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同乡来看我,便在角门处说了几句话,正也要回来煮茶呢。”
宁婉见她说得还算合情理,便道:“那便赶紧煮了茶给公公送过去,再者公公毕竟受了伤,身边总是要留个人才好。”
费姨娘再三答应了,煮了茶送上。他们又坐了一会,见公公不大开口,只当他累了,便告退出来。
宁婉与铁石回屋里才换下大衣裳,便有人来将门敲得咣咣响。铁石三步两步上前开了门,就见宝璐站在门前,浑身颤抖,面孔雪白雪白的,牙齿格格地响,勉强说:“娘和我回来就见爹倒在炕上,吐了好多血!”
323。局面
宁婉与铁石再顾不上换衣裳,急忙跑去了正屋。
公公倒在炕上,面如金纸,气息微弱,已经人事不醒,炕褥上一片又一片的血渍,十分地触目惊心;炕下三姨娘正站在那里哭,“老爷,你可不能有事啊,宝璐还没定亲呢!”
宁婉顾不上理她,急忙叫人请大夫,又在家里找了一剂内服的止血伤药,用温水调了送上来,让铁石扶着公公,自己上前灌了下去。
一时费姨娘从外面回来,立即就吓得堆在了地上,“怎么会这样!老爷你可别吓我呀!”
又有二姨娘带着儿子儿媳并孙子也回来了,见了便都围上来痛哭,一声声地叫着“老爷,铁垣如今还是白身,可怎么办?”
正乱成一团,大夫过来了,宁婉瞧着实在不像样子,且对病人也不好,便低喝了一声,“吵什么,再吵就出去!”屋子里才静下来。
大夫诊过脉到了外间便摇头道:“老大人突然怒气冲激,心火大盛,疮口迸裂,箭毒发作,便是华佗再世也无良策。”
久居边城之人都懂得夷人之箭毒发作是再没有办法的,因此便都呆住了,铁石便流泪道:“还请大夫尽力一治。”
大夫就说:“将军,非我不尽力,箭毒发作本就无药可医,且老大人呕血数升,如今就是神仙也难为了。”说着便行礼告退,再不肯留。家里又急请几位大夫,都是如此说,竟无一点良策。
正无可奈何间,公公突然转醒,睁开眼睛在大家面上扫了一回,就断续地道:“铁石,爹最对不起你娘和你了,可现在还是要把身后事都交给你,你看在爹的面子上照应一二,别让他们没了着落。至于这里面的事,将来你必会知道的。”
宁婉一时听不懂,见铁石也一头雾水,却点头道:“爹,我答应,你放心吧。”
公公就向三儿子说:“你也太不争气了点,将来让你二哥帮你谋个军职,再别丢了,否则你二哥也帮不了你。”
卢铁垣也赶紧应了,“爹,我知道了。”
公公便转向二女儿,“我一直想着给你订一门亲,只是还没来得及,就让你二嫂帮你张罗吧,她心肠好,想来也亏不了你的。”
卢宝璐早说不出话来,被宁婉在背后一推方才哽咽着应了一声,又咬着帕子哽咽着。三个姨娘便也都哭了起来。
宁婉才想喝住她们,董氏突然不知从哪里出来指着四姨娘道:“方才你做了什么?将公公气得吐了血?”原来她如今管着家,出了这样大的事,方才大家乱成一团时便出去查问,如今正要将事情撇清。
四姨娘再三摆手不认,“没有,没有。”
董氏就道:“我已经问清楚了,你只做好心让我们都去看灯,又把丫头婆子们也都打发走了,却带了人进来,是不是与人私通?才将公公气着了?”
