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隋-第1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过去的短短数年内;李子雄连倒两次;又两次复出;就像打不死的小强;政治生命力极其顽强。李子雄第一次复出直接进十二卫府;此次复出还是进卫府;还是在军方;但他没有留在东都;而是到了齐鲁。

    这一安排曾在东都引起了热议;不过很显然;考虑到二次东征圣主和中枢重臣们都将远赴辽东;如果把李子雄这等在军政两界享有崇高声望的政治大佬留在东都;必定祸患无穷;所以无论如何都要把他赶出东都;结果圣主不得不再次妥协。

    齐王和李子雄利益相连;如今两人均被赶出东都;虽然这非常有利于齐王进一步扩张自身之实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个陷阱;两个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圣主一锅端了;所以现在两个人都成了政治瘟神;谁挨上谁倒霉;人人避之不及。

    张须陀也一样;也要避开;虽然当初在卫府的时候;李子雄也是张须陀的上官;且李子雄与老越国公杨素;既是政治盟友又有袍泽之谊;交情很好;某种意义上杨素、李子雄和张须陀在军方都同属一个大阵营;一个大山头;但时过境迁;老越国公已经死了;小越国公又未能继承父亲在军方的庞大遗产;而李子雄先是被调出卫府;接着又连续被打倒;当初那个“雄霸”卫府的大阵营、大山头早已支离破碎;很多人都深陷困境挣扎求生;张须陀就是其中一个;而从张须陀的立场来说;不论从眼前利益还是从未来前景考虑;他都不愿意与李子雄再扯上任何关系。

    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张须陀不可能说出来;而他不说;他的部下就不能理解他的决策;就会质疑他的决策。

    秦琼听到张须陀说;由李子雄与齐王联手夹击白发贼;他的神情马上就变得难看了;因为周法尚在书信中说得明明白白;李子雄仅仅带了两个团四百将士;再加上他的几十名亲卫;从陆路支援而来;这么点人马能够向白发贼发动攻击?就算李子雄有通天彻地之才;也不可能击败白发贼;而更严重的是;如果李子雄一怒之下;存心报复;与齐王联手操控齐郡战局;任由白发贼在张须陀的背后大开杀戒;则后果不堪设想。

    秦琼不由分说就要质疑;就要劝阻;但不待他开口;张须陀就大步流星而去;根本不给秦琼说话的机会。秦琼按捺不住就想追上去;但被杨潜一把拽住;“秦兵司;有些事;远比你看到的复杂。明公不是不为;而是不能为;他不是一个人;他还有我们这些部属;还有两万多将士;还有齐郡千千万万平民百姓;为了大局他不能不有所求取舍。”

    秦琼冷笑;没有军队拿什么保护平民百姓?如果张须陀当真是为了大局;首先就要保证军队的安全;而若想保证军队的安全;首先就要铲除危及到军队安全的隐患;而当前危及到军队安全的最大隐患就是白发贼。现在齐王杨喃已经在中川水战场创造了一个最好的歼灭白发贼的机会;张须陀却视而不见;这还叫顾全大局?这叫自私自利;张须陀为一己之私;已经抛弃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根本无视两万将士的性命;无视齐郡千千万万平民百姓的生死。

    看到秦琼那双愤怒的眼睛;杨潜不得不透露一些机密;“你以为齐王是在为齐郡而战?”

    秦琼略感诧异;没有听明白。齐王奉旨戡乱;四处剿贼;难道还有假?

    杨潜继续说道;“如果齐王的目的是控制整个齐鲁;是把自己的势力扩张到齐鲁;他剿贼是假;养寇自重是真;那么你对当下战局有何推演?”

    秦琼吃惊了;这句话对他产生了严重的冲击;颠覆了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齐王是圣主的嫡子;是未来的皇帝;将来整个天下都是他的;他有什么必要控制齐鲁?有什么必要扩张势力?有什么必要养寇自重?

    “你是不是很吃惊?”杨潜笑道;“是不是以为某在胡言乱语?那某问你一件事;元德太子薨亡很多年了;齐王是唯一的储君人选;但为何圣主迟迟不予册封;迟迟不让齐王入主东宫?”

