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隋-第5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洗雪耻辱,统帅部也有充足理由劝谏和恳求圣主了,毕竟崔弘升已孤军深入,若主力大军不迅速跟进支援,等于置崔弘升和选锋军于死地,等于置第三次东征于败北之绝境,而这是圣主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圣主必然会做出正确选择,绝无可能再集中力量攻打辽东城,再在同样的地方犯下同样的错误。

    崔弘升要兵贵神速直杀平壤,但这一决策他不能也不敢公开告诉自己的部下。

    事实上统帅部并没有公开做出这一决策。统帅部高层出于政治考虑,几位大将军明明都有这个想法,却都不敢公开做出这个决策,只是在彼此间形成一种默契,而这个默契就是,只要崔弘升的选锋军推动战局向统帅部预设的方向高速发展,统帅部就密切配合,宇文述、郭荣、李景和薛世雄四位大将军就会倾尽全力尾随跟进,就会把主要力量投到攻打平壤的这个最高目标上。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原因就在于中央集权,就在于圣主和中枢对卫府军权的削弱和蚕食,就在于卫府已失去在战争决策中所应该拥有的地位和话语权。

    此次东征,圣主和中枢尚未亲临战场,统帅部真正掌控了全部的战场指挥权,但这并不代表统帅部就可以为所欲为,就可以把圣主和中枢丢到一边,就可以单纯从军事上去争取东征的胜利,而完全不考虑这种行为将在政治上给卫府和他们自己所带来的危害。

    前两次东征,远征大军渡过辽水就开始猛攻辽东城,久攻不下就愤怒、急躁,就像一头失去理智的野公牛,瞪大一双通红的眼珠子,不管不顾疯狂攻击,完全忘记了东征的目标是平壤,而不是辽东城这座边陲小镇,但这是中枢决策,是圣主诏令,甚至圣主亲临战场、亲冒矢石、身先士卒、奋勇当先,你军方除了舍身赴死外还能说什么?你不打就是抗旨,就是怯战,甚至图谋不轨别有居心,在政治上就是自取死路,难道你还能牛逼哄哄地指责圣主和中枢是错误的?

    中央集权导致威权至上,威权至上导致一言堂,对的是对的,错的也是对的,若有人指责圣主和中枢错了,当然就是挑衅威权,就是*****就是威权的敌人,于是灰飞烟灭。

    这种政治大环境下,即便是圣主的绝对心腹宇文述,也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畏首畏脚,唯恐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他在第三次东征中,即便表露出了阻止圣主御驾亲征的意图,并小心翼翼地给圣主设置一些障碍,但打的都是“维护圣主和中央威权”的旗号,政治正确,就算激怒圣主也不会付出不可承受之代价。

    由此不难推及郭荣、李景、薛世雄和崔弘升等四位大将军的心理了,他们绝无可能在政治上犯错误,而若想政治正确,首先在军事决策上就不能与圣主和中枢对着干,渡过辽水后就不能不打辽东城,否则你如何解释?你敢说圣主和中枢在前两次东征中倾尽全力攻打辽东城是错误的?如果攻打辽东城是错误的,那前两次东征的失利岂不都是由圣主和中枢瞎指挥造成的?你这不是公开质疑圣主和中枢的威权吗?你这不是****吗?

    所以宇文述等人虽然都不想攻打辽东城,都想一门心思快马加鞭直杀平壤,但谁都不敢公开做出这一决策,于是只能形成默契,嘴上说打辽东城,实际上直杀平壤,如此一来既迎合了圣主和中枢的心意,维护了他们的威权,保持了政治正确,又能在圣主和中枢亲临战场后,不留痕迹地把攻击策略重新调整回来,以维护自身之安全。

    崔弘升因此很矛盾,面对诸军将的请命,他不好严词拒绝,以免打击大家的积极性,挫伤了士气,但又不能答应,不能让辽东城拖住大军前进的脚步,延误大军攻打平壤的时间,所以崔弘升只能一推了之,什么时候攻打辽东城,统帅部说了算,诸公稍安勿躁,等宇文述和郭荣两位正副统帅来了再说。

第一千零九章 瞻前顾后

    四月十五,右候卫大将军郭荣、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率主力大军横渡辽水,并于当天黄昏时分抵达辽东城下,与左武卫大将军崔弘升顺利会合。

    崔弘升先向郭荣和薛世雄详细介绍了辽东城的军情,然后主动向郭荣请缨,要求明天率选锋军继续东进,急速越过千山,直杀鸭绿水西岸重镇乌骨城,以最快速度兵临鸭绿水,给平壤以严重威胁。

    崔弘升积极进攻,竭尽全力夺取战场主动权,于国于己都有利,郭荣和薛世雄当然乐见其成,全力支持,但崔弘升最关心的显然不是在东征战场上快马加鞭风驰电挚,而是临渝行宫的圣主和中枢对已经开始的东征将施加何种粗暴干涉,所以崔弘升把自己的立场表达清楚并赢得郭荣和薛世雄的有力支持后,紧接着就直言不讳地问道,“圣主可有最新诏令?行宫那边可传来什么非同寻常之消息?”