宁婉想起自己回来时家里的情形,便也有几分相信了,只是眼下并不是追问此事的时候,因此便要上前拦住。不想公公却摆手说:“并不是如此,带来的人是看我的,你们不必埋怨她。”
董氏就说:“公公,门上的婆子亲眼见她收了人家的银票。”
公公怔了一下,便苦笑道:“我说你怎么肯替人家传话,原来是收了他的好处——也罢,如今我身边这几个,只你一个没孩子,因此只怕将来没有指望,有些私心也是应该的。就是我这样了,也是报应,并不怪你。”说着又吐了一大口血,头一垂再没了声息。
自公公受伤到现在,已经过了五十余日,一直十分平稳,所有人只当他一定会痊愈的,突然出了事大家都半点准备也没有,一时间都慌了手脚。唯有宁婉先前办过婆婆的丧事,如今倒还没有失了分寸。
但是公公的事与婆婆又不同,先前婆婆的寿材、寿衣都是早备好的,且那时在自家之中,万事方便。眼下他们住在指挥使府上,主不主客不客的,倒是十分费张罗。
可当初婆婆过世时,宁婉悲伤得不能自已,她和婆婆总是处了好几年的婆媳,情分可比亲母女。此时虽然也掉了泪,却差着许多,心里依旧清明,她便条理分明地一样样地将事情办起来,置办寿衣、看板、移灵、布置奠堂,不一一而述。
按辽东的习俗,没有在别人家办丧事的道理,好在宁婉早于安平卫买了新院落,原本打算公公伤愈后搬出去的,现在却先用上了,虽然种种物品都不全,但只要有银子置办也不难。
公公是因国事而受的伤,当日安平卫内因他逃得性命的人不在少数,又有如今任副指挥史的儿子,因此死后哀荣还是有的,满城的人至少有一半来上香祭奠,铁石与宁婉只是答礼就疲惫万分,至于伤痛,其实也是伤痛的,却是另一种滋味,实难说清。
七日出殡,葬在卢家祖坟里。按辽东的习俗,应该重新开了婆婆的坟将公公与她合葬,但是铁石做主,只在婆婆坟旁另开了一个穴,将公公葬了进去,两坟并立,墓前依官品各自立石羊、石马、石望柱等等,很是气派。
下葬之时,安平虎台各处官员都来祭祀,竟没有人说什么,毕竟卢家的旧事所有人都听了些,大家心里都明白。便是周家,也只依礼上香,丝毫没有为周老夫人争墓地之意。
先前公公的事情方出时,宁婉曾问过铁石,如何与周家报丧,铁石只道不必报了,因此周家其实是自己过来的。
宁婉原想过,如果周家以公公的岳家身份前来闹事,自己便会拿周老夫人舍了丈夫与儿子去京城一事驳回的。不论怎么说,周老夫人扔下丈夫,与做官的儿子住在一处都没有道理,尤其是那官职还是公公袭给卢铁城的。
但是周家终究没有来。
宁婉又不免多心,那日公公去的时候,来的人非吴粮商莫属,他们倒底说了些什么,才会让公公箭毒发作而亡呢?难不成吴粮商真的抓到了周指挥使的把柄?那又有与公公有什么关系?可是第二日宁婉让人去找吴粮商时,便得知他连夜离开安平卫,也不知去了哪里,因此竟无法问个清楚。
其实问清楚了又能怎样?公公已经下世了,便是细追责任,吴粮商也没有死罪,更何况公公过世前还说过都是报应,谁也不怪的。
因此,她与铁石并没有把费姨娘怎么样,就是她自吴粮商那里得的一百两银子也没有追回,只打发她离开了卢家自己过活去了。至于二姨娘、三姨娘和卢铁垣、卢宝璐,他们总要管的,至少不能看着他们饿死。
待公公的七七之后,春天很快就来了,辽东大地上的雪全部融化,露出黑黝黝的土地,接着便长出绿油油的小苗,去岁夷人南下的痕迹便都渐渐消失了。
安平卫、虎台县的官场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安平卫依然是铁石以副指挥使统领,两位指挥佥事却都换了人,孙家被免职,须家顶了上来,而路家却主动地调到了北宁府,路大人在那里谋了个四品的闲职。
宁婉只怕路家留下心结,以为没有铁石过来路指挥佥事会成为副指挥使,想说什么却又不好说,因此便厚厚地送了程仪,又在安平卫的大酒楼叫了上等的席面给路少夫人饯行。
一众夫人太太们经了这段时间抛头露面在外主事儿,性子便都大气起来,酒席间觥筹交错,划拳行令十分热闹。宁婉便倒了酒敬路少夫人,又说:“真舍不得你走呢!”
路少夫人一扬头将酒喝了,“我们家在安平卫经了几代,哪里会舍得呢。但是这一次夷人南下,大家的确都受了不小的惊吓。我公公不必说了,虽然做了几十年的武将,但其实是第一次打仗,就是我们家的那位,背地里向我说,先前跟着卢副指挥剿匪时觉得很容易的,但真要自己拿主意守城时就不知道怎么办,看着凶悍的夷人,真是又恨又怕呀!”
