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农家幺妹-第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天早饭时,于氏就把小杨太太的事说了,“我那时半晌没想明白,三家村里谁家能买得起妾呢?到了镇上才看到有妾的人家,也不知怎么着才好。”

宁清就说:“婉儿给小杨太太拿了不一样的碗筷,我看小杨太太脸色很不好看。”

“不过她还是什么也没有说,”宁婉放下碗筷,“她恐怕就是打着让我们家承认她身份的主意,但我们家这样做也没错。”

“不过我听苏太太说,杨家是小杨太太当家,将来我们家的铺子开了,如果得罪了小杨太太,杨家可能就不会在我们家买东西了。”宁清是机灵的人,她早向苏太太问清了,因此就说:“杨家有上千亩的地,上百家的佃农呢。”

宁婉就说:“我们以礼相待,并没有得罪她,如果她认为这样是得罪了,那我们也没有办法。更何况整个马驿镇上,还是正房太太当家的多。”

“那是自然,”宁清自诩对马驿镇还是挺熟的,“能买得起妾的能有几个?”

宁婉就转身问:“爹,将来我们家有钱了,你不会养小妾吧?”

宁梁昨日喝多了,现在头还有些疼,只喝着清粥,没太在意几个女人正说什么,被宁婉问到了“嗯?”了一声,然后才听懂了,立即就呛了一口粥,咳嗽了半晌才说:“什么小妾!我们家哪里有钱买!”

“我是说如果有钱了?”

“那也不买,”宁梁瞧着正帮他拍背的于氏说:“我和你娘还要给你攒嫁妆,将来还要给石头娶媳妇,哪里有闲钱?”

于氏也点头,“如果真有钱了,还不如置些能种麦子的好地呢!”

“就是就是,”宁梁也赞同,“梨树村那样的地十两银子一亩呢,要是能买几百上千亩地,那我们家就什么都吃穿不愁了。”

宁婉听了就又问刘五郎,“二姐夫,你呢?”

刘五郎没想到小姨子能问自己,不过他倒没有岳父那样吃惊,放下碗说:“我当然也不会了。”

宁清就在一旁哼道:“他敢!”

他当然是敢的,宁婉本意也不是问爹而是二姐夫,因为在她的梦里宁清和刘五郎做山货生意发了财,然后刘五郎就起了外心,先是在外面偷人,后来就公开买妾;而宁清自然不甘与他吵翻了天,还找到自己希望能借着赵家的势压刘五郎。后来这两人都没有心思好好做生意,再加上他们贪小便宜,时常以次充好,家业没几年就败了。

如今这山货生意是宁家做起来的,刘五郎只是帮家里做事的,连股都没有入,不过是赚些工钱,怎么也不能发财。而宁清因为靠娘家比先前还要厉害,因此宁婉也就相信了。

宁家搬了家,又请了镇上相熟的人家,接着便忙着开业。

一家人搬到了马驿镇上,从买铺子开始就一直在花钱,却一直没有钱入帐。于氏心里早急了,“这样坐吃山空哪里得了,这铺子还是要早些开。”

宁婉知道娘的急切,镇上的花销毕竟是三家村没法比的,差不多每一样东西都要用钱。在几乎所有东西都自已自足的三家村住惯了的于氏,总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都是因为宁家前进的速度快了些,娘才如此的。但是宁婉知道这一切都是势在必行,而且越早越好。只有早些在马驿镇上开铺子,才能提早把镇上的山货生意都握在手中,挣到更多的钱。毕竟宁家收山货的法子迟早都会有人看到,然后就会有效仿的,那时争货源和送货就都要比现在难了。唯有早些做得大些,别人才争不过。

明知会有很多困难,宁婉却胸有成竹,笑着安慰爹娘:“开业是要选黄道吉日的,而且也要备很多东西。应该如何我心里都有数,大家只管听我的。”

正月二十二晨时二刻正是吉时,写着德聚丰三个大字的黑地金字匾披着红绸挂了起来,长竿挑起的几挂鞭炮一起轰响,顿时吸引了许多人。

新开业的铺子大家都愿意来转转,宁家在架货上摆的大都是山货,蘑菇、猴头菇、木耳、猫爪儿菜、核桃、榛子、松子等等,三家村人晒的各种干菜、编的盖帘、柳条筐等也占了一处,屋子一角又放了宁家地里产的绿豆、红豆、黄米、高粱等粮食、