    郭荣和薛世雄心领神会,两人互相看看,眼里不约而同地掠过一丝阴郁。

    “这几天,既没有圣主诏令,亦没有行宫任何消息。”郭荣摇了摇手,忧心忡忡地说道,“事出反常,让人心神不宁,十分担心。”

    薛世雄犹豫稍许,语含双关地说道,“没有消息,实际上就是消息,它代表了圣主和中枢的某种态度。”

    郭荣沉默不语。崔弘升亦是不说话。

    圣主和中枢态度明确,必须紧紧抓住军权,但前两次东征失利重创了他们的威权,现在抓军权已力不从心了,说话也不太管用了,比如齐王恣意妄为,比如安东大军阳奉阴违,比如东征统帅部临阵变计,等等,都是公开或隐晦地挑战圣主和中枢的威权,于是矛盾愈发尖锐,形势愈发混乱,这种不利局面下圣主和中枢已找不到有效对策,唯有以沉默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无奈,以暂作壁上观来等待反击机会的出现。

    而这显然不是好事,正在东征战场上浴血厮杀的各路势力必然因此承受重压,必然会影响到东征进程甚至东结果。

    薛世雄看到郭荣、崔弘升迟迟不语,于是继续说道,“圣主和中枢的这种态度我们不能视若无睹,必须予以重视,必须拿出相应对策,否则后果可能远比我们想像的严重。”

    崔弘升听到这话,神情更为凝重,目露踌躇之色。

    薛世雄此言就是冲着崔弘升去的,就是告诫崔弘升不要不管不顾一门心思冲锋陷阵。第三次东征首要考虑的不是军事上的胜利,而是要确保政治利益不受损失,现在圣主和中枢与军方的矛盾越来越大,冲突日趋激烈,可想而知他们突然沉默不语的原因何在,所以从确保圣主和中枢以及军方的政治利益来说,三方应该立场一致,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而不能像现在这样公开对立。

    计将何出?薛世雄提出了疑问,却没有给出答案。不过大家都是明白人,就算薛世雄不说,崔弘升也能想到。实际上对策很简单,无法就是军方向圣主和中枢妥协,统帅部找个理由,敦请圣主速速赶到辽东战场御驾亲征,就像前两次东征一样,把战场指挥权拱手相送。

    军方不愿意,不甘心,但圣主和中枢以沉默相挟,以政治利益做威胁,导致军方深陷被动,又不能不慎重权衡,于是进退两难,难做取舍。

    崔弘升思考良久,转目看向郭荣。

    薛世雄代表的是军方立场,维护的是军方利益,而宇文述和郭荣都是圣主近臣,在卫府中代表圣主利益,所以宇文述和郭荣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宇文述和郭荣在攻击之策上虽然与崔弘**成了默契,但他们是圣主近臣,凡事都要考虑圣主利益,不能背离圣主的立场和态度,所以他们有牵制,思想和行动都相对保守。如今大军出征了,而圣主和中枢却出乎意外地保持沉默,首先背负包袱承受压力的就是宇文述和郭荣。

    郭荣望着崔弘升,迟疑少许,谨慎说道,“我们的攻势肯定要凶猛,但不能孤军深入,风险太大。”

    郭荣的态度是保守的,从军事上来说他希望圣主不要御驾亲征,统帅部可以从容指挥,大军可以直杀平壤,但从政治上来说他又不能不敦请圣主速速赶赴辽东执掌大局,如此一来统帅部在攻击策略上就犹豫不决、瞻前顾后了,就要阻止崔弘升狂飙突进东渡鸭绿水了,以免背离了圣主意愿,造成不可挽回之恶果。

