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隋-第2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豆卢贤打算找个恰当机会;劝说卫文升鸣金撤兵的时候;卫文升却似有感应一般;突如其来问了他一句;听在豆卢贤的耳中却如惊雷炸响;让其惶恐不安;急忙撇清自己与杨玄感的关系;避之唯恐不及。

    “善”卫文升连连颔首;“不了解就好。假若你是杨玄感;得知祖坟被掘;祖先尸骨被焚;是否会急怒攻心;失去理智?”

    “当然;为了报仇雪恨;某可以不惜一切。”豆卢贤不假思索地说道。

    “那么”卫文升抬头望向他;苍老的面孔上浮现出一丝诡异笑容;“杨玄感现在在哪?”

    豆卢贤豁然省悟;吃惊地望向黑暗深处。

    。。。

    。。。

第五百二十八章 踌躇

    在谷伯壁后方五里外的谷水河堤上;杨玄感负手站在黑暗中;长髯随风飘抚;耳畔山林呼啸;就如他此刻汹涌澎湃的心情。卫文升来了;报仇雪恨的日子到了。虽然之前他为了顾全大局为了稳定军心;一直保持着极大的克制;但现在他终于知道自己也是一个平凡人;身体里也流淌着沸腾的血液;为了报仇可以失去理智;可以不惜一切;可以玉石俱焚。

    “明公;卫文升没有后撤;而是增兵谷伯壁了。”胡师耽气喘吁吁地冲爬上河堤;冲着杨玄感挥挥手;高兴地说道;“明公;我们是继续示敌以弱;还是增兵谷伯壁?”

    杨玄感神情冷峻;沉默不语。如果继续示敌以弱;自己就要放弃谷伯壁;直接撤往函谷关;把西京大军诱到函谷关下;继而给李风云横渡谷水再围渑池、切断西京大军退路赢得足够时间。这本是李风云决战之策中的一部分;只是杨玄感本人及一些兵变同盟的成员对此持有异议。

    渑池距离函谷关有一百余里;当西京大军齐聚函谷关下;的确有利于李风云轻松包围渑池;甚至是不费吹灰之力;只是接下来卫文升是继续猛攻函谷关;还是掉头杀向渑池冲出包围?

    如果卫文升继续猛攻函谷关;并与其他各路援军对东都形成夹击之势;杨玄感就是两线作战;损失很大。当然了;杨玄感在意的不是自身损失大小;这一仗对他而言;怎么打都有损失;他真正在意的是李风云利用此计;冷眼旁观;坐山观虎斗;白白捡便宜。而尤其让他不能忍受的是;自己竟被一个卑贱的贼帅玩弄于鼓掌之间;整个局势竟被一个“外人”所控制;这对兵变同盟来说实际上充满危险;对他自己来说更是莫大耻辱;自己何时无能到了如此不堪之地步?因此;杨玄感无论是为了这场兵变、为了掌控全局;还是为了自己的尊严和权威;都不能容忍李风云如此“恣意妄为”;更不允许自己束手就缚;任由李风云摆布。

    于是;杨玄感和兵变同盟其他成员不约而同的以李风云有算计本方、投机取巧之嫌;对这一计策做了较大改动;而改动的理由就是;如果把西京大军阻御在函谷关下;西京大军的粮草辎重必然过了渑池;如此一来李风云就算再度包围了渑池;断绝了西京大军的退路;把西京大军团团围了起来;西京大军也依旧可以坚持下去。所以;他们一致认为;把阻击地点安排在距离渑池七十余里的谷伯壁最为合适;如此西京大军的粮草辎重就会暂时放在渑池;当李风云突袭渑池之时;就能摧毁西京大军的粮草辎重;或者退一步说;即便摧毁不了;这些粮草辎重已经提前撤进渑池城或尚在运往渑池的路上;但因为李风云成功包围了渑池;切断了西京大军与渑池之间的联系;西京大军也同样得不到粮草辎重的补充;几天之后西京大军必然因饥饿而崩溃。

    计策的确是个好计策;只是此计一旦实施;西京大军陷入包围;内无粮草外无援兵;走投无路之下只有拼命;而攻击的目标就是渑池;就是李风云。西京大军只要击退李风云;就能突破包围;只要进入渑池;就能得到粮草辎重的补充;可想而知决战过程中李风云将要承受多大的重压;联盟将士将要付出多么惨重的代价。李风云作茧自缚;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算计来算计去;结果把自己算计进去了;本来是他帮助杨玄感打这场决战;结果主次颠倒;变成了他与西京大军决战;而杨玄感成了看客。

