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朝大老板-第2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能打通这条水路,三四天的时间便能达到南海,而不像咱们现在这样需要三四个月。可惜的是,南盘江还是太小了,不适合航行咱们的大船,要不然我会选择走这一条路进入中原的。”

苏游和苏云帆父子表现出来的地理知识,连李密都心服口服。

苏游解释完苏云帆之语后,又转向李密道,“刚才你说的襄阳。。。。。。”

李密点了点头,“刚才说了四角,接下来就说道占据棋局中腹的瓦岗了;瓦岗四面为敌,不但朝廷对此心口之刺不能不拔,就连其他势力对此也是虎视眈眈的。至于四边之地,则是四角所连中线之地,即关陇和河北之间山西、河北和东南的山东淮北、关陇和巴蜀之间地汉中、还有就是巴蜀和东南的荆襄。”

众人听李密说得头头是道,皆不由自主地点起头来。

四边之地的山东淮北盗贼四起,是最乱的地方,苏游显然不可能去选。

山西之地,李渊的声望最隆,虽然他此刻还没有起事,但就连杨广都知道,这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

汉中就不用说了,苏游想要进入汉中,就要舍弃他的战船和火炮。

至于荆襄,此刻已是迦楼罗王朱粲的根据地。

朱粲曾在大业三年的时候在东都犯下杀人碎尸案,而他现在则变成了一个吃人的恶魔,打到哪就吃到哪。

若是能够讨伐这个恶魔,倒似乎全了苏游的大义之名!

435建国大业

座中诸人听了李密的分析,尽皆摩拳擦掌起来,仿佛天下已到了他们手中一样。

苏游也点了点头,附和了李密的说法,“以荆襄为根据地很不错,可西入关中,可北上东都。”

李密听着苏游肯定了自己的说法,顿时兴奋起来,满怀希望地看向后者,“那。。。。。。”

“却还是有两个问题需要面对,一是交通问题,二是。。。。。。我担心到时候陛下会宣我进见啊,那我去还是不去?”

听了苏游的话,众人一时又都面面相觑起来,想要与那些乱贼有所区别,什么都得考虑到才好啊。

李密摇了摇头,没辙了。

苏游却对他摆了摆手,示意他坐下来,这才笑着说道,“其实,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

苏游从李密手中接过了那根指画地图的小铁棍,指了指地图的右上角道,“咱们直接攻打高丽,拿下高丽以后,可以选择征服新罗百济,也可以选择从东莱郡或是涿郡进军中原。”

听着苏游的格局,李密不由懊恼起来了。

其实想想也是,有了战船和火炮,攻打已经被蹂躏了好几次的高丽,岂不是手到擒来?

更重要的是,以东莱或是涿郡为前沿阵地的话,很容易便能与瓦岗呼应起来除掉其中的窦建德或是张须陀。

夺取了黄河下游之后,战船就可以直接开进东都了,到时还管他什么仁义之名?

唯一的问题是,瓦岗寨能不能坚持到苏游与他们联合呢?

李密正在胡思乱想之际,苏游忽然郑重其事地看着他说道,“玄邃,我要交给你一个重任。”

“请主公吩咐。”李密有些狐疑地看了一眼苏游,心情顿时激动起来,这也是所有下属听了领导说起这话时的反应。

“这场仗到底还有打多久,瓦岗是关键所在。如今的瓦岗虽然看起来蒸蒸日上,可同样的山雨欲来,我希望你能去领导瓦岗,保住瓦岗!”苏游点了点头,用毋庸置疑的语气说道。

“李密定不辱使命。”李密半是欢喜,半是忐忑地拱手领命。

李密之所以有这样的心态,还是因为做谋臣做得太久了,此刻听苏游话中之意是让自己领导瓦岗,这显然是小妾被扶正的节奏啊。

问题是,如今瓦岗的体制差不多已经成型了吧?自己突然空降过去,翟让他们买不买账呢?

李密的心思,苏游自然也有预料,所以转向了吕笙,“吕笙,这次你也辛苦一下,跟着玄邃去一趟瓦岗吧。。。。。。”

苏游的意思,显然是让吕笙为李密保驾护航了,后者没有说什么,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

苏游又继续说道,“此次玄邃提前进中原,是为了确保瓦岗立于不败之地;吕笙的主要任务,则是帮我联络我的生意伙伴,具体详情到时我会详细交代。然后,我们再具体谈谈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以及立国大计吧?”

