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隋-第5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和中枢的利益,唯他裴世矩是问。

    裴世矩的这个态度让圣主非常满意,中土和皇帝利益至上,勇于承担,这是裴世矩连遭先帝崩亡和榆林风暴两次打击后,依旧能够赢得圣主信任和重用的根本原因所在。君臣的政治理念可以不一样,治国方略可以有冲突,但中土至上、皇帝至上的根本利益要一致,只要一心为了中土谋利益,为了皇帝可以舍身赴死粉身碎骨,这样的臣子就可以重用。

    此次西行,裴世矩拎着脑袋远赴西域,圆满完成任务,圣主脸上有光彩;此次赶赴安东,裴世矩又不负众望,以自己的政治生命为李平原作担保,完成了对安东的最后招抚,为圣主顺利进行第三次东征铺平了道路,而这样忠心耿耿、尽心尽力、勇于担当的臣子,才是真正为圣主分忧解难,但是,内部斗争无处不在,裴世矩因为政治理念的原因,始终不能融入以圣主为首的改革派的核心圈子,理所当然成为改革派遏制和打击的对象。

    这次裴世矩到了安东后力推“李平原”,等于公开承认“秘兵刀就是白发贼”,但之前因为突厥人散布“秘兵刀就是白发贼”的谣言以实施离间计,迫使圣主和中枢不得不公开否认这一谣言,********裴世矩,确保中枢核心决策层的团结,结果拱手送给裴世矩一个为李平原“洗白”的机会。现在除非圣主和中枢有确切的、公开的证据证明白发贼就是秘兵刀,否则就只能哑巴吃黄连,接受李平原复出之现实。

    当然,圣主和改革派为了推倒裴世矩,也可以制造“白发贼就是秘兵刀”的证据,但如此一来,圣主和中枢就是自己否决自己,自己打自己的脸,会严重损害威权,所以不到迫不得已,圣主和改革派也不会与裴世矩翻脸成仇、鱼死网破。

    而裴世矩的这一“投机取巧”之举,于公来说是迅速完成对安东的招抚,确立中土在南北对峙中的优势,但于私来说,李平原和安东这股新兴力量的出现,必然会进一步加强裴世矩的实力。也就是说,在裴世矩的蓄意庇护下,圣主和中枢试图借助第三次东征来削弱甚至铲除安东力量的想法,十有**要泡汤,而这正是赵才所不能接受的事,所以他公开反对。

    但是,圣主的看法却截然不同。

    圣主要赢得东征的最后胜利,要赢得南北大战,而目前内忧外患的困境下,他只能竭尽所能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虽然之前他的确想削弱甚至铲除安东这股新兴力量,但因为裴世矩以政治生命为李平原做担保,他就不得不权衡得失,相比起来,东征最后胜利和南北大战胜利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肯定要远远大于李平原这个祸患,于是圣主决定接受李平原复出的事实。他的确不相信李平原,但他相信裴世矩,这就足够了。

    可惜,他相信裴世矩,不代表他身边的亲信重臣也相信裴世矩。

    萧瑀紧随赵才之后,也提出了质疑,“圣上,把安东大军的统兵权授予李平原,原则上可以,但问题是,李平原是不是白发贼?如果李平原当真就是白发贼呢?当然,我们不能胡乱猜测,我们就事论事,李平原统领安东大军,是否就能绝对控制白发贼?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李平原只是一个傀儡,闻喜公所能施加的影响也非常有限,那么,我们拿什么保证安东大军绝对遵从圣上和中枢的命令?还有更严重的,齐王与白发贼之间有没有主从关系?如果白发贼支持齐王,安东大军接受齐王的指挥,那么未来我们所要面对的就不是藩镇割据,而是……”

    萧瑀欲言又止,但意思很明确,而他的这一质疑正中圣主“要害”,让圣主忍不住怒火中烧,面如寒霜,脸色已经不是难看,而是铁青了。

    这还是第一次有人直接、公开质疑齐王暗中勾结叛贼。这个性质太严重了,如果坐实,有证据证明齐王与白发贼、李子雄等叛贼沆瀣一气狼狈为奸,那齐王的政治生命就彻底玩完,父子势必反目成仇,而这场政治风暴势必把李浑、董纯等军功贵族席卷一空,一旦陇西成纪李氏因此满门覆灭,必然震动整个关陇贵族集团,西京和东都的血腥厮杀必将公开化、白热化,而两京的彻底决裂将动摇国祚基础,国祚濒临崩溃,中土极有可能就此陷入分裂和战乱,而圣主和以改革派为主要力量的中枢若想在这种困境下力挽狂澜,难如登天。