许老夫人带着家里的婆子过来了,在铺子里转了一圈,挑了几串蘑菇、一斤木耳和几把干菜,笑着向宁婉说:“这时节没有鲜菜,买些干菜也聊胜于无了。”

宁婉也笑,“辽东就是这样,不过这干菜也挺好吃的,我特别爱吃干豆角炖肉,还有晒干的南瓜也好吃。”

许老夫人就点头笑,“那我回家里试试。”

宁婉送出去,又拿了两个盖帘给那婆子带着,“这是我们家自己做的,今天开业,只要买菜的就都送一个,老夫人这里送两个。”

又有古太太、刘婆子等人来捧场,宁婉都多送了一个盖帘。

转眼见里长太太带着一个小丫头了来了,挑了半晌拣出几样,笑着将钱递给于氏,“你家的东西不错啊。”

于氏就接了钱笑道:“每样东西都是仔细挑的。”

宁婉在一旁听她们说笑,等到里长太太走的时候不但多送了个盖帘,又悄悄拿了一半的钱塞回她手里,见里长太太收了,就放下了心。

马驿镇上没有官府,许多事情都是里长在办。宁婉在赵家好多年,早明白了所谓的县官不如现管,里长家是要好好相处的。里长家的钱是不好赚的,但是若是完全不收钱,那就是个无底洞,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填满,自家做生意也亏不起,送回一半既说明自家的诚心,也不至于折了本钱。

这第一次往来其实是最重要的,以后里长太太再来,家里就都按这个规矩办事。

毕竟是第一天开业,又有赠送的盖帘,来的人就多,宁家几口人都上来忙着,竟都累得很,第二日人便少了,又过了几天,也就成了常态。这时家里人也都更熟练了,铺子里有一个人便能支撑,忙时再添一个足够了。

宁梁和于氏就都有些愁,“这生意去了交税,并不剩什么。”

果然也是如此,铺子并不挣钱,宁婉早也知道,“我们现在开铺子,正是淡季,不过也正好给大家一个练习的机会,等到各种鲜货下来的时候就不至于手忙脚乱了。”

“就我们家卖的这些东西,怎么也不会有好多人来买吧?怎么也不至于到了手忙脚乱的程度。”

爹娘竟然也看出了铺子的生意不可能只靠镇上的人,毕竟马驿镇是个小镇,只几百户人家,又能买多少山货?宁婉便一笑,“其实我们家在镇上开铺子,更重要的是为了收山货。所以今年我们最重要的就是将镇下面各村的山货都收上来。”

“到那时候,大家才知道什么是真忙,恐怕还要招伙计呢!”

第112章 故人

    才出正月,三家村就来了人,是请宁梁回去主持二月二社日的。

宁梁怎么也不想能有这个荣耀,只顾着摆手说:“我家虽然搬出来了,可还是三家村的人,祭祀我自然出一份子,已经提前把钱留在大哥处了,社日那天我也会回村里。不过村里还有长辈们,就是这辈的我也不是老大,我可不管不了事儿。”

这次来的都是三家村的小辈们,“宁二叔,郭老爷子身子越发不好起来,手脚一直颤动,再也不能分肉了,你家二老爷子就提了你,余老爷子也赞同。”

宁大河就说:“我爷和我爹说二叔虽然在宁家排行不是第一,但毕竟是大房的,替我们宁家出面正好。”

其他几个人异口同声地劝,“不只老一辈们让我们请了二叔主持,就是村里的所有的人都愿意宁二叔回村张罗祭祀的事呢!大家又都说宁二叔平日里做生意就十分地公道,祭祀分肉正要公道的人管呢。”

宁梁只是摇头,“不成,不成。”又向妻女说:“中午做点好饭好菜,再买两坛酒,让大家吃了饭便回村里吧,这时候白天短,天黑得早。”果真请大家吃了一顿饭之后将他们打发回村了。

不想,第二天余老爷子又带了几个人来,关了门与宁梁说了半日,宁婉跟着娘在厨房做饭,只听得宁清送茶时悄悄听了几句回来告诉她们,“自然都是劝爹回去的话,什么三家村才是我们宁家的根;村里人都盼着爹回去主持;还有郭老爷子心里十分有愧,只是不好意思来求爹而已。”

爹最终还是答应了,留余老爷子在家里住了一夜,第二天与余老爷子一同回了三家村。祭祀之后拿了一块寻常的肉回家,倒炕上说:“我才知道祭祀分肉不容易,累得我一点力气都没有了。”

