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辰部属尚有一定的力量,但他鉴于高车皆叛,基础尽失,友叛亲离回天无术,不得不远走高飞。据西方史书记载,进入欧洲的阿瓦族就是庵罗辰的部族。
柔然在文化成就上也有光辉的业绩,上承匈奴的文化遗产,吸收拓拔及南朝的汉族文化和西域的西方文明,下传突厥、蒙古,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蒙古文化。这文化并不单纯指文字而言,而是包括政治、军事、社会制度、生产生活等等。柔然的国家消亡了,柔然的文化却被突厥汗国继承下来了。突厥的国家组织、政治制度、官职称谓、文化习俗,大多来自柔然汗国。学者考证柔然是崇拜狼图腾的民族,他们的依据是“蒙古勒”的词根“古勒”,比定为古蒙古语是狼的隐语——虫。这种比定虽然不尽可靠,但柔然是蒙古民族,崇拜狼图腾是无疑的。
建立柔然国的是蒙古人,蒙古人本身就是狼图腾。在此以前蒙古只是高车丁零的一部族,高车是狼图腾,柔然是崇拜狼图腾的国家并不错。
柔然汗国的基石是高车,柔然的文明就是高车文明。各史册介绍柔然的情况太少,我们只得根据高车铁勒的记载研究柔然。
前代史学家认为丁零、丁灵、丁令不是一族,高车、敕勒、铁勒也不是一种,大家都引经据史各抒己见。笔者根据民族语言,对照汉文史料,我觉得史学家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耶律铸《双溪醉隐集》在丁零诗下注云:“史记:‘西至令居,姚氏音令为连’”。《汉书·地理志》云:“令居,孟康亦音令为连”。
《魏书》:“丁令在康居北,丁音颠,令音连”。《太平御览》:“丁令亦音颠连”。民族语言以音为准,不重字形字义,丁令、丁灵、丁零是同音,也是同一个词,没有令、灵、零之分,皆音“颠连”,与《李牧传》“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之“襜褴”、“林胡”之“林”同为丁零的异写,乃颠连也。
颠连来源于狄历。内蒙古考古学者陆思贤的文章(《内蒙古草原与天盖论》,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2期。)说道:“狄是北方草原民族的至高天神,被周民族接受以后,发展为完整的天命观念,代替了商代的上帝。狄就是天,狄族就是天族。”其他以祁连、敕连、赫连为天者,也都是颠连之音变。
铁勒、敕勒、特勒,亦为一音之变,是一个民族用不同的汉字注音,皆来源于蒙古语“车”的音译,高车则是义译,是他称。蒙古语“车”是“铁勒格”、“特勒格”。丁零人为什么又被称为车族呢?这是丁零人的科学成就。高轮车是什么样子,无从知道,在承德避暑山庄虽然展览着古代草原上使用的车子,但不知是否有高轮车。丁零民族因乘高轮车而得高车之名,它当非一般车辆,一定是适于草原牧民和森林中狩猎民族使用的车辆,在北方民族的生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拥有很高的声誉,否则,不会被北方民族这样的重视而用产品名称代替民族的真名实姓。
中原各国也很重视车辆的发展。万乘之君就是一个赫然大国。若与高车民族相比,中原大国亦有逊色。屠寄《蒙兀儿史记》载:“斡难河上的扎剌亦儿是部,以千车为营,都七十营。”扎剌亦儿蒙古民族中的一个小部落,竟有车七万辆,比之万乘之君将苦何?唐朝宰相李德裕的《会昌一品集》多次提到黑车子。在《蒙古秘史》中写“车”之笔多达二十达。尤其是“黑车子”、“铁车军”更为突出。
《长春真人西游记》写道:“三月十五日起之东北,四旁远有人烟,皆黑车白帐。”
《蒙古游牧记》卷三记载:“每岁秋狝,各旗供奉给杭爱车二百辆。”杭爱是山名,是高车祖居之地。这杭爱车莫非就是高车,至清代尚存。《蒙古人民共和国通史》也记载着“车”,说:“牛拖棚车在前一时代就已被使用了,这种棚车的残遗,曾在伏尔加河流域一个属于青铜时代晚期的冢墓里发现的。在南西伯利亚和北中国的青铜器中也能找到由牲口挽着的棚车小画像。”据史书记载,匈奴、蒙古的妇女和男人一样出征作战,丈夫战斗,妻女管理车辆辎重帐房牲畜。