    李密当即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不是站在李风云一边为李话;而是单纯从军事角度来说;把阻击地点放在距离渑池仅有七十余里的谷伯壁;战场空间非常小;西京大军可以迅速撤回渑池;李风云的攻击时间极其有限;联盟军队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突袭渑池、包围渑池和断绝西京大军退路这三个目标。一旦李风云没有完成攻击目标;被迅速撤回来的西京大军击败了;那么整个谋划也就失败了;李风云和联盟军队固然会损失惨重;但兵变同盟也因此失去了重创甚至是全歼西京大军的最好机会;这必将严重影响到西进关中之计划。所以李密极力劝说杨玄感和兵变同盟的其他成员;务必以大局为重;以全歼西京大军为第一目标;切莫意气用事;因小失大。

    杨玄感坚持自己的决策;拒绝了李密的劝谏。

    李密无奈;只好返回崤城告之李风云。出乎李密的预料;李风云对杨玄感果断接受他的决战之策很高兴。关键时刻杨玄感还是选择了合作和信任;虽然合作深度有限;信任更是微乎其微;但这已经让李风云很满意了。之前李风云一度担心杨玄感会直接拒绝他的献计;毕竟卫文升掘了老越国公杨素的墓;杨氏兄弟情绪失控;为了报仇极有可能失去理智;一拥而上与西京大军杀个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那就麻烦了;好在杨氏兄弟还算冷静;还有理性;还能听得进忠告;对这场关系生死的决战也依旧充满信心;这就让李风云很期待了;或许这一仗便能让“蝴蝶扇起翅膀”。

    李风云随即召集幕僚、军将反复分析和推演战局;最终接受了杨玄感的决策;认为把阻击地点放在谷伯壁的确有它的优势;可以彻底摧毁西京大军的粮草辎重;而走投无路的西京大军只有殊死一搏;只有拼命突围;但愤怒的杨氏兄弟为了报仇雪恨;岂能让西京大军突围而逃?除非发生奇迹;但即便发生奇迹;西京大军也是损失惨重;根本无力阻挡杨玄感西进;如此杨玄感便能以最快速度杀进关中。只要杨玄感杀进关中;则形势就会向李风云所需要的方向发展;而李风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也愿意付出一定的代价;哪怕他明知道杨玄感在算计自己;也只能忍气吞声了。

    不过李风云郑重告诫杨玄感;如果把阻击地点放在谷伯壁;联盟军队就只能发动夜袭;只有在夜色的掩护下突袭渑池;以便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攻击时间;为此杨玄感必须在谷伯壁拖住西京大军;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把更多的西京军队诱到谷伯壁一带;而且还要不惜代价逼着西京大军不得不连夜作战;唯有如此;此计才有成功的希望;否则必败无疑;而这一败之后;战机就错过了;也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机会围杀西京大军了。

    杨玄感当然知道此策的执行难度;但此策一旦成功;必定大获全胜;更重要的是赢得了时间;而时间不论对兵变同盟西进关中还是对李风云渡河北上;都太宝贵了;这也是李风云明知风险大损失大也义无反顾的原因所在。

    李风云具体怎么打;杨玄感不知道;他只要把自己的任务完成了就行;但是;他的任务也不好完成;他必须把西京大军阻挡在谷伯壁;但又不能表现得太强;太强不好打;西京大军于脆鸣金收兵;等到明天白天再说;如此其后续大军就会停下脚步;就会影响到李风云攻打渑池;所以杨玄感只能示敌以弱;给西京大军造成一种“努力一把”就能突破的假象;这太难掌控了。

    “示敌以弱?”杨玄感拿不定主意;喃喃自语。

    “示敌以弱;给敌人压着打;卫文升就不会增兵;他的后续军队亦不会迅速推进到千秋亭。”胡师耽眉头紧皱;低声说道。

    杨玄感踌躇不安;抬头看看胡师耽;征询道;“我们也增兵?久攻不下;卫文升是否会收兵后撤?”