“立国?”众人听到这话之后,顿时来了精神。

最后在众人的反复讨论之下,终于订立了他们所要建立的国名——云中国。

相对应的,云中国的军队,则为云中军。

云中军由三部分组成,水兵三千人,共有战船十五艘,火炮三百门;骑兵两千人,每人配备两到三匹战马;城卫军一千五百人,有火炮三百门。。。。。。

苏游要带去中原的大军,以水兵和骑兵为主,到时候王伯当和爨子恒也会以盟友的身份各带三千援军加入,共计出兵一万一千人。

为了使军队以战为荣,苏游又提出了采用功勋制,将民众分为四等。

四等民为贱民,贱民包括犯罪之人,道德败坏的人。

三等民为平民,凡在临沧城居住一年以上,连续在临沧城纳税一年以上均为平民。

二等民为公民,军中士卒服役期满后自动成为平民,累计战功到一定程度或是参加官方举办的文化考试,又或者对云中国做出发明创造等贡献者,可获得公民资格。

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只有公民资格以上的云中国人,才能出任官吏。

而一等民,则为贵族,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此五等爵位均可世袭,此外再加上一个不可世袭的爵位——勋爵。

勋爵的获得,与之挂钩的是能够给云中国带来什么好处,比如说有重大发明者,比如说一年内的纳税大户,等等等等。

要立国,当然得先立法,这也是刘邦约法三章这也是依法治国的根本原因。

之前苏游已经在临沧城建成之后提出了《市易法》,第一次提出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概念。

而今天,苏游提出了《刑法》和《国民法》。

《刑法》自然不用多说了,《国民法》所包含的内容则是四等民的分法。

在感情上,苏游当然希望人人平等,也就是后世所谓的人权;但在理智上,苏游显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讳提出这么脑残的计划来。

“人人平等”的提法,对某些人来说本身就是不平等的,人的智力和体力方面生下来就不一样,分配到的社会资源又怎能一样?

人人平等,永远不可能实现。

可以实现的只是,公正,公正,还是他么的公正!

至于上层建筑的管理架构,苏游则提出了三权分立原则。

说到三权分立,苏游借助的当然是后世西方的说法,可追根溯源,这种制度雏形的滥觞,大抵也还能在中国古代找到。

前汉高祖时,军权与内政分立,丞相与太尉分治文武之事,御史大夫专管监察之事,这难道不是三权分立?只是后来大将军霍光专权,三权集中于一人之手,三权分力就此统一。

不过,分了合,合了分,也算是中国特色了。

后汉时曹操的官员陈群也曾重新恢复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搞三权分立;悲剧的是,结果竟然搞成了九品中正制。。。。。。

或许国人骨子里都喜欢控权,或许三权分立制本就不适合中国国情,但苏游还是打着复兴汉朝故事的名义,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制度提了出来。

内政官员可以连续任三届,每届四年。每四年由元老院选举一次,选出首席元老,称“首相”,有权任命六部官员。

户部,管理财政支出、预算、拨款和户籍,钱粮。户部下设粮米司,盐司,铁司,海关司,户籍司,赋司,税务司。

吏部,管理官员任免、选民登记、爵位管理;

工部,管理政府工程,技术研制,水利,建筑,军工技术。工部下设军工司,河道司,建筑司,开发司;

兵部,管理军队后勤工作及军饷发放,退役军人安置;

礼部,管理教育、学生、教师、科举和朝廷礼仪;

商部,管理工匠、矿业、工商和税收,下设百工司,管理工匠,矿业司,商务司,税务司。

因为三权分立的原因,苏游所提出的六部把历代的三省六部制中的刑部剔除,却加上了商部。

商部设为六部之一,可以让发展商业的声音响亮一些,以确保云中国大力发展商业的政策实施。

另外,在司法上设立大司刑这一官职,由城主直接任命,主管刑事司法,同时各地治安人员,监狱系统都归大司刑管理,地方官员不再有刑事与民事审判权,这些刑事与民事审判官员均由大司刑在律法考核合格人员中任命。

人口少的地方不设专职法官,由上级部门派出巡回法官,每月定期巡回开庭,在未开庭期间犯人由地方监狱收押。所有的审判必须有三位以上公民参加裁决(称陪审官),裁决的结果必须由陪审官做出。