在柔然、突厥、高车以至于蒙古人民的现实生活中,棚车是必不可少的,平时同贮藏物品的仓库,游动时老幼妇女乘坐之。又在《蒙古秘史》中记载着许多显赫的妇女都是乘坐黑车子。如莫拿伦驱车伤众儿。月伦乘车被朵奔蔑儿干所获。
阿兰豁阿迁来不儿罕山乘坐的是黑车子等等。高轮车只有《高车传》上说:“车轮高大,辐数至多。”它的图式没有流传下来,很难确切知道它的模样。只有鲁不鲁乞著的《东游记》第二章记载着蒙古人高车的大概轮廓,他说:“帐幕做得很大,宽度可达三十英尺。在地上留下的两道轮迹之间的宽度为二十英尺。帐幕放在车上时,伸出车轮两边之外各有五英尺。一辆车用二十二头牛拉,十一头牛排成一横排,两排在车前拉车。车轴之大,犹如一条船的桅杆。一个人站在车上的帐幕门口赶车……把所有的寝具和贵重物品收藏在箱子里,把箱子捆在高车上,渡河时用骆驼拉车。当把帐幕安置在地上时,将装箱子的车排列有两边,距帐幕半掷石之远,帐幕坐落在两排车子之间,仿佛像两道墙。结过婚的妇女,为自己制造非常美丽的车子。一个富有的蒙古人,有一二百辆放置着车箱的车子。拔都有二十六个妻子,每个妻子有座大帐幕,拥有足足二百辆车子……一个妇女可以赶二十或三十辆车子,因为地势平坦,把车子一辆接一辆地拴在一起,用牛或骆驼拉车。赶车的妇女坐在前面的车子上,赶着牛。其余的车子在后面也就紧跟上了……北方大车可载四五千斤,用牛骡十数驾之,管车者二人,叱咤之声,牛骡任其指挥。”《蒙古秘史》记载着两种车辆:哈剌兀台。贴儿坚(黑车子)、合撒黑。贴儿坚(大车)。从它们简单地描述看,都不同于鲁不鲁乞所记的大车。
《黑鞑事略》云:“鞑主徙帐以从校猎(校猎:大规模有组织的官方围猎。),官属从行,曰起营。牛马橐驼以挽其车,车上空,可坐可卧,谓为帐舆。舆之四角,或植以杖,或交以板,用表敬天,谓之饭食车。”这种车与鲁不鲁乞所记之大车或稍近之。上面鲁不鲁乞所记载之车,证实蒙古民族也是高车部族。公元429年(神jia二年),北魏大败柔然,缴获甲车甚多(见《魏书·崔浩传》。)。
柔然是高车民族,善于使用车辆,故有甲车甚多。精致的高轮车,是丁零民族在手工业上的一大成就,传至北魏因以高车得名,而扬名四海。
《南齐书》云:“芮芮虏……所居穹庐毡帐。”《梁书》云:“芮芮国……以穹庐为居”。各史记载柔然的居舍,完全一致,都说是穹庐毡帐,就是今天草原上牧民所住的蒙古包。这个穹庐毡帐创始于何时?虽然不知道,但自从历史上记载北方民族的时候起,“穹庐毡帐”就出现了。有人说,穹庐毡帐是由林木中人的“撮罗子”或“仙人柱”转化演变的,不知有何根据?也许草原牧民尚在森林中处于狩猎经济的时代使用过撮罗子这一类的住处。当林木中人走出森林演化为草原牧民的时候,就已经住进穹庐毡帐成为天幕之民了。穹,乃苍穹,天也。用白毡做成的像圆天式的居处,汉族文士美其名为“穹庐”。“毡帐”是说明材料和性质,这是草原牧民的哲学思想与科学创造相结合的产物。柔然继承了这一伟大而实而的成果。
犬戎民族的祖先创造天圆地方的槃瓠哲学。传入中原演化为开天辟地制造万物的盘古氏。在北方,这一哲学思想又与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深入到生产生活中去,为人民服务。“穹庐”体现了天圆地方人在其中的哲理,适应了草原牧民生产生活的需求,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穹庐呈流线型,圆而不锐,迎风而立,巍然不动,因其不兜风,不挡风,不受风力牵动之故也。拆装容易,搬迁方便,设计巧妙,计算精确,易于掌握,妇幼老弱都能拆会搭。蒙古包与高轮车不同,高轮车在经济类型的不断演变中,已经失掉了它的本来面目,以至失传。蒙古包则不然,沿用至今无大变化。解放后除增加了地板、壁炉、钢丝床外,内外造型保持原样。约翰。普兰诺。加宾尼著《蒙古史》第二章云:“蒙古人的住处是圆的,象帐幕一样,是用树枝和细棍构成的。帐顶中央有一圆孔,以便射入光线和排烟,在帐幕中央生火。