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9-伤寒论纲目-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炎暑之时。必当根据经详审。则无差失。 
王好古曰。夏月发热恶寒。头疼。身体肢节痛。脉洪盛者。热病也。冬伤于寒。因暑气而发也。 
治与伤寒同。然夏月药须带凉。如用麻桂青龙三方。须加减。夏至前。桂枝加黄芩。夏至后。三 
方俱加知母、石膏。热病三日外。与前汤不瘥。脉仍数。邪气犹在经络。未入脏腑者。桂枝石膏汤 
主之。此方夏至后代桂枝症用。若三月至夏。为晚发伤寒。栀子升麻汤可用。 
鳌按。夏月热病。而王氏主用麻桂三方。殊非良法。当斟酌之。 
庞安常曰。大抵热病。大热。须得脉洪大有力。或滑数有力。乃为脉病相应。为可治。若小弱 
无力。难治。若人虚脉弱。宜以人参扶其元气。不可但攻其热。 
暑风者。由大热制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其脉虚浮。浮者风也。虚者暑也。俗名暑风。 
乃相火甚而行令也。宜黄连香薷饮加羌活。或双解散加香薷。 
暑脉必虚。外症头疼口干面垢。自汗倦怠。或背恶热。甚者迷闷不省。而为霍乱吐 
利。痰滞呕逆。腹痛泄利。下血斑黄皆是。治以清心利小便为主。汗多者不利。宜白虎汤。次分表 
里。如在表。头痛恶寒。双解散加香薷。或十味香薷饮。如在半表里。泄泻烦渴饮水吐逆。五苓散。 
热甚烦渴。益元散。若表解里热。半夏解毒汤。下神芎丸。或老弱人冒暑。脉微下利。渴而喜温。 
或厥冷不省人事。竹叶石膏汤。加熟附冷冻饮料。次以来复丹、五苓散治之。凡夏月暑症。不可服诸 
热剂。致斑毒发黄。小便不利。闷乱而死。慎之。 
戴原礼曰。暑病有冒伤中三者轻重之分。或腹痛水泄。胃与大肠受之。恶心者。胃口有痰饮。 
此二者冒暑也。可与黄连香薷饮。或身热头疼。躁乱不宁。或身如针刺。此为热伤肉分。当解毒。 
白虎汤加柴胡。虚加人参。或咳嗽发寒热。盗汗不止。脉数。热伤肺经。火乘金也。此为中暑。宜 
清肺汤、柴胡天水散之类。 
张从正曰。暑伤五脏。为症不同。如暑入心。则噎昏闷不知人。入肝。则眩晕顽痹。入脾。则 
昏睡不觉。入肺。则嚏喘痿 。入肾。则消渴。 
李杲曰。脾胃虚弱。遇六七月湿旺。汗泄身重。短气。四肢痿软。脚 眼花。此肾与膀胱俱竭 
之状也。况汗大泄则亡津液。津者。庚大肠所主。三伏庚金受囚。木无可制。故风湿相搏。骨节 
烦疼也。夫壬膀胱已绝于巳。癸肾水已绝于午。今更逢湿旺。助热为邪。西北方之寒清绝矣。圣人 
立法。夏宜补者。为热伤元气。以人参、麦冬、五味、滋水之源。泻丙火。补庚金。益元气也。 
长夏暑热蒸人。损伤元气。四肢困倦。精神短少。两脚痿软。早晚则发寒厥。日高之后。复热 
如火。乃 
阴阳气血俱不足也。或心胸痞满。肢节沉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小便黄少。大便溏而频。或 
利或渴。自汗身重。此血先病而气不病也。若湿气先搏。脉必洪缓而迟。病虽互换少瘥。其天暑湿 
令则一。宜治以清燥。或远行大热而渴。则热舍于肾。故水不胜火。发为骨痿。此湿热成痿也。或 
热厥而阴虚。或寒厥而气虚。四肢如火。为热厥。四肢冰冷。为寒厥。寒厥腹中有寒。热厥腹中有 
热。脾主四肢也。 
虞抟曰。暑 之症。变异不等。非止归五脏。盖人之形气有虚实。感有轻重。则后时而发。至 
秋成疟痢是也。重则实时而发。如张氏所言诸症。至有轻变重。重变轻。亦自感有浅深。传有兼并。 
况人之形志苦乐不一。岂为无变异乎。四时之症皆然。 
杨士瀛曰。东垣论暑热症候则同。冬月伤寒传变为症之不一。彼为寒伤形。此为热伤气。若元 
气虚甚受病。忽于一时不救者。与伤寒阴毒。顷刻害人实同。故东垣启是病例。大开后人之盲 也。 
宜与痿门参看。 
陶华曰。中暑脉虚而伏。身热面垢。自汗烦燥大渴。四肢微冷而不痛。用白虎汤。痰逆恶寒。 
橘皮汤。热闷不恶寒。竹叶石膏汤。头痛恶心烦躁。五苓散。 
凡中暑。小柴胡加香薷最良。脉迟。洒然毛耸。口齿燥。人参白虎汤。霍乱烦躁。大渴腹痛。 
厥冷转筋。黄连香薷汤治之为要也。须冷服。热服反吐泻也。 
龚信曰。伤寒与伤暑所以异者。以伤寒伤暑俱有热。若伤暑而误作伤寒治之则不可。盖暑伤形。 
热伤气。伤寒则外恶寒而脉浮紧。伤暑则不恶寒而脉虚。此为异耳。治宜小柴胡加知母、石膏。 
或人参白虎汤、天久淫雨。湿令大行。苍术白虎汤。若元气素弱而伤之重者。清暑益气汤。 