    “夜间作战;对攻防双方都不利;但战事已进入胶着之态;谁先撤退谁就被动挨打。”胡师耽分析道;“卫文升已一鼓作气杀到谷伯壁;距离函谷关已近在咫尺;而西京大军只要兵临函谷关;便能抢到先机。这对他们非常重要;一旦他们被困崤、渑动弹不得;给其他援军先行杀进了东都战场;西京方面就被动了;百口莫辩;因此卫文升十有**要一口气杀到函谷关;所以某的推断是;今夜西京大军势必要连夜攻击;诸军轮番上阵;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杨玄感迟疑不语。胡师耽是西北名儒;擅文章辞赋;却不擅长兵事;他的这番分析并不慎密;经不起推敲;实际上卫文升掌握着主动权;随时都可以撤出战斗;但因为杨玄感一方的拼命阻击;让卫文升意识到杨玄感可能正率主力从东都方向支援而来;所以西京大军的连夜攻击应该是一种试探手段;如果杨玄感指挥大军铺天盖杀出来;卫文升肯定要撤守渑池;绝不会遂杨玄感心愿与其决一死战。

    “传令淮阳公(杨玄挺);以两府兵力渡过谷水;猛攻长孙无傲的背部;做出分割谷伯壁和千秋亭之势;迫使卫文升把更多军队投入战场。”杨玄感果断下令;“再告淮安公(杨积善);以两府兵力从谷伯壁的北面猛攻斛斯万寿的侧翼;迫使其陷入腹背受敌之窘境。”

    胡师耽躬身领命。

    。。。

    。。。

第五百二十九章 蛛丝马迹

    六月二十八;深夜;渑池城外连营数里;灯火辉煌;如璀璨星海蔚为壮观。

    京辅都尉独孤武都率军抵达渑池;同期抵达的还有负责押送大军粮草辎重的京兆赞务韦福奖。两人不待休息;联袂进城拜会郑元寿。郑元寿今天忙得团团转;疲惫不堪;为了方便于脆把办公地点设在东城楼上。

    独孤武都和韦福奖上了城楼;与郑元寿把臂言欢。郑元寿因陋就简;在城墙上摆下露天宴席;三人在徐徐夜风中一边欣赏满天星光一边饮酒聊天;不过话题都很沉重;心情都不好。实际上他们三个不是“一路人”;除了这场正在进行的战斗外基本上没有共同话题;若不是又累又饿确实需要休息一下吃点东西;三人不可能坐在一起。

    单纯讨论这场战斗;郑元寿当然是权威;无论是他的卫府统帅身份;还是他对东都局势的了解;独孤武都和韦福奖都“甘拜下风”;只能洗耳恭听、不耻下问;只是他们的“不耻下问”内含玄机;以k元寿的“老奸巨滑”亦要反复思量;说出来的话更是慎又慎;就怕一不小心被他们“坑”了。

    “同轨公(卫文升)急于东进;恨不得肋生双翅飞进东都。”独孤武都感慨说道;“只是将士疲惫;连日行军;连夜作战;恐难以持久;一旦受阻于函谷关下;错过了战机;再想抢在樵公(周法尚)前面进入东都战场就难了。”说到这里;独孤武都看了郑元寿一眼;语含双关地问道;“莘公是否也急于杀进函谷关?”

    这话明显就有嘲讽之意。郑元寿先是大败于函谷关下;接着又被困于渑池城内;狼狈不堪;如今他帐下只有千余卫士;难有作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西京大军攻城拔寨平叛建功;心里当然不是滋味。郑元寿漠然而视;慢吞吞地回道;“某当然急于拯救东都;只要同轨公一声令下;某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独孤武都笑了起来;“看来莘公对谷伯壁一战颇具信心;只是某有个疑惑;杨玄感为何舍易求难;不在函谷关阻御我军;却在谷伯壁陈兵阻击?”

    “有两种可能。”郑元寿说道;“杨玄感急于报仇;于是主动杀出函谷关外;与同轨公决一死战;谷伯壁可能就是决战战场;而杨玄感的主力大军此刻正在越过函谷关;倾巢而来;另一种可能就是杨玄感在诱敌深入的同时;以重重阻击来疲惫和消耗对手;这样到了决战之刻;杨玄感便会占据一定优势。”

    韦福奖听到这里;马上问道;“请问莘公;哪一种可能最大?”

    独孤武都也是好奇心大起;目露期待之色。

    郑元寿略略皱眉;欲言又止。他有自己的推断;但他不想透露;如果推断正确;当然“长脸”了;不过如果推测错了;那就脸上无关;颜面大损了。郑元寿决定闭紧嘴巴;他转目望向城外;以此来暗示自己的拒绝之意;但就在他的目光看到城外如星海般璀璨夺目的灯火时;内心深处突然涌出一股冷彻入骨的寒意。城外有数万工匠民夫;他们手无寸铁;一旦陷入战火必定尸横遍野。郑元寿蓦然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些事;应该未雨绸缪、以防万一;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护无辜平民。

    “某认为;杨玄感主动出关决战的可能最大。”

