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波伏娃画传-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孟母三迁”,让萨特重回巴黎亨利四世公立上学。萨特同意了,这样至少不用和继父在一起。        萨特回到了巴黎,他觉得自己像一个刑满释放后回到家乡的囚犯。他又重新和尼赞在一个班上学了。在这段时间内萨特大量阅读了普鲁斯特、吉罗社、保尔·莫朗的、康拉德作品和许多超现实主义的作品。他们俩的友谊也更加深厚,班上的同学将这两人看作一体,并认为他们是班上最优秀的人。萨特和尼赞都很喜欢恶作剧、搞怪。班上曾经有同学想和他们搞在一起。这可没那么容易,萨特和尼赞对他进行了严格审查:“你必须去弄脏法国军旗,并要公开声称自己要败坏法国军队。”结果把这个同学吓跑了。


第一部分:学校里的小才女萨特的初恋(1)…(图)

  我不希望成为你的第一个情人,但是我希望成为你惟一的爱人。                                                           ——萨特    1924年秋天,19岁的萨特以第7名的好成绩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哲学专业。当年的巴黎高师在全法国只录取了52个学生,其中23个理科,29个文科。巴黎高师是法国最负盛名的大学,也是法国历史最悠久的师范学校,至今已经有211年的历史。在所有高等学校中,它是惟一一所文、理并行不悖的综合性学校。这种平衡也是它的优势所在,它一共培养出1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萨特就是其中一位,他的小说《恶心》于196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萨特在毫无政治压力的情况下拒绝接受此项巨奖,并随即向大众发表一个声明,他的理由是——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这一举动令大众哗然,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史上也是头一遭。  巴黎高师是全球精英教育的典范,每年只招收200来名学生,而报名的却有4万人,几乎是世界著名大学里规模最小的高校,目前在校生也只有2000多人。巴黎高师的入学竞争十分激烈,只有非常杰出的学生有资格进入巴黎高师。  尽管饱经岁月的磨炼,这所古老的学院在今天仍焕发着青春的活力,无论在哪一阶段,高师都与时代保持着高度的默契,人才辈出,如开生物学新纪元的亚雷斯和巴斯德,自由主义战士雷蒙·阿隆,他曾是萨特好友。共和国总统蓬皮杜,总理兼任国民议会主席的洛朗·法布留斯,西方10大著名哲学家之一、生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以及1968年出现的拯救法国社会于传统陋习中的一代“新人”等,当然还有本文的主人公——存在主义先锋萨特,都曾是巴黎高师的优等生 。  这个暂且按下不表,言归正传,继续说萨特的初恋。和西蒙娜的雅克表哥相对应,萨特也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女伴。她就是西蒙娜·卡米耶·桑,比萨特大3岁,是一个药剂师的女儿。进入大学后第二年的9月,萨特到蒂维尔参加一个表姊妹的葬礼时与卡米耶邂逅。  在认识卡米耶之前,萨特也和几个女人有过来往。萨特通过中学毕业会考后,转到一所较好的文科预备班——路易大帝公立学校,以便报考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在那段时间,萨特有了第一次性经历。一天,学校医生的妻子把在教室里自习的萨特叫了出去,约他下星期四在医生妻子的一个女朋友家幽会。萨特感到很惊奇,因为他和这个女人此前从未说过一句话。他想了想,竟然稀里糊涂地答应了。到了那天,这个30岁的女人带领着18岁的萨特上了床,她手把手教萨特如何做爱。一夜风流后,她走了,再也没有找过萨特。萨特不久也考走了,每次回忆这段经历,他总是感到恍惚。  在和这个医生的妻子上床之后,萨特先后和几位下层的漂亮姑娘发生过关系。在那个时代,不少下层阶级的姑娘愿意和萨特这样高阶层的男子在一起,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资产阶级的性道德对于男女两性的要求是不平等的,像萨特这样的男孩子是被鼓励在结婚前有一些风流韵事的,这被看成一种男性魅力的体现。而女孩子则被要求守身如玉。  卡米耶是萨特第一个相对固定的女伴。这与萨特以前和女人们的逢场作戏不同,他爱上了她。她面容动人,身材苗条,裙装飘逸,风情万种。他们在一个葬礼上相遇了,她眼睛顾盼流转,不时望向穿着一身黑色服装的萨特。


第一部分:学校里的小才女萨特的初恋(2)…(图)

