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台湾成功企业管理模式-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残破不堪。35年后的今日,台湾经济发展,已跻入工业国家之林,被公认
为经济“奇迹”,其实这个“奇迹”是从一片片瓦砾中拾起,就如同一只船
在恶劣天候里,逆航于重重险滩的急湍河流中,遭受着狂风暴雨澎湃浪涛的
袭击,而这条船能勇往直前的平安航行,则完全凭着每一位船员的坚定毅力,
同心协力维系着。

1951年,台湾社会渐趋安定,农工生产已恢复至光复前最高水准,物价


渐趋稳定。此时,政府为使有限的资源,能作有效的利用,自 
1953年开始实
施第一期四年经建计划,在“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发展策
略下,实施进口替代政策。

在这个期间内,衡量当时生产条件,选择需要技术简单、资本较少,而
需要劳力较多的劳力密集工作,如纺织、合板及家电装配等产业,以补充国
内需要替代进口。此时,所需的工业原料大部分仰赖进口,长春所生产的产
品全部以内销为主。

60年代,台湾实施的第三、四、五期经建计划,完全以出口导向为主,
此为出口扩张时期,而岛内所生产的原料有限,仅能供应岛内少量的需要,
大部分仍须耗费外汇由国外进口。7O年代,长春三位领导人,认为台湾经济
如欲维持成长,必须从经济结构上改变,必须自原料加工、人工密集的轻工
业升级到重工业及精密工业,从输出原料转变为输出高品质的制品。

因此,长春集团自 
1969年起即积极从事研究开发,以期增加原有产品多
层次的应用,提高其附加价值,同时以内销市场建立的信心及基础,积极拓
展外销,目前外销国家多达 
3O余国。

岛内石化原料的外销,在目前虽尚未居台湾重要的出口产品,但已扭转
台湾原料进口地区转为出口地区的地位,长春的贡献实功不可没。

“长春”今日的地位,并非“偶然”,也不是“机运”形成,它是结合
三位创始人的远识、智慧及卓越的领导,他们勤俭刻苦、保守稳重的作风,
而能适逢时代的变迁创造奇迹;他们平易近人、诚恳,凡事以身作则,脚踏
实地,对事业发展深具信心,使得“长春”集团发展能够持续不断。

“长春”就同它的字义,永远欣欣向荣,更能以他们的成就贡献于国家
社会。


二、台塑集团——世界塑胶之王

二、台塑集团——世界塑胶之王

1981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和国际保护主义的冲击意犹未尽,世界经济继
续衰退。美国许多石化业者在缩减生产,甚至出让设备厂房。台塑却在这个
时候买进卜内门化学公司(ICI)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Louis iana)红巴顿
郡(Baton Rouge)生产二氯乙烷(EDC)和氯乙烯单体(VCM)的工厂,以
及。。 Stauffer化学公司在德拉瓦州(Delaware)生产PVC的工厂。专家学者对
台塑在景气恶化中接手这两家亏损的工厂,都持观望态度。结果,台塑的经
营管理使这两家工厂人员精简,产量提高,接着景气逐渐复生,业绩也转亏
为盈。同时,台塑于1978年开始在德州(Texas)安乐角(Point fort)
所兴建生产。。 EDC、VCM和。。 PVC的工厂也已落成。于是台塑的。。 PVC总产能,包括
国内、国外各厂增加到每年。。 93万吨,超越美国。。 PVC巨擘——Goodrich的。。 85
万吨,而登上世界。。 PVC工业的王座。

□四十年来的成长
台塑的前身——福懋塑胶工业公司于。。 1954年。。 10月成立,1957年建厂完
工开始生产。。 PVC时,增资并易名为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王永庆为主
要股东及实际经营者。