“其实把肉分给大家能有多累?”宁婉就笑,“爹之所以感觉特别累,就是因为这次社日不止干活儿,还要用心。”

“婉儿说得不错!”宁梁细细一品,正是这个感觉,“我只怕行礼时哪里做得不好让土地公公土地婆婆不满意,后来又怕肉分得不均让人骂,其实真正做的事儿哪有种粮送菜累呢。”

宁梁果然是累了,平日里早起晚回地送了菜,也不过歇上半天又要做家里的活儿,如今这一次回三家村主持祭祀,他竟整整歇了一天。但是呢,他口中说着累,但是神情却是极开心的。

宁婉能明白爹的心,他从小生在三家村,长在三家村,对三家村有着极深的感情,搬家时他就想到了社日,提前留了钱。明明马驿镇上也一样要办社日,祭祀马驿镇上的境主尊神,而且镇上的社日比三家村还要热闹有趣,但他还是当自己是三家村的人,愿意回去参加三家村的社日。

人就是如此,对故乡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愫。先前宁婉是怀着对三家村满心的恨意离开的,但是时间久了,她也很难说清自己是不是心中只剩下恨。如今爹在三家村并没有遭受真正的苦难,所以他对家乡的情十分地深厚,而三家村的人也给了他非常高的荣耀。

不论怎么样,宁家已经走上了与宁婉梦中完全相反的路,而这条路要容易得多,快乐得多,也比那时好得多。

这样就好!

天气慢慢暖和了起来,铺子里的事情还不忙,宁婉就让爹和二姐夫到马驿镇下面的村子里走动,将自家在马驿镇上收山货的消息传出去,收什么山货,什么价收都提前说好,又特别说明只要送来的山货好,当时就付现钱。

家里铺子主要由宁清守着,于氏在家里做饭带孩子,忙的时候也能搭一把手,宁婉整日也在铺子中,但是她不是卖东西的,而是仔细地看着铺子里的每一处细节,及时改正,又给铺子里立下了许多规矩。

听宁婉一条条地讲,于氏就笑问:“都是自家人,不必管得这样严吧。”

“严一点不只是为了铺子好,也是为了自己好。”宁婉指着一条就说:“到铺子里做生意的时候,不能穿着自己平日的衣裳,要穿铺子里的衣裳。你们只以为这项没用,其实用处大着呢!”

“你们看瑞泓丰铺子里的伙计,他们就都穿铺子里给做的衣裳,这衣裳不只穿着好看干活利落,而且衣袖里没有口袋,也就不会把自己的钱与铺子里的钱弄混了。”这并不是宁婉自己出来的办法,一般的铺子都是如此,做生意时要收钱的,自然要把自己的钱和铺子的钱分开。

“还有,每天关铺子的时候都要盘一次帐,货和钱都要对上。”宁婉又说:“大家别嫌麻烦,虽然都是自家的东西,但是总要有个准确的数,才能知道盈亏情况,一般糊涂帐的生意一定做不长的。”

又有各种细节,有的是宁婉从别处学来的,有的是她自己想出来的,“现在都是我们家里人,正好仔细学会,等到以后雇了伙计,好教导他们。”

宁清就笑她,“如今家里的几个人都闲着呢,还说雇伙计?”

宁婉也笑,“趁着这些天有空大家好好歇一歇,再过两个月,到时候别累得叫苦连天的!”

“累些倒没啥,只要能多挣钱就行。”

“大家要是累,就说明活儿多,钱自然也就挣得多,我还能亏待了你?”

宁婉的确是大方的,宁清在娘家一年也知道,每到忙时,她都会做了好饭好菜,又给大家加工钱,因此满怀希望,“那就赶紧累点儿吧,现在每天来不了多少人买东西,我闲得都难受。”

宁清盼着的劳累突然间有如排山倒海般地到来了。

天气一暖,送猫爪儿菜的人猛地出现了,附近村子里原来也有人采了山菜到马驿镇上卖的,但那又能卖掉多少?不如一骨脑儿都卖了德聚丰又省事又省时间;自然也有人是送虎台县的,但是算算价格,给德聚丰并不亏,毕竟虎台县太远了;更多的是先前不知道猫爪儿菜能卖钱的,因着宁梁和刘五郎到各处村里收菜方才晓得。

因此除了三家村、胡家村还有先前的几个村子里送了山菜,立即又多出了几倍!