帐的侧面和帐顶都以毛毡覆盖,帐门也是以毛毡制成的,帐幕大小,视其主人地位的贵贱而定;帐幕能够迅速拆开并重新搭起来,以牲畜驮运,一头牛拉就足够了,最大的帐幕也有用四头牛以上搬运的。出发作战或去任何地方,经常携带帐幕。”鲁不鲁乞说:“蒙古人的帐幕以一个用交错的棍棒做成圆形的骨架,这些棍棒的顶端汇合成一个小圆圈向上伸出一个象烟囱一样的东西,以白毛毡覆盖在骨架上面。帐幕有时达三十英尺宽。帐幕的门,朝向南方。主人的床榻安置在帐内的北边,妇女在左边,男人在右边。”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就地取材,发挥了林木和牧业副产品的积极作用。制毡、捻绳用的毛,制墙、做顶、支架、门框、搭杆用的木料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方产品。《黑鞑事略》云:“其居穹庐,即毡帐,无城壁栋宇,迁就水草无常”,“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如南方罘,可以舒卷,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背以毡为衣,马上可以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织定硬圈,径用毡挞(搭)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水草尽则移,初无定日。”《长春真人西游记》云:“克鲁伦河两岸多高柳,蒙古人取之以造庐帐。”《马可波罗游记》云:“其房屋用竿结成,上覆以绳,其形圆,行时携带与俱,交结其竿,使其房屋轻便,易于携带。”柔然之穹庐毡帐,当与上面所述蒙古人之蒙古包无异,所异者,突厥牙帐东开,蒙古则门朝南开。柔然无记载。现今草原上所用者为舒卷式或拆折式,拆折式的柳笆墙多为六块或八块,舒卷式者不多见。
《南齐书》云:“芮芮虏……编发左衽。”《梁书》云:“芮芮国……辫发,衣锦,小袖袍,小口裤,深雍靴。”《北史·突厥传》云:“其俗:被发左衽,穹庐毡帐……。”
我们先从柔然的发式说起,然后再谈柔然人的服饰。历史上记载北方民族的发式有椎发、索发、被发、披发、编发、辫发。称谓虽多,但除椎发外,其余都是辫发的不同称谓。后来由于出土文物的证实,匈奴的椎发,也是辫发,否定了“一撮之发,其形如椎”的古人说法。
《淮南子·齐俗训》云:“胡、貉、匈奴之国,纵体拖发,箕踞反言”,是我国古文献中唯一明言匈奴发式者。拖发,就是把头发拖在后边,于发端总之以结。(节录马长寿《北狄与匈奴》第75页。)陕西兴平县霍去病墓旁的马踏匈奴像,从匈奴的面部正面看去,发好像是披的。解放后在长安县沣水西岸的客省庄古墓中发现两个腰牌,上面透雕着两个胡人在两匹马的中间作赤膊跌跤状,两人的头发都是从头顶拖向脑后,挽以一髻,这是匈奴男子发式最可靠的证据。关于妇女的发式,从诺颜乌山匈奴墓发掘报告的叙述,当为辫发。
孔子口中与汉书笔下所称山戎匈奴的被发就是辫发,但何以不说明是辫发,大抵中国自周代以后,中原的礼沿即结发留髻,看不惯戎狄不结发。山戎匈奴辫发即称为被发。《论语》刘注:“谓山戎匈奴系编发,编,古读辫,被发、编发古可通指辫发。山戎、匈奴,已知是编发外,鲜卑、突厥、高昌、蒙古都是辫发的民族。”(程溯洛《女真辫发考》,北平研究院历史研究所。1947年。)
上面所引之披发、被发、编发、辫发,是一个发式在不同操作阶段的不同名辞,是将头发编成辫子披之或被之而已。《蒙鞑备录》云:“上至成吉思汗下及国人,皆剃婆焦如中国小儿留三搭头。在囱门者稍长则剪之;在两下者总小角,垂于肩上。”郑所南著《心史·大义略叙》云:“鞑主剃三搭,辫发。三搭者,环剃去顶上一弯头发,留当前发,剪短散垂;却析两旁发,垂绾两髻,悬加左右肩衣袄上,曰不浪儿。言左右垂髻,碍于回视,不能狼顾。或合辫为一,直拖垂衣背。”郑麟趾著《高丽史》卷二十八记载:“蒙古之俗,剃顶至额,方其形,留发其中,谓之怯仇儿。”