  葬礼结束后,卡米耶走到他旁边对他说:“你真有风度。虽然你很丑,可是你的丑陋具有无穷的魅力。”萨特哈哈大笑。她甚至不在乎他的斜眼,萨特被她直爽的话打动了。在蒂维尔逗留的4天中,两人迅速坠入爱河,难舍难分。卡米耶聪明自负,玩世不恭,不过她也很喜欢读书,热爱写作。她的美貌让人神魂颠倒、眼花缭乱。她有一大堆情人,都以能一亲她的芳泽而荣幸。卡米耶的浪漫多情让萨特深深迷恋,她非常喜欢小说《红与黑》,她让萨特像小说里的于连那样半夜破窗而入与自己幽会。尽管卡米耶阅人无数,对付男人经验老道,但是像萨特这样有文采、有思想的她还是第一次见到。萨特则对卡米耶说:“我不希望成为你的第一个情人,但是我希望成为你惟一的爱人。”是否是第一个并不重要,他自己也曾有过很多性伙伴。卡米耶也赞成性的多伴侣:“性的忠贞导致真正受奴役。”在他与卡米耶的相爱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证明了一点:男女双方在性道德上是可以做到平等的。  随后,萨特回到巴黎上学,卡米耶也回到了图卢兹。在分处两地的半年里,他们靠写信维持恋情。这半年中,萨特为了筹集放假后去图卢兹的路费,帮人翻译书、当家教。最后钱还是没有凑够,他就一法郎一法郎地向同学借钱才买了一张去图卢兹的来回票。可是卡米耶却对萨特前去看望她并不热心,她满不在乎的态度令萨特很不爽,两人见面之后,萨特发现自己对卡米耶的感情愈加深厚了,而卡米耶却对此毫无反应。萨特觉得自己被玩弄了。不过,半年之后当他们相约重回当初相识之地——蒂维尔游玩时他们的感情又有所升温。  好景不长,与卡米耶的交往让萨特既幸福,又经常焦虑不安。卡米耶曾来巴黎看望萨特,萨特十分高兴,他全心全意地为她的到来做着准备,借了不少钱。卡米耶来了之后,他陪着她到处玩,但是卡米耶却并不领情。她变幻莫测的性格也让萨特头疼不已,她有时情绪很好,有时无理取闹。这是一场不平等的恋爱:自己付出的太多,卡米耶却将自己与萨特的关系看得很轻。  卡米耶与萨特的感情渐渐冷却,她很快搭上了巴黎的名演员和导演夏尔·迪兰,两人陷入热恋。但是她酗酒、任性胡闹的性格让迪兰也头疼不已。就这么过了一两年,卡米耶觉得日子无聊,又想起了萨特,就给萨特写了信要求见面。  此时的卡米耶变得神神叨叨,她做了两个大布娃娃,把一个叫做尼采,另一个叫做丢勒。每到半夜,她就对着布娃娃念念有词,好像在与死去的尼采和画家丢勒对话。萨特对此不解,她对萨特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有资格同我对话。萨特看着眼前的卡米耶,觉得陌生了。两年前狂热的爱消失殆尽。虽然爱情不复存在,但是萨特与卡米耶之间保持了终身友谊,他和卡米耶的情人迪兰也成为了好朋友。


第一部分:学校里的小才女扎扎之死(1)…(图)