宁婉瞧着德聚丰门前排着长队来送菜的人,满心欢喜,到了镇上果然与村里不同,所面对的人要多上十几二十倍,生意自然也多了这样多倍!她看着一筐筐的猫爪儿菜,心里算了一篇帐,看来买铺子的本钱很快就能回来了。

突然间,她的目光被一个妇人吸引住了,这不是她吗?但又有些不象。宁婉暗自思忖,待那妇人到了眼前,将自己和身边一个孩子背来的两筐猫爪儿菜送到了铺子里时,她就笑着探问:“大婶,你家的孩子可真能干,这么小就随着你采猫爪儿菜?”

那妇人一面擦着汗一面笑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我大儿子,今年七岁了,说什么也要帮着我一起干活还债!”

“这是老大,那还有几个小的?”

“还有三个儿子,”那妇人就笑,“我倒也想生个女儿,可是就是一气儿生了四个儿子!”

不错,当年家里典了她就是因为她一气儿生了四个儿子,就盼着到了宁家能再生个男孩,因此卖了几亩地给了十贯钱的定钱,又说定生了儿子再给五贯,生了女儿给三贯,只是结果实在不堪回首。宁婉就问:“刚说家里还欠了债?”

“是啊,我男人生了病,花了三十几贯钱才从阎王手里逃得一条命来,家里哪有那么多钱,可不就欠了债?”

“三十几贯,可真是不少呀!”一切都对上了,先前自家典来生儿子的妇人正是她,宁婉还记得她的眉眼,而且当初帮忙牵线的人曾告诉过宁家她为什么要将自已典出,自然是没有活路了,男人生病,为了治病将地都卖光了,身子羸弱的丈夫和四个儿子都要她养着,而她一个妇人又有什么法子?宁婉同情地问:“家里的地恐怕都卖了吧?”

“我卖了一半地,还留下一半种些粮食糊口,”那妇人还是笑着,“多亏你们家收山货,我靠着采山货挣钱还债,去年还了两成了,今年又有大儿子跟着我一起采山货,到年底前把欠债还上一半!”

无怪宁婉觉得她不同先前了,这时才醒悟过来,原来被典到自家的妇人整日都是愁眉苦脸的,似乎了无生趣,现在的这个妇人却一脸的笑意,似乎并不把那些债当一回事儿。

“是因为我家收山货吗?”宁婉喃喃自语。

“那是当然了!”妇人很是爽快,“我们村里有一个媳妇是胡家村人,因此一早就知道了三家村宁家收山货,给的钱又多,大家就都送山货过去,许多人家都富了呢!我是因为要照顾男人,因此采的山货都交给别人帮忙送去了,因此倒没去过三家村。今年我男人能自己起来了,我这才自己送菜过来了,也是为了多得几个钱。”

原来如此,因为有了卖山货的出路,她就没有再将自己典出去。想想也是,谁能愿意离了自己的家到别人家给外人生孩子呢?她在自己家的时候应该也是一直在惦记着丈夫和儿子吧。

而爹娘当时的心里应该也是不好受的,爹几乎从不与那妇人说话,娘倒是不好冷落她,还时常将自家难得的一点好东西给她吃,为的让肚子里的孩子能长得好些,但是宁婉还清楚地记得娘眼神里带着的凄凉。而她自己呢,对妇人又恨又讨厌可又万分无奈,只觉得她到了之后自家已经不像家了。等到她落了胎,自己又可怜她,可是那时宁家日子也十分艰难,勉强凑了两贯钱给了她让她回去养身子,后来怎么样也不知道了。

好在,那一切都不会再出现了!

第113章 伙计

    这时宁清早将妇人一大一小两筐菜都称好了,报了数目拿了一百多个钱递给她,“收好,下次再来我们铺子送菜。”

宁婉见妇人要走,就赶紧从荷包里摸出一块碎银子,这还是平日里放在身上的,备有什么特别的时候要用的呢,足有二两多重,塞给那个孩子,“我瞧着你又懂事又能干,这样小就帮你娘分忧了,送给你吧。”

那妇人见是银子急忙摆手,“不成,不成,我们不能要!”孩子原本握在手里了,现在听了娘的话向回推。

宁婉就说:“我第一次到马驿镇上卖野菜时,也是遇到了一个人帮我,多给了我银钱,帮我渡过了难关,现在我正要把这份恩情传下去。等到将来你们的债还清了,手里有了余钱,也可以把钱再送给有难处的人,这样岂不更好?”

妇人听了她如此说半晌方才明白,也就答应了,又感激不已,“有了这银子,我们正好把债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