卷七
湿痹
属性:【纲】仲景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 
则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目】李 曰。痹者。痛也。太阳病。脉沉而细。关节烦疼。皮肤麻木。自汗者。防己黄 汤。 
无汗者。五积交加散。然湿气四时有之。兼风兼热兼寒者。随症加减。兼风者。先伤湿而后伤风。 
风在上受。湿先下受。风湿相搏。风在外而湿在内。大汗则其气暴。而内邪不能出。故风去而湿 
存。湿流入里则病重。微汗则其气缓。而内外之邪俱去。或湿症去而风症未去者。不久自解。寒热 
身痛。麻杏薏甘汤。身痛发热。小便不利。麻黄汤加苍术。肩脊腰背强痛者。羌活胜湿汤。肿痛微 
喘。杏仁汤。汗多。汉防己汤。虚者。身重难转侧。桂枝汤加白术。身重昏迷。自汗失音。下利不 
禁者。白通汤加术、草。身痛小便不利者。甘草附子汤。身重走痛者。小续命汤去麻黄、附子。热 
而重痛烦渴者。败毒散去柴胡、人参。加栝蒌。小便自利。及下利不止者死。兼寒者。伤寒无汗。 
寒湿相搏而有汗。不能周身。惟在头耳。身背强者。表不利也。症与风湿相似。渗湿汤主之。带表。 
五积交加散。里寒。理中汤加附子。寒多浮肿。术附汤妙。 
徐彬曰。此论湿之挟风。而湿胜以致痹着者。谓发热恶寒。太阳病也。乃湿胜而疼痛。太阳病 
来。邪自表入。湿挟风。风走空窍。故流关节。关节者。机关腠会之处也。风气滞于中。故逼心而 
烦。然风为湿所搏。而失其风之体。故脉沉而细。则知湿胜即名中湿。亦曰湿痹。痹着不去也。气 
既为湿所痹。则气化不敏。或小便不利。大肠主津。湿则反快而不艰涩也。病风者多燥闭。故以湿 
胜而快者为反耳。但当利小便者。便利而气化。气化而湿行。见不必狃于太阳而治风。亦非痛在关 
节而当温散之比矣。 
鳌按。仲景论湿病。而湿痹其最重者。故列首条。其余若风湿。风湿相搏。寒湿相搏。头中寒 
湿。湿温。湿热。风寒湿杂 
为痹为痉。此数种。皆湿病也。俱列于后。 