    秦琼若有所思;虽然他距离东都非常遥远;对东都政局更是知之甚少;即便有所耳闻也是来自道听途说;但他毕竟出自官宦之家;又饱读经史;再加上从军多年的阅历;或多或少还是从杨潜的话里听出了很多东西。

    秦琼知道杨潜来自东都;即便不是出自豪门世家;贵族等级也不会太低;否则张须陀不会待之以礼;所以他对杨潜的这番话还是相信的;由此可知当下齐郡局势的确远比表面上看到的复杂;而这种复杂性亦不是自己这种人能够通透了解并恰当处置;因此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坚决遵从张须陀的命令。

    秦琼的脸色缓和下来;冲着杨潜躬身致谢。他为人刚直;但并不代表他就不善变通。杨潜还了一礼;两人遂并肩而行;举步追赶张须陀。

    “如你所言;中川水岂不是一个陷阱?”秦琼依照杨潜所透露的讯息重新做了一次推演;结果让他颇感不安。

    “事实的确如此。”杨潜一边走一边摇头道;“若齐王不可信;那中川水必然是一个陷阱。白发贼实力强悍;攻坚不行;只能把我们诱出城外;如果夹击之刻;齐王按兵不动;任由我们和白发贼厮杀;然后齐鲁反贼包抄过来;断绝我们的回城之路;则一番苦战之后;就算我们成功突围了;损失也会非常惨重;甚至有可能就此丧失剿贼之力。”

    秦琼点点头;心如重铅。若杨潜所言属实;张须陀的决策所蕴含的风险就更大;一旦齐王在中川水按兵不动;任由白发贼调遣重兵在张须陀的背后发动致命一击;则此仗必败;不要说一吃二了;恐怕张须陀在三路反贼的夹击之下;一败涂地;全军覆没。

    谁能阻挡白发贼?秦琼暗自摇头;只能祈祷上苍的眷顾;保佑齐军将士。

    推演终归是推演;真正的战场瞬息万变;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秦琼现在只能寄希望于奇迹。

    张须陀出城攻击;孟让、左氏兄弟、郭方预等豪帅迅速后撤。张须陀挥师追杀;义军则向长白山急速撤离。两支大军一前一后;迅速远去;距离历城越来越远。

    李子雄距离历城越来越近;但令其失望的是;他始终没有看到张须陀;直到贾务本出迎;他才知道张须陀对自己的态度已完全改变;是避之唯恐不及;不但自己避而不见;还把军队全部带走了;坚决不与自己发生任何交集;坚决与自己划清界限。

    李子雄稍加考虑后;拒绝了贾务本的邀请;带着军队直接赶赴中川水战场

    韦福嗣出迎;两位在齐王“失德”一案中因受累而罢黜的官职最高的军政长官终于见面了。韦福嗣当时是内史舍人;圣主近臣;中枢核心;李子雄当时是右候卫大将军;十二卫府最高统帅之一。韦福嗣惨遭罢黜;主要是当时韦氏被政敌逼得太厉害了;不得以“壮士断腕”;而李子雄之所以二次倒台;主要原因是他的政治立场太保守;军方保守势力越大;越不利于圣主发动东征;所以东征之前必须打倒他;一则打压军方的保守势力;二则杀鸡儆猴;但不管怎么说;明面上李子雄还是受累于齐王;归于齐王一党。

    两人同病相怜;同为沦落;如今又同时来到齐王身边;命运可谓奇妙;而情绪之复杂更难以表述。

    见到齐王时;李子雄发现齐王的情绪更差;仔细一问;方知东都传来最新消息;三月初四;圣主离开东都赶赴辽东;临行前下旨;由越王杨侗留守东都;民部尚书樊子盖兼领东都留守;辅佐越王杨侗。

    东都是京师;是都城;是中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土权力的象征;圣主东征期间;由谁留守;其政治意义可想而知;而由这一任命所传递出来的政治讯息;更是影响深远。

    从齐王杨喃的立场来解读这一政治讯息;便是他被彻底剥夺了皇统继承的资格;他在政治上被永久放逐;他的未来一片黑暗;彻彻底底的黑暗。

    。。。

第三百三十二章 齐王还有希望

    正月二十四;圣主下旨;代王杨侑留守西京;刑部尚书卫文升兼领西京留守;辅佐代王。

    三月初四;圣主下旨;越王杨侗留守东都;民部尚书樊子盖兼领东都留守;辅佐越王。

    赵王杨杲和燕王杨侦均随圣主北上辽东;参加二次东征。

    圣主唯一嫡子;依照立嫡、立长原则;本为唯一合法的皇统继承人的齐王杨喃;既没有奉旨留守都城;也没有远征高句丽;而是在齐鲁剿贼。剿贼应该是地方军政官员的事;现在落在了齐王头上;这显然与齐王在中土崇高的政治地位和他应该承担的政治使命完全不符;由此产生的政治影响不言而喻;齐王沦落了;在政治上饱受耻辱;而更深一层的寓意便是齐王被政治放逐了;齐王被圣主无情地剥夺了皇统继承人的资格;齐王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

