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朝大老板-第2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爨国昭点了点头,连忙回应道,“同去同去。。。。。。。”

两人联袂而行,走了十余步后,爨国昭又转头问苏游道,“对了,我这是过来向上使请示的,想问问接下来的行程如何安排。”

苏游理所当然地说道,“午后便向福宁城出发吧,咱们先在福宁城呆上三五天,整编完降卒之后,再去铁甲堡。”

爨国昭点了点头,“如今福宁城和铁甲堡都没有守城之人了,希望收编他们能够顺利一些。”

“爨将军说的是,以后这福宁城和铁甲堡可都是你的领地了,还希望你能善待自己的子民啊。”苏游笑了笑,如果可能的话,他真想现在就回军,然后回过头来与爨国昭做交易就行了。

苏游相信,只要自己把临沧城南北城门打开,让大理城属于爨国昭的人顺利通过的话,不愁他不乖乖把自己新收降的三千士卒的家人送到临沧城来。

可真要就此回去的话,还有一个隐患。——那就是与爨国昭没有任何仇恨的濮部,很可能与他狼狈为奸。

爨国昭收降了将近两万人,他现在的实力已经比以前的段如珪还强大了,如果他再联合濮部来攻打临沧城的话。。。。。。。

只要苏游在临沧城一日,就不会担心爨国昭会对自己不利,可自己总有离开的一天。

濮部,绝不能留!

最起码也要让爨国昭与之结下大仇,而不是可能出现的联合起来对自己反水。

苏游胡思乱想之际,很快就结束了这一天的早餐,而时间也差不多到了中午。

苏游略略消息了一会,便听王朝来报称降卒们都已缴械,已经用绳索串联了起来并往福宁城方向押送了。

苏游没说什么,属于自己的本部兵马实在是太少了,而且大部分都是火炮手和象兵,这两支部队根本没法编入降卒。无可奈何之下,也只能先到福宁城在做打算了。

之所以要打福宁城,还是为了收编百姓,去铁甲堡的目的也是一样。

到得这日傍晚时,苏游和爨国昭的大军以及受降的俘虏,按照原计划终于进入了福宁城。

此刻的福宁城,说不出的萧索,这也是因为昨日段如珪离开得太过匆忙,而福宁城原本的居民也像上回一样,纷纷提前离开,躲去了乡下。

苏游俘虏的三千降卒中,倒有三百多是福宁城左近的居民。

理所当然地,苏游让他们出示了自己的身份证明,而后苏游的人拿着他们的证明直接通知了他们的家人:“这块土地马上就要成为爨国昭的领地,你们的儿子已经做了临沧城的士卒,你们可以去临沧城居住。”

临沧城和福宁城,距离将近三百里,或许临沧城的人不知福宁城在哪,但这儿的人总算是对临沧城充满向往的。

临沧城是什么样的地方?

那是一座飘在大江和湖边的孤岛,但这座城市最高的房子竟然有四五丈,这座城市的上空有着大大小小的管道,这座城市的居民就从这些管道中接水,——他们从来不用挑水。

临沧城的传说,还有许多许多,几乎所有福宁城的人都希望将来能够去临沧城看一眼。

现在,由于家中儿子或是丈夫成为了临沧城的士卒,他们终于得以实现了这个愿望。

于是,从第二天开始,大规模的迁徙终于开始了。

福宁城周边,十室九空,纷纷往北而去。

爨国昭听士卒们报告这个消息时,脸色不由一黯,这些人名义上都是属于苏游降卒的家人,可名义只是名义而已。

纷纷扔下家中草屋和土地向临沧城进发的百姓,十个中自有三两个真正是苏游说收降的士卒的家人,其余人则是跟风而去的。

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一片土地上,真的是要变天了。

幸好福宁城周边的人口不算太多,充其量不过万儿八千罢了,可若是到时候铁甲堡的居民也都迁往临沧城的话。。。。。。。

爨国昭不敢想下去,当即便找到了苏游,平心静气地把自己听到的消息告诉了苏游。

“是吗?我回头一定派人去追查,保证给爨将军一个交代。”苏游故作恍然大悟,点了点头算是安慰爨国昭。

问题是,苏游有这个义务去追查,需要给爨国昭一个交代吗?