  我决意竭尽我的所有力量,来阻止她的生命变成一种虽死犹活的状态。  ——波伏娃    进入大学之后的波伏娃成绩仍然非常优秀。1927年波伏娃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普通哲学证书。第二名波伏娃·韦伊则紧追其后,她也是个女生,平时与波伏娃就十分要好。韦伊在学校的名气很大,她经常喜欢穿各种奇装异服在学校里走来走去,不少学生纷纷侧目。韦伊家境富裕,十分关心政治。当她听说中国饥荒的时候竟放声大哭,这一点波伏娃对她很是赞赏。  韦伊是个狂热的革命分子,她曾对波伏娃说:现在惟一要干的事情就是革命,让所有人都有饭吃。当时波伏娃不同意她的看法,两人从此再也没有说过话。后来韦伊成为法国非常著名的社会哲学家。在生活中,韦伊是个禁欲主义者,并不知疲倦的追求“磨难”。法西斯占领法国后,她得知纳粹在集中营杀害犹太人之后,便认为自己不应该吃得比集中营里囚犯的配额食品更多。从此她每天吃得很少,当时她还患有肺结核。1943年,波伏娃·韦伊死于饥饿。  哲学证书考试的探花是个男生;名叫梅洛·庞蒂,是个男生,当他知道状元和榜眼都是女生的时候,经常装作气呼呼的样子说要找波伏娃、韦伊算账。后来他和波伏娃也认识了。梅洛·庞蒂是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随和幽默、谈吐不俗。梅洛·庞蒂后来还成为法国最为著名的现象学哲学家,他在绘画艺术、文学等方面造诣也很深,在美学理论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波伏娃和他很谈得来。  在大学里,扎扎和波伏娃开始有所疏远,她们见面的时间少了。扎扎母亲马比耶夫人全神贯注地为扎扎寻一门实惠的婚姻。她经常要求扎扎留在家里做这做那,学习如何勤俭持家:她让扎扎早上6点就去市场买蔬菜水果,因为那时卖得最便宜;就连买块布也让扎扎“货比十家”。作为一个十分虔诚的基督教徒,扎扎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母亲,为此她感到筋疲力尽。因为精力都投入到了这种所谓的“节俭”中,扎扎安心学习的时间所剩无几,不过她成绩依然很好,并以优异的成绩,那是一个罕见的分数,通过了语言学学分的考试。不过马比耶太太对此不屑一顾,她可不想让女儿成为一个知识分子,并坚决阻止扎扎打算明年准备再考一张文凭的计划,对当初让扎扎到大学读书后悔得要死。为了让扎扎收心,她限制扎扎的一切外出活动。  刚上大学后,扎扎告诉波伏娃一件以前从未说起的事情。原来少女时期起,扎扎与母亲马比耶夫人的关系开始变得恶劣。实际上,因为扎扎是家里的老三,不大不小,父母都不十分关心她。所以她内心一直很失落,表面上嘻嘻哈哈只是一种掩饰。十一二岁的时候,她和一个远房表兄安德烈十分要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她逐渐爱上了安德烈。马比耶夫人为他们的深厚友谊感到欣慰,但是她不能容忍扎扎长大后与安德烈产生恋情,更不允许他们的婚配。在她看来,安德烈的家庭过于富裕,而且十分粗俗、挥霍。她逼着扎扎和安德烈绝交,把他们强制隔绝了两年,直到安德烈到阿根廷服兵役。  扎扎感到很难过,她时常给波伏娃写信倾诉埋藏在心中的苦恼:“一切痛苦和牺牲都来源于爱情,来自于两个如此不般配的人——他和我。”波伏娃终于明白,原来扎扎坚强乐观、桀骜不驯只是一种假象。扎扎是家里的老三,父母都不是很重视她,这让扎扎有被遗弃感,所以她常常自嘲和嘲笑别人,来掩饰自己的失落。出于一种交换的心理,波伏娃告诉扎扎自己早已不再信仰上帝的秘密。好在扎扎没有对波伏娃另眼看待,她认为不信神并不妨害他人,没有什么好指责的。  马比耶夫人曾经让波伏娃一同劝说扎扎和安德烈断绝关系。波伏娃表面上答应了,心里却十分反感。而且,她发现马比耶夫人并不像以前那样喜欢自己了。马比耶一家还经常嘲笑波伏娃衣着谈吐不得体。尤其是在马比耶太太得知波伏娃已经不再信仰上帝以后。有一次扎扎反抗管制的时候,马比耶夫人认为是波伏娃把扎扎带坏了,指桑骂槐地说:“我不理解一个信神的人会和无神论者来往,我们必须替迷失的灵魂祈祷,不让他们污染我们。”扎扎听后,愤怒得喘不过气来。另外,她亲眼目睹母亲是如何简单粗暴地包办了姐姐的婚事,内心十分恐惧。波伏娃对扎扎的遭遇充满同情,她想帮助扎扎。“我决意竭尽我的所有力量,来阻止她的生命变成一种虽死犹活的状态。”  扎扎19岁时,终于对安德烈不再报有情感了。马比耶夫人对她长期的调教使得她对母亲无限服从和忠诚,甚至常常不顾及波伏娃的利益而顽固地向对方妥协。波伏娃发现自己已无法像以前那样与扎扎畅所欲言了。扎扎还曾对她说:生孩子比找工作更重要。而且也许有一天扎扎会完全走到自己的对立面?波伏娃甚为担忧。


第一部分:学校里的小才女扎扎之死(2)…(图)