“因此他们父子再三商量,觉得还是调到北宁府好。虽然在哪里任个闲职,比不得在安平卫有权势,但却安全多了,毕竟那里打仗的机会要少多了,且如今公公只管军需,再不用上战场。”
路少夫人应该是感出宁婉的心意,就又坦诚地道:“我们家先前一直很想要安平卫指挥使的官职,为此想尽了办法,但是经历了这一场仗,大家都明白了,不必说指挥使,就是负责防卫的指挥佥事也不是我们能做的,还是管军需容易些。”
路家人不算有本事的,但总是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宁婉也真心道:“你家路大人和路百户都是人情练达、长袖善舞之人,去了北宁府一定会过得很好,兴许路家更适合在北宁府发达呢!”
路少夫人就笑着举杯道:“那就借你吉言了!”
这些日子宁婉吃了许多酒,铁石手下的娄佑、徐宁等都得了正式的官职;陈勇也升了千户,管着包括多伦在内的几个百户所、台站等等,羊夫人得到了朝廷的旌表;其余各种升迁不一而足,大家纷纷请酒宴客的,十分热闹。
当然有升职就有降职和免职的,除了孙指挥佥事以外,还有许千户以擅离驻地夺了袭职,周氏自然也失了诰命夫人,被新接任的千户赶出了千户衙门,回到了安平卫娘家。
文官的变动不比武官小。安平新来了一位陈知州,大约鉴于先前知州的下场,下车伊始便主动来拜访了铁石,铁石原也不是难相处的人,隔了两日带着媳妇回拜,一改安平卫文武水火不融的局面。而这时钱县令因为协助守城有功升为州判,亦到了安平城内,有他与钱夫人从中沟通,两下里更加和睦。而原来的州判也因周指挥使的上奏被降职调到别处,离了安平卫。
而铁石也借此时机,自安平虎台选了精兵三千一路北上,将这几十年朝廷退让的几处卫所全部收复,将夷人逼退几百里,辽东重回高祖亲征后的局面。
初秋时节,铁石带得胜大军回来,也将草原上的消息传了过来。原来哈尔朗被斩后,退回草原的枮木格竟也没有当上夷人的汗王,而是先前名不见经传的五王子成了汗王。但是他做的汗王与先前几代的夷人汗王不同了,并不再是草原的王者和主人,却成了另一支夷人的附庸,而那支夷人的首领就是先前宁婉见过的青木。
宁婉就叹道:“虽然也想过青木强大起来会变了,但是在我心里一直觉得青木是个特别憨厚纯朴的人呢。”
“过去的他也许是纯朴憨厚的。但是,”铁石就别样的一笑,“夷人前番南下其实就是他在背后唆使的,现在他的部落成了草原上实力最强大的。”
“然后你便教训了他?”
“是的,我先警告他一番,南下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宁婉就笑了,“趁早让他别生什么坏心。”
铁石就说:“今天才回来太累了,明日我要写一份奏折,青木愿意将长子送到朝中读书。”
“送到朝中读书?其实就是人质吧?”
“不错,”铁石就说:“他如今并不愿意与我交战,因此答应称臣,朝贡,请朝廷重开榷场、互市,又送子入朝。”
夷人此次元气大伤,新崛起的部落实力还不够强大,因此对朝廷俯首帖耳。东部十余个早不入贡的小国见朝廷大军进入大漠早收起了不臣之心,也派人向铁石请求,要向京城遣使重为属国。
奏折上去,朝廷很快就下了旨意,封铁石为三品指挥使,带领诸夷朝贡臣子等人上京陛见。
与他们一起同行的还有周指挥使,只是他是坐在囚车里的。就在几乎同时,朝廷另有一份公文由总兵府到安平卫,押送安平卫原指挥使入京听审。
324。居士
宁婉早知道自己会有机会随着铁石到京城。
按朝廷定例,五品以上武官任职需要到兵部取得任命方可,一般还能得到皇上的招见。先前铁石升五品千户及从三品副指挥使时因在战时,便没有从常例。如今辽东局势已经平稳,朝廷命他上京亦在意料之中。
宁婉很快就帮他收拾了行装,自己也打了包袱,又将一儿一女都送到了虎台爹娘处,跟着铁石进京了。一则是舍不得也铁石分开,练兵、打仗她不好跟随,但到京城总是可以的,而且她身为命妇,也可以觐见皇后娘娘。而用爹娘的话说就是,“幺女不是那种只围在锅台转的女子,只想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她的心大着呢。”
的确不错,如今宁婉最远只到过安平,对于北宁府、京城,甚至还有遥远的江南都充满着好奇,因此一路南下,便处处留心景色风俗之不同,更觉得天地之大,令人心胸开阔。
一路之上,更兼有青木派来朝贡之臣,青木的儿子小青木,扶余、东臬等国使臣,以及崔夫人等客商同行,大家于闲时杂谈,更增了许多见闻。至于沿途许多官员殷殷招待,结交了不少朋友自不必细述。
一行人皆有骏马高车相随,一路驿站迎来送往,因此不到一个月便进了京城。
洛冰早遣了人在城门前相候,铁石在洛家下人引导下先将同行的朝贡人等送到会同馆,然后到兵部办理公事,倒是宁婉的车子直接进了洛府。
宁婉在路上许多时候都是骑马的,这时节骑在马上吹着秋风向南疾驰着实欢快自在,但一路行来见关内女子出头露面远较辽东为少,因此倒不好与众不同,便在进了京城地面后换车子,如今便将帘子掀开一半向外看,只见街道宽阔,两旁铺面轩昂整齐,各招牌五花八门,招徕生意的喊声此起彼服,一时间应接不暇,只觉得一双眼一对耳朵都不够用了,京城果然是首善之地呀!