    说白了就是不想承担责任。如果圣主放弃御驾亲征,统帅部理所当然承担全部责任,反之,如果圣主肯定要来御驾亲征,而统帅部在其没来之前越俎代庖,擅自作主,打得好皆大欢喜,打得不好统帅部的罪责就大了。如今圣主没说不来,也没说何时来,这就让统帅部十分“难受”了,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适可而止,在等待圣主御驾亲征的同时,保守进攻,以确保形势在可控范围内,不给圣主挖“坑”。

    崔弘升一听就明白,当即说道,“狂飙突进并不等于孤军深入,大军能否东渡鸭绿水,何时东渡鸭绿水,还要取决于水陆并进,若安东军和水师未能在我军两翼形成有效策应,则我军完全不具备东渡鸭绿水之条件。”

    崔弘升与李风云的秘密约定就是他先打到鸭绿水,给李风云奔袭平壤创造条件,所以他绝无可能冒然东渡鸭绿水,更不可能孤军深入行险一搏,但这是机密,他不可能公开说,只能以一往无前、狂飙突进来掩饰自己的真正目的,于是给宇文述、郭荣、李景和薛世雄等四位大将军所造成的印象就是崔弘升要利用东征建功,豁出去了,决定不惜代价攻打平壤,并以自己的这种疯狂冒险来胁迫统帅部给予全力支持,继而推动整个战局向有利于中土的方向发展。

    如今宇文述和郭荣态度保守,统帅部瞻前顾后,郭荣更是明确暗示崔弘升不能孤军深入,实际上就是不要他东渡鸭绿水,而崔弘升的目标就是鸭绿水,所以他求之不得了,正好顺水推舟,一口答应。

    薛世雄暗自叹息,冷峻脸上露出丝丝无奈,眼神更愈发阴郁。

    本来齐王和安东军队就指望不上,能不添乱就烧高香了,而水师受制条件太多,能否给陆路大军以有力配合很大程度上要看运气,但水师运气显然不好,开局不利,周法尚出征未捷身先死,水师尚未出海士气便惨遭重创,所以也不敢指望太多,如此一来能否攻陷平壤就只能依靠自己,然而就目前形势来看,统帅部倍受掣肘,大军也难以执行既定决策,这一困局若不能迅速逆转,第三次东征的结果不会乐观。

    四月十六,崔弘升率军东进,直奔鸭绿水而去。

    与此同时,在扶余城,安东副都护李浑,还有李子雄、陈瑞、韩曜、郭明、吕明星、徐十三、韩世谔、周仲等联盟军政高层,齐聚帅帐,共商东进晦发川之计。

    他们刚刚接到李风云的书信,选锋马军已横扫晦发川两岸,屠灭了回跋部,以强悍武力迫使以粟末部为首的靺鞨诸部不得不俯首称臣,结盟合作。接下来李风云要继续东进,要风驰电挚直杀鸭绿水,所以他命令李子雄立即率步军团主力日夜兼程赶赴晦发川,不得有任何耽搁。

    这没有问题,李风云在前方开道,他们随后跟进,这是既定决策,只是如今齐王不请自来,局面就复杂了,问题也就来了,齐王怎么办?齐王是跟着步军团主力一起东进晦发川,还是留在扶余城,与李浑所率的以辎重和汉虏青壮民夫为主的后军团一起行动?

    答案不言自明。除了圣主,无人可以命令和指挥齐王,而劝谏若有作用,齐王也就不会千里迢迢赶赴扶余了,所以只要安东步军团主力东进晦发川,齐王必定率军同行。

    这也没有问题,齐王是辽东抚慰使,又有监军之权,当然要与安东远征军同行,只是现在安东这股新兴势力隶属于以裴世矩为核心的政治集团,而这个政治集团不但不支持齐王,还要与齐王划清界限,于是问题就来了,齐王与安东远征军同行,到底是齐王把安东拉上他的船,还是安东要以齐王为大旗别有图谋?

    李风云的态度就是安东的态度,而李风云态度明确,安东不能被齐王所裹挟所绑架,即便联盟过去曾与齐王秘密合作过,但联盟是联盟,安东是安东,今日安东势力众多,联盟不过是安东诸多势力之一,联盟代表不了安东,联盟更不能损害安东利益,因此陈瑞、韩曜、郭明、吕明星、徐十三等李风云嫡系将领公开表示,必须想方设法阻止齐王与步军团主力共赴晦发川。

    面对阻力,李浑直言相告,就齐王赶来扶余会合安东大军这件事而言,已既成事实,不论安东采取何种立场,都改变不了圣主和中枢对此事所形成的负面判断,而圣主和中枢即便知道安东是无辜受害者,圣主和中枢亦不会就此逆转对安东的态度,相反,他们只会落井下石,以此为借口变本加厉遏制、打击和削弱安东。

    “合作才能共赢,胜利才能建功,而功勋就是实力,唯有实力才能决定一切。”李浑最后告诫道,“攻陷平壤摧毁高句丽是我们的目标,是我们加速发展的最佳机遇,而我们为了抓住这个机遇,必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诸公一清二楚,难道还需要某一一赘述?”

