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9-伤寒论纲目-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剧。(以上论阴阳结症) 
【目】张云岐曰。此条。本为阴结发论。阳结即是胃实。为阴结作伴耳。阴结无表症。当属之 
少阴。不可以身重不能食为阳明应有之症。沉迟为阳明当见之脉。便硬为胃家实。而不敢用温补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阳明病。 
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 
盗汗出。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为痒也。 
【目】魏荔彤曰。太阳中风伤寒。解肌肌不尽解。发汗汗不尽出。外邪气变热。内正阳生热。 
阴燥阳绝。太阳病已转属阳明矣。然病有已入阳明而未离太阳者。则中风伤寒二条。尚在表而未尽 
除也。岂可遽舍太阳表治。而从阳明里治乎。故仲师特举此首条二条以立法也。盖此乃太阳阳明之 
症。入阳明未深。故令其邪仍自表出。不致归于胃而无所复传。是解肌发汗二法。始终井井者也。 
三条。乃阳明病仍带太阳。深恐阳明病去太阳渐远而成阳明渐多。非就脉症以明之。不审也。 
脉浮紧。由太阳伤寒而成。为寒伤营而致成阳明之脉症者。脉但浮。由太阳中风而成。为风伤卫而 
致成阳明之脉症者。阳明病至此。已将离太阳八九矣。而尚有一二太阳在主治者。犹当以下之太 
早为戒。而防结胸与痞也。四条。乃阳明之虚脉虚症也。汗者阳气。迟者阴脉。无阳不能作汗。又 
当助阳发汗者也。 
【纲】仲景曰。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以上论阳明在表症) 
【目】楼全善曰。此条主治。宜桃仁承气汤、犀角地黄汤之类也。 
【纲】仲景曰。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 
虚里实。久则谵语。发汗多。若 
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以上论阳明谵语症) 
【目】朱 曰。表虚里实。谵语之由也。谵语脉短。谵语之脉也。汗多则津脱营虚。故脉短。 
若津虽脱而不甚脱。营虽虚而不甚虚。则脉自和。 
【纲】仲景曰。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 
便难也。 
【目】鳌按。脉浮而紧。潮热有时之候。此为阳明初病在里之表也。 
【纲】仲景曰。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 
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 
脉弦紧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症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以上论 
阳明中风) 
【目】朱肱曰。问。十二经皆一。而阳明有三。何也。有太阳阳明。有少阳阳明。有正阳阳明也。 
太阳阳明者。本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也。少阳阳 
明者。本传到少阳。因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实。大便难也。正阳阳明者。病患本风盛气实也。 
三阳明俱宜下。惟恶寒及中寒为病在经。与太阳合病属表。可发其汗。盖太阳与阳明合病。脉必浮 
大而长。症必头疼腰痛。肌热目痛鼻干也。脉浮大者。太阳也。长者。阳明也。头疼腰痛者。太阳 
也。肌热目痛鼻干者。阳明也。尚恶寒者。可升麻汤汗之。若不恶寒反恶热。大便不秘者。可白虎 
汤解利之。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秘。或谵语者。属胃家实也。可调胃承气汤下之。身热汗出 然 
者。属阳明也。 
张介宾曰。太阳阳明者。邪自太阳传入于胃。其名脾约。以其小便数。大便硬也。正阳阳明者。 
邪自阳明本经传入于腑。而邪实于胃也。少阳阳明者。邪自少阳传入于胃也。胃本属土。为万物 
所归。邪入于胃。则无所复传。郁而为热。此由耗亡津液。胃中干燥。或三阳热邪不解。自经而腑。 
热结所成。故邪入阳明胃腑者。谓之实邪。土气为邪。王于申未。 
所以日晡潮热者。属阳明也。论曰。潮热者。实也。是为可下之症。然虽可下。若脉浮而紧。或小 
便难大便溏。身热无汗。此热邪未全入腑。犹属表症。仍当和解。若邪热在表而妄攻之。则祸不旋 
踵。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迟腹满。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 
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目】鳌按。阳明中风。其脉则浮而弦大。今脉则迟。是中寒。且无阳矣。 
【纲】仲景曰。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 
中虚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中故 
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以上论阳明中寒) 
【目】陈士铎曰。伤寒脉迟。自然是寒。误与黄芩汤。则益加寒矣。寒盛宜不能食。今反能食。 
病名除中。仲景谓是死症者何也。夫能食是胃气有余。如何反曰死症。不知胃寒而加之寒药。反 
致能食者。此胃气欲绝。转见假食之象。不过一时能食。病名除中者。正言胃中之气。除去而不可 
留也。虽是死症。犹有生机。终以其能食。胃气将除而未除。可用药以留其胃气也。方用加减参苓 
汤。 
王履曰。凡言阳明病者。必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也。今但言伤寒。则恶寒可知。非不恶寒者 