穿过大街,到了米市胡同,里面依旧有写着各处地名的会馆、挂着幌子的饭馆、以及杂货、小吃等铺子。及进了胡同深处,方才肃静下来,一道道粉墙青瓦,掩映着森森树木、亭台楼阁。
京城的胡同,亦不甚窄,马车正能穿过。车夫在洛家人指引下到了一道黑漆门前,方要停下,大门已经打开,早有人拉了马车进去,宁婉就见洛嫣笑着快步上前道:“宁姐姐,你终于来了,我们盼了好久呢!”
宁婉自车上下来,也觉得格外亲切,拉住了手道:“嫣儿长大了!”
宁嫣离开辽东时还未满十三岁,如今已经过了十五,正是大姑娘了。她正如宁婉曾说过的一样,个子并没有长太多,但一张脸越发的清丽超凡,瓷白的肌肤,精致的眉眼,任谁也挑不出一点的瑕疵。
这样的玉人,如今浑身上下一丝饰物皆无,就连那乌黑滑顺的长及膝弯的头发都没有束,只随意披在脑后,身上穿着件月白、莲青、浅碧几色绸缎拼起的水田衣,有如□□一般宽袍大袖,正是居士的打扮。整个人仿佛纯静清幽的山泉,不染一点尘埃。
洛嫣就笑,“我哥哥也说我长大了。”却又急忙问:“宁姐姐怎么没有带槐花儿来?我特别想她呢!还有松儿,听说长得特别像卢大哥?”
宁婉便也笑了,“他们还小,受不了路上辛苦。”
洛嫣就说:“等卢大哥将来再升官回京时,宁姐姐一定要将他们带来,我带着他们在京城里玩儿。”说着便拉着宁婉穿过一处月亮门,正见一位妇人带着几个仆妇走来,“这是我嫂子。”又回头向那妇人道:“宁姐姐来了!”
那妇人就笑,“可见是在一处好几年的,竟比我这个嫂子都要亲近。”说着便与宁婉见礼,又殷殷地问了路上情形。
宁婉知是洛大哥在江南再娶的夫人,早听说她娘家姓卫,与洛家原是世交,再见这位嫂夫人容貌虽不过中上,可神态娴雅,举止端方,令人一见心里不由就生出好感,也赶紧笑着上前行礼问候,又抱过奶娘手里的小女孩细看,偏这孩子并不认生,只向宁婉甜甜地笑,宁婉便更喜欢,“无怪人说养女像家姑,这孩子与嫣儿颇有几分相似,将来定然也是大美人!”
卫夫人自然也早知道卢夫人,更是晓得卢家夫妇于丈夫和小姑子都有大恩的,因此才一见面就十分亲热,并不虚词相待,就笑道:“我也盼着木朵儿能似相公和小姑,洛家人可都有极好的容貌呢。”
宁婉不禁笑问:“原来小小姐叫木朵儿,这名字倒是别致,可是什么典故?”
洛嫣就笑了,“木朵儿是夷语,是花儿的意思,多伦那边的夷人多给女孩起这个名字。也不知为什么我哥哥见生了女儿便起了与夷人一样的小名儿,大家听了都要问一声什么典故,每每我和嫂子都要解释。”
宁婉也笑,“若是别人家的孩子叫这个名字,大家也未必问,只当是随口叫的。但是洛榜眼爱女的小名儿,我立即就想到了定是出于什么典故大有来头儿的,自己读书少没有见过,因此只得请教。”说得大家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