受阻于远东雨季;攻击难度会大大增加;粮草辎重的供应也异常艰难;到那时前有高句丽人据城坚守;重兵阻击;后有鞍羯人偷袭骚扰;阻截粮道;则远征必将陷入困境。

    东征关系到国祚根本;关系到中土命运;倾尽了国力;为防止出现意外;必须速战速决;一战而定;为此段文振恳求皇帝和中枢;不要犹豫;不要迟疑;一鼓作气;直杀平壤;舍此以外;别无上策。

    然而;皇帝和中枢没有采纳段文振的遗策。

    段文振是齐鲁人;隶属山东贵族集团;无论在北周朝还是在本朝;都饱受关陇人的遏制。但他文武于略;有真本事;尤其在命运的关键时刻都做出了正确选择。在北周朝;他是第一权臣大冢宰宇文护的亲信。先帝崛起初期;尉迟炯等权臣举兵相击;段文振支持先帝;结果为先帝所器重。统一大战结束后;时为晋王的今上镇戍江左;段文振以司马一职辅佐今上;从此忠诚于今上;为今上夺取皇位立下了汗马功劳。今上登基后;以段文振为兵部尚书;委以重任

    兵部主要主掌军事行政权;兵部最高长官做为中枢宰执之一;参与军事决策。十二卫府的大将军拥有统兵权;战时在皇帝授权下拥有军事指挥权;也参与军事决策。诸如东征这种重大国事的决策;仅靠军方决策远远不够;中枢其他核心成员;比如内史令(内史胜长官)、纳言丨下省长官)、尚书台长官及尚书六部长官等等都要参与决策;但具体到东征这一仗怎么打;却是军方决策;参与决策的有皇帝;有尚书台长官和尚书兵部长官;还有十二卫府大将军

    段文振做为本朝兵部尚书;虽然位高权重;但在军事决策中;也仅仅只有一票。当然了;如果他在军方是威名显赫的名将;功勋累累;德高望重;且权势庞大;门生弟子遍布军中;比如当初出任尚书令的越国公杨素;那么他绝对可以影响甚至决定军事决策;但可惜的是;段文振无论在哪一个方面都无法比肩越国公杨素;即便皇帝信任他;即便皇帝相信他的决策是最好的;亦无法帮助他在军事决策中做到一言九鼎。

    军方的复杂程度不一定超过政界;但因为军队的特殊性;它的集团利益更为严重;虎狼成群;实力强悍;很多时候即便是皇帝;面对这群杀气腾腾死守自己“地盘”的虎狼;亦倍感棘手甚至一筹莫展;所以军事决策的拟制难度非常大;尤其东征牵扯的利益太大了;众多军方势力为了争夺利益不惜大打出手;激烈厮杀;就算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迫于军方势力之间的合纵连横;在决策拟制中也不得不妥协让步。

    东征这一仗怎么打才能实现中土的战略意图;从历史上中土人与高句丽人的多次交锋来看;无非两个策略;一是威慑;以对实力迫使敌人投降;以最小代价赢得最大利益;这有成功的范例;外交手段多于战争手段;其次是攻击;以血腥杀戮彻底摧毁敌人;比如西征;最后就演变成了开疆拓土;战争手段代替了外交手段。

    若是以外交手段为主;以战争手段为辅;实现了东征的战略意图;那最大功劳就不是军方的;军方利益受损;反之;若以战争为主;以开疆拓土为最终目的;那在实现东征战略意图的同时;军方也获得了最大利益;这是军方最为乐见的;但为政界大佬们所抵制;尤其持激进改革立场的大佬们;为最大程度削弱军方对改革的影响;始终是不遗余力地遏制和打击军方;此次又岂能让军方借东征之利而咸鱼翻身?

    然而;如果外交手段难以实现东征的战略意图;那么就必须动用武力。若东征以战争手段为主;又要采取何种战术?

    段文振拿出的计策是“斩首”;飞行千里;直杀平壤;一战而定。从历史上来看;中土人与北方游牧诸虏的作战方式就是如此;一击千里;以杀伤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我杀光了你的人和马;你还打什么打?之所以运用这一战术;就是因为战场距离太过遥远;粮草运输不便;只能以战养战;只能一击千里;但这一战术的风险极大;它本质上是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没有粮草接济;稍有不慎便会陷入对手的“诱敌深入”之计而全军覆没。

    但此次东征;对于发起者;对于皇帝和以改革派为核心的中枢来说;政治目的大于军事意图;名义上是摧毁高句丽;是建立和完善新的国防和外交大战略;实际上则是以无上武功来加强皇帝和中枢的权威;以强悍的权威来打击和削弱保守派;加速改革进程;所以东征只能赢不能输。皇帝和中枢迫于这一政治背景;迫于东征必须胜利;那么在东征的军事策略上就必然以“稳妥”为主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确保不出现任何意外。

    开皇末年先帝曾征伐高句丽;水师因风暴而葬身大海;陆路大军因粮草不继而延误战机;不得不撤;远征军尚未进入高句丽便以失败而告终。这次东征吸取了教训丨做足了准备工作;倾尽了国力;其根本意图就是要确保胜利。因为要确保胜利;军事策略上就必然求稳;既然一心求稳;那么段文振的“斩首”战术当然不会得到皇帝和中枢的认同。既然皇帝和以改革派为核心的中枢都不能认同段文振的策略;那么可想而知;在博弈空前激烈的军事决策的拟制过程中;段文振的这一风险极大的策略理所当然被否决了。

    段文振的策略被否决了;人也随之离开了中枢;这从段文振以左候卫大将军的身份到前线统军就能看出来。他是兵部尚书;是决策层的核心成员之一;无论是国事决策还是军事决策;他的意见都非常重要;但是;皇帝和中枢为了确保东征期间;决策层以一个“声音”说话;把他暂时“驱逐”了。

    段文振显然很固执;坚持己见;甚至在临终表奏中都没有动摇和放弃自己的主见。段文振宁折不弯的性格;或许也是他被皇帝和中枢临时“逐出”决策层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的存在肯定会增加决策层的矛盾和冲突;这显然不利于东征。

    然而;战争的进程却如段文振所料;从强渡辽水开始;远征军就事事不顺;厄运连连;尤其十二大卫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