4O多年来,随着台湾经济建设的推动及石化工业的发展,台塑不断成长
壮大。1965年该公司合并宜兰县冬山电石厂,并在高雄设立前镇碱氯厂,更
自。。 1973年起在高雄仁武地区次第扩建或增建碱厂、氯乙烯厂、塑胶厂,以充
实塑胶原料来源。而在采取多元化经营策略下,它于1966年在前镇厂区增设
厂房生产聚丙烯腈纤维(台丽朗),次年又在关渡设立纤维加工厂,1969年
更合并了三峡志和纤维厂,组成一坚强的纤维加工体系。同年,台塑也设立
机械厂,承造企业内的机械设备,以求自力自足,节省购买机械设备的外汇
支出。1973年机械厂扩充并迁至仁武厂区,不但承制企业内的设备,也参加
岛内(如中油、中船)及国外(如巴西)厂商的建厂工程,使该公司业务更
加多元化。此外,配合中油公司第四套轻油裂解设备计划,台塑于1981年在
高雄县林园工业区投资筹设年产。。 12万吨高度聚乙烯(HDPE)及年产。。 28500
吨丙烯酸与酯类工厂,建厂于。。 1983年底完竣,1984年。。 4月试车顺利后开始
生产。

如今台塑在台湾拥有六大事业部(塑胶、台丽朗、台纤、电石、机械和
聚烯),及七大厂区(高雄厂、仁武厂、前镇厂、冬山厂、关渡厂、三峡厂
和林园厂)。厂区之广大,设备之宏伟,除国营中油公司外,恐无出其右者。

受到石油危机的冲击,台塑积极在海外开辟原料来源,赴美建厂、买厂。
而为了使在美国生产的原料能如期运送回岛,供应岛内需求,台塑乃斥资
3500多万美元向日本订购两艘化学槽船。“台塑一号”和“台塑二号”在。。 1981
年。。 4月启航,首开台湾厂商拥有化学槽船之先声。“台塑三号”目前正委由
中船公司建造,也为中船公司创下承造化学槽船之实例。台塑开启的先例尚
不仅于此,它在美国建厂,即是亚洲石化工业者的前锋,接手。。 ICI的红巴顿
郡厂和。。 Stauffer的德拉瓦州厂,使业绩转亏为盈,证实了它的经营管理制度
优于欧美先进石化业者。尤其它在不景气中保住了数百名美国人的工作,想


当年台塑创立时接受美方支助,如今美方收到回馈了。

当年台塑创立时接受美方支助,如今美方收到回馈了。
50年代,台湾第一期经济计划有了成效。政府也体认到经济建设中工业
的重要性,要发展台湾经济,必须使它从农业社会步向工业社会。于是委请
美国怀特工程公司(I。G。White)前来进行市场调查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提出
合乎设厂可行性的工业。结果,PVC(聚氯乙烯)工业被列为重要项目之一。
当时美援会的负责人尹仲容主持经济策划,力主建立 
PVC等工业,他主动找
工商人士,鼓励他们运用美援来投资经营。但是,当时大家对 
PVC认识不够,
加上市场小,需求量少,生产起来成本必然高昂,因此兴趣缺乏。王永庆虽
然知道台湾生产烧碱,在制造过程中约有 
7O%的氯气废弃掉,这些氯气应可
用来制造 
PVC粉。可是,他仍觉得对 
PVC这一行业不够深入,不敢贸然投入,
而他有意经营的轮胎业却被别人捷足先登了。结果,何传的弟弟何义被选为
创办塑胶工业的辅导对象,为此何义前往欧美考察,回来反而意兴萧索。那
时候岛内已有的塑胶加工业,每个月只需要 
10吨 
PVC粉,与怀特工程公司所
建议的每月 
120吨产量相去甚远,况且设立日产 
4吨的工厂,实在不合经济
效益。因此,即使有美援 
673000美元的贷款,可以从日本进口生产设备,政
府更提出赋税减免的优惠办法鼓励,何义还是决定放弃。此时,尹仲容想到
了曾申请轮胎业的王永庆。

王永庆根据日本当时月产 
3000吨的资料分析,当时台湾人口是日本的
1/1O,按此比例,我们每个月可以生产 
300吨。如此,怀特工程公司建议的
每月 
120吨产能相当保守。王永庆便在尹仲容鼓励与期许下应允承办。在何
义放弃时,政府有不少人主张由公营单位接办。尹仲容却力排众议,毅然推
荐王永庆,从今日台塑的成就看来,尹仲容真是慧眼独具。