  在一次会面中,波伏娃把梅洛·庞蒂——哲学证书考试的探花,介绍给扎扎认识,梅洛·庞蒂身材颀长、英气逼人。两人一见钟情,迅速坠入爱河。这多少让扎扎的情况有所改观。1928年的冬天异常寒冷,塞纳河里漂流着冰块。从柏林回到巴黎的扎扎看望正在感冒的波伏娃。她向波伏娃谈了很多在德国的见闻,当然还有关于订婚的事情。扎扎已经能用乐观的心态面对母亲对她实行的狂轰烂炸式的催婚。她有一种想要读很多书,努力扩大自己文化素养的感觉。马比耶夫人也不敢过于粗暴地剥夺她新近寻求到的自由,扎扎还和波伏娃晚上一起去看了几次芭蕾舞。扎扎的改变让波伏娃感到欣慰。  扎扎和梅洛·庞蒂的相爱充满波折。扎扎性格外露、感情炽热,而梅洛·庞蒂则十分内敛,也不善表达感情。扎扎经常向波伏娃抱怨梅洛·庞蒂的冷淡。除此之外,梅洛·庞蒂的几个兄弟姐妹都在最近因为订婚、结婚而离开了家,因此如果他也在这时离开家庭,母亲就成了孤单一人,所以他并不想马上结婚。另一方面,马比耶夫人对梅洛·庞蒂也是吹毛求疵。扎扎夹在中间,压力很大。所幸马比耶夫人最后对梅洛·庞蒂这个未来女婿的外貌、气质、家世都很满意。一路磕磕碰碰,总算捱到了谈婚论嫁。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例行的婚前家庭调查中,大好的形势急转直下。马比耶夫人发现梅洛·庞蒂是一个私生子,是梅洛·庞蒂母亲在他丈夫出海远航时与一个大学教授偷情后生下的孩子。马比耶夫人认为这门婚事有辱家门,就背着扎扎严词拒绝了,并要求梅洛·庞蒂不得与扎扎再有任何来往。梅洛·庞蒂一下子蒙了。他心里虽然非常难过,考虑到姐姐已经订婚,为了不让这桩丑闻影响到姐姐,他违心地答应了。扎扎不知道这一连串的事情,她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梅洛·庞蒂好像换了一个人,还老是躲着自己,写信也支支吾吾。  扎扎向波伏娃求助,波伏娃不知道隐情,一方面她给梅洛·庞蒂写信让他去见扎扎。另外,她劝扎扎找梅洛·庞蒂当面问个清楚。但扎扎此时已知道一些原委,她心如刀绞,也不想再去揭梅洛·庞蒂的伤疤。尽管她很想告诉梅洛·庞蒂,自己愿与他同甘共苦面对这一切,但此时,她已失去了告诉他的勇气和力量。  爱之深,伤之切。几天后,扎扎精神失常了。一天晚上,她突然撕掉全身衣服,一丝不挂地从卧室走下楼,并朝门口走去。马比耶夫妇大惊失色,费了很大的劲才把她拉回来。  第二天,她独自来到了梅洛·庞蒂家,见到了他母亲。梅洛·庞蒂夫人被失魂落魄、双颊绯红的扎扎吓了一跳。正发着高烧的扎扎失神地望着她,咄咄逼人地问:“梅洛·庞蒂不在家吗?他为什么不在家?难道他已经进了天堂?”梅洛·庞蒂夫人害怕她再次受到刺激精神错乱,就老老实实回答:“没有没有,他一会就回来。”  “你恨我吗?”扎扎问。  “不。”  “那你为什么不让我们结婚呢?”  梅洛·庞蒂夫人无言以对。这时梅洛·庞蒂回来了,他心疼地摸了摸扎扎的额头和手,烫得厉害。“我送你回家。”梅洛·庞蒂抱着扎扎上了出租车。  车上,扎扎流着眼泪责问梅洛·庞蒂:“你不能吻我一下吗?你为什么从来不吻我?”于是梅洛·庞蒂吻了她。回到家,马比耶夫人赶快叫来了医生。扎扎一直在说胡话,场面令人动容。马比耶夫人后悔不迭,十分自责。她把梅洛·庞蒂一家叫来:“我不愿看到我女儿这样不幸,我决定不再阻止你们的婚事。”  但为时已晚,扎扎的大限将近。医生诊断她得了脑膜炎。她连续四天高烧,昏迷不醒。临死之前,她有片刻清醒。看着一旁落泪的母亲,扎扎还安慰她:“不要哭,妈妈。每个家庭都有无用的人,我就是我们家的废物。”几分钟后,扎扎永远地合上了眼睛。  得知扎扎临死前说的话,波伏娃才明白,扎扎一直在假装坚强,假装无所谓。她想起前不久在路上碰见扎扎,那时扎扎已经得知不能与梅洛·庞蒂结婚的真正原因。但扎扎却和波伏娃热情地说起要开始写她已经构思了很久的小说,还说自己如何喜爱司汤达的作品。波伏娃以为她走出悲伤,打心眼里为她高兴。没想到几天以后她就……原来都是假的,是扎扎在伪装快乐,她的内心深处自卑、脆弱。她临死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