    这时,虞世基也开口了,“再加一把火”,“圣上,我们注意到,在闻喜公的这份急奏中,他考虑到大漠对安东有积极反攻之可能,考虑到安东主力大军远征高句丽期间安东防守薄弱,建议全力加强幽燕一线的长城镇戍,而怀荒边镇尤其重要,不可忽略和懈怠,更不可从幽燕一线再调兵力参加第三次东征。”

    虞世基看看几位重臣,又望向圣主,不动声色地质疑道,“闻喜公为何有此建议?目的是什么?是不是暗示圣上,齐王还要坐镇怀荒,还要继续巡边,不能率军远征高句丽?如果当真如此,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突厥人不顾一切反攻安东,安东佯装不敌,兵败如山倒,蜂拥撤进长城,这时齐王乘着圣上御驾亲征高句丽之际,联手安东,横扫幽燕,断绝圣上和远征军的退路,则大事去矣。”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虞世基的质疑比萧瑀的怀疑更厉害,不但怀疑齐王与白发贼沆瀣一气,还怀疑裴世矩暗中操纵,摆明了就要一网打尽。

    关键时刻,宇文述毫不客气地“补了一刀”,“安东虽然承诺参加第三次东征,但谁敢保证安东会信守承诺,尽遣主力远征?如果安东阳奉阴违,拿羸弱之士冒充主力,东胡诸种的控弦之士亦以各种借口延误不去,幽燕必然面临巨大威胁,一旦叛乱突起,重蹈杨玄感兵变之覆辙,则后果不堪设想。”

    圣主气极,几欲窒息,但心里却如明镜般透彻。此时此刻,他必须顾全大局,必须相信裴世矩,不能偏听偏信,所以他毅然决断,命令齐王结束巡边,立即率军参加第三次东征。

    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齐王到了东征战场上,岂不正好与安东军队携手作战?双方岂不正好可以与安东公开结盟?

第九百七十五章 上天的恩赐

    正月二十七,飞狐留守军北上选锋军在联盟左长史陈瑞、联盟左路总管王薄的统率下,顺利抵达方城。

    与此同时,联盟右长史韩曜与联盟前后两路总管郝孝德、孙宣雅率十几万军民越过古北口长城,安全进入安州。

    同一时间,右司马澹台舞阳与联盟骁骑军总管韩寿、联盟右路军总管霍小汉亦率后军进入安乐郡,距离古北口已不足两百里。

    李风云、李子雄、袁安等联盟高层早早出城,隆重相迎。

    时隔半年,两军会师,将士雀跃,欢声雷动。

    当天晚上,李风云与陈瑞促膝而谈,彼此述说了这半年来的征伐经过,然后话题就转到了联盟的未来上。目前形势下,陈瑞最关心的当然是安东纳入中土版图后,联盟何去何从。

    “今年的目标是参加第三次东征,赢得远征高句丽的胜利。”李风云言简意赅地说道,“明年的目标是参加南北大战,竭尽全力击败突厥人,不惜代价赢得南北战争的胜利。而联盟的未来,则完全取决于这场战争的胜负,如果这一仗打赢了,联盟的未来就是藩镇割据,反之,如果这一仗打输了,天下大乱,中土再一次陷入分裂和战乱,联盟的未来就是逐鹿称霸。”

    陈瑞吃惊了,虽然他不止一次听李风云预测南北大战即将爆发,但还是第一次听到李风云非常肯定地说南北大战将于明年爆发,“东都明年就要北伐?有这方面的确切消息?”

    李风云稍作沉吟,随即把西土现状、陇西危机、关中叛乱、西京与东都的决裂、国内局势的日益恶化详尽告知。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困局下,圣主和中枢理当结束对外征伐,稳定政局,休养生息,但形势不由人,首先在政治上圣主和改革派必须捍卫中央集权改革,不能向保守派妥协退让,结果就导致东都和西京大打出手,国内局势急剧恶化,短期内根本无挽救逆转之可能;其次在防上,因为之前圣主和中枢实施积极防御策略,主动对外征伐,连续西征和东征,让东、西两部突厥人都感受到了严重的生存威胁,不得不进行南北战争的准备,结果就导致南北战争呼啸而来,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恰好此刻中土陷入内忧外患之困局,拱手送给突厥人一个南下入侵的大好时机,所以现在真实状况是,不是中土急于北伐,而是突厥人急于入侵,中土迫不得已,只能被动迎战,即便千难万难,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冲上去。