所有公民通过律法考核合格,都可申请当陪审官。

同时,律法必须严格,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

比如,偷一元钱,如果罪名成立就判一天监禁,不管他是情节轻微的偷了这一元钱,还是情节恶劣的偷了这一元钱。我们的法律应该只惩罚犯罪,不惩罚犯罪情节。

这样可以防止法官和陪审员勾结起来,收了钱后把杀人犯说成是含着微笑、情节轻微的杀了人,然后为了惩罚他轻微的情节,合法的把他轻微的判决。

对官员的监察工作,也归为大司刑掌管。巡回法官四处在民间行走,很容易收集到官员的情报,这些可以直接上报到城主,由城主负责作出处理决定。

至于元老院,只有具备公民以上身份,才可被选举为元老;地方机构选举出的类似元老院的机构称作议政院,当选的议政院人员称为议员。

议员也必须有公民以上的身份。议员由当地具有选举权的居民选举产生,每四年换届选举一次,各地主管官员由议员选举产生。法律规定的各级政务行政机关平时可依法而行,但特殊政务必须由地方议政院批准,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方才可实施。

如此,三权分立原则自下而上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王朝框架已缓缓搭建了起来。

以上只是云中国的建国方案的雏形,至于具体的法律,以及建国的时机,却并未成熟。

苏游的立国大计,只是给在座的将士们画一个大饼,给他们吞一枚定心丸罢了。

至于接下来要讨论的,则是加强与临沧城周边地区商业上的合作了,当然,苏云帆早先提出的疏通南盘江的计划也被苏游重新提了出来。

李密和吕笙的中原之旅,确定要走南盘江无疑了。

(这一章过度借鉴了部分赤虎所著《商业三国》中的立国方案,书友们千万别菊爆我啊。)

436三下江都

大业十二年四月,李密和吕笙各带数十护卫,由南盘江放舟东去,染指中原。六七日之后,他们终于到得南海,遂弃舟买马,径往江都而去。

而此时的东都之中,百官们正在为杨广的生日而烦恼。

无论是登基之前,还是在上位之后,杨广从未想过凭借着生日而得到什么,但朝臣们总是会记得这一天,这就是权利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杨广最近已极少上朝了,此次收到百官们送来的各种珍玩,还是暗暗高兴了起来,唯一让他看不明白的是苏威送上来的一部《尚书》。

正好有唯恐天下不乱之徒对杨广写了一封匿名信,“《尚书》之中有《五子之歌》,这是苏威讥讽陛下啊。”

《五子之歌》说的是夏太康失邦的故事,杨广看了这信虽然脸色沉了下来,但也知道若是扣《尚书》的字眼,那就是搞文字狱了,这与始皇帝焚书坑儒何异?

尽管心中不岔,杨广还是忍了下来。

进入六月之后,王世充从江都传来了好消息,——龙舟马上就完工了。

杨广想着再下江南指日可待,却又想起出行的安全问题来,于是召集了朝中五贵,议论起天下的形势,以及再征高丽的意向。

早在雁门之围时,杨广便已答应再不提征伐高丽的事了,此时突然心血来潮再次说起高丽,苏威等人自是不敢应当。

一时的冷场,杨广也觉得有些尴尬,当即点名问苏威道,“纳言,你以为如何?”

苏威几经宦海沉浮之后,也是被杨广整怕了,节操早就碎了一地。

如今听了杨广点名提问,也只得硬着头皮顾左右而言他,“这个嘛。。。。。。老臣以为陛下就是天下百姓的主心骨。只要陛下坐镇东都或者西入长安,再剿抚并用,盗贼指日可平!”

苏威的话,杨广算是听出来了,他虽然没有明说,总还是反对自己下江都的。

杨广不置可否地摇了摇头,苏威却要死不死地继续补充道,“若是陛下能够招安群盗,倒可以多得数十万大军,到时候派他们去打高丽也不是不可以的。”

苏威的说法,与《水浒》中朝廷招安梁山好汉征方腊有异曲同工之妙;杨广也知他说的极有道理,若是自己按他的说法做的话,说不定大隋眼下的纷乱用不了几年就能全部解决。

问题是,事情真的得到了圆满解决的话,这不是间接证明自己大业以来一直走的是错误路线?杨广宽以待人,可同样严于律己,他不容许自己犯错误,也不愿意听到别人指责自己犯了错。

再则说了,杨广早就计划好下江都了,这项工作也已经准备了半年,难道就此半途而废?