王永庆出生于台北县的贫苦农家,父亲体弱多病,作为长子的他从小就
要帮忙家计。15岁那年,他只身离家到嘉义当米店小工,16岁自己开米店,
就展露他的生意头脑。当时,日本人开的米店到下午 
6点休息,他则工作到
晚上 
1O点半。因此,在日据时代差别待遇下,他的业绩也能胜过日本人。今
天台塑人一星期要上六天班,或许是缘自于此!王永庆还预估顾客的食米进
度,在他们断米之前主动联络送米,不但保住旧客,也招来新知。同时他记
住顾客有钱付款的日子,如在公务员发饷那天上门收款,总能达到目的。

王永庆早年也开过砖厂,经营过木材业,都有所成,但塑胶业给了他最
大的挑战与最高成就。

□创业艰难,愈挫愈奋
1957年 
1O月台塑开工生产 
PVC粉半年后,竟然连一公斤的产品都没卖
出去。原来塑胶加工业者风闻政府要在台塑建厂后,管制 
PVC进口予以保护,
他们担心台塑生产的 
PVC质量欠佳,便提前把好几个月总共数十吨的需要量
一次进口。另一方面,每个月的产量只有 
12O吨,量少成本高,售价就贵了,
自然乏人问津,真没想到台塑创业伊始就遭遇存亡关头,其经营者面临成败
的考验。进退维谷之际,王永庆毅然决定扩充产量,以减少成本降低售价。
同时,他也领悟到 
PVC只是一种原料,要经过加工后制成各种日用品如塑胶
薄膜、塑胶布、塑胶皮,甚而制成沙发皮面、皮包、塑胶鞋以及水管、电线
配管等,用途才会广,用量才会大,于是,台塑扩充设备,使产量增加到每
月 
200吨。而“求人不如求己”南亚塑胶加工厂及新东塑胶制品厂于是应运
而生,采用台塑的 
PVC粉,加工制成雨衣、浴室帘布、婴儿尿裤,及塑胶管


等拓开外销市场。如此惨淡经营,终于给台塑打开一条出路。这番挫折与应
变,倒为台塑导引出发展方向——自力自足,开发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以及
与下游加工业者唇齿相依,共存共荣。

等拓开外销市场。如此惨淡经营,终于给台塑打开一条出路。这番挫折与应
变,倒为台塑导引出发展方向——自力自足,开发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以及
与下游加工业者唇齿相依,共存共荣。
于 
1968年 
12月 
9日发生大
火,造成 
1人死亡、1O人受伤及将近 
2000万元的财物损失。遭此变故,台
塑董事长和总经理连袂搭乘飞机到高雄现场处理,并声称尽速修复厂房,五
日后部分恢复开工,一个月内恢复全面开工,而且产品依旧原价供应,绝不
趁市场供不应求之际提高价格。王董事长表示,PVC原料厂与加工厂的关系
是长期而密切的,彼此交易绝不是一次就了断,没有加工厂的推广,原料就
无法推销,因此双方应保持良好合作,在售价上原料厂尤其不就能轻易变动。

□与下游共存共荣
台塑一直本着与下游厂商共存共荣这种原则。198O年,油价的困扰和保
护主义的盛行,使得国际经济情势陷入困境。PVC原料在一月底涨价,但台
塑顾及下游加工厂的转嫁负荷能力,而维持 
PVC售价,自行吸收成本涨幅。
受此影响,台塑于该年 
8月 
4日召开董事会时,将营业目标修正降低:营业
收入减 
13亿元,盈利减 
6000余万元。

至今,台塑的经营者仍一再肯定下游加工厂商的贡献。

1984年 
7月 
1日在美国北美华人学术研讨会上,王永庆说:“。。台塑
公司能有此长足之发展,除了一己之苦心追求外,主要就是依赖 
1500余家下
游加工厂充分发挥中国人的勤劳美德,站在第一线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又
说“。。若无这些为数众多的下游加工厂商,就没有今天台湾的石化原料工
业。”同年台塑在林园工业区的 
HDPE厂试车顺利正式生产后,廉价供应嘉惠
下游加工厂商,同时贯彻其“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

□集中管理,合理经营
追求经营管理合理化是台塑列为最优先的目标,而该公司的经营管理也
一直受到工商企业界推崇,甚至奉为圭臬。台塑的经营主体在生产单位的事
业部,主要的管理制度如下:

(一)事业部制度:为符合产销一元化与责任经营的原则,台塑按其产
业类别划分为若干事业部,目的在使各个事业部能够实际配合本身的组织编
制、制造程序、产品结构等需要,统筹整体的产销作业,全盘规划经营目标。
另外,为了追求经营的更合理化,同时实施“利润中心”制度,事业部以厂
别或产品别各自成立计算损益单位,透过会计的管理分析报表,就投入的成
本和产出的收入衡量经营绩效,并显示出经营责任的归属。

(二)单元成本分析:为了督促各项管理工作的精进与管理效果的确实,
台塑利用各种经营报表做为管理的工具,借绩效与成本的比较,显示差异,
并经由共同检讨来发掘异常原因,谋求改善对策,以达到成本控制及提高绩
效的目的。“单元成本分析”就是以产品别单位成本的各项成本构成要素作
为分析基础,针对可控制项目,逐项深入检讨其合理性,并据以设定其标准
成本,提供各部门控制成本及管理追求之目标。

(三)个人绩效制度:为使从业人员报酬的发放更为合理,台塑所采行
的个人工作绩效评核是以日为单位,而后累积为月,作为核发每月薪资或效
率奖金的依据,并将月累积为年,做为年度考绩的基准,如此借以提高从业
人员工作质量及生产效率,并增加从业人员之所得收入。

企业的发展应不断追求事务的简化、成本的降低、技术的提高及企业远


景的筹划,凡此都需培养优良的幕僚人员配合才能取得其功。台塑在多元化
经营的策略下,发展成一庞大集团企业,深感到许多共同性的事务若予集中
管理,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台塑总管理处于是在 
1968年成立,设有营建部、
法律事务室、财务部、采购部、电脑处、总务部以及总经理室,前六个单位
是为统筹管理各公司及事业部的共通性事务而设置,总经理室则为管理幕僚
单位,在台塑企业追求经营管理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功能。

总经理室针对各项管理机能的需要,分设有经营分析、人事管理、资材
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营业管理等各组,配合各事业部经营,就各项
事务予以制度化。而从原料的采购以至生产、销售及收款等各项作业莫不设
定制度使能遵循有据,并对执行情况予以复核,再加改善、督促。它的工作
特色,在于不单只对各营业生产部门做消极性的检核,检核最终目的在于发
掘问题,进而针对各项问题研订改善方案,然后提交由王董事长亲自主持的
午餐会报,与事业执行单位彼此共同检讨,交付执行之后并做定期检查,确
保改善方案的实施,同时了解有无需要修订之处。而对于事务的处理,总要
求做到完善的结果方才满意。因此,它是进而参与改善实务,而非仅问题的
提出而已。也因为总经理室的成员,其工作方式必须身临实地,针对问题作
深入的分析,所以在从事检核改善的同时,也能充分达到训练人才的作用。
实际上,在总经理室工作一段相当时间以后,可以派到各事业部单位去做幕
僚工作,事业单位亦可轮调其所属人员至总经理室接受幕僚训练,如此的人
员交流培养方式,对管理水准的提高发挥了相当令人满意的功效。

□本固枝茂,更上层楼
为谋求长期发展与高速成长,除经由不断研究,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
本,以物美价廉的产品为社会提供最佳服务外,台塑并为贯彻原料至成品的
一贯作业,从事多元经营多边发展,以巩固企业的经营基础及不断提升经营
水准。

台塑自 
1958年成立南亚,解除其产销危机以后,陆续经由转投资或股东
投资,成立了近 
20家姐妹公司,分散国内外,成为跨国际性的大集团企业。
不但在塑胶工业,也在纤维、纺织、染印、木业,甚至于教育及医疗界都占
有相当地位。

南亚创立之初原名南亚塑胶加工厂股份有限公司,1967年合并新东塑胶
制品厂股份有限公司,而更名为“南亚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它“青出
于蓝”,业绩优于台塑,自 
1970年以来,营业额年年高居台湾民营企业之冠。
在经营塑胶事业稳当时,王永庆先生重拾早年经营过的木材业,于 
1962年,
成立“新茂木业股份有限公司”,踏出多元化企业的第一步。木材是台湾省
较丰富的天然资源。王永庆先生经营过木材生意,又进入石化业,他知道可
以“化腐朽为神奇”——木材废料可以制造纤维,况且岛内不生产天然棉,
“台湾化学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因而在 
1964年诞生。如今它与台塑、南亚是
台塑集团的三大主力公司,1983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