爨国昭当然听得出苏游的虚与委蛇,只得哭丧着脸说道,“他们既然要去投奔临沧城,我也没什么说的,我只是担心这些百姓受不了这天气,走这么远的路,中暑什么的肯定难免。。。。。。。”

爨国昭的潜台词,说的却是铁甲堡离临沧城更远,他可不愿意看到百姓们在迁移过程中十去其八。。。。。。。

苏游听了爨国昭之语,哪还不知他的担心?

苏游想了想,只得说道,“乡下的人想进城,我也不好开口阻拦啊,要不然就会被人攻击我歧视乡下人了。所谓适者生存,能够适应城市生活的人自然会留下来,而不适应的人,最终会回到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中。”

爨国昭也不知如何回答他才好,只好苦笑着告辞离开了。

428杨广遇袭

进了福宁城之后,爨国昭在苏游的默许下接管了这里的城防。

其实又何止是城防?爨国昭早就当仁不让地接管了这儿的粮仓和武器库,李密也因此终于摆脱了后勤的工作。

但苏游也还不打算让他带兵,而是重把他招了回来,当做自己的智囊。

福宁城从此成为了爨国昭的第一份东山再起后的基地,尽管这座小城中已经没有多少居民了。

因为福宁城周边的居民纷纷迁徙临沧城,苏游收降的那部分士卒的情绪也就慢慢稳定了下来,过了五六日,民族大融合的程度相当完美。

相比于苏游,爨国昭接收的降卒就麻烦多了,尽管他亲自出去对降卒进行了整编和训练,但五天的时间也就多了五六千的战斗力罢了。

至于剩下的一万二三人,怕是要先行安排了他们的家人,才能重新唤起他们的战斗力吧?

铁甲堡之旅,势在必行了!

两日之后,苏游和爨国昭终于再一次到达铁甲堡。

相比于六年前,现今的铁甲堡城墙更为高大,可惜的是,城门已经无人看守。

苏游和爨国昭才刚到达北门时,便从斥候的报告中得知段如珪的兄弟段如玉带着家人和大量财富和上千铁甲堡守军从南门离开了。

城内的居民,则尽披缟素,显然是为段如珪戴孝的。

听到这个消息后,爨国昭便有些气急败坏起来,“段如玉怎么跑了!一定是逃去濮部了!”

苏游却对这个消息早有预料,笑着说道,“跑得好啊,这下不愁没有出师之名了!”

事实上,又何必找什么出师之名?简简单单就一句,——“代表月亮消灭你!”

濮部,六年中已经两次做了段如珪的帮凶,段如珪现在已是身首异处,凭什么他们就逍遥法外?

铁甲堡有将近十万的居民,他们虽然为段如珪戴素,却没有跟着段如玉离开自己的家园。

不过,或许他们也早就知道了他们接下来的命运。

爨国昭为了自己收降的那一万多段如珪士卒能够真的转化为自己的战斗力,也为了自己以后能够在此落地生根,进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贴出安民告示。

告示的内容,无非是保证不骚扰当地的居民,保证不会动居民们的一针一线。。。。。。。

但从第三天开始,铁甲堡还是再次出现了移民潮。

这一次苏游为了照顾爨国昭的情绪,也因为担心一下子进入临沧城太多人口而引起混乱,便严格控制了移民临沧城的人口数量。

苏游的做法,顿时引起了许多想借此迁入临沧城的铁甲堡居民沸反盈天的反对声,但苏游却装作视而不见,反是爨国昭为他背了黑锅。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谁让爨国昭管的城防呢?从铁甲堡到临沧城的通行证,也还是归爨国昭管理的。而苏游收降的那部分士卒的家人,苏游自然打过了招呼。

所以这一次迁徙,躲不过两千七八百家,也就一万多人左右罢了。

尽管如此,爨国昭还是未免有些肉痛。

好消息是,爨国昭的安民政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所收降的那些原本属于段如珪的士卒终于溶入了他的部队中,这使得他的士卒数量再次达到了三万人。

不过,这已经是苏游和爨国昭到达铁甲堡十天以后的事了。

时令渐渐进入了七月,南中最热的时候。

此时,爨国昭准备再次起兵,由铁甲堡南门出发,向西往南伞方向的濮部进军。

苏游与爨国昭确定了出发日期以后,便离开了铁甲堡,往临沧城回军。

不过,为了监督爨国昭的大军,也为了保证爨国昭能够尽快击败濮部,苏游还是把王朝带领的四百象兵留了下来,另外还有一千从段如珪的部队中受降过来的骑兵。

爨国昭留了一千多士卒守卫铁甲堡,又从苏游处接了一千多人上前线,刚刚好是三万人的兵力。

爨国昭当然也知道,这三万人中真正有战斗力的也就只有自己用苏游支援的马匹和甲具装备起来的三千骑兵,以及王朝率领的四百象兵了。。。。。

至于自己拥有的八千步卒和两千骑兵,战斗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至于投降的一万多人,多半也只能打打顺风仗了。