    从已知历史来看;像齐王这样走到悬崖边上的皇子;除非发生奇迹;否则已没有未来。现在乌云笼罩了齐王的命运;接下来不论是圣主还是拥有皇统继承资格的亲王;还是朝堂上的政治对手;都将痛下杀手;以最快速度铲除这个潜在的巨大隐患;可以预见;齐王即便不死;也将幽禁终生;如行尸走肉;相比而言还不如死了好。

    圣主于三月初四日;彻底摧毁了齐王仅存的一丝希望;摧毁了齐王本该辉煌的命运;将其打落尘埃、打下地狱;由此可知齐王的情绪有多么恶劣;愤怒、沮丧、痛苦和绝望等等无尽的负面情绪汇成了一股汹涌波澜;完全淹没了他;让他窒息;让他失去了理智。

    恰在这时;李子雄来了;大家同为政治上的沦落人;同样要面对直接关系到自身存亡的政治危机;此刻可谓是真正的利益一致;真正的政治盟友;而为了撕裂头顶上的阴霾;改变自己黑暗的命运;逆转乾坤;三个人不得不敞开心扉;坦诚相待;与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的对手们殊死一搏。

    李子雄在军政两界德高望重;权术、谋略都很出众;这样一位实力派大佬;在齐王最为惊恐最为无助最为受伤之刻;义无反顾来到他的身边倾力相助;总算给了他一些慰籍;虽然依旧看不到希望;但韦福嗣始终不离不弃;李子雄又舍身赴死而来;好歹还有两位忠心耿耿的臣子愿意与他同甘共苦;生死与共;此生足矣。

    齐王慢慢平静下来;理智渐渐恢复;恶劣的情绪也一点点好转。

    现在回头看看;齐王不禁为自己当初大胆的逃出东都而欢呼;如果当初自己犹豫了;害怕了;对圣主心存侥幸;没有逃离东都;此刻的结果可想而知;必然已被圣主幽禁;自己在绝望的同时还完全失去了自由;连一丝一毫逆转命运的机会都没有。

    李子雄感谢齐王的帮助;若没有齐王居外发展;借助剿贼的机会急速扩张势力;对东都形成威胁;迫使圣主和中枢不得不做出妥协;自己绝无复出之可能。

    齐王摇摇手;示意李子雄毋须客套;“形势对我们来说非常危急;二次东征胜利后;圣主回京;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我们。”齐王看了李子雄一眼;郑重问道;“建昌公可有对策?孤危在旦夕;而留给孤逆转乾坤的时间非常短暂;爱卿若有良策;尽管奏来。”

    李子雄指指案几上凌乱散放的来自东都的密报;“二月底;圣主下旨;赦免了宇文述等一大批卫府统帅;允许他们重上东征战场;戴罪立功。三月初三;圣主下旨;征发关中十万男丁修筑大兴城。这两道圣旨之间有何密切关系;大王应该很清楚。”

    大兴城就是新长安城。先帝开国之初;因为旧长安城破败狭小;且水污染严重;于是在旧长安城的东南方向重筑新城;但开国之初百废俱兴;先帝本着节约之精神;仅在新城修建了中央府署所在的皇城和禁中所在的宫城;历时九个月而成。至于外郭;虽然做了详细规划;但因为投资太大;并没有建设;更没有修筑城墙;当时的意见是暂用旧长安城为外郭;等到国富民强、国力昌盛了;再修筑外郭。

    然而;民间财富庞大;贵族官僚和富豪们;还有佛道两教;率先在新城规划之地修建府邸庙宇;营造店铺肆市;久而久之;外郭里坊渐渐形成了规模;已经具备了最后完善的条件;但几十里长的城墙耗费太大;先帝迟迟没有决策

    先帝驾崩后;今上从构筑中土大一统的格局出发;决意迁都洛阳;这严重损害了关陇本土贵族集团的根本利益;结果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阻力;但今上和改革派最终还是赢得了以老越国公杨素为首的河洛贵族集团的支持;再加上山东人和江左人的支持;今上遂在旧洛阳城的基础上修建了新城;这就是东都。