    最后李风云把裴世矩西行归来,接着马不停蹄又急赴安东一事和盘托出。裴世矩西行的确有成果,但问题是,西突厥是否值得信任?西突厥的承诺是否会兑现?答案显而易见,裴世矩自己都不相信,所以他不顾新年已至,风风火火赶赴安东,甚至就连除夕夜都坐在马车上过的,由此可见裴世矩心切之急迫,对安东之志在必得。

    李风云所说,陈瑞都能领悟,但他不能理解的是,既然形势如此恶化,南北战争即将爆发,裴世矩都亲赴安东以谋大局,圣主和中枢为何还要发动第三次东征?为何不能结束东征,集中全部国力进行南北战争的准备?

    陈瑞提出自己的疑问。

    “威权。”李风云郑重说道。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足以说明圣主、中枢和东都目前所处的政治困境。

    去年第一次东征惨败,近二十万卫府精锐葬身萨水,给了圣主和中枢沉重一击,东都威权开始坍塌。而这个坍塌在改革和保守激烈厮杀的紧要时刻,它是不可挽救的,于是今年杨玄感兵变,导致第二次东征功亏一篑,与此同时吐谷浑疯狂反攻,西突厥横扫西域,西北军节节败退,中土一口气丢掉了五个郡,这是真正的奇耻大辱,相比杨玄感兵变对东都造成的打击,丢掉五个郡的广袤疆土才是对圣主和中枢的致命打击,东都威权就此轰然崩塌。

    大业五年春中土西征,灭吐谷浑,臣服西域诸国,开疆五个,给圣主和中枢带来了巨大荣耀和武功,新建的东都威权也因此而达到一个崭新巅峰,但好景不长,仅仅过了四年多时间,去年,也就是大业九年秋,这五个郡得而复失,荣耀变成了耻辱,开疆武功烟消云散,建立在开疆武功上的东都威权也霎那倾覆,这直接把圣主和中枢推进了无底深渊。

    对圣主和中枢来说,力挽狂澜的前提是需要无上威权,没有威权就无法号令天下,当然也就没办法拯救危局,所以当安东剧变之后,圣主和中枢立即全力招抚,试图以开疆安东的武功来拯救威权,重建无上威权。

    然而,安东不是中土卫府军打下来的,攻打安东的决策也不是圣主和中枢制定的,因此即便招抚成功,即便拿到了开疆安东的武功,这个武功也不是很大,能够发挥的作用亦是有限,可以阻止威权的持续坠落,但肯定无法把威权恢复到坠落前的高度。威权不足,肯定镇制不了西京,解决不了两京斗争,稳定不了国内政局,亦无法确保打赢南北战争,而南北战争是圣主和中枢的最后“救命稻草”,打赢了,武功就有了,威权亦能重建,反之,即便打个平手,守住了长城防线,阻止了突厥人的入侵,战绩亦是平平,武功就别提了,重建维权亦成一句空话。

    怎么办?目前局势下,唯一办法就是雪耻,哪里跌倒了就从哪里爬起来,虽然功过相抵,没有武功可拿,但对中央威权的修补和恢复还是有一定帮助。

    现在圣主和中枢最大的耻辱就是丢掉了西疆五个郡,若要雪耻,就要再次西征,夺回五个郡,但这是不可能的,首先外部条件不具备,当年西突厥和铁勒打得两败俱伤,自顾不暇,根本顾及不到吐谷浑和西域诸国,结果给了中土开疆拓土的机会,如今西突厥早已击败铁勒,又实际控制了西域,可以给吐谷浑有力支援;其次内部条件也不具备,当年两京政局稳定,国内形势大好,国力强盛,兵精粮足,如今两京已经决裂,国内叛乱迭起,国力因东征连续失利而大损,卫府军更是在东征战场上阵亡了近二十万精锐,元气大伤;再次时间也不允许,西征难度远远大于东征,需要精心准备,没有两三年时间根本不行,但突厥人不会给中土这么长时间,趁你病要你命,突厥人不会错失良机。

    如此一来,圣主和中枢只有继续东征了,以高句丽的灭亡来洗刷自己在东征战场上的两次失利之耻。现在东征大军都在辽东,为东征准备的粮草武器也大量囤积于幽燕、辽西和辽东等地,另外高句丽惨遭两年战争烽火后已奄奄一息苟延残喘,只要中土大军再来一次冲锋,高句丽必亡,如此稳操胜券的一战,焉能不打?