等苏威去后,杨广又对裴蕴问起了同样的问题;后者察言观色,云淡风轻地看着苏威离去的背影道,“这天下哪有那么些盗贼?”

裴蕴之语,也算是处心积虑的诛心了,说起来他和苏威能有多大的仇?

不过是像如今外面作乱的盗贼想取杨广之位一般,裴蕴也不过是想对苏威取而代之罢了,这也是寻常可见的朝堂内斗,没什么可奇怪的。杨广却因此疏远了苏威,而后裴蕴又对苏威加了一把火,让人举报了苏威举荐的官吏与突厥人勾结。

杨广此刻显然最不想听到的便是有关突厥的消息,当即把苏威再次贬为平民。

大业十二年七月十四,杨广第三次巡幸江都。

东都的码头上,大将军段达、太府卿元文都等人驻足相送。

杨广下了车辇,领着皇孙越王杨侗,看着眼前的几位大臣,郑重其事地说道,“朕此行江都,东都的守备就全赖诸位爱卿署理了。”

段达问道,“陛下此行,何时归来?”

“唉。”杨广仰天长叹,不置可否,随后把杨侗交予段达,就此留给东都一个落寞的背影。

一路上旌旗威武,浩浩荡荡,但随行将士多是关内人士;他们本无心东去,所以行进缓慢,算是踌躇而行。

龙舟到得巩县时,正是黄昏时候,此时万丈霞光铺陈在碧波粼粼的江面上,可谓美丽已极。

杨广选择性忽略了两岸无数拉着纤绳的民夫苦力与江边一路护卫的铁骑,忽然诗兴大发起来,对侍立一旁的虞世基笑问道,“虞爱卿,此时江面的景色如何?”

听着杨广发文,虞世基立时猜想到了他心中所想,当即马上逢迎道,“陛下亲身驾临,当然是让此景更见宜人。陛下若能留诗一首,定可传芳百世!”

杨广龙心甚悦,马上就有了一首,“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

虞世基当即夸赞道,“皇上的新诗定能成为令万世瞻仰的绝品!”

哪知虞世基话音才落,内侍便跑来把一封军报交了上来,杨广嘟囔了一声“扫兴”,却还是拆了开来。——却是冯翊郡人孙华在当地聚众起兵。

虞世基听了这消息,便有些担心孙华会接下来攻打洛口仓,于是趁机给杨广建议道,“不如派兵加固对洛口仓的驻守,以防万一。”

“卿是书生,定犹恇怯。”杨广哈哈一笑,不屑道。

尽管嘲笑虞世基是胆小的书生,但杨广随后还是按照他的建议,命人留在洛口仓加强防范。

此时,苏游率领着大军驾着战船进入了湄公河,而李密和吕笙,也带领着几十护卫到达了瓦岗寨。

这瓦岗寨,还要从大业七年说起。

当时杨广第一次征伐高丽,命令天下的船坞都无条件由民营变为官用;而即墨当地的官僚得知苏游被杨广发往南中之后,便拿着鸡毛当令箭,简单粗暴地收走了吕忠肃等人在琴岛创立起来的船坞。

吕忠肃气不过,遂带着手下的两百多工人与朝廷发生了冲突,随后奔走避难,化整为零辗转来到了瓦岗。随着天下乱起,越来越多的流民为了能在乱世中活下来,纷纷逃入瓦岗。

瓦岗的势力,如同滚雪球一般慢慢壮大,连单雄信、徐世绩这些青年才俊也投靠了进来。

瓦岗的兵力,很快突破了十万人;到得大业十一年,瓦岗寨终于发展成了乱民们最理想的三大可投奔的势力之一。

尽管如此,翟让和吕忠肃还是只敢在瓦岗寨周边的一亩三分地兴风作乱,没有一点争霸天下之相,直到现在也都没与朝廷有过真正的一战。

这一天,李密和吕笙带领四十余人出现在瓦岗寨的前哨。

巧的是,负责前哨的小队长正好是吕忠肃的老部下。

他蓦然见到已有六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