明白了自己的优劣,爨国昭原本还想从苏游处借几十枚火炮来着,但苏游还是以前方道路不好走拒绝了;无奈之下,爨国昭也只能抱王朝的大腿了。。。。。。

王朝早就明白苏游派自己跟随爨国昭攻打濮部的目的,自是虚与委蛇,与爨国昭不远不近地周旋着。

苏游往临沧城回军时,有九百火炮营,有一百护卫队,有李密原先率领的五百后勤部队;除此之外,便是新收降的三千士卒的两千人,这些人由来雁北亲自率领。

在铁甲堡的时候,苏游便参观过来雁北练兵,看着她拿着鞭子抽打那些士卒,就像力气不要钱似的。

苏游生怕引起哗变,旁敲侧击地提醒了来雁北,后者却坚持道,“若是这么打骂就能把他们骂怂了,他们又怎能承受得了流血流汗?”

苏游对于练兵并没什么心得,想想张龙赵虎等人似乎也是这么练兵,便也只好作罢。

不过,来雁北的练兵效果似乎很好,回临沧城的路上,她还不停地让士卒们摆出各种阵型,似乎也大抵能做到令行禁止了。

苏游看着新降的队伍,一会儿排成个s;一会儿排成个b,不由得欣慰地笑了。

过了福宁城进入福宁城与临沧城之间的第四座关卡时,离上回击杀段如珪之战已有二十天了,但此时由铁甲堡迁往临沧城的居民却还有不少。

对于这些一心投奔自己的人,苏游自然给予了最大的帮助。

队伍稍加整合之后,便空出了一百多辆正厢车,而一些空余的马匹他也随手散了出去,只说到了临沧城再收回来。

路上的百姓听说苏游便是临沧城的城主,此时又见他仁慈如此,自是对未来的日子又多了些憧憬。

一路上,苏游也不时收到从临沧城的急报,得知吕笙此时已经回来了,而东爨的碧云公主也造访了临沧城。

苏游知道,碧云公主是带着善意来的,苏游一想到她,便不免有些恍惚。

若是当日自己收了碧云公主的话,说不好爨国昭就不是自己的盟友,而是自己的手下了;南中的现状,很可能便是自己坐庄,一统南北。

可如今,苏游现在已经对王伯当是否还听从自己的命令没有太多的信心了。

毕竟王伯当已经做了五六年的东爨驸马,虽然碧云公主是名义上的东爨之主,但真正掌握权柄的一定是王伯当无疑。

王伯当如今也掌握了几千里的土地,又正在享受着权利的滋味,还会跟着自己回中原从一穷二白做起,争霸天下吗?

若是王伯当留在南中,一旦他反了水,那自己的根据地临沧还能存在吗?

想到王伯当,苏游的心情有些烦闷,也许该在适当的时候让他看看自己的火炮和战船了。

想着王伯当,又难免不想到爨子恒,想到大理。

接下来,应当促成的是爨子恒迁往南方了,至于他们是否有心打向更南方,苏游倒并不太放在心上。

到时候只要自己带上火炮和战船出去一示威,那些什么叫堕落钵体,哪个叫真腊,还有扶南林邑,除了投降还能干嘛?

苏游正在为经营南中而绞尽脑汁之时,杨广正在汾阳宫避暑。

因着此时已是七月末的天气,可谓秋高气爽,杨广忽然心血来潮,“若是能够安抚突厥,再征高丽也不是什么难事。”

可怜可悲的杨广,此时中原各地的起义军早已是沸反盈天,他却视而不见,心思依然放在高丽这弹丸之地。

杨广又想及当日突厥启民可汗匍匐在自己脚下的威风,当即命令顺道往北,竟往塞外而去。

当杨广这心血来潮没有什么准备的北巡队伍走出长城几日之后,北方竟匆匆奔来一骑,只说是奉了义成公主的差遣有急报送给杨广的。

杨广从护卫手中接过急件时,只看了两行便面色大变,竟连双手都颤抖了起来。

一旁的萧碧落见杨广有异,当即凑过来温言道,“陛下,四妹信上怎么说?”