    陈瑞总算看清了圣主和中枢所处的政治困境。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现在不论谁做在圣主的位置上,都没有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即便向保守派妥协,甚至终止中央集权改革,清算改革派,把改革派赶出朝堂,最终结果是什么?最终结果就是圣主把自己玩完了,甚至亡国。既然如此,那倒不如行险一搏,与保守派战斗到底,毕竟中土统一后国力强大,廋死的骆驼比马大,只要在南北战争中坚守长城,御敌于国门之外,不打败仗,不让威权再遭致命打击,不动摇国祚根基,安全度过眼前最大危机,圣主和改革派就能腾出手来集中力量解决“内忧”,到那时就算爆发内战又如何?只要没有外患,不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不需要两线作战,圣主和改革派就无所畏惧。

    “我们参加第三次东征,风险很大,可能有去无回。”陈瑞望着李风云,忧心忡忡地说道,“明公有何对策?”

    李风云想了一下,问道,“在你看来,第三次东征胜券在握?”

    “当然。”陈瑞不假思索地说道,但看到李风云严肃的面孔,旋即想到杨玄感兵变、西疆危机、向海明称帝于关中、刘元进开国于江南,他顿时意识到自己过于乐观了,如果今年国内形势的恶化速度远远大于去年,第三次东征可能尚未开始,远征大军就要踏上归途了。

    “当然没有那么乐观。”陈瑞当即改口,“明公对第三次东征有何预测?”

    “很不乐观。”李道,“在某看来,形势发展到今天,从中央为卫府,从两京到地方,正在走向失控,居心叵测者蠢蠢欲动,所以看似胜券在握的第三次东征,实际上尚未开始,便已处于局部失控之中。”

    “你是说……东征大军内部有问题?”陈瑞将信将疑。唾手可得的功劳,报仇雪恨的机会,如果因为内部纷争而失之交臂,岂不抱憾终生?卫府将士尤其卫府中高级军官,不会这点觉悟都没有吧?如果关键时刻把个人和集团利益凌驾于中土利益之上,岂不本末倒置?第三次东征失败,对谁都没好处,玉石俱焚的事,有必要干吗?

    李风云冷笑,问道,“卫府中高级军官,是关陇人多还是山东、江左人多?”

    “关陇人。”陈瑞答道。

    “关陇籍军官,是关中人多,还是陇右人多?”

    “陇右人。”陈瑞若有所悟。

    “现在西京和东都撕破脸了,大打出手了,战场从朝堂飞速扩展,从中央府署到十二卫府,从京畿到地方,从关陇到山东、江左,无处不在。”李风云摇头苦笑,“忠诚于圣主的军队,不论是马军、步军还是水军,其精锐都在第一次东征中损失殆尽,这直接导致第二次东征受阻于高句丽的辽东城下,虽然圣主亲自督战,但一座异族边镇在远征军四面围攻下,坚守两个多月不倒,难道仅仅因为斛斯政通敌卖国?远征军本身一点问题都没有?”

    “明公言之有理。”陈瑞连连点头,深以为然,“如此说来,第三次东征开始后,远征军即便攻克了辽东城,恐怕也要受阻于乌骨城或鸭绿水,很难在雨季前杀到平壤城下,赢得充足的攻击时间。”

    “不……”李风云摇摇手,“你还是太乐观了。”

    陈瑞有点不敢相信了,“难道形势比我们想像的更恶劣?”

    “现在卫府中的一些大将军、将军虽然是圣主的亲信,但卫府中真正的核心力量是鹰扬府的鹰扬郎将、鹰击郎将。”李风云叹道,“卫府中有几千个鹰扬郎将、鹰击郎将,他们有多少人忠诚于圣主?他们距离圣主遥不可及,所谓忠诚圣主不过是一句笑话,他们真正忠诚的只有自己的家族和提携自己的恩主。所以以某的估猜,第三次东征开始后,忠实执行圣主命令的只有来护儿和周法尚的水师,指望其他军队杀到平壤城下,无疑于痴人说梦。”

    陈瑞听懂了,但也更担心了,“如果形势如此恶劣,我们参加第三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