    既然东都是中土的权力中心;西京的地位就下降了;大兴城的外郭建设也就无限期搁置;但关陇本土贵族集团自始至终都在抵制圣主的迁都之议;即便圣主强制迁都;强制关陇的豪门世家统统搬迁到东都;也未能阻止关陇本土贵族集团要把中土的权力中心重新搬回西京的决心。

    这一次机会终于来了。第一次东征大败;不但让圣主和改革派军事上遭受重挫;在政治上也全面溃败;而圣主和改革派为了逆转劣势;决心发动第二次东征;这就迫使他们不得不向朝堂上的保守势力妥协让步;以此来换取保守势力对二次东征的支持。三月初三;圣主下旨;征发关中十万男丁修筑大兴城;其政治意义非同凡响。从表面上看;这仅仅是完善大兴城的建设;完成先帝的遗愿;但此时此刻;东征至上;全部国力都要用在东征上;圣主却调拨巨额的人力物力财力修筑大兴城的外郭;目的何在?难道修筑大兴城的外郭有助于东征的胜利?显然不是;所以这一事件的政治解读只有一个;圣主和改革派在西京的政治地位上做出了让步;关陇本土贵族集团数年矢志不渝的坚持终于有了成效;不出意外的话;西京毫无悬念的战胜了东都;重新成为了中土的权力中

    但是;迁都是国之大事;关系到国祚兴衰;任何一个君主和朝廷都不可能在数年内连续迁都;那对皇帝和朝廷的权威打击太大了;所以这一妥协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权力顶层的内部;停留在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政治事件上;比如盛大的国祭;一般情况下都在京师举行;如果圣主把新年国祭的地点放在西京;放在大兴城;那基本上就等同于承认了西京才是真正的国之都;是中土皇权的象征地;而东都则降格为国事处理中心;换一种说法就是代表皇权的宫城位于大兴城;而代表相权(行政权)的皇城;则位于东都。

    由此引申;留守西京的代王杨侑;距离储君的位置最近;而留守东都的越王杨侗;相比较而言距离储君的位置就远了。

    再深入引申一下;若二次东征胜利了;圣主和改革派逆转了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劣势;那么可以预见;一旦国内外局势稳定下来;圣主和中枢的精力重新放到推进大一统改革上;朝堂上的改革派和保守派由互相妥协让步再次发展到针锋相对甚至大打出手;这一特殊时期的政治妥协产物必定化作乌有。

    所以;李子雄就此做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二次东征必定失败。”

    齐王杨喃听懂了;沮丧绝望的情绪顿时有所改善。

    二次东征失败;圣主和改革派再遭重创;而这一次重创真正具有致命性。中土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支持圣主年复一年的发动东征;所以二次东征如果失败了;第三次东征基本上就是自杀;相信圣主和改革派们还不至于疯狂到自杀的地步。

    二次东征失败;朝堂上的保守势力就能完全战胜改革派;改革派势必要遭到一次大清洗;大一统改革将陷入停滞和倒退;但这对齐王杨喃来说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西京保住了它的国之都的政治地位;关陇本土贵族集团依旧牢牢掌控着国之命运;而在这一利好大背景下;齐王杨喃毫无意外会得到他们的鼎力支持;在皇统之争中赢得最后的胜利。

    希望是存在的;关键是现在的坚持;而现在的坚持需要正确的策略。

    齐王杨喃已经有了正确的策略;只是在没有见到李子雄之前;没有听到李子雄对当前东都政局的精辟分析之前;他一直在怀疑这个策略的正确性;因为这个策略来源于李风云。

    李风云早在去年就预言有二次东征;并且二次东征功亏一篑;今年他依旧坚持这一预测;并且依据这一预测积极实施发展壮大之计。现在李子雄也有同样的预测;并且有依据这一预测逆转乾坤的意图;那么;李子雄的具体依据是什么?

    齐王杨喃突然有了一种不详预感;当即转目望向韦福嗣;巧合的是;韦福嗣也恰好望向他;眼内充满忧郁之色。果然;两人心有灵犀;想法一致。

    李风云曾预言二次东征功亏一篑的原因是东都爆发了兵变;假如这一预言成真;那么谁会发动兵变?难道是李子雄?以李子雄顽固而坚定的保守理念;以他对激进大一统改革思路的反对;以及他对改革派的仇视;他的确有发动兵变的动机;而以他在军政两界的巨大声望和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人脉资源;只要给他一支军队;他的确有攻陷东都的可能。

    只是;李子雄发动兵变;必然要高举齐王杨喃的大旗;而李风云预言;兵变会迅速失败;这让齐王杨喃心生寒意;忍不住脱口而出;“谁要兵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