也。况脉迟为无阳。必其里寒特甚。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而谵语。若加烧针。心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心中懊 。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目】吴绶曰。细绎脉浮而紧一条。乃阳明半表里症也。邪已入腹。不在营卫之间。脉虽浮。 
不得以为在表而发汗。脉 
虽紧。不得以其身重而加温针。胃家初实。尚未燥硬。不得以其喘满恶热而攻下。阳明栀子豉汤。 
犹太阳桂枝汤。既可驱邪。亦可攻误。 
虞抟曰。上条。是不肯令胃燥。下条。是不肯令水浸入胃。总为胃家惜津液也。 
【纲】仲景曰。病如桂枝症。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 
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目】鳌按。寸脉微浮。尚是阳明之表脉。用瓜蒂散。即是阳明之表剂。 
【纲】仲景曰。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 
当吐之。宜瓜蒂散。 
【目】鳌按。紧本为寒。今言乍紧者。正与厥应。不厥时未必紧。是寒结胸中之脉症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 
此为小逆。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 
以医吐之所致也。 
【目】柯琴曰。言太阳病。头项强痛可知。以脉辨之。关上者。阳明之脉。细弦数而不洪大。 
虽自汗而不恶热。则不是与阳明并病。不口干烦满而自汗出。自不与少阴两感。原其故。乃庸医妄吐 
所致。则自汗为表虚。脉细数为里热也。 
【纲】仲景曰。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症者。白 
虎加人参汤主之。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目】黄仲理曰。此二条。必合看乃得。盖前条。症也。后条。脉也。脉浮发热无汗。本麻黄 
症尚存。即是表不解。更兼渴欲饮水。又是热入于里。此谓有表里症。当用五苓散。 
【纲】仲景曰。三阳合病。脉浮大在关上。但欲睡眠。合目则汗。 
【目】程郊倩曰。脉而浮大。阳脉也。关上阳所治。是为重阳矣。与少阴脉沉细而但欲寐者自 
异。 
【纲】仲景曰。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邪。白虎汤主之。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 
白虎汤主之。 
【目】柯琴曰。此条论脉而不及症。因有白虎症而推及其脉也。切勿据脉而不审其症。脉浮而 
滑为阳。阳主热。内经云。脉缓而滑曰热中。是浮为在表。滑为在里。此虽表里并言。而重在里热。 
所谓结热在里。表里俱热者也。脉微而厥为寒厥。脉滑而厥为热厥。阳极似阴之症。全凭脉以辨 
之。 
【纲】仲景曰。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故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秘者。大便 
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今反和者。此为 
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目】张云岐曰。脉调和而不微。是脉有胃气也。内实者。胃实也。胃实则肠虚。故必以调胃 
承气汤调其胃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迟微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 
欲解。可攻里也。手足 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 
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目】方中行曰。脉迟汗出等八症。乃阳明之外邪欲解。可以攻里而不为大误也。然曰欲解。 
曰可攻。不过用小承气调胃承气法耳。必手足 然汗出。方可验胃实便硬外邪尽解。而当从大承气 
急下之法也。申酉戌间独热。余时不热者。为潮热。若汗出微发热恶寒。是阳明症尚兼太阳。纵腹 
大满。胃终不实。只可微和胃气以从权而已。 
【纲】仲景曰。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 
转失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失气者。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 
可更与承气汤也。 
【目】柯琴曰。脉滑而疾。有宿食也。明日仍不大便。脉反微涩。微则无阳。涩则少血。此为 
里虚。故阳症反见阴脉也。然 
胃家未实。阴脉尚多。故脉迟脉弱者。始可和而久可下。阳脉而变为阴脉者。不惟不可下。更不可 
和。脉滑者生。脉涩者死。故为难治。然滑有不同。又当详明。夫脉弱而滑。是有胃气。此脉来滑 
疾。是失其常度。重阳必阴。仲景早有成见。故少与小承气试之。若据谵语潮热而与大承气。阴盛 
已亡矣。此脉症之假有余。小试之而即见真不足。凭脉辨症。可不慎哉。 
【纲】仲景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 
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目】张兼善曰。此本坏病也。但不可不辨其微剧。微者是邪气实。当以下解。一服利者止后 
服。只攻其实。毋乘其虚也。剧者。邪正交争也。当以脉断其虚实。弦者是邪气实。不失为下症。 
故生。涩者是正气虚。不可更下。故死。 
【纲】仲景曰。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目】龚信曰。数为在腑。故滑为有食。数以至数言。是本来面目。疾以体状言。在谵语潮热 
时见。故为失度。 