卷七
风湿
属性:【纲】仲景曰。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寒冷 
所致也。 
【目】刘完素曰。身尽疼者。湿也。发热日晡所剧者。风也。若汗出当风而得之者。则先有湿 
而后感风。若久伤寒冷得之者。则先伤风而后中湿。可与麻杏薏甘汤。 
陶华曰。风湿必脉浮。先伤湿而后伤风也。其症肢体肿痛。不能转侧。额上微汗。恶寒不欲去 
衣。大便难。小便利。热至日晡而剧。治法。但微解肌。宜羌活冲和汤。咽渴小便不利。五苓散。 
外不热。内不渴。小便利。术附汤。缓弱昏迷。腹满身重。自汗失音。大便不禁。白通汤去甘草加 
白术。身肿痛微喘恶风。杏仁汤。热而烦渴。小柴胡加花粉。中湿小便不利。一身尽痛。身黄。大 
便快。茵陈五苓散。大小便俱利。无黄者。术附汤。身痛鼻塞。小建中汤加黄芩。 
【纲】仲景曰。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附子汤主之。 
【目】虞抟曰。以散表中风湿。若大便硬。小便自利。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此条。妙在脉浮虚 
而涩。脉若沉实滑大数者。非也。 
【纲】仲景曰。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 
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 
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 
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目】张兼善曰。风在外而湿在内。风湿相搏也。汗大出者。其气暴。暴则外之风邪去而里之 
湿邪不出。故风则去而 
湿则在也。 
【纲】仲景曰。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 
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目】张元素曰。湿胜者则多汗。伤寒者必无汗。故寒湿相搏。虽有汗而不能周于一身。但头 
汗出也。 

卷七
头中寒湿
属性:【纲】仲景曰。湿家病。身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 
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 
【目】张云岐曰。此湿气之浅者。何以言之。不曰关节疼痛。而曰身上疼。是湿尚未至流于关 
节。而犹外客于肌表也。不曰发热而身似熏黄。但曰发热面黄而喘。是尚未至于脾。而但薄于上焦 
也。阴受湿气。则湿邪为深。今头痛鼻塞而烦。是湿客于阳而不客于阴也。湿气内流。脉当沉细矣。 
今脉大者。阳也。则湿犹未内流而但在表也。又自能饮食。腹无痞满。而中和无病。知其湿气微 
浅。故但纳药于鼻中。以宣泄头中寒湿也。宜瓜蒂散。 

卷七
湿热
属性:【纲】仲景曰。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目】杨士瀛曰。一身尽疼。其非伤寒客热可知矣。是由湿邪在经也。夫脾土。恶湿者也。湿伤 
于脾则脾病。脾病则色外见。是以身发黄者。为其黄如烟熏。非正黄色也。如烟熏者。黄中带晦暗 
也。 

卷七
湿温
属性:【纲】仲景曰。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 
【目】朱肱曰。湿温者。两胫逆冷。胸腹满。多汗。头痛妄言。其人常伤于湿。因而中暑。湿 
热相搏。则发湿温。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治在太阳。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 
痛所在。身青面色变。名曰重 。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白虎加苍术汤。此症切勿发汗。汗之必死。 
赵嗣真曰。活人云。常伤于湿。因而中暑。许学士云。先受暑。后受湿。虽两人所言感受之先 
后。各自不同。而其症治则一。至用白虎苍术汤。诚为至当。设若湿气胜。脏腑虚。大便滑。术附其 
可废乎。故但用白虎不可也。 
吴绶曰。如活人所言湿温脉症。宜术附汤加人参、香薷、扁豆。若脉大有力。自汗烦渴者。人 
参白虎汤加白术。轻者。十味香薷饮。或酌用清暑益气汤。犹必增损用之为妙。总在除湿清暑益元 
气而已。 

卷七
风寒湿杂合病
属性:【纲】仲景曰。病患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摇。卒口噤。 
背反张者。此太阳中风。重感寒湿而为痉也。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 
止者亦死。 
【目】朱肱曰。风寒湿杂至合而为痹。身重汗出恶风。痛如历节状。防己黄 汤。 
张兼善曰。错杂之邪合至。当论其先后多少分治可也。 
成无己曰。额上汗出而喘。阳气上逆也。小便自利。或下利。阴气下流也。阴阳相离。故云死。内经曰。 
阴阳离缺。精气乃绝。此之谓也。 
鳌按。下条乃言湿家死症也。湿病本不至死。今由误下以至不救。仍是医杀之耳。 