怯仇儿(格)蒙古语发辫也。约翰。普兰诺。加宾尼所见之蒙古人发辫是:“在头顶上把头发剃光,剃出一块光秃的圆顶,从一个耳朵到另一个耳朵把头发剃去三指宽,在前额上面,也同样把头发剃去二指宽。在这剃去二指宽的地方和光秃圆顶之间的头发允许它生长,长到眉毛那里;由于从前额两边剪去的头发较多,在前额中央剪去的头发较少,就使得中央的头发较长;其余的头发允许它生长,把它编成两条辫子,每个耳朵后面各一条。”鲁不鲁乞在他的《东游记》里,也描述了他所见的发辫:“在头顶上把头剃光一方块,并从这个地方前面的左右两角继续往下剃,经过头部两侧,直至鬓角,把两侧鬓角和颈后的头发剃光,把前额直至前额骨顶部的头发剃光,在前额骨那里,留一簇头发,下垂直至眉毛。头部两侧和后面留着头发,把这些头发在头的周围编成辫子,下垂至耳。”
上面摘录有关辫发的资料,虽然说法有异,总体还是一致的,只是撰述人观察的角度或有不同而已。椎发并不像有些壁画那样在头顶中央留一撮发,系成朝天的椎形。椎发也是辫发。鲜卑的索发,也是辫发,辫发是由细绳索系而成,用索系发,故曰索头。柔然的被发、披发、辫发,也和上面所述一样,辫发也。辫发的发式是非常古老的,由戎狄,到匈奴、鲜卑、柔然、蒙古;从狄历、丁零到铁勒、高车以及北方所有的民族,和东北的肃慎、女真、满洲,都是辫发。
上面所述柔然的服式是:“衣锦,小袖袍,小口裤,深雍靴。”最重要的是“左衽”。匈奴、鲜卑、高车、柔然、蒙古都是游牧民族,他们的衣着打扮都不能与当时的生产生活脱离。牧民的衣着,必须适合于骑马放牧,套马抓羊,穿着汉人的宽袍带履,是无法活动的。柔然的衣着没有现成资料,只能从其他游牧民族中去印证。这些游牧民族中,只有蒙古民族尚有点滴有关衣着的资料。但蒙古民族是右衽,大袍有马蹄袖,与柔然之“小袖袍”和“左衽”不符。但经内蒙古考古学家李逸友同志考证,蒙古确有“左衽”风习。在他的《左衽服式札记》中说:元代社会上流行崇尚左衽的风尚。虽然在宋人著作中皆称蒙古为右衽,但左衽服式在蒙古人当中并未绝迹,甚至受到崇尚。他说:“1976年在察右前旗土城子,原集宁路遗址,发现一批窖藏丝织品中有一件印金提花绫长袍,通长126厘米,交领,左衽,窄袖。”“在元名人四像图卷上绘有四位官员,一位蒙古族,三位汉族都着左衽衣服。”“山西太原晋祠元代改塑的宫女像穿着左衽长袍”。
“陕西西安湖广义园,发现元代陶俑中有三个汉族侍者,穿着左衽长袍。”(见《左衽服式札记》油印本,存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明《洪武实录》第二十六卷第十一页下,有这样的条文:“其辫发,椎发,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可见当时的民族服装包括左衽的服式在内,是很盛行的,所以才明令禁止。
柔然的服式借鉴于蒙古人的衣着,虽有右衽之差,也是有它的转变过程。据十三世纪中叶普兰诺。加宾尼在出使蒙古汗国的时候,见到的蒙古人的衣报是:“用粗麻布,天鹅绒或织锦制成长袍。两侧从上端到底部是开口的,在胸部折叠起来,在左边扣一个扣子,在右边扣三个扣子,在左边开口直至腰部。各种毛衣的外衣样式都相同;不过,在外面的外衣以毛向外,并在背后开口;在背后有一个垂尾,下垂至膝部。”(见《出使蒙古记》第8页,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宽大的长袍在前面开口,在右边扣扣子。突厥的长袍在左边扣扣子。”(见鲁不鲁乞《东游记》第五章。)这就是右衽习俗的演变过程,也是柔然文明的一个创造。这种前后左右开口的长袍,适合于骑马,在骑马的时候多开口不会影响动作,这是在生产生活中摸索出来的创造。
柔然是北方民族中最善于使用铁器的国家,突厥是专给柔然锻冶的民族。柔然的开矿冶铁事业非常发达,也许是柔然能够在北方称霸的原因之一。
蚩尤以庐山五金制做兵器,是中国冶炼之始。其次就是北方民族了。匈奴兵器中以刀梃为主,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