杨广顺手把信件递给了妻子,气急败坏地说道,“咄吉要来偷袭我们。”

萧碧落一目十行地看完信之后,有些不信地说道,“她说咄吉已和阿孩有了勾结。。。。。。。”

“这不是重点。”杨广摇了摇头,当即传令道,“把几个内阁传来!”

杨广所谓的内阁,便是如今的选曹五贵,即宇文述、苏威、虞世基、裴蕴、裴世矩;如今裴世矩仍在经略西域,所以来的人也只有四个而已。

杨广对这四人并没什么避讳的,当即把信让他们看了一遍,随后又皱着眉头问道,“诸位爱卿,你们意下如何?”

宇文述抬头向北望过去,良久才道:“义成公主的信,应该没有问题。咱们的前哨已经几天没有回转报信了,老臣这两天不时观测天空,总觉得有大军从北方接近。”

宇文述话音刚落,一个站在高处用望远镜放哨的斥候前来报告道,“陛下,北方似乎有烟尘接近。。。。。。”

宇文述顾不得礼仪和颜面,当即伏到地上,很快便站了起来,急声道,“陛下,老臣已经听不出来,敌军怕有几十万之众,还请陛下下令回城!”

杨广再不犹豫,当即将车驾拥返长城,把雁门关闭住。

429雁门之围

回转的命令一下,跟随杨广的禁军起先还不知所以然;直到进了雁门关之后,意识敏感的人已经预感到了凶险,好在雁门郡就在前方不远了。

雁门在杨谅之乱时损毁严重,重建后改县为郡;雁门城墙高大坚固,方圆二十里,常驻人口数也就两三万人。

杨广的车驾到达雁门城门时,远方的颤动,已经不用伏地去听就能感觉得到了。

雁门郡郡守早就接到了杨广派出的信使急报,如今已是腾出了官署,又联络了富户人家,只等杨广大驾来临了。

虽然预感到后方有无数追兵,但跟随杨广的十万禁军也都是经过见过的主,他们心中虽然慌乱,进城时也还是有条不紊的。

雁门太守早已在北门迎候,直接把杨广迎到了郡衙内,郡衙当即升级为雁门行宫。

随后,慰劳王师的百姓担壶引浆,纷纷安排杨广的大军。

杨广下榻之后,第一时间传来了雁门郡守吕玉,“吕爱卿,听说你参加过对杨谅之战?”

吕玉当即侃侃而谈,“回陛下,微臣当时还是代州的司法,当时杨谅派乔钟葵率五万大军攻城,我们只有几千人。坚守了一个多月后,因为太仆卿杨义臣来救援,才最终击败了叛军。”

杨广点点头,这些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了,他只知道眼前的吕玉是因为当年的战功而坐了如今的郡守之位的。

之所以问起当年之事,大概也是因为杨广此时有了坚守雁门城的想法。

这个想法一闪而逝,杨广继续追问道,“你给汇报一下雁门郡的基本情况。”

“城中守军共有一万人,普通民众两万。。。。。。。”吕玉当即老老实实地汇报起来。

“粮草呢?”没听到吕玉说出下文,杨广当即皱了皱眉,要想在此坚守,存粮才是最重要的。

吕玉对粮仓中的粮食和草料并没有确数,却还是硬着头皮说道,“按制,地方的守军一次只能领取半年的粮饷,而雁门有士卒一万马匹五千。如今人马都增加了十万,由此可以预测的是,雁门的存粮只够陛下的大军食用二十天左右的,而草料。。。。。。。”

自从苏游来到这个世界后,大隋人的心算能力直接就提高了不知多少个档次,自从吕玉说完第一句话时,杨广已经明白了如今的窘境。

雁门郡的粮食只够二十天,草料只够十天的,就算突厥人无法攻破城池,可自己能饿着肚子撑下去吗?

看着杨广脸色愈来愈凝重,伴驾的裴元庆当即建议道,“陛下,守城无需太多马匹,微臣建议先屠杀部分战马,一举两得。”

杀掉部分战马,不但可以减少草料的消耗,更能给士卒们增加肉食。

可一匹马的价值是多少?一匹战马的价值又是多少?

杨广摇了摇头,反问裴元庆道,“突厥人如今到哪了?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从别处调集粮草,或者。。。。。。。”

杨广没有说第二个可能,他记得当年修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