卷七风寒湿杂合病
附录雾露论
属性:李 曰。阴脉紧者。雾露浊邪。中于下焦少阴之分。故曰浑。因表虚里微。遂使邪中于阴。为 
栗。令人足胫逆冷。便溺妄出。或腹痛下利。宜理中汤、四逆汤热药以散其邪。阳脉紧或带涩者。 
雾露消邪。中于上焦太阳之分。故曰洁。令人发热。头疼项强。筋挛。腰痛胫酸。宜九味羌活汤加 
本。或恶寒欲吐者。藿香正气散、五积散。仍量加 本。阴阳脉俱紧者。上下二焦俱中邪也。必 
吐利后脉不紧。手足温则愈。若吐利后脉迟不食者。脾胃虚而内停水饮也。若脉阴阳俱紧。口中气 
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又有阳病上行极而下。阴病下行极而上。 
上下必于中焦。于是三焦溷乱。内外气塞。以致口糜 嚏。下为小便黄。大便血。凝如猪肝。 
热气腾而脾胃不运。营卫凝滞。则生疮痈。虚寒甚者。脾胃独弱。下焦不约。清便下重。脐筑湫痛 
而死。盖脐为生气之源。筑痛乃生气已绝。 

卷八·阳明经症
阳明经脉
属性:【纲】仲景曰。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目】朱肱曰。足阳明胃之经。从鼻起。挟于鼻。络于目。下分为四道。并正别脉六道。上下 
行腹。纲维于身。盖诸阳在表。阳阴主肌肉。络于鼻。故病患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其脉尺寸俱 
长者。知阳明经受病也。 
戴原礼曰。脉大者。两阳合明。内外皆阳之象也。阳明受病之初。病为在表。脉但浮而未大。 
与太阳同。故亦有麻黄桂枝症也。至二日恶寒自止而反恶热。三日热大盛。故脉亦应其象而洪大。 
此为胃家实之正脉。若小而不大。便属少阳。内经云。阳明之至短而涩。此指秋金司令之时脉言也。 
又曰。阳明脉象大浮也。此指两阳合明之病脉言也。 
喻昌曰。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乃传经之次第。其实不以日拘。此三日阳明脉大。 
正见二日之阳明传自太阳。必兼乎浮紧浮缓。未定是正阳阳明也。若正阳阳明。气血俱多。其脉 
必大。而与太阳别矣。言外见三日。症连少阳。则其脉必大而弦。又不得为正阳阳明也。 
魏荔彤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何以验之。验之于脉。如其人本太阳伤寒。三日之久。表邪 
不解。致变热传里。入阳明。成胃家实。则其脉浮紧浮缓者。忽变为大。浮与紧缓。俱不见矣。既不 
浮。则沉可知也。既云大。则沉而兼滑又可知也。向者太阳之浮。候于寸者既多。今者阳明之沉。候 
于关者必多也。关脉大而沉滑。恰是中脘为病。则胃家之实。可决也。 
【纲】仲景曰。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 
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 
便难。脉迟尚未可攻。(以上论胃实) 
【目】柯琴曰。此治阳明之大法也。夫脉之浮而紧。浮而缓。浮而数。浮而迟者。皆不可攻而 
可汗。此浮而反不可汗而可攻者。以阳明三日之脉。当知大为病进。不可拘浮为在表也。又曰。脉 
迟尚未可攻者。以症有虚实。脉有真假。假令脉迟。便非脏实。是浮大皆为虚症矣。特为妄攻其实 
者禁也。 
朱肱曰。问。伤寒何以须诊冲阳脉。答曰。冲阳脉。是足阳明胃之经。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 
乃传与五脏六腑。脏腑皆受气于胃。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贯。 
如环无端。胃为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故伤寒必诊 
冲阳。以察其胃之有无也。冲阳二穴。一名会源。在足跗上五寸骨间动脉上。去陷骨三寸。 
【纲】仲景曰。阳脉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汗出多者。亦 
为太过。太过为阳实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目】危亦林曰。此虽指太阳转属。然阳明表症亦有之。 
【纲】仲景曰。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 
也。如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大便十日无所苦也。 
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宜五苓散。伤寒脉浮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者。身 
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以上论他经转属) 
【目】柯琴曰。上条病机。在渴欲饮水。利水是胃家实而脉弱之正治。不用猪苓汤而用五苓散 
者。以表热未除故耳。此为太阳阳明之并病。下条病机。在小便。太阴受病。转属阳明。以阳明为 
燥土。故非经络表里相关所致。总因亡津液而致也。 
【纲】仲景曰。问曰。脉有阳结阴结。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 
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 
当剧。(以上论阴阳结症) 
【目】张云岐曰。此条。本为阴结发论。阳结即是胃实。为阴结作伴耳。阴结无表症。当属之 
少阴。不可以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