    正当独孤武都与韦福奖均以为郑元寿出于谨慎避而不谈时;却意外地听到郑元寿给出了答案。

    “仅仅因为报仇雪恨;杨玄感就要主动出关决战?”韦福奖质疑道;“崤、渑一线地形险峻;并不适合大规模的决战;再说杨玄感即使要在函谷关以西决战;也会提前做好准备;陈兵于渑池;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仓促应战;更不会把决战战场选择在崇山峻岭中的谷伯壁。”

    “在某看来;把决战战场放在东都城下;对杨玄感最为有利。”独孤武都也同样提出了质疑;“某倒是认可第二种可能很大;杨玄感在行疲兵之计。同轨公不会中计;不出意外;午夜之前同轨公必然要鸣金收兵。”

    郑元寿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道;“既然我们知道水师距离东都已近在咫尺;杨玄感当然也知道;或许他得到消息的时间比我们更早。”

    此言一出;独孤武都与韦福奖立即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有些疏忽;对东都战局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而郑元寿的适时提醒;让他们不约而同地陷入深思。如果杨玄感得知水师增援而来;当然知道局势正在向不利于他的方向发展;他必须马上拿出对策;以抢在被围之前冲出包围圈;而最佳的突围方向就是关中;只要他击败了西京大军;他的西进之路也就基本上畅通无阻了。

    “此处地形险峻;战场狭窄;虽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的确不利于大规模的正面决战。”韦福奖抬头看看四周;崇山峻岭均淹没在黑暗之中;给人一种巨大的压抑感;心中更是一股莫名畏惧;“莘公;杨玄感若在函谷关外攻击受阻;而水师又乘机逼近东都城下;他岂不进退失据?”

    郑元寿摇摇手;“此处地形险峻;不利于用正;却有利于用奇。如果杨玄感提前伏兵于山峦;把我们诱进他的伏击圈;关键时刻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那局势就不堪设想了。”

    独孤武都暗自吃惊;脸色顿时就变了。韦福奖也是暗自骇然;这话若从一个普通人的嘴里说出来就是笑话;但从卫府高级统帅的嘴里说出来份量就完全不一样了。两人面面相觑;越想越担心;尤其从郑元寿这一大胆的猜测结果去倒推今日战局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叛军很多举措都隐含玄机;或许叛军正是要欺骗和麻痹西京大军;以便把西京大军诱进他们的伏击圈。

    “莘公是否有所发现?”良久;独孤武都小心翼翼地试探道。

    “没有。”郑元寿毫不犹豫;矢口否认;“这只是某的假设而已;到目前为止;某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这一假设。”郑元寿叹了口气;自嘲道;“或许是某老了;疑心太重;庸人自扰了。”

    郑元寿越是否认;独孤武都和韦福奖就越是怀疑。郑元寿是什么人?就算他老了;也不过是体力不济;智慧绝对没有问题;尤其在这种特殊时期;他必定谨小慎微;三思而行;甚至每一句话都会反复思量才说出来。今夜当着分属不同政治集团的独孤武都和韦福奖两位权贵的面;郑元寿怎么可能会信口开河;胡说八道?既然郑元寿说出了这一假设;那他肯定不是无的放矢;不是捕风捉影;必有依据;而且有明确目的。目的很简单;郑元寿不想也不能再打败仗了;如果西京大军大败;东都局势进一步恶化;对他本人的影响太大了;所以他有心说服独孤武都和韦福奖;三方合作;即便是防患于未然;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对此独孤武都和韦福奖可以接受;但关键是;郑元寿做出这一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莘公既然有所怀疑;应该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寻;总不至于无中生有、无事生非。”韦福奖神情严肃;冲着郑元寿拱手致礼;郑重其事地说道;“还请莘公解惑。”

    郑元寿沉吟稍许;缓缓说道;“之前叛军向渑池发动攻击时;某一边率军撤离;一边暗藏斥候于谷水两岸刺探军情。今日下午;这批斥候陆续回城;其中有几个斥候禀报说;叛军包围渑池的军队多达数万人之多;其中一部分渡过谷水杀向了崤城。”

    “数万叛军?去了崤城?”独孤武都吃惊地问道;“当真有数万叛军藏在崤城?消息是否准确?”

    “莘公;事关重大;必须慎重;切切不可大意啊。”韦福奖也是十分吃惊。现在各种传言满天飞;造谣惑众者数不胜数;这一消息极有可能是假的;这从郑元寿吞吞吐吐搞了半天才把它当作“蛛丝马迹”说出来;就足见其本人也是将信将疑;应该是没有确切证据;否则他早就“大张旗鼓”的告之卫文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