    本来态度暧昧、摇摆不定的李子雄、韩世谔和周仲等人听了李浑的告诫之后,当即做出决断,正视齐王的权势,摆正自己的位置,为了第三次东征的胜利,把不该想、不能做的统统搁置,与齐王通力合作,上下齐心,竭尽全力东进征伐。

第一千零十章 一唱一和

    四月十七,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右武卫大将军李景,率军东渡辽水,于黄昏时分抵达辽东城下,与右候卫大将军郭荣、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会合。

    听说崔弘升风风火火杀奔鸭绿水而去,宇文述神色阴沉,十分不高兴,亦很无奈。

    崔弘升的出发点是好的,无可指责,应该大加褒赏,但崔弘升出身豪门,谙熟政事,明明知道现在军方和中枢冲突严重,统帅部的攻击之策亦与圣主意愿相悖,这种局面下军方理所当然要谨慎保守一些,甚至要做出一些妥协退让,以便缓和与圣主、中枢之间的矛盾,然而崔弘升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但不妥协,反而更激进,甚至以孤军深入来逼迫统帅部不得不坚持既定决策,以第三次东征的失利来胁迫和挟持宇文述跟着他的步伐走,这就大有玄机了,就让宇文述倍感恼火了。

    李景的态度截然相反,对崔弘升风驰电挚直杀鸭绿水之举赞不绝口。兵贵神速,尤其打高句丽这个摇摇欲坠奄奄一息的蛮夷叛虏,更要行雷霆一击,杀他个落花流水,打他个肝胆俱裂狼奔豕突。

    “蒲城公、舞阴公,扶余那边传来了好消息。”李景兴致勃勃地说道,“前日,安东副大都护李平原和副都护李浑来书,李平原已于本月初六率军离开扶余城,东进晦发川,奔袭粟末靺鞨诸部而去。昨日,齐王来书,齐王于本月初七抵达扶余城,并证实李平原已率马军团东进,向高句丽展开了攻击。”

    此言一出,郭荣和薛世雄惊喜不已,笼罩在心头的阴霾顿时散去了几分。

    侥天之幸,安东不但信守承诺,如约展开了攻击,而且还主动攻打晦发川,攻打高句丽的忠实盟友粟末靺鞨。这对统帅部来说是个好消息,并且还是意外之喜。

    “靺鞨人游击作战,来去如风,对我大军侧翼构成了严重威胁,尤其前两次东征期间频繁攻击我大军粮道,更是严重危及到了我大军安全。”薛世雄手抚长髯,高兴说道,“此次安东攻打晦发川,可以有效打击和牵制靺鞨诸虏,有力掩护我大军侧翼和粮道安全,有助于我大军以更快速度渡过鸭绿水,以更强大力量攻打平壤。”

    薛世雄积极主战,李景亦是气势如虹,而崔弘升更是付诸行动,一往无前,从本心来说,这是宇文述和郭荣两位东征统帅所愿意看到的求之不得的事,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屁股决定脑袋,位置越高,羁绊也就越多,宇文述和郭荣不得不把政治放在第一位,不得不维护和尊重圣主和中枢的威权,不得不竭力寻求政治利益和军事利益之间的平衡,以最大程度缓解中枢和军方、圣主和统帅部之间的矛盾,所以此刻薛世雄、李景和崔弘升三位大将军不管不顾一门心思攻打平壤,积极争取赢得东征最大战果的态度,让宇文述和郭荣进退两难,头痛不已。

    如今前有圣主和中枢以沉默施压,后有薛世雄、李景和崔弘升以武力相逼,宇文述和郭荣夹在中间难以取舍,然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宇文述和郭荣必须做出选择,要么选择政治利益,敦促圣主御驾亲征,大军在圣主到来之前不可渡过鸭绿水,要么选择军事利益,继续阻止圣主御驾亲征,大军抢在圣主到来之前渡过鸭绿水甚至杀到平壤城下,以积极的战局迫使圣主和中枢不得不放弃对军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