【纲】仲景曰。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 
与承气汤。 
【目】柯琴曰。烦热自汗。似桂枝症。寒热如疟。似柴胡症。然日晡潮热。则属阳明。而脉已 
沉实。确为可下。是承气主症主脉也。 
【纲】仲景曰。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症。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 
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 
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目】王肯堂曰。二三日尚在三阳之界。脉弱者。无阳故也。无阳者。无太阳桂枝症。无少阳 
柴胡症也。如是则病不在 
表。而阳邪入阴。病在阳明之里也。七日后乃可攻者。以脉弱是太阳中风。能食是阳明中风。以此 
为风也。 

卷八·阳明经症
潮热谵狂
属性:【纲】仲景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 
独语(此便是狂)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 
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目】朱肱曰。脉弦者。阳也。涩者。阴也。阳症见阴脉者死。病患有阳症而脉涩者。慎不可 
下。 
下症悉具。服汤已。更衣者。止后服。不尔。方尽剂服之。下后。慎勿中服补药。孙真人云。 
服大承气汤。得利瘥。慎不中服补药也。热气得补复盛。更复下之。是重困也。宜消息安养之。 
仲景有宜下者。有微和其胃气者。盖伤寒里症。须看热气浅深。故仲景有宜下之症。如大承气 
汤、小承气汤、十枣汤、大柴胡汤是也。有微和其胃气。如调胃承气汤、脾约丸、小承气。微和之 
之类是也。金匮云。虚者十补勿一泻。强实者泻之。虚实等者泻勿大泻之。故叔和序伤寒有承气之 
戒。 
又问。转药孰紧。答曰。大承气最紧。小承气次之。调胃承气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仲景治 
法。荡涤热积。皆用汤液。不得用丸子。不可不知也。大柴胡加大黄。小柴胡加芒硝。方为转药。 
盖为病轻者设也。 
鳌按。潮热谵狂俱见。症之极重者矣。阅仲景阳明症论中。有单言潮热者。有单言谵语者。有 
单言发狂者。此条乃独举潮热谵狂而备言之。明乎其症之重。且凭脉以决其生死也。大约病至此。 
其脉必弦者少。而涩者多。故弦者生句轻。看专重在涩者死句。欲医者于此。急审其脉。或犹见弦 
象。则犹有下之一法以救之。不然。可勿药也。仲景特提此条以为世告。余亦因独摘此条。另立一 
款。不杂入单言潮热单言谵语单言发狂款中也。 

卷八·阳明经症
潮热
属性:【纲】仲景曰。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目】刘完素曰。潮热属阳明。必于日晡时发者。乃为潮热。若日三五发者。则是发热。非潮 
热也。 
王好古曰。脉浮而紧。是恶寒将自罢。将发潮热时之脉也。此紧反入里之谓。不得拘紧则为寒 
之说。 
【纲】仲景曰。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 
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 
日。脉弦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症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难治。 
【目】鳌按。本条不言发热。但曰有潮热。是明兼少阳矣。故可与小柴胡汤。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迟。微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 
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 然而汗出。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 
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阳明 
病。潮热。大便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 
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 
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硬而少也。以小 
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目】朱肱曰。潮热者。大率当下。仲景云。潮热者实也。大承气汤症。云其热不潮。未可与 
也。则知潮热当下无疑矣。虽然。更看脉与外症。脉若弦若浮。及外症恶寒。犹有表症。且与小柴 
胡汤以解之。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微和 
其胃气。勿令大泄。纵使潮热当行大承气。亦须先少与小承气。若不转失气。不可攻之。后发热复 
硬者。大柴胡汤下之。若胸胁满而呕。日晡发潮热者。小柴胡加芒硝。又有日晡发潮热。已有微利 
者。又有微发潮热而大便溏者。或潮热而咳逆者。皆当用小柴胡也。冬阳明潮热。当行黄芩汤。阳 
明病俱宜下。惟恶寒中寒。为病在经。与太阳合病。属表。发其汗耳。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 
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寒者。白虎症也。 
柯琴曰。胃实诸症。以手足汗出为可据。而潮热尤为亲切。以四肢为诸阳之本。而日晡潮热为 
阳明主时也。后条。必因脉之迟弱。即潮热尚不足据。故又立试法。以小承气汤为和。即以小承气 
汤为试。仍与小承气汤为和。总是慎用大承气耳。 
【纲】仲景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